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教学反思>《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4 09:20: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香救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

  《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记述的是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心狠手辣的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他立志救出母亲,于是上山拜师学艺,刻苦练功,终于练就了一身高强的武艺。我知道孩子们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对沉香大都有着感性的认识。

  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在学习第二三小节的时候,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第四小节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等词语,结合插图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在其中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体会沉香救母之心的坚定。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语言训练,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提高教学效果。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2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

  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找出“救母心切、奔”这两个词,体会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从而让学生读出感情。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救母心切”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学生有些困难,只能说出一两句,经老师提醒“妈妈看见沉香一身高较强的本领,他们会说些什么”或是“妈妈看见沉香身上伤痕累累会说些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中,总体教学思路较清晰,能过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值得大家学习,但随文识字不能只抓字的读音,还要学生理解词语,如,“深涧“这个词,可以让学生结合图,上去指一指,深涧就是山与山之间凹下去的部分。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时,应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应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自己体会,而不是教师问那句话好,好在哪里?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3

  《沉香救母二》是《沉香救母一》的继续与延伸,主要写了沉香不畏艰险、劈山救母的过程,要求学生能体会出沉香英勇救母的赤诚之心,懂得从小就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这一单元都是体悟亲情、感情类的文章,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从文章中不易体会出文中主人翁的感情,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动了一番脑筋

  一开始,我从复习旧知导入,将《沉香救母一》中的五个成语导入进来,使学生回忆《沉香救母一》的内容,然后进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是使学生不仅复习了已学课文,巩固了知识,而且给新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在课文行进过程中,我抓住了“孝心”为文眼展开全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们去画一画文中能体现沉香有孝心的句子,然后再来交流。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中的真情。第一段中,我抓住“救母心切”展开,通过学生练说、师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理解这个词。第二段是重点段落,抓住文段中的.动词、数量词,让学生体会沉香的不畏艰辛、救母心切,多种方式练读体会沉香的孝心。在讲到“高耸入云”时,让学生齐诵《咏华山》,从学生已有知识上拓展,让学生理解巍巍高山,体会山高,劈山救母的不易。最后设计设计沉香与母亲相见时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演一演。学生们开始演的时候容易笑场,后来改为师生共演这一段,效果比较好,基本达到预想的设计。

  全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体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最后一段理解“高耸入云”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板画。以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的进行深刻的反思,只有思考多了,做多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4

  孩子们都非常爱看《宝莲灯》,对故事情节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可是能否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品读文字和人物呢?这是我教学《沉香救母》时,开始很担心的。为了既让

  孩子们延续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信心,又在此基础上提高层次,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既然孩子们都看过,那么我就在初读课文之后,进行了复述课文的训练。学生爱把复述变成背诵课文,于是,我先让孩子们概括出小标题。比如,我在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哪个段落写了“沉香大战二郎神”,接下来以此为中点,让学生自己顺藤摸瓜,往前导,往后寻,逐渐概括出了“从未见母——了解真相——决心救母——拜师学艺——一路艰辛——战败二郎神——救出母亲”的小标题,学生徇着小标题的提示,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了故事的大致情节,以此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也因为学生对故事比较熟悉,因此原本看起来很难的`概括小标题训练和复述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迎韧而解。

  其次,我利用插图引导孩子认识沉香,让孩子说说沉香的样子,易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富有趣味,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同时,课文彩图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观地再现。如沉香“紧握拳头”、“紧蹙双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现。观察人物动作、表情,有利于孩子在第一时间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为品读内化做好准备。同时,质疑“为什么紧握拳头、紧蹙双眉”,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有利于帮助孩子读时直扑难点。

  第三,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以“他到底在乎的是什么?”为另一个升华点,引导学生谈“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对爱母,母爱,执着的理解,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5

  这是一个生动的民间神话故事,深受学生喜欢,曾被拍摄成动画片《宝莲灯》。所以对于故事情节来说,孩子并不陌生。所以课的开始学生特别容易兴奋激动,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以《宝莲灯》中学生非常熟悉的《我的全部》这首歌为导入,让学生倾听这首感人的曲子,并抓住歌词中的“我是娘的全部。娘是我的全部,娘痛苦我就不幸福”让学生说一说对这句歌词的理解,立刻学生被带入到被沉香和母亲之间深深的母子之情之中,并为下文的学习铺下了一个情感的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引到语言文字上来。这是决定这篇课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不然,教学结束,很有可能学生仍然沉缅于生动的故事情节,停留于动画片中肤浅的对话形式。

  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请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遥远,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6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教学设计时我并没有刻意去抓“苍老”一词。但学生有这个疑问,且可作为文章的突破口。我也就顺水推舟。不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回答是那么的踊跃,那么的'深刻。他们的回答,使我更深的认识了二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

  也鼓励我更大胆的进行教学。他们有了对“苍老”这一词的深刻认识,那么对沉香救母的决心也就能有更深的体会了,为后面理解沉香为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

  和不畏千难万险做了很好的做了铺垫。也正因此懂得了小沉香默默攥紧了拳头这一举动。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7

  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可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而这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够注意生成的话,就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今天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吴正涛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吴正涛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上完课,我还久久地为学生能有如此的理解骄傲,也为自己惭愧,如果没有吴正涛的“误打误撞”,这将是堂失败的课。

  我对自己说,永远别小看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你灵感的激发者,是你工作的改良源。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8

  本文是续上篇的第二个故事,内容生动而又感人。主要讲沉香不畏艰险,一心救母的诚意感动了仙人,在仙人的帮助下,打败了二郎神,劈开大山,救出母亲。

  教学时,还是延续上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们一起紧扣文章的字眼,从关键词入手,一起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请学生细细品读课文,紧扣“不在乎”这个词,问孩子们,沉香不在乎什么?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并联系文中的“多少座、多少道、一个个、一道道”分别与“几座、几道、一个、一道”进行比较,这样做,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了沉香的.不畏艰险,救出母亲的顽强意志。之后,再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反复品味,通过交流进一步提升对文本的感悟。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创设情境,把自己当成沉香的“妈妈”,让孩子作为沉香,此时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会说些什么?我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一边扑进我的怀抱,一边望着我说:“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这样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我想,这节课正因为有这样的教学,就是要促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以学生为学,一切以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9

  刚接触二年级的课文,我真有点束手无策,教学这么多年,一直停留在中高段教学,面对新的文本,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生,让我进入新的角色。低段老师不断指导我,低段教学重字词,重朗读,理解文本。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是《沉香救母(一)》,我反复研读教材,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课前预习我问孩子们有没有看过动画片《宝莲灯》,班上绝大多数都回答看过,很喜欢,还记忆犹新呢。因此对故事情节很熟悉,所以我想在课上不必再多加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抓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从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时,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沉香拜师学艺这段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等词语,再出示填空展开说话训练: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当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沉香 (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而且内容丰富精彩。特别是石钦同学,一边回答一边做着肢体动作,完全陶醉在沉香这一角色中,最后,我再采访沉香(石钦):天寒地冻,沉香,难道你不怕冷吗?烈日炎炎,沉香,难道你不怕热吗?这么晚了,你还在习武练功,沉香,你难道不累吗?石钦一一作着回答,慷慨激昂。通过这些说话和采访,让全班学生都在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做到了抓住关键词句,立足语言训练,巧妙的创设情景,引导想象、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参与其中。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0

  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再三’是什么意思?”其他的学生就有马上拿出字典翻找的,但是他们很快就迷惑了,因为字典上的解释他们并不理解。我突然发现,解释词语,以词解词,教学参考书(或是字典词典)上怎么说,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结果学生记住的是一些似懂非懂的词义解释,印象并不深刻。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更是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

  经过这一思考,我决定丢开教参和词典,让学生们通过形象的动作和表演来体会。两个学生分别演沉香和爸爸,一个学生先问:“爸爸,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妈妈呢,我的妈妈呢?”“爸爸”叹了口气,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沉香”又问:“爸爸,我都那么大了,究竟我的妈妈在哪里?”“爸爸”看了看沉香,还是没有做声。又过了一会儿,“沉香”又着急的.问:“爸爸,人家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我到底有没有妈妈,您告诉我呀!”“爸爸”无奈地摇摇头,终于讲出了真相。经过了这两个同学的表演,其他同学马上对“再三”这个词语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体会了这个词的意思。这样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比单调的查字典要来得有趣多了!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2》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

  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1

  《沉香救母》是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由这一故事改编的动画片《宝莲灯》。学生心中已经对人小志大,不畏艰险的沉香充满了敬佩,已经熟悉了故事内容。如何让学生将外在的形象内化为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呢?

  在学习到课文《沉香救母》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沉香不畏艰难险阻,救母心切的顽强意志,我紧扣“不在乎”作为文眼,让学生细细地品读,沉香为了救出妈妈,他“一点都不在乎”什么?以这个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重点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饥、捧、磨出一个个血泡、划下一道道血痕”这些字词加大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力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再通过交流进一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长途地爬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饥挨饿,餐风饮露。”“沉香不在乎脚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危险。”——————学生以心灵诠释着文本,再造着文本,并且从文本中获得了充分的情感体验,此时让积蓄情感得以升华,提炼深刻的内涵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些情感凝聚成一个喷涌点:“小朋友,沉香当时还只不过15岁,面对这么多的困难,这么多的危险,老师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一一克服了,而且还“一点都不在乎”,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掀起了课堂的高潮,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延续,问:“沉香和妈妈见面了,他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学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动,他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学生又从文本中脱离出来了。于是这时,我把自己设计成“妈妈”,拉着学生的手说:“我的孩子,妈妈可见到你了!”学生十分激动,望着我的眼睛动情地说道:“妈妈,我日夜都在想您,您受了那么多苦,今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可见,在设计时不但要把自己溶入角色,也要把学生设计入角色,以情感情情更浓,课堂上学生才会说出动情的话语,才会出现感人的场面。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2

  通过开放式的表演来达到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不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人间真情,联系生活感受天伦之乐,还随处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整个课堂焕发出“爱”的魅力。

  一:表演加讨论体会文本的“爱”

  表演、讨论、找好朋友试演,再请学生演,学生的表演就更惟妙惟肖了,随着表演水平地不断提高,学生深深体会到文本所要展示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夫妻之情,体现在朗读时是津津有味,沉醉其中。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轻松,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构建,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达到了“建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

  二:关注生成课堂充满“关爱”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如第四段中,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说,沉香的父亲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段话的。有的学生说是害怕,有的说难过……老师并没有多加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用朗读和表演来体现出他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内化语言文字。课堂上,我密切关注生成,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如:当一位学生说到夫妻之爱时,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我恰当的`评价、及时的鼓励似和煦的春风温暖着孩子的心,同时也引导其他同学要尊重别人。又如:当个别学生在找好朋友表演中不知所措时,我先将他们组合起来,随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渗透交友秘诀,常此以往,学生的交际能力会不断提高。这似乎是学科吧课件以外的,但新课程提倡的就是在“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我没有停留在课堂上,而是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找爸爸合作,表演给妈妈看,其实这是一次“爱”的表达。学生在这样的开放性作业中,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语言领域不断得到扩展,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回归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使学生的体验更加深刻,更加强烈,在充满生活情趣又富有生机的情境中,使整堂课的思想教育得到了升华,达到了感悟语言文字与思想教育的完美统一。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的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创设情境理解人物心理和说话训练上:

  当讲到沉香向着遥远的华山奔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用“奔去”,而不用“走去”?引领孩子们角色换位,衔接上一个故事,从而体会沉香的救母心切。

  第二小节是个重点,我让孩子们自学,把自己当成是沉香,一边读,一边想象路途的艰辛,并且找出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想一想为什么说他辛苦?孩子们通过自己朗读品味,通过角色换位,通过小组交流,找到了描写沉香辛苦的词句,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对沉香的敬佩。接着,在交流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了情境:沉香啊,你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道深涧,你辛苦不辛苦啊?孩子们告诉我不辛苦,我又问:沉香啊,你为什么不感到辛苦?孩子们说:因为我要救妈妈。我继续问:沉香啊,你饿了怎么办?渴了怎么办?孩子们一一回答了我。我又问:沉香啊,你脚上的血泡是哪里来的?血痕又是哪里来的?你为什么一点都不在乎啊?孩子们用他们的理解准确了作了回答。这样的情境的创设,不知不觉就将孩子们引到了沉香的角色上,为更深刻理解沉香的心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第四小节,我说:当沉香站在华山脚下,想到自己马上就要见到妈妈了,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接着,教学完全文,我又让孩子们想象: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母子俩会说些什么?这个说话训练,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真是丰富,他们说的头头是道,而且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已经长大了,知人间冷暖了。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4

  《沉香救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神话故事,本文是故事的第一部分。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宝莲灯》,因此对故事情节很熟悉,在课上不必再多加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应当以抓关键词语来帮助学生从表及里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悟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不怕困难,刻苦习武的精神。

  在教学课文第一部分沉香立志救母时,我抓住“再三、含着眼泪、恨不得、马上”等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藏在父亲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难过又气愤的心情。并通过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紧了拳头”来感悟沉香救母决心的坚定。在此基础上加以指导朗读,学生读出了沉香的心声。

  在学习沉香拜师学艺这段时,我抓住“寒冬腊月、盛夏酷暑、起早贪黑、腰酸背疼”等词语,再出示填空展开说话训练: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在一片冰天雪地中,沉香 ;盛夏酷暑,烈日当空,把大地都要烤焦了,沉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沉香 ;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沉香 。最后,我再采访沉香:天寒地冻,沉香,难道你不怕冷吗?烈日炎炎,沉香,难道你不怕热吗?这么晚了,你还在习武练功,沉香,你难道不累吗?通过说话和采访,让学生想象沉香练武的情景,从而将语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过朗读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不怕吃苦、顽强学艺的可贵品格。

  在教学中,立足语言训练,巧妙的创设情景引导想象、角色扮演,从而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感悟品读,应该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沉香救母》教学反思15

  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可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而这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够注意生成的话,就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今天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张梁昊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张梁昊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上完课,我还久久地为学生能有如此的理解骄傲,也为自己惭愧,如果没有张梁昊的“误打误撞”,这将是堂失败的课。

  我对自己说,永远别小看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你灵感的激发者,是你工作的改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