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读《好的孤独》有感

读《好的孤独》有感

时间:2023-12-19 09:44: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好的孤独》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好的孤独》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好的孤独》有感1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被序言中的这句话打动了,它说出了我的感受,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这种共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心中的一个点瞬间被融化了,这种被理解喜悦,让人感情温暖。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我曾见过面带笑容参加丧礼者,曾见过因别人遭受挫折而幸灾乐祸者,曾见过落井下石者,曾见过严人宽己者,曾见过笑里藏刀者……这些人让悲伤的人更悲伤,孤独的人更孤独。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几个难过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辈子,父母陪不了,爱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时候总是要独自面对。面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诸事顺畅,当和他(她)们发生矛盾时,这种痛苦和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面对的。很多人都把父母、爱人、朋友当成了自己倾诉的`对象,而此时他(她)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们一个人面对观众,怎么办?只能自己坚持独舞。每当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书里的篇章未必能给给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指明一条具体的解脱之路,但或许可以在你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的时候为你打开一扇小窗,让你透过它瞥见另一幅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有那么一些人,碰到我们相似的生活处境,既不像我们那么焦虑不安,也没有我们的纠结不定,他们在顺境中大笑歌唱舞蹈,在逆境中依旧心平气和;他们迎向阳光,也安于黑夜;他们饱含深情地活,心怀诚意地死;他们享受一切生命的美好,也不辜负不可抗拒的苦难……】

  通过阅读《好的孤独》三点体会: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决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先贤圣人著作和事迹中学习;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书陪伴,不在孤独。

读《好的孤独》有感2

  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

  讲述如何与孤独相处,

  换一种方式看待孤独。

  和自己内心对话

  在和书里某些思考的点共鸣时,也促使我们从在我们心里之外的世界里回归自己思考,和自己对话,从书里获得一星半点的启发,也在书里星星般闪烁着理解和共鸣的光。

  在读这本书的期间,自己也曾有郁郁不得解的时间,又一次觉得伸手找不到有人拉一把的无助,孤独。

  静下来看这本《好的孤独》时,虽没有说绝对就一下子开朗起来了,但的确对自己的孤独感有了一些释怀,更珍惜了能够这样静下来和自己对话的时间。

  在人生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中,自己也曾一度觉得孤独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所有的苦乐只是自己自知。

  习惯不去诉说自己的所谓难过的事,怕倾诉了别人不懂,怕倾诉了也只是涂添又一份难过,可一旦又一次被压垮,自己又觉得无人可助。

  后来学会与那个孤独的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之后,不是一味地悲伤于孤独,而是接纳与和解。

  是那些我们自己独处,和自己对话的时候,让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审视,调整,让那些挫折后孤独的思考,成为在我们后面的路走得更踏实的一份力量。

  后来也明白了真正那些我们亲近的人,更希望就算只是悲伤的又一份传递,他们也希望是我们能告诉他们,而不是缺席。

  换一种思考,就像书里提到的“无用”的朋友,在我们被生活打击之后,在这些时刻沉淀下来的,那是真正值得起的珍贵。

  童年真的那么无忧才让我们怀念么?

  从童年到成熟,从前年幼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后来我们需要负责起的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了那个从前替人负重前行的人,但我们也更多地独立思考与个体发展,慢慢沉淀着“自净能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花非花,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我们不了解的一方世界。

  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谢谢那些能一路和我们同行的人。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那就继续前行,继续拥抱这个温暖世界。那些孤独之后,可能才更懂了拥抱这世界的可爱之处吧。

读《好的孤独》有感3

  得益于公司的“乐读”,很荣幸中奖了,所以选择了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好的爱情》《懂你》三本书。这两周刚读完《好的孤独》,这本书集中了陈果老师十多年的教学心得,关于生死、孤独、幸福、友情、道德和爱情等人生问题的思考,让人耳目一新,她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人们,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陈果老师说,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在我的浅显想法中,“孤独”一词与“寂寞”意思相近,都是说人相对孤单无聊的状态。在陈果老师的论述中,突出强调了“孤独”一词积极的一面,与“寂寞”一词形成对比,这一解释对于人们摒弃人世的浮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中重点强调了陈果老师对“孤独”一词的看法,“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孤独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关于此,我的感想是要把孤独培养成自得其乐的独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终究原因是自身内心的软弱。要想摆脱人性的弱点,除了使内心逐渐强大,每个人都别无选择,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蜕变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迎接烦恼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正如陈果老师所言,虽然我们每个人看起来走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成功辉煌,有的平庸暗淡,但没有人可以挣脱烦恼的困扰。要把烦恼的挑战当做学习的过程,吸收营养的过程,享受成长的过程。一旦我们战胜了它,我们就会发现,人生并没有那么苦不堪言,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强大。

  最后把陈果老师的一句话送给我,也送给大家: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读《好的孤独》有感4

  曾经看过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果的一段关于孤独和寂寞的上课视频,感觉这位老师讲的十分精彩,深刻剖析了孤独和寂寞。最近她把十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书,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

  关于《朋友是“无用”的。》这个观点,听了她的讲解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朋友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为了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为了“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

  孤独和寂寞是两回事,孤独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做到独处,她的内心是平静和充实的。而寂寞的人,她需要社交,极力要摆脱一个人的孤单,社交是廉价的,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寂寞的人想要通过社交寻求心灵的慰藉。同时,社交是带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它必然是廉价的。日本人之所以喜欢茶道,不是为了在那摆谱,是因为和敬清寂,茶道的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追求的是一种圆融,一种道。

读《好的孤独》有感5

  有些人二八芳龄就已经死了,而有些人年届花甲却仍然活着。年少不养好奇心,年老难买后悔药。好奇心像发芽的种子,不断地测试风霜雨露,不断地调试生长姿态,烈日下关闭气孔,狂风中随风起舞。对一切麻木了,好奇也随之夭折,此后的每一天都只是行尸走肉的活着。

  在不干扰别人,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的情况下,尽可能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加本色,真实,别人喜欢和不喜欢你都不是重点,你更喜欢你自己显得尤为可贵。

  幸福的生活是你我应该追求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幸福生活亦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嘛,总归还是得有点追求。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用之书帮你修炼外功,无用之书助你修炼内功。功利的读有用之书是为了自己有能力建造容纳皮囊的黄金屋,有了黄金屋,自然安全感的问题解决了,沉浸在无用之书的世界是为了塑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颜如玉,颜如玉不需要你去求取,因为你在某一时刻就已经是了。

  孤独的两颗灵魂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寂寞的一堆群体却让你无处躲藏。孤独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孤独不可耻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因为寂寞者的群体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叠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无路,就像无聊重复一万遍,终究还是无聊。

读《好的孤独》有感6

  四十几度的高温天气,手捧一本复旦名师、哲学博士陈果的《好的孤独》静静地阅读,燥热的空气似乎一下子变得清凉了许多。

  这本著作以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中必将遭遇的谎言、不安全感、孤独感和生老病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了道德与人性、感恩心、忏悔心、好奇心等等,同时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如换一种看法,寻找“精神家族”——友情和爱情,用大爱做小事等等。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生物,往往会害怕孤独,追求群居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忘了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是孤独的。也许上帝也正是因为孤独,才造出了人类与他为伴。

  其实,孤独在本质上与它的两位近亲——孤单和寂寞是不同的。孤单更多的是一种物理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单独的个体,它不指向人的内心世界,比如离群的孤雁就是孤单的。寂寞和孤独更多地指向面对孤单时,人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况。陈果把寂寞和孤独形象地比作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寒气逼人的,轻贱而残缺;而孤独却是体态丰盈、充满温情的,高贵而完满。不同的母亲遗传给了它们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所以,感情上匮乏的寂寞是平庸的,是让人无法忍受的;而思想充实的孤独却是高贵的,是可以忍受,甚至让人享受的。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对精神与灵魂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对人间充满挚爱的人,才可能体验真正的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也曾经说过:“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是啊!也许每一个深刻的灵魂、每一种高贵的思想都蕴藏着孤独!屈原是孤独的,他吟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义无反顾地自沉了汨罗;孔子是孤独的,虽明知天下无道,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布鲁诺是孤独的,他用生命捍卫着被视为异端的日心说,被绑在火刑柱上时,他仍然高呼着 “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鲁迅是孤独的,当整个铁屋子里的人们都在熟睡的时候,他却大声呐喊着,试图惊醒几个人,以共同破坏这将要把人闷死的铁屋子……

  我想,所有与精神世界有关的作品也都应该是孤独的产儿,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都是孤独孕育出来的。因为人在喧嚣和浮躁的状态中是无法产生灵感的,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我们才能与自己的心灵交流,与灵魂沟通,在静静的冥想中与思维碰撞,与灵感相遇。迪士尼是孤独的,每天都在一个充满汽油味的车库里工作到深夜,但那只爬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让他的灵感在孤独中闪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俞伯牙是孤独的,这世上只有钟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于是《高山流水》奏出了千古不绝的音符;海子是孤独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任何物质财富,可空荡冷寂的房间里却充满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情和“以梦为马”的想象……

  当然,孤独绝不是故意的离群索居,也不是肤浅的造作装酷,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所以,不用刻意去找一个偏僻的处所,也不必以颓废或高冷的形象来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作为普罗大众的我们也许并不能在孤独中创造伟大或不朽,但我们要懂得孤独并不可耻,也不可怕,它是一种更高贵更优美的状态。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远离现实的纷繁复杂,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静下心来,与最本真的自我来一场亲密的对话,认真思考,深刻审视,好好规划。

  阿桑在《叶子》里深情地演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是的,很多时候,狂欢的确是一群人为了逃避孤单而营造了热闹的虚空,而孤单,不,孤独的确是一个人的狂欢。让我们一起守住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狂欢吧!

读《好的孤独》有感7

  与朋友在一起,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当你们不见时,他住在你心里;当你们相见时,你整个人都是一个温暖的微笑。你们之间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绝对信任,那将是你们能找到的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只有常以孤独之自我意识反观自身的人才可能拥有真正弥足珍贵的朋友。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

  决定你我能否成为朋友的,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时间。时间如明镜,鉴证朋友的心,朋友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

  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论是贫困还是富裕、得意还是失意、穷途还是达境,他都不会心怀恶意、都不会伤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环境优劣而改变,不因他人态度而转折,他的“向善”“求善”、对“善”的忠诚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知识渊博”与“人格高尚”根本上就不是一回事。

  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麻烦虽然令我们时时不快,但我们终究知道原因、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即使一时解决不了,终究不足以构成我们彷徨无助的“困惑”。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熟,看似越来越远离儿时的“单纯”,事实上却是越来越趋近淳厚而圆满的“天真”。

  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才是感恩的王道。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当对什么都不再感到好奇的时候,就真的衰老了。

读《好的孤独》有感8

  不要看到家人对我们无条件的爱,朝朝暮暮、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常年累月,就以为那是规则、是规律、是必须、是无可争议的公理,其实说到底,只是缘于家人因爱而谦让,那不是因为我们本身有多么善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家人为我们如此奉献,而只是因为我们是多么幸运,幸运地降生在这个有爱的`家庭里,幸运地拥有这样善良、美好而愿意为我们奉献的家人。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好运气,有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或母亲,他不要任何的好东西,只要有一点父爱或母爱就深感满足;有些孩子并不是降生在众人的祝福中,生而无辜,却背负重担;有些孩子生下来不久,父母便双双出远门打工谋生十年不回家,他从不知道与父母一边一个手拉手是怎样的妙不可言……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四体不勤却衣食无忧?凭什么不劳而获,坐享父母之所成?我们凭什么付出很少,却收获很多?要知道,能被家人关爱着,能有家人让我们发脾气,能有人希望分担我们生活起伏时的喜怒哀乐,那是多好的命,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真的配得上他人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照与爱护吗?

读《好的孤独》有感9

  我始终相信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本书,都是有他们存在的意义的。因为他们在教我成长,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和《好的爱情》这两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确切来说,是给在迷茫中不断探索的我指明了一些方向。

  就像陈果老师所说:如果能使人在迷境之中更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更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安适与平静、更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那将是一件值得庆祝的美事。

  很感谢陈果老师的一些哲学问题上的指引,很多东西都是一直困扰着我的,当我看见陈果老师的那些文字,内心是深深地感受到欣喜与富足的。

  我爱好哲学,虽然我现在只算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些,而且大部分我觉得不是很能理解。但是我觉得那些都是伟人留给人类的精神财富和真正的智慧,需要一辈子去研究去领悟,但是我依旧热爱也想要去探寻这些真理,因为我喜欢那些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教会我如何生活,如何活的通透。有的时候看到那些文字,我深深感受到无尽的喜悦与兴奋。我喜欢勃朗宁说的:生命有其意义,对它的探寻是我的精神所寄托。我们的生命的大半难寻所谓意义,我们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停地和来自内心和周围的环境的混乱无序做斗争,但是我愿意相信,假使我们能读懂自己的灵魂,我们身上的那种不可或缺,意义重大的东西必然讲呈现。生命对于我们,意义着不断将我们的自身所遭遇的一切转化为火与光。 我们渴求把握眼前的事物的价值和前景,以免陷入日常生活的漩涡。我们希望了解事物的轻重缓急以免本末倒置,希望眼前的世界恒定如常,希望保持完整,通过分辨和协调欲望来进行精力调配。热爱智慧,寻其意旨过一种简单,独立,宽容,信任的生活。我们愿意相信,若能找到智慧,我们的生命将不再盲目。首先追求思想中那些美好的内容,其余的部分即使不是接蹱而至,也会在失去时不觉可惜。

  我也相信这样的一句话:真理无法帮助我们富有,但是却能使我们思想灵魂的自由。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身体会被很多东西束缚,也会因为空间时间的限制不能感受到太多东西,但是我们的思想灵魂却可以尽情地遨游,没有边际与束缚。

  我赞同陈果老师所说,精神的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很多时候精神的独立和成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生活的动力与活力。这个我觉得是一些物质生活所不能带给我的长久快乐与富足。

读《好的孤独》有感10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之前看了作者陈果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了》的一期演讲,讲得很精彩。80后的陈果系复旦名师、哲学博士,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此书为作者第一本书,是其近10年来的教学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书中讲到了孤独与寂寞、自信与自负、自律与自由、成熟与天真等一些我们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有相同境遇的人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者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能使人在迷境之中多一份直面迷境的勇气、多一点与迷境和解的平静、多一些超越迷境的希望,并因此消解自己的孤独、淡化自己的悲伤。下面谈谈读完此书后体会比较深的两点内容。

  关于孤独与寂寞。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总会在人生的此一时彼一时陷入此一种彼一种烦恼,无一例外,差别仅在于烦恼各有出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人窘迫于谋生的艰难、物质的'匮乏,有的人困顿于灵魂的暗夜、精神的荒凉;有的烦恼源于饥饿难当却无以果腹,有的烦恼源于面对美食却全无胃口,看似不同的烦恼,却是一样的无助。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单。

  那么面对孤单,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书中讲到了有孤独与寂寞两个选择。孤独与寂寞是有区别的。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

  当自己孤单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躲也不藏,主动承认孤单、迎向孤单、顺从孤单,把自己托付给孤单,做到不惧怕直面孤单,尊重孤单,学会将孤单视为生活之友,才能称为享受孤独的思想者。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需要通过人群来治疗。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人身处社会,必须处理好社交与独处的关系。当今社会,对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难免,而且不可否认,他自有其意义,如果我们行之得当,社交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等等。但如果只专注于社交,忽略了独处,那么很容易变成一群人的寂寞。若社交出于功利,则难免逢场作戏,大家都戴着面具,这样的交往自然不会有纯净之清气。若社交出于寂寞,则往往流于肤浅而难以深入人心。

  这时,我们唯有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才能享受独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我们需要有自我一定的空间,因为距离产生美。有时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潮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即思念。

  关于内功与外功。

  功夫可分为“外功”与“内功”。武侠小说中,初入江湖、舞刀弄枪的侠客们往往努力修炼外功,以此“成就外功”;而真正的武林高手和那些深藏不露的武学泰斗却格外注重修炼内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谈论人的本质时,为人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最外层的是“我在他人那里是什么评价”,中间层次是“我拥有什么”,最内层是“我是谁”。到达“我是谁”这一层的人,追问的是自己的本质,那是一些看起来不清不楚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即我的心灵、我的精神、我的灵魂、我的人格。“我是谁”,这就是那个真正“内在与我们的东西”,它们真正属于我们,常驻而永不流逝。别人拿不走他,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弥漫于我们周身;时间也无法卷走它,因为心灵永远不会有皱纹。一个人只有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

  作为文秘人员,自己也深深感触,修炼内功比外功更为重要,可能外功能够让我们应付大部分日常的事务,但文秘人员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内功扎实,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容淡定、收放自如,才能使文字更有灵性。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除了日常针对工作常用文稿的学与练之外,我们还得博览群书,不断积淀,使自己富有知识、更有修养、更具人格魅力。修炼外功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修炼内功则是以欣赏精神世界的海阔天空,实现灵魂的安宁与幸福,那是至高的、纯粹而甘美的欢乐。

读《好的孤独》有感11

  谁说独善其身不是善?独善其身,绝非不善,更不是恶,其实它也是善,代表了一个人绝不妥协的道德原则,是他无可退让的良心底线。换言之,独善其身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自己最黑暗,最沉重的阶段,依旧在保守和坚持的良知。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其中的穷,类似穷途末路的穷,指的是处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长久的不得志。穷则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没落,最不如意,最艰难困苦的阶段,也至少要洁身自好,绝不因受害而害人,绝不随境与失落而人格低贱,绝不为生活所迫而危及良知,虽处境无比糟糕,自顾不暇的“我”已无力造福于人,但至少还能无愧于心,问心无愧,虽自问无能于获得兼济天下的助人之乐,但至少还有独善其身的无亏之安。

  事实上,穷时的独善其身,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境遇如何,始终保持自我人格的无害。不管是否受到他人卑鄙下作的毁伤,依旧坚持高洁的`操守,不动害人之念,即使唯有同流合污才能换来生活之轻逸,却不为所动、置身境外,执意保全自我灵魂的清白。

  这样的“独善”,固然不及“兼济”之广利,但究其实质,始终的无害,何尝不是一种长久的“兼济”?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举步维艰的逆境中能坚持做一个对他人无害,对社会无害,对国家无害,对民族无害,对人类无害的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公益”?一个人能施以援手,救助他人,当然是美好的大爱。而一个人如果能长期在乌烟瘴气中立于超然之境,对心胸狭隘之人怀有包容之心,何尝不是一种“慈悲”?

  心得感悟:以前我理解“穷则独善其身”,未免过于狭隘,只是认为是在经济拮据的时候要独善其身。而陈老师认为此处的穷是穷途末路的穷。是处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和长久的不得志。

  在这三种情况下,依然能够独善其身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在这些情况下,依然保持对他人的无害,这实在是难上加难。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处境不如意的时候,往往是人心最敏感的时候。如果感受到别人浓浓的恶意,依然保持对他人的无害。这确实是需要胸襟和修养的。

  对于胸襟狭隘之人依然能够包容,这种慈悲需要不断修炼。

读《好的孤独》有感12

  孤独≠寂寞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那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那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孤独”是由自我思想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近乎贪婪的偏好与享受,那是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是绚烂的烟花在高空瞬间绽放、又坠回广漠低沉的黑暗中的'无望,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

  孤独: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孤独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层心境。“重要的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独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从而隐居于孤寂之中。孤独本就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情居,环境固然有一定的激发效果,却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是在闹市中“心远地自偏”的出离。

  孤独源于思想的充沛饱满,是思想自发的精神流浪。

  与“寂寞”相比,“孤独”是一种更高费更优美的状态,人需要“孤独”,独处时自我的“真实”能还给我们]精神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前辈们讲究“慎独”:从人群中抽身而出,从喧哗中隐匿,返回独对天地、独对真实之自我的存在。我们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或是在忙于应对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应接不暇地做着杂七杂八的事,接触着亲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实感。

  适度的距离还原每个人的完整性,它使每个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因其独特而互生欣赏与敬意。更因为这距离有时超越了我们的肉眼视力所及的范围,于是我们产生了精神的凝望———思念。

  挤掉的敬意

  “拥挤”侵占了人与人之间适度的距离,使人们彼此失去了耐心与敬意,尤其在人湖汹涌的大城市里,到处是人,人与人缺乏感情、格外冷漠。正因为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也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都在相互干扰、彼此牵绊,于是我们因为人多而不再珍惜人,因为拥挤而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敬意。

  正因为我们总在有意无意地与人对话,即使我们看似单独一人,没有一个具体的对话者,实际上我们却仍在借用各种聊天工具与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人对话,而我们唯独没有什么时间与自己对话,在那样的对话里,无需发声,也不需要手指在键盘上的操弄,在那个清朗的世界里,音乐、月光和情感浑然一体。

  生活在大城市人山人海的拥挤中的我们,为了不丢失对人的尊重与敬意,为了重拾对生活的热情,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需要孤独。当我们不用被迫地与他人对话,才可能恢复与自我的对话。人是通过思考自我而非思考世界来初次亲近智慧的,正如人是在自我批判而非批判他人的过程中展示其勇气的。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

  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最丰富有趣的人,孤独者并非因为无可奈何、百无聊赖而不得不独处。他的孤独是他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

  一个甘于孤独的人必定热爱思想,因为能令形单影只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创意、散发出诗情画意的唯一源泉就是“思想”。孤独者的情趣是思想者的情趣———因其宽广而久远,因其无限丰富而通达永恒。思想使独处其乐无穷。就像哲学家的斯卡所说:“人只是宇宙中的颗微粒,可人的头脑却能思考整片宇宙。”独处是最佳的读书时光,我们可以贪婪地饮用智者用一生总结出来的智慧,与他们发生超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有时,我们内心某个晦暗的角落会因为一句话而被瞬间照亮;有时,他无声地说出了我们的想法,他看我们比我们看自己更通透,那一刻,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理解”的美妙,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宁。独处使思想的流淌更为畅通,我们暂别了生活的人流,却结识了心灵的知己,他们跟我们永远在一起。

  借用道家的语言,我们是在天地之间“羽化”,与道、生命和自由融为一体。

  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读《好的孤独》有感13

  陈果,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

  20xx年2月—20xx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xx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我们不知道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就能看清。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忏悔心面对现实,错了就是错了,不要解释。悔过,但不要矫枉过正。

  很多东西放到时间里去看就能看清楚。要么越走越远,要么越走越近。

  当我看不见所有人的时候,我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凝望,这种凝望叫做思念。

  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的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太近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

  不要拒绝接受爱,这不是软弱。不要害怕奉献自己的爱,这不意味着丧失,相反,从侧面反映了你的富足。

读《好的孤独》有感14

  这几天一直利用零碎时间读陈果教授的《好的孤独》,我倾心于她的智慧,她的性格,她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解释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让人佩服。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她的自序部分,写的很美,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这些都是我在生活的起伏波动中一点一滴收获的心得,不一定正确,却发自内心。不为标新立异,只想借此与更多相似的灵魂分享。”是啊,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我很庆幸我和陈果老师有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也喜欢孤独,我不怕它,我享受它。

  这本书里有很多句子我都很喜欢,读陈果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大可以活成我们自己,活得更本色一点、更真实一些,反正还是会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但至少你会更喜欢你自己”,“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孤独的美好,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品味自我;品味自我才能品味生活、品味生活中的他人,孤独令我们更懂得生活,也更珍惜人。”

  在孤独的情境中,我们才会产生更深的思考,这话没毛病。我就是经常在孤独中会偶尔思考一下人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我们的性格翻转了!”性格真的很重要,就像我这种急躁性子真的要好好改改。

  这本书好的句子太多,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这句“别人带不走的,最终时间都会带走”深深的哲理性,深深的意味,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读《好的孤独》有感15

  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罗素《我为何而生》

  陈果的这本《好的孤独》是我入职第一年买的,放了几年一直没有完整地看完过,最近拿出来重新阅读了,记录一下当下的心得体会。

  人生看似漫长,然而忙忙碌碌一辈子,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多,需要卸下面具,珍惜独处时的自我。在独处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停下脚步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思考一下那些平时忽略但伴随终生的话题。作为人世间的过客,打算怎么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以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度过这一生其实很重要。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是歌曲《渴望》中的一段歌词。真诚的生活简单纯粹,不用戴着面具。真诚待人,也真诚对己,何其自在。《周易乾》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负重前行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奋斗中领悟生活真谛。

  “莫笑我是多情种,莫以成败论英雄”是歌曲《壮志在我胸》里的歌词。“戎马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豪情壮志绝不是一种失败,那是一种义无反顾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仅有风度,还很自信。

  “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是歌曲《思念》中的一句歌词。蝴蝶常被赋予爱情和自由的象征。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最重要的是牵挂,不是互相利用。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始终相信沉默是金”是歌曲《沉默是金》中的一段歌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中自有一杆秤,笑骂由人,安心洒脱地做人。

  “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集百草要让这世界都香”是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很好地体现了用大爱做小事的'精神担当,散发着一股回向的大爱精神。

  “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昨日非今日该忘”是歌曲《俩俩相忘》中的一段歌词。我们无法改变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但可以调整我们的心态,让精神超然于皮囊,更有智慧地活着。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是歌曲《感恩的心》里的一句歌词。人生坎坷,接纳自己,珍惜花开花落。

【读《好的孤独》有感】相关文章:

《好的孤独》读后感04-08

《好的孤独》读后感(精选7篇)09-01

《复旦名师陈果:好的孤独》读后感06-18

读孤独之旅有感04-02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08-23

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有感08-11

读《我是好女人》有感08-24

读《好同学小米》有感11-10

读《孤独要趁好时光》有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