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心得体会>读后感>《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1-11 07:58: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灵的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教师,熟读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及经典案例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其中最钟爱的却是张仁贤老师主编的《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一书,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

  这本书是“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在“总序”中编审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老师就教育工作者对于新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善于学习,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另外,在每个版块的序言部分,都有像诗一样美妙的句子来形容教育的真谛,如“爱心篇”中写到“爱心是孩子的阳光,是教育的绿色。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在“爱心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报复与报答》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坏孩子”前后经历了两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经历。第一个老师冷嘲热讽,用尽能用的惩罚,尽一切刁难之能事,可结果却是孩子以他能想到的办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报复。“坏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更“坏”。另一个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用热切的期待去要求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动他,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一个浑身“毛病”的“坏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很多“闪光点”的好学生。前者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而后者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即老师对孩子热切地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了信心,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再如“引导篇”中提到“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不是围墙,而是启发,疏导,教人主动发现,教人自我修养的艺术,它应给知识发现以方法,给智慧开启以钥匙,给行为指向以方向,给思想畅达以道路。”在这一篇章中,各个案例中的主角——教师,都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而不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框架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真诚篇”中所倡导的“‘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穿流一条理解的小溪。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师长充满真诚的引导下,在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氛围里,一定会快乐的学习、成长。

  另外,激励也是一种艺术。在本书的“激励篇”中,对这一理念多有论述,并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教师反思。其中大家熟知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陶行知先生的宽容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充满“爱”的叮嘱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时时保持一种“向善”之心。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宽容以待,这样做最能引发他们心中的愧疚之感,使其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以前的毛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也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掩卷沉思,我方解其中滋味。这本书不愧称为“心灵启示录”,它带给我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职业,而教育则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重大责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管理有方,但无定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地学习实践,让更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给心灵更大的启示,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2

  这是一部写给小学生的儿童小说,作者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这样的写法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易被孩子们接受。相信孩子用心读完这部书后一定会更爱她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更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他们更会变得比以前善良,勇敢,会更爱自己的国家。不再取笑其他同学,不会再和同学闹矛盾。

  这部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发生在主人公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的感人的小故事,如在家里、学校、班级乃至社会生活。像勇敢宽宏大量的卡隆,勤奋能干善良的克洛西,他们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虽然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老师,同学、朋友的真挚之情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毫无做作。但同时也塑造了一些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琵斯,不知廉耻的勿兰谛。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孩子做了一次反面教材。使孩子们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识中慢慢长大、成人,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更好的读透这本书,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研读安利柯的的日记部分

  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他的校内外生活,以日记的形式呈现,能够让整本书显得更真实,更贴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他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正直的人。

  2.研读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

  他的爸爸、妈妈、姐姐非常注意对安利柯的教育,特别是他的父亲,每当安利柯犯错时总会及时的.以家长的身份给予严厉的批评和纠正。书中出现的这些书信,可以自成一个教育系列。如在《我的母亲》中,针对安利柯对妈妈说了很失礼的话一事,父亲以书信的形式指出了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错误之处,文中说:“安利柯!你当你弟弟的先生来的时候,对于母亲,说了非常失礼的话了!像那样的事不要有第二次啊!我听见你那话,心里苦的好像针刺!……啊,安利柯!须知道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东西,破坏这感情的人,实是世上最最不幸的人……我原是爱着你,你在我原是最重要的珍宝,可是,你对于母亲如果不孝,我宁愿还是没有你好。不要再走近我!不要来抱我!我现在没有心来还抱你”。在<<小石匠>>中规劝自己的自己的儿子要爱“小石匠”。“安利柯啊!你去扑椅子的时候,我为什么阻止你的,你知道吗?这因为在朋友面前如果扑了,那无异于骂他说:你为什么把这弄脏了?他并不是有意弄污,并且他衣服上所沾的东西,是从他父亲工作时沾来的,不管他是油石灰、漆或是尘埃,绝不脏。劳动不会生出脏东西来,见了劳动着的人,绝不应该说脏啊……一则:他是你的同学;二则:他是个劳动者的儿子。”多么伟大的父亲。还有<<少年笔耕>>又或<<小小抄写员>>叙利亚那种吃苦耐劳、执著、懂事、默默帮父亲分担的精神不由让所有人肃然起敬。在一月份老师读完了每月例话《少年鼓手》后,父亲马上给儿子写了一封<<爱国>>足见父亲是多么用心良苦。<<我的父亲>>、<<母亲的末后一页>>母亲写给儿子的信。

  3.研读老师的每月例话

  每个故事都在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周围的人,如何去爱自己的祖国,每一篇都感人至深。《少年爱国者》中十一岁的少年在一贫如洗、饥肠辘辘中听到三个旅客中伤、攻击自己的祖国“土匪”“骗子”等,的把刚得到捐赠的几个铜币、银币狠狠的投掷向了他们。《少年侦探》中为了侦探敌情爬上树梢牺牲的孩子。《少年鼓手》中为送情报失去一只脚的孩子。<<爸爸的看护者>>少年西西洛因为照顾错父亲,为了让病人能感受到亲人的爱,将错就错始终照顾直至病人安详的离开,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了不仅仅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朋友、他人,感人肺腑。<<六千里寻母>>中十三岁少年玛尔可,为了寻找为养活全家人而出国打工的母亲,勇敢的一个人踏上了征程,期间辗转多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母亲、唤回了母亲求生的欲念,母子深情感天动地。

  4.把握主人公安利柯的人物形象。

  他出身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过着优越的生活。但他有着大多数孩子的优良品质:勤奋、善良、勇敢、有爱心等。从10月入学,到第二年7月结束,安利柯和他的同学整整呆了一学年。他珍惜同窗情谊,用善意的目光仔细观察同学们的优缺点,并真诚的记录下来。由于父亲调动工作,安利柯不得不随父母离开了这座小城。临走前,父亲特意带儿子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又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感人至深。

  5.整体了解、把握书中人物。

  如:正直勇敢、乐于助人的卡隆;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克徕帝;成绩优秀、富有同情心的代洛西;知恩图报的卡洛斐;不自卑、喜欢读书的斯带地;相貌平平、异常用功的泼来可西。

  当然也有游手好闲、仗势欺人的勿兰谛;嫉妒和虚荣心都强的华梯尼;盛气凌人的诺琵斯等。

  这部书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还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和尊重。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3

  一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挺有深意的,此书是世界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作者生于印度,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的教诲,主旨在于: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改变个人自我的意识。本书收录了作者写于印度学校、英国的布洛克伍德公园学校、以及位于加利福尼亚欧亥的橡树林学校的关于教育的72封信,字里行间表述了导师对于学校教育的深刻理解,他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那些对学校负有责任的人,这些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打开这本书,从读第一封信开始我就感到我与大师的差距,我似乎看不大懂他所表达的意义,必须读上两三遍才会有所感悟,但有些词句的含义我还是一知半解。下面我就对有点感悟的几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一、悠闲——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

  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关系”:关系就是生活,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但作者提到的这种关系并不是我们所随意想到的,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地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在这个格局中显然不存在关系。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于是学生从年轻时起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终其一生,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看这段话,虽然很不懂到底作者想让我们建立怎样的关系但我有一点可以明白:就是教师和学生应建立一个正确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不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听从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和谐愉快的关系。也就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作者所指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倾听,去清晰地看;意味着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人类也正是那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危害、痛苦和困惑;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动机,因而也没有方向;只有在这种悠闲地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科学、历史、数学,还有你自己。”这种悠闲看起来有点难懂,但细细评味作者也许就是让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去随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习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需要,它不能被强迫的,而是满足内心世界的需要,所以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其实也强迫不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心态,爱上学习才是真道理。这些理解似乎不是作者真正的表述,但也是我的一点思考吧。

  二、知识——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

  读这篇文章,一开始的一段我颇有感受:“知识不会通向智慧。我们积累了关于很多事情的大量知识,但是要按照学到的知识去明智地行动,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学院和大学传授有关行为、宇宙、科学和各种技术的知识,但是这些教育中心很少帮助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优秀的人。”作者提到的“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就是单纯的知识,数学知识、科学知识、宇宙知识、等等,很多事物的知识;而智慧又需要深一层的理解,它不像知识只要接受就可以,它就是觉醒,就是思考,也许知识是有限的,但智慧是无限的,只有会思考,会觉悟的人才是智慧的,才会弃旧迎新,创造新的世界。新世界需要智慧的人,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的人,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培养一带有思想会思考的孩子,让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知识不能产生智慧,但智慧可以运用知识。

  三、教师——教师与人类的绽放息息相关

  在我们的思想里,认为离开学校的时候教育就停止了,不把整个人生当作一个持续的、永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过程来看待。作者面对这些,提出:教育真正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教师打算通过教学做些什么?教师是什么?仅仅传递知识就能成为教师吗?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本想教师不就是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于自己的学生,让其也充满知识,从而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经后将碰到的.问题。看来这样的思考太狭隘了。把书看下去,想理解作者对于教师的解释,他是这样解释的: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尽管最不受尊重的,因为如果教师拥有深刻而真切的关怀,他就是在解除人们头脑的局限——不仅是他自己的头脑,还有学生的头脑。看起来似乎是想教师解放自己以及学生的思想。也许是他所在历史背景下所思考到的教育的意义。而在现在,在中国,我们也应该好好思考,我们的教育真的只是传递知识吗?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人格的培养,至少让他们懂得以后要成为一个正直、诚实,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正面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看这本书,我是真的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也有些许收获,也许我该成为一个会思考的教师,会与时俱进的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不会更新自己,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叫我老师的孩子们。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4

  最近,一本《感动教师心灵的教育故事》深深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一共纳括了100多个最富感染力、最富震撼力的中外教育艺术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来自教育大家,有的来自普通教师,每一则,都是一枚闪亮的艺术珍贝,闪耀着为人师者在某一方面高超的教育智慧,读来如饮甘霖,带给我很多别样的感动,别样的感悟,别样的启迪。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教育没有章法,适合学生的,无论是爱的给予、细节的运用、故意的受挫,还是自卑的引导、微笑的魅力、知识的升华……只要能在学生心田中,播下最美的种子,就是最好的!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一双双纯净清澈的眼睛,不仅看到外在的缤纷世界,更能窥测到内在的复杂灵魂。而能够让一个孩子自觉、自省,并进而祛除心中的尘埃与晦暗,才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巧妙融入开启心灵的智慧。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抹明亮的微笑,一次诚挚的夸赞,都可以成为那帆船,引领着学生的心灵,渡过湍急的逼仄河道,驶抵那平稳开阔的海洋。

  书中的故事还告诉我这样一些道理: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既应具有将军的风度与睿智,懂得如何从容训练他(她)的士兵,又同时具有父亲的宽厚,母亲的温柔,朋友的豁达。而他(她)的学生,就是被这样一个魅力非凡的人,引领着,一路自信前行。

  差生,不应只是凭借一纸试卷来定义。他也许是一块温婉的玉石,只是你不肯花费时间与耐心打磨。在一个优秀的老师眼中,只有未经打磨的璞玉,没有世俗意义上的差生。而我们做教师的,只有善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地观察与思考,才能找到教育学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答案,都有可能是让这个世界焕发勃勃生机的奇思妙想。一旦你拿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浇灭了它们,其实,也便是让一段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人生,至此无情地被套入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笼子。世界正是因为有差异,才会有万千颜色和姿态。所以,请一定不要冷漠地折断那些你所认为的错误的答案与想象。

  温柔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比之于拳头、嘲讽、怒吼、训斥,它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的印痕,更加温暖清晰而又深刻长久。没有一个学生的心,会如石头般冷硬,更多的时候,他们会被老师的一抹柔和如春风拂面般的微笑,一句轻柔如云朵般的叮嘱,瞬间俘获。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这是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拼图课。

  一个月前,老师布置了拼图作业。今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将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成果。

  老师用赞赏的目光浏览了孩子们的作品,然后请大家谈谈拼图作业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我拼图的时候,先看一下包装上的图画,心中有一个轮廓,然后把外框拼好,再从外向内,这种方法拼得比较快。

  老师:很好。认识一个问题从总的概貌入手,然后去了解细节,就像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用一张地图比一条街一条街去走要快得多。

  学生:我拼了很长时间也拼不好,所以请爸爸妈妈和奶奶帮忙完成了拼图。

  老师:很好。这是一种团队合作。记住,如果你遇到自己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别人,大家共同完成。

  学生:我面前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拼图片,我试了很多次也无法拼出图案,我心情很急躁、烦闷,干脆把它装起来,再也没有打开。

  老师:很好。有时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学生:我拼了一部分,拼不下去了,不过,我觉得包装纸上的图画很漂亮。

  老师:很好。谁也不可能事事都成功。你没有亲手拼成,但你懂得去欣赏别人的`成果,这也是一种“迂回的成功”。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容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悦、无奈、失望……而老师,却总能从孩子的经历中,找出值得珍惜和体会的哲理。

  掩卷反思,发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跳不出整齐划一的牢笼,总是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很少能像这样尊重学生的差异并给予学生人文的评价。现在想来,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毫无创意的花匠,只会试图将所有的学生,按照主观的想象修剪成齐整的草坪,却没法用他们绘制出多姿多彩的风景。

  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修炼,终有一天我能达到那样的高度。我坚信:只要始终怀有奔腾不息的爱与激情,那些可以真正抵达学生内心的饱满的种子,自会一颗颗地落入我的掌心。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5

  读朱教授的书,感受情感的熏陶,在德育教育中,聆听长者的谆谆教导,我的心为之颤动。虽然教书已经25年了,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浑浑噩噩,读这本书,犹如醍醐灌顶,让我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路,重新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做。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我从中得到的感悟。

  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工作与方法,朱教授说,学校道德教育应当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习惯和态度。首先学校需要执行国家德育大纲,制定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在新的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德育教育首先必须借助法定的德育专硕课程,包含德育要求的各学科课程以及活动载体,实现正向价值的传递。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思想和课程模式也开始受到重视。学校要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充分满足德育工作需要,这是由德育教育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特点决定的。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和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和态度,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创造一个合适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对于道德成长至关重要。

  读罢朱教授的话,我回顾了这几年我的教学。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学校,学校倡导诗文教育,学校里的文化墙写满了诗歌、散文,上下楼梯的地方也贴了很多名人名言。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渗透一些德育教育,尤其我作为语文老师,无论是开班会还是平时的语文课,包括作文课,都会有意无意渗透进德育的内容。但是读朱教授的书,我还是发现了我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有一些强说道理的意思,渗透性不够强,目的性太明确,有时候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想,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像春雨一样,缓缓渗透滋润学生的心灵的。今后我在教学工作中要慢慢改正强说道理的习惯,用故事用诗歌,用名人名言等等,让孩子自己从读中去感悟自己,去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似乎比老师讲道理来得更加的适切。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家长,所有的同学互相配合,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下慢慢渗透,慢慢成长。所以,作为语文老师,也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影响学生,改变自己。

  接下来我想要分享的是朱教授的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四个特点。

  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于诺丁斯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认为教育者不应该从教育大纲或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出发,约束或拔高学生,相反,教育者应该走进千差万别,各个不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不仅要用自己的,而且要时刻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特点,

  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诺丁斯认为,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就是要通过发掘学科与生活的.关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打消其对学科的隔膜感,促进学生的理解,增强知识的亲和力特点,

  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在现代社会,就是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就不能是空泛的复述关于关怀的大道理,及杜威所说的那种关于道德的知识,因为道德不仅是理性的问题,更是情感和行为的问题。现在,识字人口越来越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却在焦虑的讨论,道德的碎片化和去道德化现象,所以,只有关怀的行为才是建立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温馨感受,特点是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洛丁斯是自己的理论和实践高度一体化,他的理论打上了鲜明的生活是烙印。

  读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其实在德育工作中,不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也是终身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要把这些理论实践到自己的身上。身教大于言传,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老师,老师说粗话却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一个师者的标准,处处以身作则去维护学生的心灵美好,打造和谐、文明、上进的班级。

  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所以老师们,利用好身边的每一个机会,讲德育工作渗透进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收获精神的成长。

  以上文字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产生的一点的个人感想,不足之处。将在后续的阅读中继续感悟。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6

  寒假中,无意间与微微老师的相见里,“巧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一本书,并幸运地加入到“弘毅读书会”的组织,读书会的半途加入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与书的缘分,更是一次约束与挑战。要了二宝后的生活忙碌到没有自我,就连读书都成了一张奢侈。忙碌的生活好像永无止境,心灵的恐慌却与日俱增,心底有一个声音不停地告诉我,读书吧,让读书充实自己荒芜的心灵世界,带着这种约束与读书的渴望,整个寒假里逼迫自己忙里偷闲读一读,哄娃入睡后睡眼朦胧中看一看。说实话,初读时克里希那穆提的文字是晦涩难懂的,浮躁的心情很难沉入其中,我抱着“虐你千百遍”的心态去读:读不懂,就拿出笔圈一圈写一写;读不下去,就倒着读,跳着读;读不明白,就边读边做笔记……

  读着读着,似有所浅显的感悟,克里希那穆提的精神智慧不属于印度,更不属于“通神学会”……他提出的见解与心灵的感悟超越了国度,他属于全世界!

  编号6“责任”中提到它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家庭,不是为了某种观念或信仰,而是为了整个人类。一个人的文化和他所处的社会会限制了我们的责任;编号8“根本的改变”中说世界各地现有的制度都是腐化、衰败和完全不道德的。编号19“问题”中说我们对整个人类富有责任,作为教育者对整个人类负责就是从自己和学生开始,然后遍及整个地球;编号30“合作”中称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包括组织化的宗教,都在加剧排外和分裂。这种合作的缺乏最终会导致战争和人类的毁灭。只有在危险和灾难当中我们才会聚在一起,而当他们结束的时候,我们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文字中,我了解的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价值定位超越了个人或国家的思考,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

  叩卷沉思书名,这本书信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写给学校的,不仅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也是写给家长的,更是解放教师的心灵的。从小,老一辈人就告诉我们“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进学校接受教育,读书好就意味着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寻求一份成功的职业。为了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成绩,给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进行着一项项所谓的.“爱”的工作:学校管理者,为了评价学生,创设“七彩少年”争彰活动,每个学期末量化考核,评选一次七彩少年;优秀的班主任,为了让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详细的班级管理细则,明确加分和减分的每一项,周周公布,月月总结,学期评选文明优秀学生,美曰其名班级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友谊和上进,带来了进步和自信,带来了责任和压力,带来了团结和奋进;学科教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周小测验,一月一月考,每次考试成绩不仅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布,更要发布在班级群里公布成绩,宣布名次……所有的一切,社会响应,家长肯定,教师也被附上认真负责优秀的桂冠,我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愧于教育,无愧于社会和家长。

  然而书中却告知为整个人类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完全责任感的人,“完全的责任感就是爱”、“爱是对全人类的”、“善是爱的绽放”、“善意味着自由”、“休闲意味着自由”、“学校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善不会在恐惧的土壤中绽放”、“在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进行比较时,双方都受到伤害”,“学校毕竟是学生获得快乐的地方,而不是受欺负、受考试恐吓,被一套模式、制度强迫着去行动的地方。它是一个传授学习的艺术的地方。如果学生不快乐,他就不能学习这门艺术。”……

  对比世界心灵大师提出的爱,我们的方式对吗?我们的爱有分寸吗?我们是在爱,还是在摧残?我们一边高举爱的旗帜,一边大搞特搞学校、班级间各种各类的竞争和评比,在所谓的竞争中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乐,竞争中感受到的是恐惧。

  回过头看自己,如果你眼睁睁看着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精神恍惚,濒临崩溃的时候,你就知道,成绩!名次!绝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关键的东西!绝不是!我们可以在乎孩子们的成绩!但更要在乎孩子们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一切为了成绩而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理解,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简单粗暴,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我的学生呢?他每天必须学好每科功课吗?次次考试必须及格吗?否则就是“潜能生”吗?需要每科老师不厌其烦的辅导和教诲吗?人,不是全才,也许从小,他的老师、他的父母,就说他不是学习的料儿,他们肯定努力了,但最终放弃了!就无所在意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他们应当生活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长项,使他们快乐成长!如果你以极强的“责任心”,去关注一个在学习方面有弱点的孩子,整天地对其辅导、教诲,你不烦吗?我认为简直是对人性的摧残!

  你是教师吗?你有没有以爱的名义摧残过孩子们呢?你还在以分数的高低去评判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吗?你再回顾一下那些没有考上大学,所谓没能成才的孩子们,他们在社会上不是一样活得有洋有味吗!你的观念转变了吗?

  假期播放火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从小与众不同的她,给妈妈带来的大多是麻烦,上学后到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妈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妈妈的突然离世,贾玲内心深处一直想让妈妈脸上有光,是啊,时光的倒流可以让妈妈是厂子里第一个买上电视机的人,可以让妈妈嫁给官二代拥有一个有体面职业的女儿……其实,我们都想多了,妈妈一生所愿,不过是儿女健康快乐,就行了。

  是的,教育,我们赋予它的太多,我们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让孩子拥有友善和爱,在没有恐惧、自由安全、休闲的学校学习,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7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的教育》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一、大爱无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二、从“心”开始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三、扬“长”避“短”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8

  柏拉图说过:“教育非他,乃是心灵的转向”。关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在读完翟小宁老师的《心灵的教育》一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知。

  翟老师在书中写到:教育是唤醒。唤醒生命,唤醒灵魂。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其为人。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觉醒的过程。教育最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自觉。传播文化、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一培养过程显然还要有一个根本性前提,既灵魂的唤醒。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灵的教育。心灵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心灵和巨大的潜能,教育要将其内在本质的力量唤醒。在教育过程中,慢慢渗透,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风雨兼程,不忘初心,追逐理想,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才能体会人性的'光辉,生命的丰盈!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教师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学生才会把他们的心思告诉老师。通过交流,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友谊,从而老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爱;在课堂上,耐心辅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课下,多和学生交谈,与学生交心。总之,教师要心中有爱,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正如一句诗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了这种春雨式的滋润和慈母般的关爱,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就容易多了。

  学校应该是精神的家园,是师生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在这里,应该让学生开心快乐地求知,幸福自由地成长,度过愉快的时光,收获纯真美好的青春记忆。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写道:“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所以,我们要怀着信仰工作,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躬亲讲台,不懈努力。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左传》中说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厚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纵观中外历史,具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教育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崇高。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在孩子们心灵的田地中播种美德,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证;在一个国家弘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最主要的天赋就是爱。爱是人类的天性,爱具有无穷的力量。教育事业是充满爱的事业,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将爱传递下去。从仁爱之心,继而生发出感恩之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从爱父母,爱师友,继而延伸至爱自然,爱天地万物,爱世间一切崇高而伟大的事物。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天看到一位男生打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到校长办公室去。陶行知拿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者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万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成了。”从这件事中我悟到,教育要启发良知,启发良知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发源于满腔的热爱。怀着对学生、对教育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充满激情,富于创造,乐于奉献。对这样的教师而言,每一天都是每一节课都有一种新意。他用生命拥抱事业,热情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他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舍得用功,不计得失,长时努力,甘于奉献。努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将工作的意义浸融于教育人生之中,对事业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宽厚仁爱的心关怀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学生,让自己的心与学生在一起。

  教育是通过现存世界的文化而导向人的灵魂觉醒。教育的灵魂是爱,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心灵对心灵的唤醒。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要将其内在的能量唤醒。我将以《心灵的教育》为指导,始终不渝地秉持着以爱育爱的宗旨,自觉地实行心灵教育的使命!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 篇9

  一、关于作者

  作为一个哲学家、一个前任数学教师、一个母亲、一个充满激情和爱心的人,她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教育应该培育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她就是本书作者内尔?诺丁斯,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和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此书是她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作为一个学者,她严密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一个母亲,她有她的随和亲切。

  在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和学问以及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我想这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尺通过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指挥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二、关于现状

  但是,与诺丁斯相悖的是显然我们目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在学校里,我们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是“威逼利诱”,不断强迫学生弄清、记牢每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以便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种教育,占据了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理直气壮地这样做,并美其名曰是真正地关心学生。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应该学习我们认为他们“能够”学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类为了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而必需的吗?事与愿违,我们那么费神地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考试之后,他们又是那么快地把好多知识忘记。我认为在保留学术训练的同时更应该让所有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生命或者事物。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今天当你走进任何一间教室就会发现孩子们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三、关于方法

  在《教室中的危机》一书中,查尔斯?赛尔博曼说:“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所以,当前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

  那么什么是关心呢?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将关心描述为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他认为关心既是人对其他生命所表现的同情态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严肃的考虑。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之中,它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作为教师,真正关心学生就要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或许不是永远的关心者,同样学生也不会是永远的被关心者,诺丁斯所描述的这种关系是可以互换角色的,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想互作用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施关心教育呢?首先,诺丁斯在“关心和连续性”一章中提出的“午餐时间”值得参考。诺丁斯认为午餐时间可以被利用成教育机会,如同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一样,可以在此期间和学生回顾一上午发生的事情,进行信息交流和意见表达。这会让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能更好地实行关心教育。其次,感恩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教育学生学会说“谢谢”,要让他们知道“心中有春天的人,身外才会有春天;懂得播种春天的人,才会收获春天。”并且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典型人物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将关心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更要教会学生关心。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习惯,不要强迫他去做什么,而是要让他把这些作为一种习惯,让他从学校教育中懂得付出与给予等方面的善行给他所带来的快乐。要想让学生懂得讲礼貌、尊老爱幼、不欺弱小的道理,首先要让他学会去尊重他人,并且要付出行动,只有这样,他才会真诚地并且是不图回报地去帮助别人。

  四、关于期望

  诺丁斯说,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我们就要不仅尊重孩子们所显示的各种才能以及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我们还要深切关心他们。我们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每一个孩子的独特天赋、能力和兴趣都需要教师给与充分的注意,都值得学校为之提供发展的机会。读完此书,我盼望着我的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关心教育下学会关心。

【《心灵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交流08-02

[教育随笔]浇灌心灵的沙漠08-22

我们的教育关注心灵了吗08-17

我们的教育关注心灵了吗08-13

洞察学生心灵 实施体验教育08-17

教育如水——谈呵护学生心灵的艺术08-14

教师的心灵参与是教育的“根”08-17

孩子心灵成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08-24

触动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低段教育教学08-05

感动教师心灵的教育故事读后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