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大秦帝国》有感

读《大秦帝国》有感

时间:2023-04-19 15:31: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大秦帝国》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大秦帝国》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大秦帝国》有感1

  刚刚终于把《大秦帝国》看完了,于是趁着情绪还在,赶紧写下这篇我原本就打算要写的读后感,我大概耗时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这部书,总共六部,十一本,出现最多的成语是“刻舟求剑”、“泥牛入海”;令人震撼的战事是“围魏救赵”、“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横扫六国;令人震撼的人物是:秦国这边是商鞅、嬴渠梁、张仪、白起、吕不韦、嬴政、李斯、王翦、王贲、赵高……其他六国则是:苏秦、乐毅、韩非、李牧。

  总体来说,这本书,在叙事方面我觉得还是很好的,作者以写秦来写六国的灭亡,而且这本书整体去读的话很热血,只是这本书它归根到底就是一部历史型小说,没必要当成正史去看,但是这部书在历史大事件上全都依据史实,算是人物描写上润色了些吧。 以及作者从提诠释的大秦精神,倒真的是从始至终一直都在。

  只不过在读有些故事的时候,不知是怀疑精神作祟,还是好奇心作祟,我总是在想着,作者的叙述是不是真的,作者描写的这个人物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的性格?因此,我看完一个感兴趣的人物之后,总是翻翻《史记》,想看看太史公是怎么说的,在看商鞅的时候,发现两个不同的观点。哈哈……在看白起的时候,觉得差不离,《史记》中,白起最后的一句话,大意是:“我何罪于天以至于此?长平之战,数十万投降之人,我全都坑杀,是该死!”、…在这部书中,白起的最后一句话是:“老夫原本想死在郿县山塬,魂归故里,咫尺之差,上天不容,诚可谓死生有命也!赵军降卒,老夫还命来也!”…这样一个不谙朝政的人,一心却只在战场之上,正如太史公所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至于王翦,我之前说过了,他对于朝政之事的把握,要比白起敏锐的多,单单就起用李信为将这件事上,不仅嬴政在权衡,王翦也在权衡。这个老头子很是厉害……再后来他的儿子,人称小白起的王贲,比起他的父亲,这个少将军更加的实在,尤其是在临死前对嬴政说的那四件事情,件件直戳嬴政内心。于是后来王贲死后,嬴政对自己做了一次反思,那段反思,让人感觉为何嬴政如此的痛苦王贲死去?我认为这应该不是友情,而是嬴政的害怕!……所以我们在读到这段的时候就会想如若王贲能迟嬴政一步去世,或许朝政不会乱,王贲可以干净利落的除去不合皇帝的势力,将扶苏扶上皇位,可是呢,这些都是后话了!

  还有李牧,太史公太不给面子了,竟然混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头了!我只是觉得这个大将,死的真憋屈!好不容易遇到了王翦这样的`战斗级数高的对手,想着要死也是将军沙场化白骨,怎地竟被同朝人陷害致死。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大破匈奴,后又在对燕、秦的战事中有胜利,结果太史公就来了一句:“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囧啊…

  其实从一开始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就在等待着嬴政的出现。嬴政有个特点,就是但凡他出场,你总会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来,即便那个时候有李斯、有王翦、有蒙恬、有王绾,这点嬴渠梁和赢驷都不及。这应该就是魅力吧。哈哈…你会发现,从赢柱的出场再到嬴政登上王位,这一段时间中,算是秦国的低谷时期,但是反倒是这样的低谷让人觉得就是在等待着嬴政的出现,连那个王位也似乎在等待着嬴政。我眼里,嬴政这个人高傲孤独,而且是个勤于政事的工作狂,雄才大略,个性中充满着铁腕色彩。但是他性子急,容易烦躁!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的很叙事,没什么起伏甚至。所以我大多都是通过一些事而凭感觉去想嬴政这个人,多少都会带有自己的个人偏向在里头。他冷酷,冷酷到你有时觉得他冷血;但是有时候就觉得他可怜。应该是受到他的童年和他母亲的影响,导致他的报复心比较强吧。尉缭初见嬴政时说他少恩而虎狼心。贾谊说他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等等……哈哈——还真不知道是啥样啊…

  但是在灭掉六国之后,我觉得真正的嬴政才出现,有几次他说的话都能让我热泪盈眶!我就在想,这么一个皇帝,他的眼里只有天下啊!起初是秦王,他想着如何治理好秦国,如何一统天下!后来灭掉六国之后,他有一些怀疑自己,毕竟这是天下,这是整个大秦的天下,

  他嬴政面对六个国家不同的民众,是否就能太平而治?他嬴政的肩是否能扛得住这华夏的大旗?在他统一天下后的一些政策上来看,我最佩服的就是统一文字,这点实在是太厉害了!但是我具体说不出怎么个厉害法,可就是打心眼里觉得这把文字统一实在是太厉害了!

  从秦孝公开始到嬴政,秦国几乎代代是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之雄主!从一开始的独立争霸,到后来的一统天下,秦国的强大,反映出另一面六

读《大秦帝国》有感2

  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读完孙皓晖先生16年时间创作的500万字巨作《大秦帝国》,本书重现了秦帝国崛起于铁血列强之林的历史,重塑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的精神。阅读中一次次地被感染、被触动,不禁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禁神往那个百家争鸣、诸子争锋的精彩时代,不禁感叹以秦帝国为代表的伟大的中华精神和原生文明。通读下来,最深刻的印象有两点:

  法制是秦帝国的立国之本。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治国家,完善的法制是秦国的立国之本,除了立法精准、全面,秦国执法之严格,令人震惊,其严格程度比之当前的法治国家,又过之而无不及,且贵贱不论,一视同仁。

  联系当前中国的'种种执法不严,可能源于汉武帝之后推行两千年之久的独尊的儒家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尊重法治的同时可能也会同时纵容很多例外情况。

读《大秦帝国》有感3

  雄主、文才和武将是秦帝国的力量源泉。秦国一统天下自有其历史发展规律之时代大环境,但是战国七雄为什么最后胜出的是秦国,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秦国拥有英明的君主,如秦穆公、孝公、秦始皇等;

  高水平的谋臣,如商鞅、张仪、李斯等;智勇双全的武将,如司马错、白起、王翦等。成就大业非一日之功,成就秦始皇之大业,更非一代之功。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体制,让这些伟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华,取得最大的成功。

读《大秦帝国》有感4

  商鞅变法废除封地,从根本上取消了国中之国,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权,从此将一个结构松散的氏族联盟变成了一个以王权为中心的结构紧密的国家机构。设置郡县,由中央直接领导地方,这样如臂使指,政令统一,在最大程度上团结了整个国家的力量。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均分田地,变革了生产资料的`从属关系,使耕者有其田,使劳者享其实。生产关系的变革彻底的激发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这一重大变革致使原本疲民流窜、私斗成风的老秦人将全部的精力用在农业生产上。商鞅第一次变法仅仅两年的时间秦国就彻底改变了饿殍遍地的惨状,能做到户有余粮,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商鞅变法废除隶籍,数以百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得以解放,从此奴隶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军立功。这一变革让数以百万计的奴隶由社会动乱的隐忧变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变成了秦国军事上源源不断的兵力来源。

读《大秦帝国》有感5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正式全部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秦国,能够从一个穷苦偏僻小国,最终能够一统山东六雄。期间有商鞅变法,有张仪的连横之计,有白起的辉煌战绩,有秦皇嬴政的一统天下。通过总结秦国的成功,其中有太多震撼我的人和事迹。虽然秦国距今已经20xx多年了,但是所带来的启示依然值得我学习受用。

  坚守承诺,威武不屈——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变法指导思想,为了取信于民,在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最后他将赏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一百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古人高风亮节的人格,在这部书中的商鞅为了变法的实施,不畏同贵族、权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也知道这样会得罪他们,但为了秦国的强大,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他们的威逼恐吓、甚至暗杀面前丝毫没有退缩。他所体现的对事业的忠诚,对承诺的坚守是使他的法能够最终在秦国实施并且深入人心的关键保证。我们在做事情上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能在困难和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下就退缩。要有自己的观点立场,并且敢于担当。

  不拘一格,广纳贤良——秦国历任君主

  古人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国自秦孝公的招贤令开始秦国就像大海一样的吸纳天下人才。秦国丞相商鞅、吕不韦来自卫国,张仪、范雎、李斯来自楚国,大将蒙骜来自齐国。这些人在自己国家被排挤压迫但到了秦国却都能大显身手一展胸中之志。秦国对人才的重视也得到了人才们的回报,是这些外来人才成就了大秦帝国,而这些人才得以青史永存,离不开秦国历任君主的招贤纳士。没有他们的不拘一格,广纳贤良,也就没有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所以秦国得以强大不是一时之功,秦国统一六国也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单位,对一个人更是如此。作为领导,要有大气度,大胸襟,要懂得洞察他人的.才华,任人唯贤。作为员工,要懂得展现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以证明,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秦国的成功同样告诉我们,成功绝不是"三分钟热血"就可以得到了,要有长远眼光,以及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六国

  总结秦国的成攻,就不免想到山东六国的失败,君王的昏庸无为,大臣的迂腐无能,连年的征战使得民不聊生,而此时的秦国却在悄无声息的改革军事,农业,法制最终得以一统六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懂得忧患意识。碌碌无为,也许就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对于国家,对于企业,对于个人都是这样,唯有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水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大秦帝国》有感6

  《商君书》十万余言,商君的法条数以千计,仅从以上三条便可以窥见商鞅的雄才伟略,在那个社会大纷乱、大变革的时期,商鞅以其灼灼慧眼洞悉到社会发展的规律,以恢弘的气魄整合了国家权力结构,重新分配了生产资料,彻底变革了生产关系。

  从而使原来积贫积弱的秦国华丽转身变成了新兴的.封建王国,国家权力运转流畅,人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最终扫荡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大秦帝国》有感7

  记得有人提出过一个疑问: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最后一统天下的还会是大秦吗?我认为还是会的,因为虎狼秦师之所以能东出函谷关平定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贤君良臣名将,更靠他高效的政体与灵活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商鞅,强秦之“强”正源自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从孝公始,到秦始皇嬴政,秦国经历了七代君主,前后约130年,但商鞅定下的一些律令从未改变,不管是后来的吕不韦,还是中期的范雎,还是张仪,都未尝试修改,后来的《秦律》也是在这个变法的基础上修订、补充、累积而成的,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秦国还是会统一天下,而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就不一定能问鼎中原了。

  本人不太懂政治,只爱看些历史小说,前段时间读了孙浩辉先生所著的《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虽然小说不同于史实,但还是比较真实得还原了商鞅变法这一时期的秦国政治生态,波诡云谲的邦国外交,勾心斗角的.既得利益者,坚韧不拔的名士,让人身临其境,似乎卷入了两千多年前的这场风云之中。

  作者把书名定为黑色裂变,我却觉得称其红色裂变更合适,因为该变法虽然包含着政治,军事,商业,农业很多方面内容,但其中最重要也是争议最大的内容是“轻罪重刑,刑多赏少,一人犯法,连坐治罪”,对百姓来说,是残酷甚至残暴的,是以流血为代价的。商鞅认为,以德治国并无益处,反而会使国民懒惰,使国家贫困,秦风本就剽悍,好勇斗狠,如同驯化暴躁的野马,必须用霹雳手段方见成效,另外,商鞅推崇法家,罢黜儒术,在实施高压政策的同时并没有施教于民,崇尚暴力,未行教化,个人认为有愚民之嫌,这是历史的局限性,再先进的改革都未脱离封建礼制的束缚。

  虽然百姓所受的压迫与剥削加重了,但商鞅变法却使秦国真正强国强兵了。“秦起于夷狄”,秦部落一直以来被视为异族,偏居一隅,积贫积弱,完全不被晋、齐、燕等国放在眼里,直到西周故都镐京被围,出师勤王有功才被正儿八经册封为诸侯国,可是东周几百年来仍未甩掉“穷国”的帽子,所谓弱国无外交,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丢城失地,连函谷关都一度失手落入死对头魏国的手里,要不是关中平原易守难攻,国早已不国,多少代老秦人呕心沥血,奈何强国无法,强军无法,找不到康庄大道,何时能一吐胸中恶气?商鞅做到了,他废除井田制,实现土地私有化;推进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大力发展商业;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固化的社会阶级,贫民子弟军功显赫也能封爵,也能当将军,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才使秦军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总而言之,商鞅变法不仅在短期内全方位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更是为秦国的兴邦富国绘制了蓝图,指明了道路,堪称百年大计。

  从古至今,变法伴随的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倾轧和打击,远有吴起变法,近有戊戌变法,谁人能得善终?商鞅施行的新法无一不在损害贵族阶级利益,抢他们的田,抢他们的隶农,抢他们的爵位,他们就会想着要你的命,我一直有个疑问,商鞅在治罪太子,割掉秦孝公弟弟鼻子的时候有没有犹豫过,我觉得肯定会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如此做,怎么打压保守派的嚣张气焰,变法还怎么推行,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今人谁还拥有,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气节吧,所以商鞅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在读到他被车裂的时候,我没有感伤,我觉得临刑前的他应该也不会感到后悔和愤怒,自己一生功业已遂,何憾之有,借用王阳明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秦惠文王虽然下令车裂了商鞅,却对他的变法推崇备至,不仅没有废止,反而发扬光大,《商君书》也成为传世名篇,为代代人所称颂。据说,著名的奴隶起义领导者斯巴达克斯死前,他的朋友对他说,“终有一天,罗马会消亡,而你的名字,斯巴达克斯,永远代表着自由”,如果我能玩一次穿越,见到商君,我会对他说:“你的名字,代表改革”。

读《大秦帝国》有感8

  可能在未翻开《大秦帝国I》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印象将永远是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与井田尽毁,诸子也将永远只是课本上的诸子,我的脑子里也只装下他们干枯的主张思想,儒法道墨的基础观点。没有血肉,只有骨架。但翻开这本书之后,才豁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遍及政治、经济与文化,这个时期的巨大社会变革,包罗万象,不是我仅仅在课本上所浅尝的那些。

  那时,即使没有核武器,可战场上的硝烟依然可以血洗三千城池,令生灵涂炭。即使没有先进的纳米、提炼技术,可制造出来的兵器可软如水,硬如钢,更是出现了莫邪、干将、泰阿、湛卢、鱼肠等十大名剑,各剑皆不同,削铁如泥,威力非凡。即使军事思想不像如今系统化、整体化,但却仍能引领一国军事冲上高峰……拥有着飞机、高铁、轻轨等现代交通的我们,可能觉得5、6个小时的路程已经是可以划出很远的路线,但在古代,就连从南至北也要花上几天的'辗转,想要传送消息就更不像我们今天在屏幕上划一划就好,他们想传送紧急消息,也只能是十里加急,快马骑飞,驿站换骑,一路上都在飞奔,可就是在这么一个不方便的时代,人也活得同样精彩。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微妙而又布满血腥的时期,大国争雄、小国寻主。而这无尽头的争夺中,秦集万千瞩目眼光,制六合,履至尊,所以帝国到了,秦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使命——大秦帝国。

  记得曾经的课本告诉我,秦之所以可大一统在于治者明,臣者能,资之盛,法之严。对,这些都高度概括了林林总总的原因,可当一部文学巨著历史著作摆在眼前,你从会更加细微地去发现,当秦处在当时那个绝境,生死存亡之际,不思强、不思变,则国亡矣。

  召公曾将堵住百姓之嘴与塞住河道相比,他说当到达一定的程度,那小小的堤坝是拦不住汹汹的大水的,这正如不公正的命令是堵不住百姓的嘴的。我也想将秦在当时所面临的压力比作被拦截的江流,当终有一天拦无可拦,便暴发了。而秦也爆发了,比洪水来得更汹,比火山来得更猛。

  而秦以区区之地,而至万乘之国,着实令人难以思解。

  但却又似冥冥中自有安排,因为,有秦孝公,因为,恰巧,商鞅来了。

  他是卫国人,却从魏国而来,要在秦国故终。

  仅仅几十年的时间,他的变法令秦走上封建国家的道路,令“法”深入秦国的山山壑壑,深入每一个子民心中,军队一同,上下一心,最终收复河西,使魏败退大梁,令山东六国望而却步。

  当然,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如此铁腕的变法也暗藏危机。他的变法将世世代代自以为高贵的上层阶级变为与庶民同等的地位,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激化了矛盾。好在,商鞅有百年知己——秦孝公,嬴渠梁愿意信他任他,那些挡在前方的豺狼虎豹又何足惧哉!于是商鞅一心变法,直到矛盾上升到不能化解的地步。

  秦孝公到了,秦惠公来了。

  新君交际之际,注定了要有一场腥风血雨。

  这时,商鞅被推了出来。他却没有为自己的生作任何解释,别人道他傻,可只有他知道矛盾激烈之境,又想保全新法,就必然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否则,国基不稳。上层阶级见他沉默,阴险的嘴角再次扬起了诡异的笑,他们请书以极刑——车裂。秦惠王以为商鞅能反驳,以他的聪明才智为自己求得一个痛快的死法,轻而易举。可他半个字没有吐出来。秦惠王终于无奈地垂下了眼皮,连手势也变得无力,可说出的字全让全国上下为之沸腾:“准!”

  商鞅,初来秦,一位抱负,二为秦孝公知遇之恩。来之时,他无所带,除了满脑的理论;离开时,他亦无所带,却留下了秦统一中国的根基。

  虽然说《大秦帝国I》是一部文学史书,却让我读到了有血有肉的人与他们的故事,有别于枯燥的故事陈述,他给我呈现的是另一个世界!

读《大秦帝国》有感9

  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面临亡国之患,如何生存下去,如何由弱变强成了秦孝公面临的最大问题。走父辈的老路亡国无疑,不走老路,只有求变。所以秦孝公发求贤诏以明志,借周国之财以招贤。举国委任,析心刨肝以用才。正是这种痛彻骨髓的忧患意识和坚持变法的`坚定决心才成就了秦国,成就了商鞅。

  国家之争,企业之争,就是人才之争,由古到今,得人才者得天下。如果秦孝公只看见商鞅从卫国到了魏国,又从魏国到了秦国,心存芥蒂,弃而不用;又或者经过询问得知商鞅只做过中庶子而不敢用,何来后来的强秦。所以,作为一个开明的领导,应该唯才是举,而不是论资历,论职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才,兴国兴企。

  

读《大秦帝国》有感10

  今天,我读完了一套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看完之后,可谓感触良多。

  这部书主要讲了战国初期(公元前586年),秦献公在一次作战中不幸中箭身亡,嫡次子嬴渠梁继位,自此之后秦国不断壮大,最后统一全国至公元前208年秦子婴投降之间的种种故事,机智善辩的苏秦、张仪,一心为水的李冰,郑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蒙恬了。他年少时便极其聪明,在未加冠的时候便已经做过嬴政当初王子选拔的主考官了,他还十分好工事,12弦的特制秦筝,普通毛笔远远不及的蒙恬大管,仅用石料却冬暖夏凉的冰火墙。这些都是出自蒙恬之手。他能文能武,既曾出兵过匈奴,修建万里长城,同时又曾多次在国家大略方针上提出自己的主见并被采纳,例如废除《逐客令》后追回离开的官员的一部方略便是他想出来的'。他还十分的忠诚,一心为国,在赵高李斯私自更改秦始皇嬴政的遗诏后,他仍旧冷静判断,为了国家不惜反抗招数,最后反抗自杀。一代英雄,竟被奸臣迫害得如此下场。

  读了这部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有容纳他人的宽广胸怀,有了这种胸怀,我们才能成功。秦孝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宽广的胸怀,广发求贤令,即使有学士批评秦国各种不好也是一笑了之,最后令人折而当时的太子右傅公孙贾则因一朝脸上刻字,而终生怀恨在心,不断报复商鞅,最后被斩身亡。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齐湣王不听谏言一意孤行最后亡国被千刀万剐,秦惠文王广招贤才使秦国成为战国最强等等,这些事例无不点明了宽广胸怀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一起沉迷于书山学海,以乐为舟,感受书中独特的魅力。

【读《大秦帝国》有感】相关文章:

《大秦帝国》读后感:我与《大秦帝国》03-25

读《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有感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读后感09-11

《大秦帝国》读书心得01-05

《大秦帝国》读后感06-07

大秦帝国读后感08-29

《大秦帝国》读后感03-09

大秦帝国读后感03-11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02-12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