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3-07-15 13:04: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华)《目送》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1

  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女生,曾经沉迷于沈石溪的动物世界,曾经徜徉于杨红樱的校园生活,也曾为了何马的《藏地密码》手不释卷,但总的来说,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如果要实现自己当作家的理想,应该让自己阅读的书籍内容更丰富些、种类更多一些。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决定去书店买几本文学大家的书。

  经过几次筛选,我挑选出了龙应台的'《目送》。选择此书的原因,一是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二是这本书占据了各大销售排行榜的重要位置,我想深入学习文学大家是如何形成的。

  翻开这本书,扉页上一行小小的文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一股亲情就这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觉暖暖的。全书共由74篇散文组成,都是一些情感性、亲情类的文章,书中,龙应台写出对父亲的怜惜和体恤,写出与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出与儿子的离别之情、对朋友的牵挂……最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目送》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着这篇文字,我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爷爷送我上学校的时候,妈妈会站在阳台上,一直和我招手,直到爷爷背我的车转过拐角,她看不到为止;有时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我背着书包下车,她仍然是目送我进校门,直到拐进楼梯口;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也总是在我额头亲一下,道声“晚安”才离开我的房间……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离不开妈妈关爱的目光。我上课时,认真听讲,开一次小差耳边就会响起妈妈的叮嘱;做题时,我不畏难题,因为妈妈说过难题就是纸老虎,会者不难;跑步时,我抬头挺胸,妈妈说过女孩重要的是气质……可是,当我时时处处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的时候,我却嫌妈妈唠叨,嫌她的嗓门大,嫌她管的事多,可以说我当时看《目送》有多感动,我当时就有多后悔,后悔我的少不更事,后悔我的任性妄为,后悔我对妈妈的爱远没有她对我的爱多……我要大声把对妈妈的爱说出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妈妈,我们之间不会渐行渐远,因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目送》,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会让你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人性的真善美,值得静心品味!

《目送》读后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过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对亲情,友情又是怎么诠释的呢?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组成,在这几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写了对逝世的父亲的不舍,对日益苍老的母亲的心疼,对执意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无助,对昔日挚友的牵挂……

  对于父母,无疑是作者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细心的照料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而他们所留下的,只有一头银发,和流失的岁月。

  作者一直细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疾病缠身,最终逝世。这是件很残忍的事情,作者眼睁睁地目送着自己的亲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时间的尽头,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过他人生的最后这段路。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惧,或是逃避,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羁绊,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孩子出国留学,这期间,作者早已将孩子,归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离开。但是,孩子总是一味地想离开她,而作者只能选择,放手。

  对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离的挚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时间早已为他们染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有些,已经成了照片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对死亡。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彼此凝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所经历的,无论是,失败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在这条宽阔无边的生命长跑中,也许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让你流泪,让你欢笑的事,伴随着获得与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终点,你会发现,时间早已将过往的泪水风干,将伤口愈合,当我们从回忆的缠绵迷宫抽身而出,会发现人生也就是目送别人,和被别人目送着渐行渐远罢……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3

  龙应台的文字,如寒夜的灯火,温暖明亮,如清晨的雨露,清凉朝气,带给我一种宁静。在喧闹的环境中,读着她的书,我的世界也变得安详了些许。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包含着酸楚,苦涩的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点点滴滴的往事,当我上幼儿园时,注视着父母远去的背影;当我上初中时,父母在窗边望着我远去的背影,但我却没有回头。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会有一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时,就从未离开过。正如书中所说:“我一直在等候,等候她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她没有,一次都没有”我们的父母亦是如此。他们期待,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关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哪怕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目送》这个光辉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度过,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目送中提炼出来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岁月让我们历练成长,也让我们面对离别,我们总避免不了不断的目送,徒留下一个个孤零零的背影。处于叛逆时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中正在暗暗的窃喜。但是我们的父母呢?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想,孩子渐渐长大,羽翼渐丰,能自己担待所有,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家里孩子的痕迹在一点点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与无奈……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父母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时间也好,亲情、友情、爱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个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经历过了,才会真正的懂得。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痛苦只能让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难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正的成长了吧,才算是不枉此生。

《目送》读后感4

  第一次看到《目送》这本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瞥过那些书时,目光在这本书上停留了一会,我开始好奇,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之后写了一本什么样的书。“目送”,只是一个伤感眼神、一个普通的动作,而在龙应台的笔下会是怎么样的呢?《目送》中有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翻开《目送》的第一篇,第一篇就是《目送》,这一段中有一段话深深地震到了我:“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到这一段我的心像被针狠狠地扎了一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离别,也没有目送过别人,但是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中,我读到了那一抹忧伤,但也就是这一抹淡淡的忧伤,深深地刺到了我。

  从和父母的离别中走出,继续读着作者的文章,我又停了下来,我现在看到的一篇散文是《胭脂》。这篇散文的文笔十分细腻,细致地描写了母亲那满是皱纹的手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读到这里我不禁十分痛心,母亲为了孩子们操劳了一辈子,最后就像是蛇蜕掉弃置的干皮一般,这个世道真的太残酷了,被母亲带出来的孩子,有成就了,就各奔东西,遗留下了苦苦操劳的老母亲,泪点极低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目送自己?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旅途,长到无法衡量。你目送着从前的那个青涩的孩子慢慢地远离你,一点点,一点点走进柔和浅淡的光里。你凝望着眼前的那个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向遥远的未来,未来是一片漆黑还是无限光亮,你无从得知。亲爱的你,站在生命的中点,目送着从前的,新的自己渐行渐远。时间一点点苍老,背影-----清晰,模糊,变淡变浅,终究还是不见了。目送着一个个和你有交集的人在稍作停留后又远去,却毋庸置疑的带给你温暖与美好,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站在旅途的中点站,你向左看,向右看,不断地目送着形形色色的人离开,也目送着自己越走越远。

《目送》读后感5

  《目送》中一共有散文七十二篇,主要是对亲情和作者周边人物的感悟,写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老去,各种真实的情感。

  已是不惑之年,再来读《目送》,颇有共鸣感,经历的事情多了,感悟也多了。我最喜欢《目送》中的一句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路的另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让我想起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时自己走向教室那小小的身影,上一年级时那大大的书包几乎能把孩子带到,到现在,孩子却不愿依赖你了,独立,她成了少年。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是多少次这样目送孩子的离去。父母的日渐老去,我对父母的依恋依旧继续着。

  岁月的流逝匆匆,心里更加深深地体会着父母情,子女情,父母子女这世世代代的.轮回,上苍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没有人能改变上苍的决定。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陪着父母老去,陪着父母,一直走下去……

  《目送》读后感500字6

  细雨婆娑,老树抽出新芽,枯木又开花,光阴让四季走了一轮又轮,也让父亲眼角长出皱纹,让母亲挽起的青丝混杂了白发。在光阴的故事里,每个清晨都氤氲着母亲煮早餐的温柔,在时光堆砌的大房子里,一砖一瓦都

  是父亲堆砌的坚毅,在未来的图腾里,一笔一画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曾经,我也像龙应台笔下的儿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气,任性,我有过无不及,当我学会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对我那份深深的宠爱时父母却已日渐老去,在生命的长河上将与我渐行渐远直至生死两隔。时间

  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满怀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长路上行走,蹒跚学步到稳步单车,咿呀学语到出口成章,黄发垂髫到青丝及腰……我愿时光是个善良的人,让

  我有生之年能让父母幸福,我愿时光是个魔术师,能抚平父母脸上的皱纹让白发变乌丝,我愿时光能慢一些。

  无论过去多少年我依旧会记得大雨滂沱的那个夜晚母亲撑着伞来接我,漆黑的夜幕里,滴答的雨声里,母亲微凉的手牵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后依旧记得父亲厚实的手牵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阳把

  我们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我站在记忆的这端看着往事里的片段,目送着母亲牵着长发微湿的我穿过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亲带着小小的我在夕阳下越走越远消失在地平线那边……

《目送》读后感6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目送读后感。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8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总会跌倒或胜利,我们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书中所说的“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虽然在路上,总会人来,也有些人离开。就像父母,但他们会不停支持我们,鼓励我们正确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锦上添花。

  时间如白马过隙。时间荏苒,我不禁回首,发现正如龙应台说的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想到了我与我的母亲,从小她就对我严格,因为她总是给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没有完成,她就会打我。用一句话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妈。”

  读完龙应台的《目送》后,我却想起了母亲头发上沾染的丝丝霜华,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听话而长出来的吧?总会想起在每次我妈打完我以后,总会自己先消气来和我说抱歉;会想起我小学多调皮,总惹得我妈恼怒;会想起我妈总为我学习操心,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番,我却总没听进去的时候。

  我明白,将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如亲爱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识与思想的翅膀,驾着长风,乘着飞云,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这途中,也许会有彷徨,也许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也许会被狂风暴雨折断翅膀。但,人生是一条不归路,时光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滞步伐;再困顿,也不能丧失希望。有些时候,只能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天涯。只是一个人。

  但是我却想说,能在人生这条漫漫长河中能遇见你们,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运。若说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万次,一亿次再让我来世做你们的女儿。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许并不够深刻,并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深思熟虑的锤炼。但我知道,无论有多大的风风雨雨,总有两双热切的眼睛跟随着我,他们会无言的支持我,鼓励我。他们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锦上的花,无论是祸是福,他们都会欣然与我共担。谢谢你们,老爸老妈!

《目送》读后感9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去读书吧。去找到这样的书,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个你也曾经经历的当时。因为当时,稍纵,即逝。

《目送》读后感10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两个人曾好的几乎粘到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形影不离,到了后来,见的机会越来越少,然后干脆不见,友谊大多终将走上陌路。相识,相知,相守,最终带着几分欷歔,各走天涯路。回首在看,背影早已远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风景,只是身边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时走道狭窄处,会感到压抑;路上的人渐少了,又会感到孤独。突然碰到了一堵墙,是回头,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亲人。他们不一定形影不离,只是时而疏远,时而靠近。

  朋友离开,有时觉得整个世界尚已颠倒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只是生活里少了些什么。父母总会贴的很紧,让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其实那是母亲们,略显些自负的爱和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有时候,坐下想想,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总觉得母亲有时做的不合时宜,对于夹过来的虾,对于递来的雨披,总有理由推辞。渐渐大了才能理解,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觉着母亲也想个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顾,需要你的关怀。这便就是母子一场,相互依靠,互相为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亲或许会一遍遍的问起你的名,会对着你憨憨的笑。终有一天父母会成为背影,只是永远不将回头。在行到中途,定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无比苍凉,想倾泻什么,却又彷徨无奈,倒是什么也说不出。

  平常人的命运,即使命运千差万别,总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大时代,小人物,每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印证。家国天下,最终,不也还是落实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错手,就是一辈子,这样的悲剧,谁又说以后不会发生呢?世事多变,裹挟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征蓬,随风飘远。

  到头想想看,身边的朋友,亲人只会是匆匆的过客,他们为你留下或许是美好的一瞥,或许是华丽转身后的神秘,亦或只是地平线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们,路可能不再单调,可能不再崎岖。但他们终会离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离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人生之间的单独私会。”

《目送》读后感11

  龙应台的文字向来都是细腻动人,富有人生哲理的。她的文字总能给我带来心灵上的纯化,宛如一场春雨洗涤我的灵魂。

  “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都被我采下,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美感真的是稍纵即逝。有时它来自于大自然的某一处。许是一片落叶翩翩落下的瞬间,许是一只母狗哺育自己儿女,每个片刻都稍纵即逝。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龙应台一样。善于发现美,摘录美。而我也被自己列为了忙碌奔波的一族。每天清晨面对这蓬勃的朝阳,睁开那朦胧的睡眼,醒了,叮铃铃,又放学了,周而复始。经常抱怨着人生为何如此平凡无聊,生活是那么无趣。

  龙应台的这段文字给当时的我无非是一个很沉重的启示,那时的我是那么无知浮躁,甚至于连“美”都不常发现。其实当我们走在上学的人行道时,棵棵绿树挺拔直立,片片绿叶儿互相推攘,风儿刮过耳边的沙沙声,无疑是一种美。当在马路上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牵着手,散着步,这无疑是一种白头偕老,相濡以沫的美。野草在夹缝中顽强求生,努力生长着,这无疑是一种不懈奋斗的美。生活中不乏美的身影,只是浮躁的我们被蒙住了双眼,让这种种稍纵即逝的`美逃离我们。我们要懂得发现美,享受美,温暖美。

  我们生存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生活在这温暖的行星中,生活在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度过这我们的一生。可是又何尝有多少人懂得生命的真谛。21世纪是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浮躁而忙碌的时代。想想,当我们坐地铁时,看见的都是什么?是一排排拿着手机刷微博上网的一颗颗迷茫的心。当我们知晓“3。01昆明”惨案发生,看到的又是一颗颗无知愚昧的心,他们许是为了钱财伤人性命,许是为了他们那可笑的信仰。他们在追求些什么?寻找着些什么?执著些什么?我不懂。人的一生何其漫长,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着。可是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了什么而追求。而我也不全都知晓,只是单纯的懂得了一小部分生命的意义。也许便是“爱着,懂着,真正地追求着。”正如龙应台所说:“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

  在这世间到处都是“尘埃”,遮蔽着我们的双眼,我们应该学会透过这层层迷雾看懂“什么”,知晓“何为活着。”

  龙应台曾在序中这样写道:“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得到不一样的“明白”。而我来到这“花”前,感悟了人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感受到了从前未曾有过的宁静,只因它的文字温暖而深沉。

《目送》读后感12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我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好”,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推荐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母亲,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我走,正因——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我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我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我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我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后感13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我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提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我走,因为——

  这条路上的艰辛,仅有自我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仅有自我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仅有自我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仅有在别人最终的目送中,自我走。

  可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后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目送》

  政治课,老师谈起走读生在学校附近租房的现象。这种事已屡见不鲜,算不上什么好谈资,老师却认真地说:“好好珍惜,这或许是你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年,能够朝夕相处的三年。我的孩子很小,只有这时候我才觉得他完全属于我,所以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我怔愣了半晌。

  初中时,每当我对爸妈的唠叨不耐烦时,爸爸总是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你还天天见得到我们,等你高中住校了,就是每周见一次了。上了大学之后呢……”五指之间仿佛还存留着昨天,再回首竟已是三年。

  小时候,我的世界很小,城中居民似只有爸爸妈妈等一干亲人,以及几个要好的朋友;小时候,我把亲情看得很重,唱一首亲情主题的儿歌,都能被感动。

  长大后,我的世界很大。别的国家的人纷纷涌入我的城池,人满为患,热闹非凡,亲人们被挤到了城墙边;长大后,有什么开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告诉闺蜜。亲情如同微量元素,虽必不可少,也不复当年的位高权重。

  平日里看那些描写亲情的文章,所谓的“心灵鸡汤”,打动我的甚少。很大一部分写的'是成年子女与垂垂老矣的父母之间的故事,与我的生活脱节。然而,《目送》却触动了我。

  儿子华安从背着五颜六色书包的小不点,长成了拥有独立世界的青年;父亲由一个健壮的中年人,变成了走完生命历程的一片落叶。龙应台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

  仿佛是一条直线,我是线上一点,左右两端载着亲人无限地延伸。如年龄间不可缩短的距离,我追不上,跟不紧。

  仿佛是一场华丽的表演,锣鼓喧天后一阵短暂的寂静中,我再睁开眼,舞台上只剩下我一人演着独角戏,镁光灯打出我瘦削的身影。

  仿佛是束吹散的蒲公英,左冲右突,毫无头绪地被风赶着往前,而与同一株上的其他“小伞”分离。

  不过,不必担心。远隔千里,羁绊便延伸一千零一里。直线再无止境,也依旧将我们系在一起;自导自演的独角戏,也有亲人在台下注视鼓励;告别了故居的蒲公英,终无法抛弃深情的土地。

  会有独立的生活,会有淡淡的落寞,会经历生离死别,会学会宠辱不惊。会有,一切都会有。凝望那至亲的背影,送上衷心的祝福。当我沐浴过岁月的长河,品尽世间的酸甜苦辣,当我亦垂垂老矣,摇扇坐在河畔柳阴下,最思念的,必是亲情的香茗。

《目送》读后感15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相关文章:

目送的作文03-22

目送的作文04-20

目送优秀作文08-14

【荐】目送的作文09-30

关于目送作文05-24

龙应台《目送》心得04-02

目送优秀作文08-14

目送优秀作文(精选)08-13

目送优秀作文(经典)08-13

《目送》 读后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