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时间:2022-11-22 14:27: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通用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

  近日心有所感,却码不出字来,发旧文一篇,抒怀解郁。

  能玩转88个琴键的无限音乐世界,却无法面对纷繁的现实生活。是对桃花源的坚守还是困顿于楚门世界,是纯粹不染尘埃不妥协的抗争还是脆弱玻璃心扛不起应负的重担?是跟从我心还是逃避认怂?不要说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分明看到每个人心中的那艘船,没有绝世天才,没有英姿神采,还是想远离凡尘俗世、一地鸡毛,诗和远方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大多数人还是会下船,也应该下船。下船是这个世界赋予我们的宿命,无法推却的重担。

  彩云易散琉璃脆,困守在自我小世界,在现实中只会一地破碎。钢琴师这样的人格很难成就爵士大师的世俗成功,大概率会成为落魄的小号手,即使他是天才。所以不下船是对的,不下船成就一世传奇,下船就是世俗悲喜剧。

  如果不是在现实中遇到同样灵魂的人,我对影片的理解将会是不同的。也是用键盘构筑世界,有才华有颜值,无担当无胆气,一手好牌困于心魔堕入凡尘。

  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人们终于学会接受外界事、物、人的不完美,归根结底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消极承受,改变能改变的,适应能适应的,放手无法忍耐的,学会与不完美和谐共存而且不放弃成长。太多的人在离开学校之后就已经不再成长,让人喟叹的是某些人原本资质不错让人艳羡,但在随后的岁月里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他还能搬出各种有理有据的`借口,让人无法反驳,成功的搬起石头堵住了最后一丝成长的空间,不敢选择,不敢承担,不敢面对真实的内心需求,不敢追求,只因为惧怕失败,究其心理,始终无法接受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只能像驼鸟样拒绝世界,也拒绝了自我改善的可能性。

  现实中没有钢琴师,你只会看到一个怨天尤人,精神崩塌,甚至无法自立的真正的loser。

  奉劝在影院泪水涟涟的妹子,在现实生活中碰见钢琴师这样的人最好远离,否则你的整个人生将充满泪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

  有人说,这是一个杯具。而我却以为,没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便陆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资金,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是那里。不是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杯具。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无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比较好,鱼是水,人是地,只不过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怎么样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长时间,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非常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可以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儿走。

  看到那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大家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非常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没办法纯粹地活,由于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期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是人间,即便在那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部分。假如可以的话,他宁可一个人,一架钢琴,就如此一向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后选择与船一齐炸毁,这样,海上会流传着如此一个传闻: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一直没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愿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女孩,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看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的一条?如何选择一个女性,一栋房屋,一块地,一个生活?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办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块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缘由,是由于他所缺失的与运势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别的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只不过容易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可以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

  其实,一个月前我已经把电影下载到电脑里了,一直没机会看,所谓没机会不是没时间,因为看这种电影,必须一气呵成地看完,还得心无杂念,心无旁骛。这边厢满脑子都是明天该买那只股票抄底,那边厢还要跟着伟大的钢琴师在海上颠沛流离,如此的私心杂念绝对是对一部好电影的大不敬。所以等来等去,我决定今晚观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艺电影的片长都不短,几乎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这让我很受用,谁叫我是文艺片的粉丝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电影最后演的是,在那艘即将被销毁的大船上,海上钢琴师1900万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摇动手指对着空气弹琴,看到这里我唏嘘不已。

  这真的是一部文艺的不能再文艺的电影了。

  电影讲的是一个人的宿命,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一样事物决定了的时候,这个人也许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爱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来决定,也许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满这样的荒唐。

  生命被决定,在这部电影看来是美丽的。

  也许,我无法评判剧中人的幸或不幸。不过,我倒宁愿看到电影这样的结尾:海上钢琴师1900跟随着他的钢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与死,不在我关心的范畴之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6

  《海上钢琴师》它没有恢弘磅礴的气势,没有曲折迷离的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但它却是一部关于内心深处最微妙弦动的灵歌。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成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7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8

  《海上钢琴师》不像一个故事,更像一个寓言,无正式名姓、无任何身份记录、父母不详、一生不曾下船的音乐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虚构。

  虚构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样为了揭示天才与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别,也并非为了让我们探讨这种生活方式实现的可能,实际上是通过他来反观现代文明(他所在的船连接欧洲和美国,实际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友人max作为常人存在既是情节合理展开的需要(否则他的故事怎么被世人知晓),也便于同样作为常人的我们代入、思考和追问。他为什么不下船?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么看待音乐上的决斗?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

  这些问题,又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现代文明行进中,我们是否应该或有没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独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如果没有国籍、姓名、父母这些信息记录,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职业、才华、兴趣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一项技能比拼,还是应该像信仰般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当社会发展到看不到“尽头”,自我对环境没有掌控感的时候,人应该何去何从?

  天才钢琴师最终还是没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没有跳出88个黑白琴键,唯一可能让他从自己的`生命暂时出走的爱情,也没能带他离开,因为他看到没有尽头的城市时,慌了。我喜欢这个处理,有很多电影,都是用爱情来将人物打出常规,我承认爱情有让人冲动的魔力,但它只会让人暴露出新的侧面,而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或许,海上钢琴师的一生既是一个悲剧,又是另一种完美。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9

  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就我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有几句台词是很有启发的:“我只能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我不能在无尽的世界去弹奏”,“陆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选择一条,选择一栋房子,选择一个女人,选择……那么多的选择”。抛开主人公的恐惧,单单从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他不贪心,只选择了音乐和海,他活得简单,活着是一种修行,至少说他这种修行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奋斗,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唯一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台词的经典,能让我记住的亮点也就是陆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说的一段话,不过原话我也记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时丢掉了很多,这些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说追求和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口,是一种辩解,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来追求幸福的道路应该是直线的,然而我们现在追求的却是享受,走的`是曲线,我们错误的把空虚的享受当成了幸福。我很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韩剧和文艺片,我觉得他们讲述的是一种很幼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种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钱,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因为虚荣心,因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过得好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让我们的心强大起来,让我们的心找到方向,当我们找到心的方向并为之奋斗的时候,那时候应该是在享受,应该是幸福吧!

  幸福应该就是用心发现美好的事物!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

  近来天气寒冷,下班晚上回到家闲时就宅在床上看电影,IPAD被我看得一天一充电,看过的多部电影中,唯有《海上钢琴师》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是忧郁、单纯的1900个人非凡的钢琴天赋?是为了坚守精神家园而舍弃爱情的勇气?……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

  该片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被命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心灵深处,影片采取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娴熟大气的拍摄手法,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温柔抒情的.音乐,让我这个乐盲的人都感到绕梁三日,非常好听。

  1900年,在一艘豪华游轮的头等舱里一个被遗弃的男婴,被一个手水收养,由于不知道他的爸爸和妈妈叫什么,所以按年代给他取名叫1900,随着小1900在船上一天天的长大,展示出非凡的钢琴天赋。长大后,在船上的乐队当钢琴手,他把这艘弗吉尼亚号船当作唯一的家,他也不想从这个船上走下去,来到船所停靠的繁华都市。他身边有个朋友吹小号的,叫麦可斯,多次劝他,“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应该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到陆地上去。”而1900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下去,甚至为此错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段爱情,他不肯下船。

  后来隔了多年以后,麦可斯早已经从船上离开了,他得到一个消息,说这个叫弗吉尼亚号的游船要被炸掉,他才想起了1900是不是还没有下船,他回到这个船上,放起当年1900弹奏的曲子,这个1900真的从一个角落里出来了,和他见面了,他说,“我生在这条船上,死也要在这条船上,我不下去。”后来麦可斯很无奈地离开这条船,远远的看着1900和这条弗吉尼亚号船被炸的粉碎,沉入大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1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好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好摄影奖。而真的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好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想法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适合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刚开始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影片除去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Tommasi,Gilda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打造出浓浓的年代环境,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方法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随便贴切的悠游于各种范围间,让古典的音乐方法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

  本片《海上钢琴师》,顾名思义,有大海。所有一切发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蓝蓝的,是一种冷色调,给人有一种忧郁,冷静,孤独。这也是钢琴师1900给人们的感觉,把快乐带给别人把忧伤带给自己。给我带来比较遗憾是他在录制唱片的时候偶然看到并且爱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风琴匠的女儿),对爱情的憧憬使他曾经“下定决心”要离开船去开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张唱片送给她(唱片最终没有送出去,所以被他亲手毁掉),这或许也算是他唯一一次爱情来得那么突然,但却是无可能的结局。最后他同这艘船一样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们看来是悲剧而又短暂的。似乎一切都那么忧伤和忧郁。但是同看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给我都是一种暖色调的,亮丽的船上舞会,一切似乎都在热闹中进行。1900尽管是悲剧的,没有父母,而养育他的丹尼父亲又在他小时候不幸遇难,唯一美好回忆估计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胧胧的爱情。

  当然本片的音乐也是独树一帜,一部好的影片离不开好的音乐和好的镜头剪切和转换。《海上钢琴师》多角度,有的.地方近乎于整个屏幕都是一个部位(Jelly Roll Morton轻蔑的微笑却露出自己嘴里那两颗门牙之间巨大的缝隙,其中一颗上面还有一小块铂金来补齐牙齿)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亲吻那个姑娘时,镜头是偷偷跟着1900,而后又在他前面、侧面。镜头转换也用的十分合理。总结来说,这是一部充满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义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3

  电影结束后,黑白字幕慢慢闪现,我却不忍关闭视频窗口。可怜兮兮的号角声,声音划破心田,悠扬,却沉重地压在胸口。心里的难过就像浓茶,久久不散。我拒绝失去这份珍贵的悲伤,把时间条拉回到他在虚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遗弃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锅炉工人抚养。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一个天生的天才钢琴家。在船的舞厅里,他在暴风雨中与钢琴共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绘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环境所束缚,虽然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进入这个世界。

  他从未离开过他生活过的弗吉尼亚。他也爱过那个平凡却风尘仆仆的女孩,却因为自卑和懦弱而错过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着舷梯上无边无际的世界,犹豫着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个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和他下船,选择了死亡。

  正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有百万个琴键的钢琴,这是上帝创作的钢琴。光是街道就有几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一个?如何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选择一种死法。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了船上,在无声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残的船一起爆炸了。

  在钢琴中,键是开始和结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离,人生的'梦想永远存在,但他却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严和对抗命运的信心,让他习惯了孤独,而他的不作为,让他的快乐成为一场永远存在于他心中的悲剧。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到了距离和自己。像1900年一样,我默默问自己: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但是我的心还没有告诉我答案。虽然我和其他人一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我的内心却没有这样自由而诗意的距离?或者说,虽然心里有这样的距离,但是因为理想和懒惰的矛盾而犹豫。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4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单悲凄的命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成长的环境,让这名没有身份、无师便能自通的天才钢琴师与孤独相伴。88个键盘是他唯一的快乐,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驿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钢琴音乐世界里,拒绝陆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暂的一生永远没能有勇气走出弗吉尼亚号,因为来自内心对未来无法掌控的恐惧,让他选择现状。最终,他安心了现状,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带去快乐,消除他们旅途的乏味与不安,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认同并坚定他选择的生活方式,连他唯一的朋友通过尽力也没能改变他。

  怜悯他的身世,同情他的处境。有三次为他落泪第一次是他的'暗恋,那样青涩又那样的真诚,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钢琴师》。看着他在爱面前表现出的懦弱,为他同情。他心爱的姑娘甚至没有感知到他的爱怜!只差那么一小步,他丧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恋爱的机会。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亚号,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恋人,成为孤苦的人儿,那段爱情成为一生的怀念和伤痛。第二次为他落泪,是感动的泪水,是因为他决定要走出这个禁固他的大船,开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梦想的勇气。当他与每位看着他长大的弗吉尼亚成员分手时,泪水夺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来就会从他的脚下将要开始延伸,然而他却步了。再次为他的懦弱伤感。第三次流泪,是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他临死前的表白,让人心碎,没人疼没人关爱,又那样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弹钢琴的双手,让人呜咽。可怜的人儿,选择了让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

  宿命,其实是性格所至,是成长环境在心底无形留下的轨迹,让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为1900哀伤!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现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思绪纷飞却不知从何整理的。《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令人欲罢不能却欲言又止的电影。也许多年之后,人们会忘记那场惊艳的钢琴决斗,会忘记他心爱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号,会忘记……但在维吉尼亚号残骸中他与麦克斯最后的对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独、决绝而温柔,始终会出没在心底,带来生息。

  这个故事的开头到结尾,始终是以倒叙的手法由迈克斯陈述而来的。所以,有人说,迈克斯和1900其实就是“一个人”,因为除了迈克斯,没有人能作证,我们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种境界,是和外界纷扰不一样的存在状态。

  对于这样的结尾,我一开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为什么不能试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为什么不能在喧嚣繁闹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为什么非要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捍卫一生的梦想呢?

  对于这部电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当然,如果一部电影只能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经典之作。

  从追求梦想的角度来看,当时的人们都朝着美国梦不断努力,世界充满了欲望、利益和关系的纷争,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没有获得想要的成功,最终走向穷途末路。迈克斯为了生计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号卖掉,为了生存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了梦想他可以放弃一切,甚至于面对死亡,他依然无所畏惧。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态,如果结尾没有这么悲剧性的一幕,这部影片就没有了升华的价值,在我看来,它反映了很多现实世界与理想主义的东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拥有了和平常人一样的家庭和财富,也许他就无法弹奏出在大船上那种纯净、自然的音乐了。所以,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颂了一种远离世俗喧嚣的纯洁梦想。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海上钢琴师经典台词11-28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7-13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08-30

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08-20

【推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06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热门】12-12

【荐】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2-1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热】12-11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推荐】12-10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