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2-08-08 18:25: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

  在这样的一个凉爽的秋日里,我将左臂撑在碧色的实验桌上,侧头静静地看着散文。都说诗人是敏感的,在平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却会在诗人的笔下如此的有情调。这不禁也让我开始变得对周围事物密切注视且观察着,似乎有了一份诗人的敏感。

  对于其中的几篇文章,我读时有些感触,有些惊讶,便想要记录下来。

  我十分佩服笔者细腻的内心,她可以这样描述一种颜色:祭红、牙白、娇黄、茶叶末、鹧鸪斑、霁青、鹦哥绿、炼蜜丹枣、桃花水、砚水冻……颜色,它本应属于美术领域,不过,在中国,它也属于文学。当眼前无形无色的时候,一位笔者单凭纸上几个字,也可以想见“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山川胜色。一位笔者他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写出如此流金泛彩的文章作品,让我们一读立刻进入“色彩情况”。不仅在小说,而且在诗词中,色彩世界的密度大而繁复,这也着实让我开了眼界。世界之大,何处无色,何时无色,岂有一个民族会不懂颜色?但能待颜色如情人,不嫌麻烦地想出那么多出人意表的字眼来描绘它,恐怕也只有中文了。诗词作者顺其自然地将诸多颜色用于自己的作品,才写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好句子,让人目不暇接。

  既然说到了这,那就说一下《第一副画》吧。画面总是会给人联想。作者曾要了一幅画,画面灰蓝灰蓝的,其中灰蓝部分透露的是无比的安详与沉静,好像只有欧洲才能那么安静。但由于灰蓝之外,有那么一点仿佛立刻要抓到而又立刻要逃跑的光,所以画面便有那么些闪闪忽忽像夏天萤火般的光质。东方的绘画美在线条,但对那无可奈何的光,便只好用大片金色去弥补,可惜金色富丽斑斓,像温庭筠的词里所写的“画屏金鹧鸪”。日本人也爱用金色敷抹屏风,但太炫丽的东西,最后总不免落入装饰趣味。一旦沦为装饰,就难免有“小气”的嫌疑。

  美,有很多种。有时候,残缺其实也是一种美。我对《月,阙也》这篇文章印象较深,“月,阙也”,那是一本两千年前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中国人大多喜欢花好月圆一类的词语或事物,但其实现实中并没有圆得很完美的东西,真正的圆只存在于理念之中。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嫩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放时,花在那里。当香消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叶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作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作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月亮啊!

  同样是生活,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像诗人,像笔者一样诗意地生活吧。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

  飒爽的秋风徐徐吹来,金黄的落叶翩翩起舞,在这如诗如画的秋天,我读了一本同样如诗如画的书,那就是《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的语言清新隽永,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这样一篇发人深思,引人联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忆自己曾买来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项链,手中这串项链引发作者的思绪,转而用精炼的文字准确而详尽地道出了对“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这串项链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们往往是不遗余力地精心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如果我们正视自己的这些瑕疵并坦然接受,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么瑕疵了。因为只有认识到缺点才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盖,它就越明显。一个人之所以可爱,正是因为他能看到自己的缺点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难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爱”之间,人们更喜欢后者。

  完美到极致就丧失了个性,变得千篇一律,而所谓的“瑕疵”却可以体现出你的特性。谁能没有一点小瑕疵呢?正是这些小瑕疵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朋友之间如果不知道对方小小的缺点并以此打趣,友谊也许会黯淡许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点,谁说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块,谁说它的水质不纯净?昙花开放转瞬即逝,谁说它的姿态不美丽?太阳表面有黑子,谁说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难以冀求的,那么,就让我们直面瑕疵,直面人生吧!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500字6

  张晓风的散文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却带给了我许多与众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一起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吧。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轻松。她的景物描写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写,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爱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我们不求它像爱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但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曾经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3

  今天上午,我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无事做,随手拿起张晓风散文来,第一篇便是我爱上他的理由,几行字映入眼帘,“一笔简单的雨荷花可给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荷花与傲骨?多么恰然的配合,于是马上翻到下一页,去细细品味张晓风的画晴。俗话说:好天气=好心情。《画晴》就是这样,雨后的天晴竟然让作者比喻成:“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这时,济南窗外是一片阴郁,刚刚闷闷的心情突然有阳光射入的感觉,快乐也在周围饶来饶去的我继续翻看,几乎熔入了《画晴》的世界,仿佛也享受到勃勃的生机,大自然造物的神齐。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那么可爱。于是,我想,晴天能给人带来什么,尤其是雨后的晴天,一缕阳光斜射进屋子,清风送来雨后的芬芳,窗外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天空澄着一股透彻的蓝。我享受着生命的生机勃勃,不能把自己憋在屋子里呀。于是,我们踏去了门,我们一起去找“晴”。张晓风就是这么一个人,凡事随意而行,虽然显得调和,但也无所谓,我也是这么一个人,总是被突发奇想搅乱了生活的章法。

  “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在雨后的晴天,来到一个空旷的广场,在那黄绿不均的草地上延续我们的梦,我陶醉许久,定神一望,不禁一笑,这儿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也没有任何仕女云集,但究竟是为什么能这样吸引人呢?也许我们爱的,享受的就是这份宁静,恬淡和收敛。小草上的露珠,野花的香,大石的光滑,我们的闲境,羡慕小草,只因我们不能和着风摆动,草儿们一起摆动,就成了海,羡慕那云,只因我没有云样的笔,去勾勒我的蓝天,晓风遇到了一群孩子,当地的孩子们的话引出了《画晴》: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我静静地想,可不是吗,我们的生活也几乎是被描绘出来的,而我们就是那持笔的画家,快乐时,就给天空抹上快乐而又透彻的蓝,又用云的丝柔给予装饰,高楼大厦也是挺拔的,孩子们脸上也有如花一般美丽的笑容,伤心时,你用一塌糊涂的灰附着着画面,仿佛天都要为你的悲伤而动容,我们都是画家。而张晓风则用文字将“晴”描绘。

  也许我们真的很眷恋广阔的草场,那里可以放飞我们的心灵,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还有那一线天空,真的仿佛置身于死阴的幽谷。咦?你把画藏起来了,那就把心底的晴天献给我们吧!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4

  打开这本书,翻动着纸页,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韵味,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一本书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感情和意义。这本书便是《张晓风散文》。她的文章总能让我悲喜交加,让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这选自书中的其中一篇:《画晴》。晴天可以画出来吗?当然可以了。就如这段,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空蓝得像宝石,山绿得像翡翠。洒在山谷上的阳光无比温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种欢快,轻松,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时的心情不也如那阳光一般明媚、晴朗起来了,那“画晴”也画到了心中,原来晴天不仅是晴朗的天气,它还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个个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动地画在心中,也可以温柔地写在心里。此时,我就像与张晓风心连心,因为我读懂了她的内心。当进入她的写作世界时,便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一会儿为那无私奉献、生命力脆弱的昙花默然流泪,一会儿又为那浪漫、可爱、美丽的桃花飞舞的景象赞不绝口。就是这种悲喜结合,咖啡与方糖融合的感受,让我读懂了张晓风的散文。这种感觉是美妙的,因为它让我走进了另一个书的世界。

  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欢喜,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当我读它的时候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一种陶然的幸福。”合上书,望着远处,我忽然对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张晓风用她那细腻、真挚、充满温情的`语言化为一阵阵带着花香的清风为我吹走了夏日的闷热和烦躁,心灵从而获得久违的平静。打开《张晓风散文集》,第一篇《到山中去》和第二篇《地毯的那一端》是张晓风写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两封信。

  《到山中去》让我总想到山中去嗅嗅山的气息,也想如张晓风所说干脆“着一身宽袍,好兜两袖素馨回去”。在读到“在外双溪住了五年多,从来不知道内双溪什么样子”,“直到前些天,有朋友到那边漫游归来,我才知道原来山的那边还有山”,让我不禁想化用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你没有到过山中去,而是山就在你身边,你却没有发现。”

  我读着张晓风笔下的内双溪,像在欣赏一幅精彩至极、惊喜不断的山水画。不、阳光温和、瀑布飞泻、水声澎湃、浪花击石、芦草杂生、鲜花沾露、溪水潺潺、落叶随波、风声如涛、稻香扑人。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5

  风,轻盈而柔软,吹过大地,吹过江河,也吹进人生。晓风,则又添了一份希望与光芒。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充满光明,轻抚人生。

  这本书是散文集,即是由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拼凑起来的,像一本课本。不同的篇目隐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串起来,便是一阵吹抚人生的风。看似杂乱无章,却包含了人生深处的规律。

  每个人都很伟大,都是英雄,正如第一篇中所说的宝石,我们的眼睛亦可折射出万道彩华。我们处于平凡之中,向往着天马行空的神话,菩萨头上的宝石便成了通往神话的大门,聚集着人们的思念。人们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庄严,亦可灿烂无比,尤胜于深山莲座上的石佛。繁重的课业,疲惫的身躯,血红的眼睛,让我们忘却了自己存在的目的,痴迷于卷子上的评分,如同供奉神明一般。还有谁记得那个光彩照人的自己?在读“生命的计量单位”时,也会感叹自己的特别,人生不需要单位,不以金钱、学业、名誉计量,因为一个人的伟大,无法用来计量。生命就是这么特别,人生就是平凡而又辉煌。

  青春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林中杂想”里无所畏惧的武松;只因革命热情而回国冒险的孙中山,都体现了一个道理————年轻拥有大把岁月的筹码,不应该踌躇。年轻的孩子害怕仇恨,害怕受伤,害怕绝望,害怕结束,害怕后悔,看似单纯的青春却让人捉摸不透,只是因为年轻。少女们站在秋千上,以那微微扬起的角度,窥探外面的世,只因为年轻的心向往着外界。这就是青春,生机勃勃而任性无比。

  友情和爱情也算青春的一部分,有和阳光的男生共同观看流星的浪漫,有在山村学堂与老师共勉的真挚,有和卖柑老妇谈心的巧合,还有与好友生死别离的痛苦。世棠,作者从孩子时代到长大成人的好友,无论何时都是一个逗笑大家的人,但死神却没有放过他,残忍地夺走了他的心脏,留下无言的悲伤。交朋友或许就要这样,要交就交一个开玩笑开到老的朋友。在星空下契约,约定相伴终生,作者没有轰轰烈的爱情,有的`只是可以互相依靠的彼此。或许,只有经历过青春年少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爱情。

  书中充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识。有悲壮的司马迁,有傲世的李斯,有亡国的后主,有驰骋的铁木真;还有很深的宗教蕴味,上帝与天使的故事也层出不穷,儒家、佛教、道教也是应有尽有。反观我自己,自以为会背几首诗词便是个小学士了,才发现自己连作者的冰山一角也不如。

  读完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个人生,一个在众人中并不耀眼的平凡人生。不管作者是多么意气风发,她的文字始终朴实地诉说着一个个的人生哲理,伟大的生命,热血的青春,单纯的友谊,星下的爱慕,仿佛一位长者的人生日记,又像黎明的风,吹过我的心头。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0-12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03-10

张晓风的散文读后感06-30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4篇11-07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5篇03-12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5篇)03-17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5篇02-07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4篇03-07

张晓风的语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