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乡愁》读后感

《乡愁》读后感

时间:2022-09-05 13:32: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乡愁》读后感(精选16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愁》读后感(精选16篇)

  《乡愁》读后感 篇1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成语无所不容: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如:清·龚自珍《太仓五中堂奏疏书后》:“是故君父之慈臣子,无所不容,教诲委曲,至夫斯极。”又如:他的气量大,几乎是无所不容。

  《乡愁》读后感 篇2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成语聊以慰藉:聊:姑且;慰藉:安慰自己。姑且用来自我安慰。如:鲁迅《“呐喊”自序》:“有时候乃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乡愁》读后感 篇3

  趁着美丽月光,细嗅风中那微不可查但熟悉的味道。 ——题记

  对于乡愁,人们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还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耳边却充斥着扰人的车鸣声、重金属音乐的声音。而故乡那连墙皮都开始脱落的小土房,承载的却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

  故乡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浓云以及云海里闪烁的'星光。从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飞燕到雨过苍茫的满庭绿荫,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眼前好像总会浮现一个场景,母亲站在田埂上感受着稻田成熟的味道,父亲在旁边悠闲地喝水,而奶奶在一旁看着她那几只雪白的大鹅。一切都那么祥和,安静,连微风也带着稻香,好像回到儿时……

  带上一抔故乡的黄土踏入那个灯火阑珊的世界,那抔不起眼的黄土却也成为一种心灵的依托。“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爱,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是一种对故土和亲人浓浓的思念和依恋。”我思念故乡,思念那片留下我深深足迹的土地,思念门前那在秋天结满果实的大树,思念那条任我嬉戏的小河,思念那早已腐朽的木桥。也时常会想起爸爸带我去那颗他年幼时栽下的果树下摘果子,会记起妈妈带我在河边看那些自由自在的小鱼,会梦见奶奶拉我去镇上买零食……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间小虫底唱,茂林中老树吐绿,村子里炊烟袅绕,白水青田,记忆的深处始终对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画面。

  《乡愁》读后感 篇4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思念。而今,余光中爷爷已离我们而去,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吧。

  余光中爷爷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就是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他在《乡愁四韵》中深情的呼喊:“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他在《当我死时》中殷切地期望:“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无不饱含着对大陆的思念,对两岸统一的渴望。

  故而,我们要记住那位写《乡愁》的游子,记住他那满腔的爱国情怀。与其说他是“乡愁诗人”,莫如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爱国诗人!

  余光中爷爷的爱国情怀,应成为所有华人的内在气质,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乡愁》读后感 篇5

  而现在,乡愁仍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海外游子——台湾的心声

  太平洋,波涛汹涌,留下我,孤苦伶仃。我与祖国母亲仅一河之隔,我愿投入她的怀抱,寻求庇护,但只差一架桥,我这个千百年来的海外游子——台湾,希望回归自己的祖国。

  正当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准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时,十二道金牌如利箭射穿了他的心,他知道他的'梦难圆了,背上的字隐隐作痛,风波亭,轰然倒下。岳飞选择了历史的宿命,选择了无奈,选择了精忠报国。他死了,尽了自己的忠义两字,至死都没有背叛。

  读懂了岳飞,我低下头,脸微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汗青”的文天祥,面对死去的千万百姓,面对敌人的威逼诱降,腿弯也不弯。长叹一声,澘然泪下。于是展纸挥毫:“乱世羁旅,夜沉沉,不尽悠悠愁绪。故国山河,西北望,废池春深入寂,不堪回首,零丁孤梦难续……但取丹心照,青史人寰世”。他面对高官厚禄眉都没有皱一下,他不愿,亦不想背叛祖国。

  读懂了文天祥,我有了悔悟之心。

  夏完琼,面对清军,用“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表达了对清军的憎,对祖国的爱。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北不肯休”。是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爱国……

  读懂了他们,我愿回到祖国的怀抱。

  给我一架桥,我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我最真诚的挚言。

  《乡愁》读后感 篇6

  本文的主题是“乡愁”,但是文章并没有用大量华丽的辞藻或者煽情的句子来渲染思乡的情谊,本文所描述的乡愁是非常具体的一盘菜——“猪头肉”。

  通篇写了作者对猪头肉的喜爱,本文中“猪头肉”就像是一条线索贯穿了文章的始末:开心要去吃,不开心也要吃,无聊还是要吃,即便内心觉得猪头肉可能不是什么高雅的食物,即便对吃它略带害羞,还是依然喜欢。猪头肉不知不觉中伴随了作者多年,而这盘菜就像一个人,见证作者的`青葱岁月,见证了作者的变化与成长,而作者对这盘菜也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后来,作者出国了,出门在外难免想家,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到“猪头肉”这盘菜,然而国外很难再找到这盘菜,于是“猪头肉”也成了作者的乡愁。一想到猪头肉,就会想到家乡,想到曾经的点点滴滴,想的时候很暖同时想而不得却又使内心忧愁。

  有时候,对于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人来说,最亲切美好动人的也就是一盘冒着油花的猪头肉,不高雅不精致不上档次,但是就像胡同里认识多年的老邻居一样,能让你放下所有的伪装和客套,安心的顶着油头在街边撸串,安心的在那一瞬间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乡愁》读后感 篇7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总能悄悄勾起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妻子的不舍和国家的热爱。

  整个小诗充满着音乐之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还有四个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韵律之美。

  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少时,在外求学,和母亲用书信传递彼此间的挂念,用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到了中年,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还有一条浅浅的海峡阻隔着两岸人民的交往。

  作者没有用十分华丽的辞藻,气势磅礴的句式,却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将这种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印在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

  《乡愁》读后感 篇8

  在南国暖暖的春阳中捧读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我真正体会到了“读好诗文如饮醇酒,让人齿颊留芳”这句话的含意。席慕蓉将萦绕于心头的情愫,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让人沉醉,引人共鸣!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筑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起句比喻精巧,乡音如歌,如清远悠扬的笛声,在每一个有月光的晚上吹响,飘荡在游子的耳边,缠绕在游子的心房!试想一年四季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诗人紧接着用了第二个比喻:“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筑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时光流逝,故乡的轮廓在游子的脑海中是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心头便会因此油然而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仿佛与亲人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朦胧的泪光中看不清对方的容颜。此句竟是如此的传神,如此的贴切。“离别后筑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写出乡愁的永恒,无论离开故土多远、多久,游子心中的那份思念将永远不老,永远鲜活如昨。品读全诗,我不由得为诗人精妙的连环的比喻喝彩!

  余光中先生也曾作脍炙人口的《乡愁》诗,诗中用“邮票”、“船票”等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家国之恋。相比之下,我认为席慕蓉的《乡愁》更含蓄隽永,更意味深长。诗人用巧妙贴切的比喻、清新飘逸的文笔,抒发内心深处那至真至纯的乡恋。那字里行间洋溢的诗情画意,如迎面吹来的缕缕杨柳风,如浅香飘飞的幽幽香茗,让人心醉神迷!

  《乡愁》读后感 篇9

  最初读《乡愁》这首诗,是在电视上听温总理读最后两句,当时觉得这两句道出了爱国志士对祖国统一的祈盼。这首诗浓缩了老先生一身的情感,童年、爱情、亲情、爱国情,婉婉道来,让人禁不住遐想诗句背后的故事,并对老先生人生经历中这些最难忘的情结产生共鸣。接着就迫不及待的再读一遍,才发现他表达出的这几种情结,原本就是当代普通中国人一生的经历。

  有人说乡愁是一种文化,老先生描写的四个场景都让人联想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童年的邮票让人想起当时邮票作为新事物被大众关注(连小孩也参与其中)的邮票文化。船头的新娘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用同舟共济来形容恩爱夫妻的爱情文化。在坟头怀念母亲展现出中国人追思亲人的祭拜文化。浅浅的.海峡阻隔两岸让人想到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的统一文化。离乡的人乡愁,经过一个甲子的岁月,亲人的印象也许会变得模糊,但故乡的文化被代代相传下来,这种文化常常让散落海外的华人子弟不辞万里奔波,到炎黄故里探寻祖辈的足迹,最终形成一种华人特有的寻根文化。

  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前后四句每句都把乡愁比作一个具体的事物,形象生动,并用我在这头和思念的人或事物在那头做进一步的描述(或者说是应答),这头和那头的呼应突出了老先生和思念的人或物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时空阻隔的距离产生了无尽的乡愁。四句话的对仗也十分工整,让人想起唐诗宋词和对联的严谨。

  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普通大众的诗,也是寓意深刻的诗,所以注定要广为流传。有人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我要说人生如梦,岁月如诗。

  《乡愁》读后感 篇10

  初中开始,我就不和姥姥住了,搬到了离学校较近的房子。

  从前,因为爸妈工作忙,而且年轻,不会照顾孩子,所以我人生的第一轮,就全由姥姥带大。小时候的我,“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算是尝遍了,就没有姥姥不会做的菜,只要吃过她做的饭,你的舌头就绝不再是普通的舌头,而是“贪吃舌”。也正因为如此,我变得比其他小朋友都胖。想当年我出生三个月的时候,重量就已经赶超我妹妹现在一岁零三个月的重量。姥姥却还不嫌弃我,倒是怕我负重过大,把腿压弯了,连路都不让我走——得抱着。

  渐渐长大,姥姥操心我的事反而更多,早上一定要扎麻花辫,或做各式各样美丽的'发型。她开始教我礼仪,教我如何打理自己,晚上,她又会拿白醋给我泡手,再搓上蜂蜜,最后抹油,必须是从大洋洲来到的绵羊油。那精细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一个手模的护理。

  后来,我走上荧屏走上剧院,她也不会错过我任何一次演出。同时也更加会注重我的形象和身材,给我熬了一种她所谓“秘方”——红豆汤。所谓红豆汤,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相当困难,红豆、薏米、大枣、绿豆、花生、葡萄干、黑豆、一点点蜂蜜……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秘组成成分,都是需要前一天晚上泡上,第二天再大火熬制两小时的,同时也配合着槐豆水,一粒一粒槐豆,都是我上学的时候她上树采的,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我,一个寒假瘦了八斤!这“秘方”真是管用,哈哈。

  红豆,又名相思子,现在啊,我每天最想念的就是豆香里带蜂蜜甜味的红豆汤。

  《乡愁》读后感 篇11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唯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载不动,许多愁。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简洁而有韵致的美让人感动,读完后对于诗歌所传递的那份思念似乎也有了切身体会,诗不长,却很意味深长,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乡愁》读后感 篇12

  离家有多少个风雨漂泊的日子,就有多少个想家的黄昏;离家有多少里不可逾越的路,就有多少里乡愁的延伸;离家有多少个曲折,就有多少次泪蒙双眼。再一次读到余光中的《乡愁》,思绪就再一次回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渴望投入蓝天的怀抱,用双翅划出自己人生的美丽弧线,却怕遇到狂风雨淋,一个带着慈爱的声音如一股强大的力量从您的嘴边滑出:孩子,如果你是一只小鸟,就勇敢地用双翅打造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于是我学会了飞。

  如一匹刚会独立生存的小马渴望投入草原的怀抱,用双腿跑出自己奔跑的人生,却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我,一根能看懂人心事的目光如一根坚韧无比的擎天柱从你的眼中泻出:孩子,既然你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我上路了,当我不经意地回首时,我看到您滴落的泪,在屋舍的那根炊烟的伴随下,显得那样的真实,真实得让人感动,真实得让您苍老。

  开始了离家的生活,失意时我想起您用锄头坚强地砍倒一个个葵花根如同不容阻挡地排除万难,于是我不再失意;成功时,我想起每一次您拉着那头黄牛从太阳里走出,如同平淡地送走今天,迎来明天,于是我学会了怎样对待成功;泪落时,想起您乡音浊重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使我知道我的泪是什么……

  漂泊在异乡街头,没钱的时候最想家,也往往在这个时候问自己,当我有钱的时候我会是那个最想家的人吗?

  会!我会的!家乡您在精神上给我如此之多,您让我学会了飞,学会了跑,学会了面对生活的种种,我无时不刻不在想您。您是我的精神源泉,更是家园。每逢佳节更是如此,但家乡的距离让我无奈,却想起席慕容的诗句:曾在绿树白花前,那样的轻易的告别,二十年后的我魂魄夜夜梦归故里。

  冒着淋淋细雨,走出两行走向家乡的足迹,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这种渴望强大如山崩,庄严如死亡。

  《乡愁》读后感 篇13

  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出去外面看一看,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考完高考曾放下豪言,分数上了一本就报外省的大学,去长长见识。可惜梦想就如一个玻璃球,你握在手中越紧,它越容易破碎。最后,我选择了一间离家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大学。原本以为会很洒脱的我,却饱受思乡的痛苦,仿佛离开了家,灵魂就丢失了一半。

  如果思家的感觉有味道,那它会是什么味道呢?是咸的吧。分明记得军训的时候,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常常在夜里啜泣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病倒在床的时候,一个人在宿舍孤单的想着家的时候,那眼泪的味道就是思家的味道。是酸的吧,分明记得打电话时候故作坚强告诉妈妈我很好,那在眼里打转的眼泪告诉我,思家的味道是酸的。是甜的吧,不善表达的父母却不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关切的叮咛和嘱咐,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爱,那种像孩童渴望棒棒糖而又如愿以尝的快乐的甜。

  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承载着思家的感觉,那它会是什么呢?是诗人笔下的长江水或海棠红?是那一条电话线,牵扯着两头的思念;是那一张车票,搭建了两头的牵挂。常常看着电话,想着电话那头可能会发生的遥远却又熟悉的事情,想要回去加入那看似沉闷却又承载着幸福的生活。那一条我时常梦到的回家之路,那条宽广的大道时常让我做着一个美丽的梦,那条记忆深刻的小道时常会召唤我回到她的身旁,她是如此的近而又如此的遥远,在眼前浮现又飘向远方。常常望着学校边的'铁路,等待那一天它把我送回我的亲人身边。

  思家,一种触摸不到却无处不在的感觉,很微妙却又难以形容。我把思家的味道装进记忆的瓶子里,偶尔打开呷一口,别样宜人:把对于家的思念珍藏在记忆的那个最柔软最纯净的角落,偶尔把它翻出来温习。有人说:乡愁未必真的是愁。对啊,有了那种对于家的牵挂,对于家的思念,才算是真的长大。

  《乡愁》读后感 篇14

  《乡愁》,篇幅虽短,所折射的情感却连绵不绝,一点一滴的思绪与相思凝结成不朽篇章,余光中影响了一代人,不!严格的说应该是他所表达的情感。

  母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正如大陆与台湾,我很想知道难道真的什么东西能分割两者。作为文人墨客,余光中毫不含糊,诗人的《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乡愁在新的时代新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和深度;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余光中更是无可挑剔,从诗文中可以体会得到他所表达的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诗文描述了一个青年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从小背井离乡,小时有的虽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粘连的是与母亲之间深深的思念,还有那不尽的乡愁!当青年长大的时候,按理说,在这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理应无忧无虑斗志昂扬拼搏向前。但乡愁又化作一张窄窄的船票,他在这头,妻子却在那头,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相思!无尽的愁苦。最后那青年老了,父母也去世了,乡愁唯一给他留下的是那座矮矮的坟墓。再看看我们自己,虽然与家人仅仅只隔数里地,想到沧桑的父母还是不免有些伤怀。想到这,我想诗人的乡愁里的伤感多多少少的与我们的情感还是有粘连的。

  诗人余光中以自己的`个人情感感悟联系到祖国和民族,将其感情升华至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撩起无数爱国人士的爱国之情。该诗情真意切,既抒发了自己愁苦之情,将乡愁写的淋漓尽致,又渴望祖国统一。他将台湾与大陆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乡愁就是现在分割大陆与台湾的那条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我能清楚的感觉得到乡愁以其强烈的抽象情感在引领者我们,这也正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前方是光明的。诗中表达了何其壮大的爱国情感,不禁又让我联想到的屈原!哎,他们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乡愁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浓重的归属感,渴望回归“母亲”的回抱。当然在诗中不可掩埋的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使在耄耋之年也不忘落叶归根回归祖国。

  《乡愁》读后感 篇15

  《乡愁》虽是诗人二十分钟一挥而就,实则饱含中华赤子二十的乡关离愁。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是“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的葡萄酒”的化茧成蝶,羽化而为“中国文字的烽火炉中,烈出一颗丹”。有如百川奔向东海,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诚如诗人所言“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他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乡愁》细腻而柔绵。由对母亲的思恋妻子的挂念故土的眷念而衍生出对祖国一统的期盼,将乡关之思,亲情之念演绎出对祖国河山与民族历史的`凝思。《乡愁》一经发表,就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台湾和香港掀起了一次寻根的乡土文学热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香港流入大陆后,“从黄河到长江,高原到平原,青海到东海”无不呤唱。2008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声情并茂呤诵,让国人又享受到一次年夜大餐。

  《乡愁》让人回味。回味到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是故乡一轮圆圆的月;是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是啊,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乡愁》爱家人,更爱祖国,致死而不悔。诚如诗人所言“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我便恒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乡愁》是余光中的。《乡愁》是中国人的。

  《乡愁》读后感 篇16

  当我在读书报上第一次看到对《中国的乡愁》这个书名时,唯一的反应就是掏出手机写在记事本里,回到寝室立刻在网上下单。吸引我的无非是“乡愁”二字。

  如果中国的文学主题都能幻化为人,我想有两个人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是盼归的思妇,一个是漂泊的游子,他们已经被镌刻在中国人灵魂中的最重要的角落,即使念起来也能体会到唇齿间的绵密温柔。

  对于这本书的作者,一群日本汉学家来说,“乡”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吉川幸次郎先生的同名小文里有一段话,可以让我们一窥这群日本汉学家口中的“乡”之意——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思想,都是人类的故乡之一,一到某种时刻,有意无意的,就在讲述着对它的乡愁。乡已经不是具体的地方和人,它可以是曾在北京亲手栽种的一株小花,可以是卯时饮得一口热酒,可以是茴香,也可以是在京都的柳树,它们都是穿越时空的钥匙,让他们得以回到中国的历朝历代,和过去的历史发出共鸣之音。

  着重推荐的则是所选的文章,须知这小书选辑的时间和人选的都刚刚好,中西碰撞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再难重现的时机,在这个时期在中国留学过的日本汉学家也再难碰到,人选和时机都很有意思,文章自然也很有趣致。若是要在国内找些对照,我以为还是周作人的.文章,所记多为一些小事琐事而引出的东西,却不失学术性与趣味,淡而有味,实在是难得的精品。另外也有些和章炳麟、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交流的记述,也很值得一看。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乡愁,还真是令人着迷的字眼。读罢此书,心神宁静,仿佛已忘却积压已久的作业,回到宋时那杨柳依依的西子湖畔了。

【《乡愁》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愁的作文03-23

乡愁作文09-30

乡愁的优秀作文12-27

乡愁优秀作文06-30

《乡愁》的诗歌赏析01-15

《乡愁》教学反思04-13

有关乡愁的作文02-20

乡愁高中作文10-17

乡愁作文优秀02-07

乡愁教学反思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