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21 16:32:5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言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抓住切入点,训练学生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看图说说每一幅图的意思,每一幅图就是这篇课文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的感知。

  二、在自主探究中鼓励个性化识字。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括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和有主见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在本课教学中,我用生动有资金短缺课堂评价,肯定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和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如学生在文本的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瓜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教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非常必要了。

  三、用质疑解疑为手段,初探文本,概括课文内容。

  出示老爷爷的话,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抓住妈妈怎样说和儿子怎样做的句子,和对问题的理解,进行概括课文的学法渗透。

  当然,本课还有不足,评价语言对朗读的提升、教学时间的分配、小组合作的成效性上,都需要自己多钻研、多实践。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最后进行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惊喜:

  第一个孩子一站起来就提出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马上引来其他孩子的争相回答,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也明白了如何去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我再让孩子们谈对课文的其他收获。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应该把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改一改,改成有话可说,因为他的孩子很孝顺。”

  我顺势引导:既然这个孩子有优点,那为什么他的妈妈却说没什么可说的呢?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3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我执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个儿子》是一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的重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讲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读贯穿全文的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看到,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每段都有重点词句,抓住了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本节课在读方面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

  在1到6自然段的朗读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挑战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

  在第7、8自然段我的范读设计主要是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

  在12、13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设计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合作学习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2 、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教师能够做到根据新课标、根据学生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表演、朗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课文蕴含的思想。

  3、将练习贯彻在课堂中。

  课堂种设计了用“既XX又XX”说一句话这一环节,这样的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她们一边打水一边夸自己的儿子,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内容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懂。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给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反复读课文,读出神,读出味,通过读来体会。其次,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对话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升华情感。例如妈妈夸奖儿子的话,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大声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读,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通过不断的朗读,评价,不用多讲,学生便知道了前两个妈妈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后一个妈妈说的话要读的平稳一些。整节课我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读书,让学生通过读比较三个儿子的不同,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让他们体会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就能够将所学付诸行动,落实于实际生活之中去,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也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中主次不够清晰,在讨论老爷爷话的含义时做的不够充分;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教学中生字的学习与课文的学习分离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识字学词的重点落实———图像、动作识字:利用课文插图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桶”“拎”等,十分形象,极富童趣。如动作识字:让儿童做动作体验“拎”与“提”,结合字形认识字理,贴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识字: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生字组团出现,像“嗓子”“胳膊”“晃荡”三个轻声词语的一起出示,从“胳膊”连带出“脸”“肚”“脑”“腿”等。再如全程识字:将识字学词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沉甸甸”的含义,“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课文深读探究处结合进行的。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体现了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导于读的实践取向———课的开始初读(自由读),到识字学词的读句子(重点读),再到比较三个儿子的启情读(轮流读),理解老爷爷的话的深读(探究读),确实体现了“读”占鳌头的课堂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作多少主观分析,只是引着学生去读,相机指导。体现低段语文课堂的本色。

  三、重点探究的方式转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学生的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如何重点探究这一疑点?让学生用读的方式自己解决。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桶水很重,仍是读!妈妈是怎么提着这桶水的,读!于是,读中议、读中演、读中体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异议的基础上求认同,这是探究,在偏见的再思中求真知,这是提升。

  四、对话氛围的亲和生成——学生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这一重点句,语气较平淡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优点,这句话中的“说”可以换一个字,学生说是“夸”。水到渠成,又说“现在你就是这位妈妈,请你夸夸儿子吧”,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情。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点拨、化解、提升都是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对话中实现的。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应当是最好的写照。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情,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出示《游子吟》这首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旨在拉近学生跟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会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

  总之,再次回头看自己的这节课,除了以上三点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外,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把握不准,以及对新的生成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让我懊恼不已,但我深知懊恼没有用,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02-27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04-21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09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12篇03-19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12篇)03-19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2篇03-21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03-21

语文《三个儿子》教案02-10

《三个儿子》语文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