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

时间:2022-09-28 12:21: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悉达多》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悉达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1

  只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欲望、自私的心态、自我意识,以及贪婪的心就可以了。好好控制它们。——尼达

  本章虽然很短,却是自我成长必然经历的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独立思考的部分。

  这个阶段的主要标志就是去偶像化。曾经很长时间,悉达多都在寻求名师并聆听他们的教诲,这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必要的。同时知识越多,引起的自我意识越强大;自我意识的强大,会让我们觉得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时候会出现三个走向:或者被自我意识操控,狂妄自大,迷失自我;或者在更强大的导师名下皈依,用导师的自我压抑自我意识的控制;或者放下所有的知识,放空自己,发现暗流涌动下的真实自我。

  人们往往不会选择放下。悉达多做到了,“他了解到有些东西已经离开了自己,像蛇蜕掉的旧皮一样,不再附在身上”。他终于发现“我害怕我自己,我逃避我自己。我一直是在探寻梵,探寻阿特曼。我希望毁灭我自己,离开我自己,为的是在深深的心底找到一切事情的核心:阿特曼、生命、神圣、终极。然而正因为如此,我在途中失落了我自己。

  知识的.目的是找到“梵”,当我们迷失自己的时候,我们找不到“梵”,因为“梵即自我”,我们不可能丢了一样去寻找另一样。名师也是“梵”,这个梵,只是名师的梵,不是皈依者的梵,极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深深地被别人的梵吸引,渴求它降临在自己身上,这是盲目的信徒的终极追求——成为佛,成为梵,成为耶稣……

  吠陀经里湿婆告诉我们,“修行只是一种途径,修行的目的在于粉碎幻想,并且实现自我”。

  “我要从‘我’中学习,做‘我’的学生,我要从‘我’中学习悉达多的秘密。”悉达多终于悟到了这一点。当这些思想经过悉达多内心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好像看到了一条蛇横亘在面前的路上。

  本章关于蛇的隐喻很多。尼采取用它,黑塞取用它,旧约里亚当夏娃在它的帮助下获得了智慧。蛇,就是自我智慧的化身,在印度神话里,是众神之王湿婆的随身之物。当一条蛇横亘在路上,意识就是“我看见了我自己”,“我苏醒了”。

  第二,断舍离。

  当觉悟的悉达多看见了自己,他的第一反应是回家。“然而现在,就在停下脚步的那一刻,他好像看到了一条蛇横亘在面前的路上”,这又是一次智慧的思考——觉醒后的自我何去何从?链接过去?读后感·把旧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继续研究、沉思冥想?重新回到家庭中去,当父亲的好儿子,传道、上祭?

  悉达多的选择是:去掉知识的自我,成为纯粹的自我,当做完这个决定“他内心颤抖,像一个小动物,像一只鸟或一只兔子,这时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孤单。”悉达多的世界里,只剩下他自己。“四周的世界消失了,悉达多孤独地站在那里,像是一颗天上的星”,他割断了与整个世界的联系。以一个完全的,一如新生婴儿般的生命重新面对这个世界。没有父亲,没有身份地位,没有知识。

  “他仅仅是悉达多,一个苏醒了的人。此外,什么也不是。”

  第三,用“悉达多”体验“悉达多”。

  经过新生的最后阵痛之后,悉达多以“自我”的形态重新投入生活,去经验人生。他又开始经历吠陀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居家期”。这个“自我”和重生之前的自我是不一样的。之前的自我带着父母、导师、朋友的烙印和影子,里面混杂着诸多“他我”的成分。确切的说,是无数的“他我”组成了悉达多曾经的“自我”。在这样的状态下经历“居家期”,无疑也是“他我”的再一次生命体验。

  经过跟常人相反的体验之后,以纯粹自我进入世俗生活的悉达多,又经历了怎样的不同呢?

《悉达多》读后感2

  我在《箱庭疗法》一书中读到了“自性化”这个心理学名词,刚好手头上黑塞的《悉达多》一书也读近尾声。在我看来,黑塞书中描写的主人公悉达多,他就是在追求和实践着他的“自性化”。

  我在网络上查询自性化的解释,如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主人公悉达多正是如此,年少离家、追随过佛陀、沉浸过人世,后来在摆渡人的指引下思索追寻,最后也成为了一个摆渡人,成为了他自己。书中这样描述他与佛陀的相遇和相离:“这位佛陀夺走了我的一些东西,悉达多想,他是剥夺了我什么,可赐予我的更多他夺走了我的朋友,这个朋友原来听我的,现在却信奉了他。然而他把悉达多送给了我,把我自己送给了我”,在我看来,悉达多的这番悟道十分精妙,他不是一个盲目追随他人的人,他听从着自己内心,即使与自己一同修行的朋友信奉了佛陀,即使千万人跋山涉水来求教于佛陀,悉达多也没有因此被敬仰蒙上双眼。他说道“我无权对别人的生活做出评判!我只需要为我,对我自己一个人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做出舍弃”。

  悉达多是坚定的,从离开家庭走上苦行僧式的生活开始,他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心,虽然不曾清晰地呐喊出“我要什么”,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他清楚“我不要什么”。反观自身,我是一个内在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人。大学时,我才开始懵懂地去认识自我。我在心理被试的经历中漫想,在友谊、爱情、亲情的建立和破碎中探求,在初入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中思考,和悉达多一样,我离开家庭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但我的修行却很飘忽,很容易跟随,很容易放弃,有点像悉达多对商人迦玛斯瓦弥的评价——“他和我一样聪明,可他心里没有归宿”。是的,我缺乏自己的思想体系,记得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一句话,核心意思就是一定读书,否则自己的思想只能来自于亲戚朋友了。原句很犀利,直戳心脏。那时候是四年前的冬天,我刚签完工作,意气风发,但直面内心也会意识到思想水平不高的残酷现实。

  从我开始真正生活的时候,我就像一个搭积木的小孩,曾经和父母一起搭好的那个城堡被推翻了,或者是我的建造材料出现了改变,我要以不同以往的方式自己搭建了。但是在搭建的过程中,我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新接触的观点产生了碰撞,我频频回头寻求父母亲人的指导,也慌张地追随人生的新鲜感。读完悉达多的故事,我感觉他好像就是完全脱离了以往一样,循着自己的光,一路前行不曾回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但同时,这场修行,他也迷惘过,在与拉玛和商人的生活阶段里,他自如地享受着世间一切,但到了那么一天他幡然醒悟,又像当初离开家庭一样,再一次地离开。“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弯去,也许是一直在兜圈子呗。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愿意顺着他走下去”,多么洒脱,就像我敬仰的东坡先生。行文至此,我内心豁然开朗,我也要像悉达多、像苏轼一样接纳我的生活,我纠结着、焦虑着、不安着,这是我看到了未来,但没看好现在的原因吧!现在的我,“你不必,你已经是我的骄傲了”!

  我前年夏天阅读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的部分章节,其中提到“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个人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能不用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决”。在书中,悉达多与家人、与朋友、与佛陀、与拉玛、与摆渡人、与儿子等等人物交往,这都促进了他自我认识的深化。这对我也是启发和要求,在与人合作这方面,我很欠缺,但是目前我还没有掌握到合适的改进方法。日后,我一定要多阅读一些合作的书籍,以期进步!“书写有益,思考尤佳,明达有益,忍耐尤佳”。

  以上,就是我初读《悉达多》的感悟,我还会再读,相信会有新的见解。

《悉达多》读后感3

  一、我就是整个世界。

  我本具足,这个词我并不陌生,但是似乎是最近我才真正开始对他有所认识。这么多年以来我不断的学习,跟着不同的老师,对很多理论都兴趣勃勃。可是,不知道到底是哪里不对,我总会觉得这些理论都不是我的。

  跟别人学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将自己的思考、实践融入其中,他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的,而是只是我们教条的知道了而已。他并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也没有融入我们的生活,更没有刻进我们的身体。我们像木偶,照章办事,活成了别人的理论,活成了别人的正确,却独独没有自己的思想,也并不坚信自己所学的内容。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可能都会把我们打倒,我们并不牢固,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考验。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摇摆不定的,有时候我们听到不同老师的理论是矛盾的,便自己也陷入了矛盾,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其实这世上并没有完全的.正确,更没有完美的老师,如果有绝对正确的、完美的老师,那么他应该就是神了吧!有时候只是我们的意念将专家和老师们神化了,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缺乏对自己的信任,也缺乏独立的思考,总想依赖他人,自然也就不会有自己的观点。

  其实,谁也帮不了谁,真正的智慧无法通过语言教习,也无法通过外界的教授获得。我们都是神,每个人都有神性,每个人都有智慧,问题在于你是否全心全意的信任自己,你是否给予内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你是否认真的听内在智慧的声音。我就是整个世界,我拥有整个世界,只有我能给我整个世界。

  二、父母控制不了孩子,谁也控制不了谁。

  说到亲子关系,我渐渐发现,成人其实都控制不了孩子,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控制孩子。也许你能决定孩子穿什么衣服,你却控制不了她想什么时候大小便;也许你能决定他睡在怎样的床上,你却控制不了她何时入睡。成人能控制孩子的,只是无关痛痒的那些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控制不了孩子内在,那里才是他们天马行空的地方。

  真正想了解一个孩子、亲近一个孩子,这里才是我们需要去了解和花心思的地方,这些不可以通过控制得到,只能通过爱,无条件的爱。

  三、不必在亲子关系里入戏太深,都是考验。

  神圣明慧如悉达多,也陷在亲子关系里不能自已,何况我们这些俗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在关系里入戏太深,特别是亲子关系,我们非常容易代(kua)入(da)孩子的痛苦,特别放不下对孩子的担忧,并以爱之名索取。

  对很多人来说,要放下是很痛苦的,但是执着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痛苦。放下可能只是我们一个人痛,而执着,可能会连孩子一起毁灭。

  在所有的关系里,都不要入戏太深,生而为人,我们只是来历练这一场,感谢所有的遇见和所有的痛苦,他们帮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成长。有的时候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我们在关系里如何自处,会更有助于我们定位自己关系里的角色。

  四、人生这一场旅途盛宴,接纳我们所有的遇见。

  不与现实对抗。这是很早以前我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句话,知道但是并没有做到,但幸好我一直带着这句话生活。如今回想起来,似乎现在能比当初做得更好。

  有时候,我们可能错过了一段感情,想重遇一位故人却再不能够,不愿接受生活里残忍的真相,对自己的现状有各种不满意…很多无奈,他就这样搁在我们眼前,不能退缩,也不能漠视,要么解决它、战胜它,要么就与他一起纠缠沉沦。

  怎样对待他,是暂且搁着还是充满勇气去战胜,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次事件,不管是令我们喜悦期待的还是令我们恐惧痛苦的,我们都安心的接纳他,稳稳地接住她,因为我们知道,这只是我们这一生的又一个功课,早晚我们能够学会,它所要教给给我们的。

【《悉达多》读后感】相关文章:

《悉达多》读后感08-23

悉达多读后感11-30

悉达多读后感(通用5篇)06-01

《悉达多》读后感(通用13篇)05-12

达叔的语录01-28

《达·芬奇》读后感04-17

多读多悟 文意兼得10-05

达贝妮语录01-24

《达·芬奇密码》 读后感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