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

时间:2024-01-04 07:47: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诸葛亮》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 篇1

  我在读《中外历史故事》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中深有感触。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刘备去世后,要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然而在其中,南中地区发生叛乱。叛乱的首领是孟获,他在当地很有威望,这给蜀国统一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丞相诸葛亮要去南中平定叛乱,本来他是可以很轻松的平定这次叛乱的,但为了收服当地民心,诸葛亮打算用攻心策略。公元225年3月,蜀军大举南征,轻松地生擒叛乱首领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放了他。但没过多久,孟获又被擒住,还是不服,又被诸葛亮放了。就这样,孟获被捉了放,放了又捉,前前后后共计七次,最后终于心服诸葛亮,誓不再反。

  诸葛亮这一招就是有名的“欲擒故纵”。自古天下最难之事当属降服人心,而孔明宽宏大量,利用智谋令孟获心服口服,乃归功于“智”一字也。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假如你的亲人或朋友对你犯了错误,我们有时就该忍一忍,宽容一下别人,不停地拉别人的“小辫子”这是不值得的。想一想,如果在这世界上多一些宽容,会使大家更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到那时候,我们心连心,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这是我的看法。你呢?

  《诸葛亮》读后感 篇2

  有很多人包括学者也好读者也罢都有这样的想法,那就是蜀国本来就弱小,无论是民力还是军力都不占优势而且是占着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应该学孙权,退守保国是上策,何必劳民伤财的连年北伐,完全是在自取灭亡吗!

  其实我觉得并不尽然,为什么会选择坚持北伐,因为刘备在猇亭大败蜀汉内部面临着各种动荡,内部矛盾重重,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烂摊子,荆州人士和益州人士之间的派系争斗该用谁不该用谁,会不会激化内部矛盾,这都是当时诸葛亮考虑的问题,诸葛亮当时可能想我本就弱小如若不思进取很有可能就会让魏吴两国吞并,不如我先发起进攻以攻代守,这样既可以让两国既不敢轻视我国又可以将矛头一致对外,既可以化解一定的'内部矛盾,又秉承了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

  《诸葛亮》读后感 篇3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成功。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让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儿子刘禅做皇帝。还让尚书令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4月刘备病死。5月太子刘禅继位,时年17岁。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成为武乡侯。又说以后无论大小政事,都听诸葛亮意见。于是诸葛亮,精简官吏,修订法制;推荐有才能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他亲自校改公文,在他自己有错误的时候,他也会勇于承认。对于治理国家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危难关头,也能很好的处理大事。当年刘备带关羽和刘备两个兄弟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做自己的军师,于是诸葛亮鞠躬尽瘁,将全部心血都放在了辅佐君王的事情上。

  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诸葛亮是个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还很有责任心,甘心奉献,任劳任怨,有才能,又懂得帮助刘婵治理国家的人。

  我要以诸葛亮为榜样,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在学习中我要认真、努力还要尽心尽力地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长大以后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祖国争光添彩。

  《诸葛亮》读后感 篇4

  本以为是枯燥乏味的流水账人物传记,但是作者不偏不倚旁征博引的参考各种典籍对史实画本传说等的推测与修正,不乏给读者充分的空间自行判断真伪。正如哈姆雷特之于国外。诸葛亮的一生太富传奇色彩,以至于我听到什么有利于他的故事传说都愿意去相信。但是这本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故事有理有据,让飘在天上的武侯落了地。

  并没有迎合大众印象一味地对历史人物夸赞和贬损。忠毅威武如关羽,得意忘形匹夫之勇,却又能坚守城池坐镇后方。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刘备,居然能看出马谡的性格缺陷,识人用人不逊于诸葛亮。

  浑身是胆的赵云,居然也能做个心思缜密的军师。托孤大臣李严,居然猪油蒙了心断送蜀汉大好前程……诸葛亮,已经是智慧忠诚仁义的'化身,是精神的传承,不管哪些是真实的,哪些事杜撰的,哪些是演绎的,都没有多大影响了。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诸葛亮》读后感 篇5

  三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三国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读完《诸葛亮传》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年刘备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伐吴,也许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复兴的汉朝。

  诸葛亮他又远大的志向,他聪明过人,他爱民如子,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于主,他奖罚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军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样,他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可贵。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

  《诸葛亮》读后感 篇6

  读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我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在制作木牛流马时,他竟然别有用心的做出了个舌头,只要一转它的舌头,就推不动了。

  “诸葛亮让王平带着木牛流马去运粮食,并且大招旗鼓,让魏军知道,让他们来劫粮。魏军按计划过来劫粮,王平让蜀军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过来,马上逃离。”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想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等魏军把木牛流马推回大营后,司马懿让属下把粮食都放在木牛流马上,再运到后山。诸葛亮见时机成熟,便让关兴领1000人去抢粮。关兴带人把木牛流马抢过来,把舌头扭回来,推走了。

  司马懿派人去追,被诸葛亮用妙计吓跑了。

  诸葛亮的智慧让我震惊,他利用木牛流马“坑蒙拐骗”了司马懿不少粮食,还把司马懿吓得够呛。诸葛亮如此聪明,即使是使用现代化科技也不可能像他那样的神通广大,叱咤风云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的智慧,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而且诸葛亮不仅有智慧,还有了不起的本事。

  指导老师评语:

  读书能提高我们的智慧,你读了木牛流马的故事,收获了很多,希望你读更多的书,进步更快!

  《诸葛亮》读后感 篇7

  其实我一直讨厌诸葛亮,他作为臣子,手握大权,他舌战群儒,他近乎妖魔,借东风,他七次北伐,国力衰弱,直到昨天,我无意看到了老版三国演义隆中对片段,“北让曹操占天时,东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他的那一句将军,直把我眼泪往外逼,是啊,他确实手握大权,可他也是一片赤诚,弘昭烈仁德啊!他确实舌战群儒,听上去很牵强,但是他确实用计保住了江东,孙刘联盟!他确实近乎妖魔,可他也确实让让赤壁满天红,曹公败走华容!他七次北伐,确实让国力衰弱,可他是为了集团的团结,托先帝之遗志,不负三顾之恩!将军啊,您终于可以率领益州之兵出秦川啦!您也可以仿高祖成帝业啦!可是啊,悠悠苍天偏偏对我蜀汉太浅薄,看来,天命如此…也只能是这样了…

  《诸葛亮》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诸葛亮巧学空城计》。内容是说:诸葛亮的营里接连发生了几次偷粮的事件,诸葛亮下令全城搜查,他领兵来到一家酒店时,只见店门打开,几个伙计正在像往常一样扫地、抹桌,就没仔细查,谁知,诸葛亮抓到贼之后盘问,才知道粮食就在那家酒店里,诸葛亮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一个小贼轻而易举地骗了。

  后来有一次,司马懿率领大军扑向诸葛亮的城门,当时,城里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无力抵抗,诸葛亮想起偷粮贼使用的计谋,他立刻下令:撤下城墙上的卫兵,收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只派几个老兵在城门口若无其事地洒水、扫地,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喝酒,唱起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大军看到这情景,怕有埋伏,猜不透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退了兵,诸葛亮在事后安排偷粮贼在军中做谋士。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诸葛亮》读后感 篇9

  今年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诸葛亮火烧新野》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当诸葛亮被封为军师,掌管着全军兵马,调度文武百官。他拿着刘备刺的'剑印,命令将士们:“关羽领兵埋伏在豫山,张飞只要一看见南面失火,就从山谷中杀出来,放火烧曹军的粮食,关平和刘封领兵准备好火药埋伏在博望坡,赵云领兵引诱曹军入包围圈,接着假败逃走。”夏侯淳紧追不舍,进入了包围圈,关羽从中杀出来,烧了曹军的粮食,张飞见南面失火也杀出来,曹军大败而逃。可是曹操不甘心又领五十万个兵,向新野城杀来诸葛亮撤走城内百姓,用空城计迷惑了曹军,夜里在曹军毫无防备之时用了火攻把曹军打得大败,这一次,诸葛亮立了一次大功。

  这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前都要仔细思考,不要轻易上别人的当,做事要谨慎。

  《诸葛亮》读后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只有短短八十六字,却包涵了许多道理。

  其中,我最欣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

  节俭才会坚定志向,静心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细想一下,的确如此。范仲淹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年少时好读书,又因家里穷,吃饭时,用几粒米煮一碗稀的不能再稀的粥,然后晚上将它冻住,以此充饥。有人同情他,给他送来好饭好菜,可是范仲淹怎么也不肯吃。因为他知道“非淡泊无以明志”!他要以此来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习惯。

  明志后,怎样实现理想呢?诸葛亮告诉我们,“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代有个叫薛谭的人,向秦青学习唱歌,心不“静”,学了一会儿,还未学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见了,并无阻止,在城外高唱悲歌为他饯行。歌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后非常惭愧,重新学唱歌,一生都不敢提出要回去。还有管宁固辞不就高官之行,终成大儒,无不说明了静的重要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应该以此为动力,好好学习!

 

【《诸葛亮》读后感】相关文章:

诸葛亮名言08-23

诸葛亮的名言08-23

诸葛亮作文06-28

诸葛亮的语录12-16

诸葛亮的作文06-06

诸葛亮作文12-04

诸葛亮作文08-11

诸葛亮的作文08-16

诸葛亮找工作08-24

周瑜与诸葛亮作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