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

时间:2022-09-19 21:4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的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1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 ”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

  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家》的读后感2

  乖巧叛逆的柳小含,内心不羁的方冬忆,安静敏感的毛栗子,强悍霸气的张茹……在开满风车茉莉的时节,一起跨越成长的困境。

  假期间,我看到了《风车开满我的家》这本书,从此便与它结下丁不解之缘。这本书讲述了以柳小含、方冬忆、毛栗子、张茹为代表的教师家庭的一系列生活琐事以及他们的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以及家庭之间的矛盾。突出了青春期孩子的烦恼。这对于同样出生在教师家庭中的我来说,他们有些烦恼也正是我所拥有的,为了走出迷茫,解除烦恼,我继续往下读,也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故事的主人公是柳小含。父母离异,母亲再婚,这一点我很同情她,庆幸的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疼爱我的父母。她是一个初二学生,学习的压力如同五指山一样压着她。这一点和我现在的处境一样,也或许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要面对却无法改变的现实。开始,我十分同情她,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她遇到了一群有着同样心情的知心朋友后,我开始羡慕她了。不是疾妒哟,因为我也有一群“死党”她们为我解忧解难,给我最好的温暖。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就是,暑假期间。柳小含被爸爸安排到社会上锻炼,体验赚钱的艰辛。从而让她更能珍惜在学校的生活,好好学习,发愤苦读。在这期间,柳小含学会了交往,体会到了每天赶集市的艰辛。同时,她也打破了自己与父亲之间僵硬的关系。后来遇到了各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假期。她也看到了朋友们的另一面——变得安静而忧伤的毛栗子以及一改平日强悍而变得温柔的.张茹。这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一群孩子在自身标签下最真实的一面。这群孩子不放弃任何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撞破牢笼,张开翅膀,朝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展翅翱翔。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向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迈进。

  这本书的结局深深地吸引着我。两个单亲家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毛栗子家和柳小含家)。婚礼在五位孩子的策划下举行。在孩子们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了爸爸妈妈的青春岁月,看到了自己站在芦苇青青的桥上,看到了水上的睡莲正静悄悄地开着……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家庭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谁不想拥有一个美好、幸福和快乐的家庭呢?谁又没有一个美好而又温馨的家庭呢?我想,这本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我以及我的朋友们也像书中的她们一样有着一个温暖、幸福而又充满着爱的家。

  书中有一段话:“在转变中学会适应,在困惑中实现成长,在迷茫中寻找自我,在呵护中达成和解。青涩的少年时光,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芬芳。”让在迷茫中的我不再迷茫,同时也找到了答案。让我们一起跨越成长中遇到的困境。

  告别了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们走进了美丽的青春。珍惜青春,珍惜身边人。这丝丝的甜,淡淡的苦,便是你我最美好的小时光。

《家》的读后感3

  20××年距离我国全面达成小康还有3年时间,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中,我们也不能忘了“本”——传统文化精神。为了号召学校开展的“书香中华”的活动,我品读了巴金的《家》。所谓一入好书深似海,看完它后,我感慨颇深。

  《家》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高家长房的觉民觉慧这两位“新青年”为了自己所追求的而去反抗斗争。觉民为了和琴的爱情敢于反对高老太爷与冯乐山私自订下的亲事,为此还离家逃婚,打响了高家反抗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第一枪。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他的'斗争和决不妥协下,获得了高老太爷在临死前的理解。同样与觉民是受过思想熏陶的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斗争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他支持并帮助觉民抗婚,反对并怒斥带有极重的封建迷信色彩的“捉鬼”闹剧,反抗对人的不平等。最终的觉民和觉慧都有了不错了结局。然而缺少了斗争了反抗精神与意识的觉新大哥,失去了曾经深爱过的梅和给自己生了孩子的瑞珏。而巴金之所以写出这些对比,不也是为了告诉我们只有斗争才能胜利吗。

  读完《家》后我陷入了沉思: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品质,可以追溯到大禹与自然进行斗争,陈胜为了自由而与秦朝斗争等。而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有着不同的体现和意义:在原始社会,斗争是人与自然为了生存了斗争;在封建时代,斗争即为进步人士奋起反抗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习俗,追求平等,就好比《家》中的觉民觉新两兄弟一样;而在当代,斗争即需要我们同破坏社会和谐的人或事去斗争。

  好的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要铭记于心还得去发扬和践行。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践行斗争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就好比:制止身边人在旅游时破坏文物,对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生病时与病魔斗争,不放弃生的希望……。就来说说我亲身体验过的事情吧。记得那是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的某位女同学因为身材太过粗壮而被男同学嘲笑,刚开始因为害怕帮助了她自己会被报复,所以没敢向那位女同学伸出援手。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节人性开导课,使我决定要去帮助那个女生。在一次那个女生被欺负的时候我走过去安慰那个女生并对那些男生说了道理。虽然不是那么的有效,但是我对男生那种不公平看待他人的行为作出了我应有的斗争,给予了同学援助。

  在自己践行了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同样斗争过的人点赞和支持,让斗争过的人得到一丝欣慰。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好的精神文化如同瑰丽的花园,永远长存。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不仅仅只是发扬斗争精神。不同的人做事风格各有异,但我们必须保持一致的是有一颗爱国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心。

  最后我将布鲁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家》的读后感4

  前几日,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家》是一部能充分体现巴金先生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部作品 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的主人公——觉新,是巴金先生花费了很多笔墨才描绘出来的。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有着很大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觉新做为长房长孙,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将这一切过错都推给觉新,似乎也太残忍了。他如果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如果不是长房长孙,他的人生还会是这样吗?可是,他就出生在这样所谓的“富贵之家”,又偏偏是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

  写到这儿,我已经开始不讨厌他了。相反的是,我好像开始同情他。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还值得一提的是,全文到处闪耀着青春的气息。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而后,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也许他会变的不富有,但等待他的将会是属于他的天空。在那儿,没有任何封建礼教的压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 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读后感5

  “隐于朝者谓之奸佞,隐于市者谓之逸民,隐于山林者谓之幽人。”借作者的话,“隐”即除激进的游侠和保守的幕僚之外的第三条人生之道,而秉承这一道的人唤作“幽人”。作者的学弟苏家桥乃是这一派人。

  若提起从古至今的隐者,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便不少。陶渊明、伯夷、叔齐、孟浩然、再至魏晋风骨的代言人竹林七贤。或因无法和东晋社会的贪腐黑暗官场为伍,退而隐居作诗自娱;或因仕途不顺官场失意而寄情山水;无论官场士大夫还是落魄文人书生,皆以隐居为雅。也许是因为这文人墨客的事例年代过于久远且都纠缠官场,“隐者”“幽人”一类词语就给予了我“神秘”又带着一丝“逃避”的印象。直到读了野夫的这篇《幽人苏家桥》,我才发现原来这仿佛只应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角色也可以如此平凡、如此桀骜、身为尘世中的一位普通人却拥有超脱世俗的境界。

  而野夫能用洋洋洒洒几千字在短短时间内塑造出苏家桥协议,完整真实却略带侠气的角色,得意于他深厚语言功底和对文章结构完美的分配把握。

  文章简练的言语且颇带古文的词句让这篇小说蒙上了武侠的仙气。全文分了八个部分、层层递进、段意鲜明。开篇先提出了作者对幽人的定义来阐释题目,创设出一种神秘的意味,而第二部分却先介绍了一个不讲卫生、不拘细节的平凡苏家桥,欲扬先抑,让人看不出这等凡辈能与仙境幽人扯上什么联系。可却更提起了我的兴趣,这便可鉴作者安排的精妙。莫急,继续读下去。

  接下来的几部分循序渐进的让我们了解了苏家桥悲惨身世以及他乐观旷达的为人之道。便更让我理解了为何隐士大多怀忧。想必是受到了无比沉重的打击才能萌生放浪形骸之外的思绪吧。那为人惊羡的旷达超脱背后是无法言说的断肠痛苦。于是乎更理解了阮籍近乎疯狂的举动背后“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绝望了。

  而愈往后读,作者用的一系列细节描写、对比、反衬就使苏家桥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化了。也一层层的揭开了他朴素的外表、露出了他那颗纯洁清澈的心灵。他的重情重义、他的满腹诗书、他的热心豁达、他的勤恳平凡、他的腹笥深厚、笔锋暗藏……这一切高贵的内在远远打破了他外表给予人们邋遢的印象。苏家桥的形象便渐渐高大,添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派了。

  “在这个极其无趣的时代,真正有趣的人实在不多。”苏家桥选择摒弃名利、独居深山,我并向作者一样为他扼腕而惜。这一选择可能会使他脱离荣华富贵温柔乡,却为他常人眼中平凡的一生提至能在云端睥睨天下的境界。那是金钱买不来的铮铮傲骨。他也守住了胸中桃源,以满腹诗书涤荡出清澈有趣的灵魂。“苏家桥独自在深山,与时俱进地冷眼旁观着这个喧闹畸形的盛世,独享着自己的不屑。”

  作者在文末写道:“其实,在他的世界里,人人皆在私下保持着对他一份应有的尊敬。”而现在,我也想向他敬上我最具诚心的敬意。

《家》的读后感6

  前些日子,读了汪曾褀的短篇小说《鉴赏家》,顿时被叶三这位独特的“鉴赏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热爱生活,走乡串户卖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他品行高尚,卖水果得四时之先,果大新鲜,童叟无欺;他喜爱艺术,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美的追求纯粹率真……从叶三身上我深刻体会到,对美的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才是一个真正的鉴赏家的本质所在。

  细读《鉴赏家》,小说塑造了两个鲜活人物:四爷季陶民和果贩叶三。季陶民在当时已是久负盛名的画家,住在大红门里,他为人旷达超脱、忘情于丹青,而叶三位居社会底层,热爱生活,以贩卖水果为生。社会地位悬殊的二人没有雅俗之别,只因画家季陶民作画时喜欢喝酒,喝酒时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结识。在相处中,两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赏叶三对美纯粹率真的鉴赏,欣赏叶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谀谄媚,视他为“真懂画的人”,总对他另眼相看;叶三更是欣赏四爷的画,四爷画得不满意团掉的,他都捡起收集起来,四爷死后画价大增,很多慕名前来买画的人,但叶三一幅也不卖、多少钱都不卖,而是自己死后与四爷的画一起装进棺材同埋葬。

  其实,刚读完这个故事,感动我的是四爷与叶三这两个不同“生活圈”的人,却像伯牙与子期一样有着共同的喜好,并再次传颂了一段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传奇,但随着再次深读故事,最吸引我的还是人物叶三,这位能凭借内心本真表达对喜爱艺术执著的“鉴赏家”。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追求,无国度、贵贱、年龄之分,美好的艺术如同一座座无形的桥梁和纽带,能让惺惺相惜的心灵彼此通融。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武术、书法、中医、围棋等已经都誉满中外;丝绸之路将我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农耕等文明产物外输传承。当然,这些被国外人普遍接受发扬的艺术若无自身魅力,无民众基础,无艺术的民族性、民间性,也不会被广为流传,更不会被国外人士称赞不绝。

  鉴赏家,顾名思义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的专家。那么作为鉴赏家就要求必须具有鉴定和欣赏两个关键环节,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如今,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自诩鉴赏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寻常路线为傲,穿破洞衣服、戴夸张饰品、无厘头纹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动漫无所不知、嘴里还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这仅仅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是没用真心来感受艺术的伪鉴赏,甚至是对美的歪曲诠释。而叶三,虽然是个卖水果的小贩,但是他对美的鉴赏,却是发自本心的热爱,值得年轻人尊重和学习。

  在这纷杂的社会中,让我们和叶三一样,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欣赏和发现美,做一名真正的鉴赏者!

《家》的读后感7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尽。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的读后感8

  席慕荣在《槭树下的家》一文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幸福的家庭,另人羡慕。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她被鸟的鸣声吵醒。几十只小鸟在窗外的槭树上集合吵闹,那声音特别细又特别娇,可以听出来它们的雀悦和欢喜。

  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窗外的槭树下。仔细分辨,孩子们有的坐在矮墙上,有的是趴在树上,他们不时发出叽叽咯咯地笑声,那种极单纯的快乐。席慕容在文章中,把孩子们清脆和圆润的笑声比喻成“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有色的露珠,这种瞬间的感觉,她都能及时扑捉,表现了席慕荣细腻的笔法和敏锐的情怀。

  她说:“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在文中丈夫呵止孩子们“小声一点儿”。她把这平常人也都有过的,平平淡淡又细致入微地关爱当作了一杯美酒,细细地品味。她写道:“其实这时,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他给我的关怀。我把脸贴近他的枕头上,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腻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这就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的爱着的生命和生活”。我只想在自己那样熟悉和那样亲切的环境里,在和自己极为相似的人群里,安心地生活,安心地爱与被爱……

  看过席慕荣写的.《槭树下的家》,我不禁联想到自家院中的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椿树。

  春天也长出好软好软的叶子,嫩紫色的叶舒展开后就变成变成淡绿色,绿得诱人!虽然不开花,但一簇簇的叶子,散发着独有的气味。丈夫会用长长的竹钩把它们钩下来,一朵一朵叶子花似地飘落在地下,我便像孩子似的,拎着塑料袋把它们收集起来,留着尝鲜儿。

  夏天出投下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也是要多晾快有多凉快!我常常在树下洗衣服、吹口琴或跟丈夫、女儿一起吃晚饭。我们谈笑风生……

  秋天,叶子逐渐落了,铺在地上,像等待飞翔的红黄色的蝴蝶,我无限怜惜地捡起三五片夹在书页中,写上年、月、日,然后把它们珍藏起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片叶子不同于别的任何岁月的叶子,它属于我的独特的记忆!然而,我在第二年的秋天,清扫落叶的时候,都会不知不觉地吟道:“一叶知秋”,“时光如水” ……

  冬天树叶都落下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让我不禁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岁月无意,落叶有情。我愿意让自己也变成一片叶子,珍惜春色,珍惜生活,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尽情享受家人给予的温情和关爱,从从容容地循序生长,让繁茂的枝枝叶叶,为家遮风挡雨

《家》的读后感9

  古人云:“开卷有益”,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让我们的头脑有知,明智而知不足,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辛燕工作坊每周推送坊员读书笔记一篇,使坊员之间形成追赶超越积极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成人在艺术教育中的角色

  《我是儿童艺术家–––学前儿童视觉艺术的发展》一书是美国高宽课程模式的系列著作之一,主要阐述了高宽课程模式中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

  阅读

  高宽课程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它主要以公立幼儿园儿童为主要对象,以帮助儿童学会主动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系列关键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计划、行动和反思的活动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旨在让孩子们对周围的自然与社会具有高度热情和广泛兴趣的一种幼儿园课程模式。

  《我是儿童艺术家》中探讨了视觉艺术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法–––单项深度法,以艺术媒介为核心,分为引入、拓展、创作、反思四个阶段逐步熟悉艺术媒介,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

  在《我是儿童艺术家》阅读中,我感受到美国学前教育教师对儿童在艺术教育中起到的深入引导的作用,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国内教师客服一定现实因素,积极学习。成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儿童的'艺术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括家长。在幼儿艺术创作过程中,我们应更加重视过程胜于结果,提供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鼓励儿童去探索、创造和对自身的艺术体验进行反思。

  其实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儿童艺术领域方面的发展,成人通过支持儿童的艺术创作与艺术表现,帮助儿童整合了其他领域的发展。包括空间关系、语言、感觉、记忆、阅读、数学和社会技能。艺术创作帮助儿童理解了远近、上下与前后之类的概念。欣赏与讨论艺术的过程也是儿童分享各自观点、学习他人看问题的角度的过程。成人还应提供具体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学习材料。他们能够表现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且观察到他人是如何使用艺术材料来传递和分享自己的体验的,逐渐地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独立探索。成人能够帮助儿童自然获得感觉、创造与欣赏视觉艺术的能力。

  总之,作为成人如果能够灵活地使用材料和空间,在生活开放性地将艺术纳入其中,并且对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负责起来,他们就是有效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也能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的艺术教育。

《家》的读后感10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叫孔篾,他与宓子贱一起做官。孔子到孔篾那里去,问他说:“你自从做官以来,有何得失?”孔篾回答说:“没有所得,却有三个所失。公事一件接着一件,以前学到的知识哪里有时间去实践呢?因此,所学知识无法理解明白。”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是和孔篾的感受一样一样的呀,自从来到新的学校,总感觉学校通知一个接一个,过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生活,活在了完成任务里,失去自我的主导性,曾不止一次感叹这样的环境缺少了自我成长的`时间。

  孔篾接着说:“获得的俸禄太少,连稀饭都没法分给父母兄弟,因此骨肉之间日渐疏远;公务大多急迫紧要,不能抽出时间去吊唁死者、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之情渐渐缺失。我所说的三个所失,指的就是这些。”孔篾说的这两个所失我也有同感,因为工作忙碌,减少了与亲人朋友的相聚和联系,有时也挺困惑,感觉很难两全。真想听听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评价孔篾的,结果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听了很不高兴。孔篾说的都是实情,孔子为什么会不高兴呢?带着疑惑我往下看。

  孔子又到宓子贱那里去,问了与孔篾同样的问题。宓子贱回答道:“自从做官以来,没有所失,却有三个所得。以前记诵学到的知识,现在有机会得以实践,因此所学知识更加明白;把所得到的俸禄拿去分给父母兄弟,因此骨肉之情愈加亲密;虽然公务缠身,但仍兼顾到吊唁死者、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之情更加深厚。”天呢,同样的问题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孔篾和宓子贱都做官,工作环境是差不多的,一个是“三失”,一个是“三得”,怎么会这样呢?孔子对他俩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听完孔篾的回答孔子很不高兴,听完宓子贱的回答,孔子感慨地评价:“真是个君子啊!”足以看出孔子对宓子贱做法的认同。

  读完这个故事,一直在想:“失”与“得”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如何才能在孔篾的感觉中渐渐走向宓子贱?最后,我理出了两点:1。积极思维;2。秩序感。

  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们要么屈服于环境,要么想办法战胜环境。如今,“忙”成了生活的主旋律,“瞎忙”成了生活的主调,宓子贱可以从忙碌中做到“学而时习之”,收获了真知,我可以向他学习把一些工作看成实践的好机会,两者做到有机结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进行了教育教学实践,岂不美哉。

  为什么相似的环境里,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孔篾总是不能从忙碌中抽出身去做一些自己事?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秩序感。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天该做什么,不能弄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那么这一天就会是盲目的忙,忙得不知其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列个计划,清楚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着急做的事是什么,常规性的事是什么,就会有个清楚的规划,就会充实而明白。

  少些消极想法和思维定势,积极面对,讲究方法,生活就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样子去发展,感谢这个故事带给我的启发。

《家》的读后感11

  这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缩影。在那“家”中,专制的老太爷,整天只知道闲聊打牌的太太们,以及一些被生活所迫的青年们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使这个日渐腐朽的家继续运转。其中最痛苦的,无疑是那些青年们,因为他们心中仍留有的热情,使他们在这冷如冰窖的“家”中深受煎熬。

  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代表了那个时代中的三种不同的态度。这三个人都在理论上接受了新思潮,新概念。可是觉新“长房长孙”的身份使得他不得不去应付封建大家庭中的各种礼数和承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在重重压力下,他只能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来武装自己,希望可以在弟弟们的新思想和家庭的封建专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可是最后却受到封建大家长们的指责和弟弟们的不谅解。不得不说,觉新为了这个家牺牲了很多,他甚至放弃了他所爱的女子,去娶了另一位女子为妻。他爱他的妻子,却迫于家长们的压力在妻子临产时将她送离(尽管他并不愿那样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他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离开了她,连她的最后一面也没看到。可以说,觉新这个角色值得同情,但也应该批判。在封建旧势力前委曲求全,非但没有什么帮助,反而给自己带来无比的痛苦。

  相比之下,觉民就要幸福的多。他没有身为“长房长孙”的压力,他有他的追求,他要守护他的爱情。他虽然对新运动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但他的内心深处却种下了新思潮的种子。在他的爱情将要走上和他哥哥相同的毁灭之路时,他选择了私奔,这对这个专制统治着的大家庭无疑是种挑战。然而,他胜利了,他战胜了那个封建统治着的家,他走上了和他哥哥不同的路!他的.反抗,给他带来了幸福的曙光!

  和觉民比起来,觉慧多了份冲劲也多了份稚气。他对新运动充满热情,一心一意地投入其中,虽然有时会有一些天真的想法但在经过一些事件的洗练后,他渐渐认清了那个“家”的本质。于是他开始成长,他渐渐的能独当一面,尽管前途未知,仍然勇往直前,全身心的投入到新运动中去。他犹如离开牢笼的鸟儿,去闯荡,去开拓他的一片天!他离开了保护他“家”却为他的未来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这三个人不同的态度,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命运。觉新的痛苦,觉民和觉慧的幸福和希望,只能说是各人选择而得的结果。虽然这么说对觉新有些不公平,因为如果没有觉新的牺牲,觉民和觉慧也不可能那么自由,但是幸福是要自己追求的。有一颗勇于追求幸福的心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让我们怀着对未来期盼,勇敢的走向未来的精彩!

《家》的读后感12

  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家》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家》的读后感13

  若要用喻,那么《布登波洛克一家》无疑是一串下行的音符。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布登波洛克一家由盛转衰,从人丁兴旺到最后的族人死于伤寒,从富可敌国到家财散尽,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道华丽而带有繁复的缀音的下行音阶。一步一步,滑向衰败深渊。

  而在如此严肃的主题背景下,作者却以一种轻快而幽默的语调完成了小说的叙述。小说中的幽默片段俯拾皆是。三个老处女的出现总能造成喜剧性效果。而大大咧咧的冬妮也经常做出一些有趣的行为。总体而言,小说的语言除了秉承作者一贯的'如同请柬上镶的金边一般的精致风格,还带有了几分幽默的色彩。

  汤姆,布登波洛克参议的长子,刚接手产业时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而在死亡之前,他变得焦虑,感到力不从心,总是畏手畏脚。按照作者的思路,汤姆性格的变化是在克里斯蒂安、小约翰以及造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克里斯蒂安的花花公子气质使得身担重任的汤姆感到愤怒,而每当克里斯蒂安脚步翩翩无所牵挂地向情人的住所走去时,汤姆理所应当地羡慕或者嫉妒了。这打乱了汤姆从商的步伐。而汤姆深知小约翰从母方遗传过来的艺术家气质与经商所需的实干家气质是大相径庭的,后继无人的恐惧笼罩着汤姆,这让他对祖业的经营变得像一辆即将驶向断头桥的马车。而布登波洛克一大家子在近百年间的恩怨以及种种外来的挫折都忤逆了汤姆经商的信心。他因此变得懦弱,优柔寡断,绝望,最终郁郁而死。因此,有豆友说毁了布登波洛克一家的不是外界的排挤,而是艺术家气质,在我看来,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除此之外,掩卷之时,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感受到世态炎凉之悲,而是被女教师“一定见得到的”所震惊。如小说结尾所写到的一般,这是女教师在战胜理智的种种怀疑后产生的坚定信念。如此的幻想是永不会得以兑现的,但出现在小说末的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非理性希望。就像在余烬中升腾起的最后一缕青烟,就像茫茫苍宇中的唯一的领航的星光。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不言自明,它的意义自然是反映一种现实。但作为一个从未对19世纪德国做过任何研究的读书人,《布登波洛克一家》究竟多大程度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是不得而知了。但若将小说置于更大的背景——命运中时,不难看出,作者还是有一些消极的。布登波洛克一家都只是遵照着他们的生而为人进行着活动,没有什么人是真正地犯过大错。即使在冬妮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布登波洛克参议看人走眼而损失的八万马克的嫁妆并没有对家族的命运造成太大冲击。他们只是犯了一些小错,然后遇人不淑命途多舛。但这个家族就确确实实因此而崩毁没落了,从光的中心退至边缘,终于坠入黑暗。作为人所拥有的一切不过小说结尾的非理性信念。仿佛看到作者双手一摊,嘴角泛起苦笑,“我也没有办法。”小说末升腾起的非理性希望的大前提是对于命运的理性绝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的基调也确实是消极的。

《家》的读后感14

  从小,父母的亲切呵护,悉心照料,让我们得以茁壮成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爱护有加,体贴到位,从不让我们受一丁点儿的委屈,事事都为儿女和孙子孙女着想。家人的爱护让我们懂得:家是每一个人舒适的摇篮,温馨的港湾。

  然而,巴金的《家》却彻底颠覆了我对家庭的认识。这个姓高的大家庭充斥着封建思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都是长辈按自己的意愿和与亲戚的关系来安排儿女孙儿的婚配对象,不论他们喜不喜欢对方,都必须顺从安排,毫无商量的余地。

  觉新与钱梅芬,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三兄弟都有彼此真心爱的人,却因为祖父的决绝而拆散,只有觉民在觉慧的鼓励下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觉新与梅表姐相见而不能相认,觉慧与鸣凤生死两隔,都是一大悲剧。可见,旧时的封建思想有多么可怕和令人憎恶。

  人生病本应该好好医治,在祖父病了之后,陈姨太非要以鬼神压病,觉慧看祖父被吓得半死,气不过于是与众人据理力争,却没有挽回什么,祖父在临死前才退步,答应觉民不再纠缠与他人的婚事。

  只恨封建的强大和觉新的懦弱,为了不与祖父的亡灵相冲突,在生产前几天不得不搬出城外,孤单寂寞,最后竟死去。这时候他才明白,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数,整个迷信压着他,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前途,夺去了他最爱的两个女人。他在挣扎,但他无力,懦弱,无法抵抗这一切。于是他绝望了,双腿一软,跪下,无力地哭泣。

  觉慧自从鸣凤投湖自杀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反抗封建,高氏家族不断的'在没落,却阻挡不了觉民觉慧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最后,觉慧终于脱离了这个他憎恶的充斥着封建思想的家庭,在大哥的支持下到上海求学。他望着向前不停流去的绿水,轻声道“再见”,不知是该快乐还是悲伤。封建势力虽然充斥着这个家庭,但不意味着没有人在为光明和真理奋斗着,觉慧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人;这个家庭当然也有爱,人人之间都有真挚的爱,只恨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再真挚的爱也招架不了,悲剧还是在不断发生。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虽然同情书中的不幸的人们,但也不免要谴责他们的软弱,如果多几个觉慧这样的人,说不定悲剧就会少一些了。生活在如此封建落后的家庭里怎么能像在现代一样,享受到专属于家的温馨呢?

  这本书,这些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封建思想的罪恶,好好的一个的家庭沦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散的地步警醒着我们,封建是不能长久的,它只会造成一次次的悲剧,毁掉一个个本应该和谐幸福的家庭,最终毁掉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

  家本就应该是温馨和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互相理解和帮助,与人为善,追求光明和真理,尽力让书中的故事不再发生,让家永远和谐幸福。作者:张鸿燕

《家》的读后感15

  家,一个爱、温暖、避风港的象征,但在旧社会,家是一个恶魔、监狱、刽子手。

  在巴金的著作《家》中彻底地反映了旧社会封建的丑恶面貌,使我不禁为他们感到遗憾。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梅、琴、鸣凤、瑞钰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结果。梅,因母亲的态度而与觉新擦肩而过,并早早地做了寡妇,在与觉新重逢后,又因自己的感情不能抒发而抑郁成病,吐血而死;琴,读了几年书,积极地与觉民反抗“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婚姻,在觉新和觉慧的帮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真心地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鸣凤,好一个烈女子!为了自己纯洁的爱情,不惜抛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毁了自己,我真佩服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毅然选择这种壮烈的方式反抗;瑞钰,一个善良贞静的人儿,任人摆布,因肚子里的孩子受到众人的排斥,被赶到城外的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里,而他的丈夫觉新太懦弱,导致了她在生下云儿后离开人世,这使我憎恨迷信,憎恨懦弱。这些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在封建社会里有太多的人做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品。

  三兄弟的性格大不相同。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不敢背负不孝的罪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失去了所爱的梅,失去了贤惠的妻子,失去了无数个反抗的机会,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志坚定,他带着一个单纯的信仰,不放弃,向目标大步走去,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有一丝遗憾,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牺牲了一个原本美好的生命。高老爷的封建思想、整个社会制度、整个迷信夺取了多少人年轻的生命!

  “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我会和巴金一样记住: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那么就让它作为我鼓舞自己的源泉吧!

【《家》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家》 读后感07-25

家的读后感05-20

《家》读后感05-27

关于家的读后感09-20

家读后感大全07-30

【推荐】《家》读后感09-28

【热】《家》读后感11-30

【热门】《家》读后感11-30

《家》读后感【热门】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