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会议发言>青年教师赛课评课发言

青年教师赛课评课发言

时间:2022-08-23 20:41:43 会议发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年教师赛课评课发言

  聚焦学科特征 转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在第八届青年教师赛课万州阅读赛场的评课发言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董晓宇
  
  今天我代表评审组评课,我点评的关键词第一个是“语用”,指向的是学科特征,第二个“让学”,指向的学本立场。只有把语用和让学二者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言语实践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发展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一、“语用”指向学科特征
  
  首先,我从“语用”角度阐述一下本次赛课的两个优点和三个不足。
  
  第一个优点:坚守核心教学价值,聚焦关键教学目标。
  
  首先针对一堂课我们要明确: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学生学情。它体现的是共同发展要求和学生真实发展水平的双重关注视角。
  
  在本次赛课当中,确立目标比较准确的,在中段以渝中区的《扁鹊治病》为代表,评委组一致认为这节课年段特征的把握准确,比如:中段课标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紧扣“初步把握”的要求,搭梯子,把意思大致相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用一句话,一个词进行概括,“多次劝”、“不理睬”,引导学生多次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不越位,很到位。再比如,在这节课上关注段的把握,也相当准确。扁鹊是怎样解释清楚的四个分句,每个分句怎么说的。成段以后又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词“可以、还能、只能”进行段的表达训练。当然,潼南的课《女娲补天》,抓主要内容,抓构段方式,也比较好。江津的课,垫江的课,中段的年段特点也比较好。奉节的课,抓总分段落、抓典型动作,评委组认为也比较好。
  
  接下来,我说一说高段的年段特征和目标把握。在高段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北碚的课,找准学生的起点,摸清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做得很到位。老师问:“你已经了解了哪些说明方法?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好处。再比如忠县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抓动作,中段的课也抓动作,高段的课也抓动作,高段的抓动作忠县的课定为在相同动作之中的细小的不一样,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高段和中段有了明显的区别与提升。再比如,今天最后一节万州的课,领悟作者边叙述边议论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好处也是高段的年段特点的彰显。
  
  在目标确定上,很多课还做到了大胆取舍 ,凸显重点。我们知道课堂时间40分钟是个常数,贪多求全是教学的大忌讳。在阅读教学中,大家要牢牢树立紧抓一两个关键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刨坑、攀岩、提升的意识,千万不能贪多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滑冰。取舍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集中精力,让训练点过手。说得再通俗一点,要用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精准度来做大胆取舍。在这个方面,评委组认为沙坪坝区的课,品读语言,发现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目标的取舍和定位都比较好。巫溪的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原文中对于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外貌描写很有特色,但是老师把他大胆砍掉,砍掉的目的是为了让言语这个目标更为凸显,这是有勇气有见识的。
  
  第二个优点:在本次赛课中,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自觉--凸显文体意识,让语文课的学科趣味更纯正,深入引领学生对文章体式做研究,对言语智慧做探究。比如说开县的课抓住诗歌的问题特点,万州区的课抓住希腊神话的特点,潼南县的课抓住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大足区,渝中区的课抓住寓言故事中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秀山县的课抓住感人一定要引入作者感受这种特点,(www.fwsir.Com)忠县的课抓住白话文体的特点,做得很亮的是渝北区的课,抓住小小说的特点,做得是味道十足,还有北碚区的课,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不仅关注说明方法,而且对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用语,整个设计抓住文体特征,相当巧妙,获得了评委组的高度认可。我们认为,凸显文体意识,这是语文教学深层次的目的,建议大家可以继续学习《文章学》,思考一下《文章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把渗透文体意识这个点做得更靓,我们的语文课的气味就更真。
  
  接下来谈三点不足:
  
  第一,关于语用方面,缺少系统观。
  
  对语用追求由于缺乏系统的语用观,在本次赛课中,带来了顾此失彼、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以偏概全的情形。对语用的内涵范畴,我们必须做清晰的界定。语用有六大范畴:一是通过语言获取信息;二是理解文意;三是体会感情;四是分析概括表达方法;五是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表达;六是评价鉴赏。以前,我们并非没有关注语用,而是说,我们忽略了其中的第五点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进行表达训练。但是现在,我们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就是我们认为语用就只关注第五点,因此带来的最明显的问题是因为强调“创设情景的迁移表达训练”,我们就忽略了“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我们说,语用的基础是理解,2011年版的《新课标》没有提出“理解”,但是提出了“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理解”,所以,它不需要再写“理解”。但是,本次赛课当中,我们看到,有些课堂的理解较肤浅、情感体验不到位,学生根本就没有感悟到语言的妙处,没有形成深入细品语言文字的氛围,就开始草草地去用。于是乎,有的课用得不伦不类,有的课用得似像非像,有的课甚至让语用成为了空中楼阁。我们要思考:从语言到语用,这个中间需要什么作桥梁?因为强化“语用”,就为“语用”而“语用”,攻其一点不顾其余,这一点势必在课堂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甚至于连同整体把握到局部突破再回归整体,这些语文界达成共识的基本的规律,都因为要直奔“语用”而抛弃,这种现象,值得警醒。
  
  第二,缺少价值引领。
  
  语文教师在课堂这种正规的母语学习的环境中,应该要有带领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过言语生活的意识,语言要规范、典雅、得体。再者这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引领学生过言语生活的自觉追求,就是追求语言表达的规范、典雅、得体。我们在这次的赛课中,看到这样的情形,把习用经典优美文章作品和生活中随意用语言的“粗疏”甚至“粗俗”视为当然,从典范的文学作品到生活化的实践,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被教师有意无意中的忽略,缺少了价值引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三,作为教师由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教”,因此我们忽略了教是有限度的。
  
  当我们不明白教的限度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找到一个语用点之后,就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挖尽,力求清晰、力求明确,甚至力求把一些隐性的东西变作显现地呈现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够想到“教”的限度在哪里?尤其是语文学科教的限度在哪里?我们要保持可教与不可教、意会与言传、求甚解与不求甚解之间的张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让学”指向学本立场(即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表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张扬学本立场,下面从三个优点两个不足来阐述本次赛课表现出的趋向。
  
  本次赛课中,在学本立场方面有三个优点:
  
  第一,因为有了目标的大胆取舍和努力聚焦,留给学生持续展开言语活动时间和空间,有学习的时空。这是学本立场的先决条件,也是“让学”首先要“让”出来的。在这一点上,评委组认为,沙坪坝区的课《将相和》做得比较好,在课堂上拿出了近十分钟的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而这十分钟,是因为有了对教学目标的刀砍斧削,而砍出来的让学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学本立场还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过程展开的耐心,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关注,对小组合作品质的重视上,这是突显学本立场的具体表现。比如忠县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两次让学生经历言语实践的过程,尤其是第二次关注小组学习、并且与小组反馈。评委组认为小组合作的品质比较高。
  
  第三,对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性的追求值得肯定。让本次赛课在学习方式上显得丰富多元而灵动,比如说,言语实践活动中很多课都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上动笔写的言语活动,江津的课《马蜂与熊瞎子》(西师四下)、涪陵的课《威尼斯的小艇》、大足的课《扁鹊治病》、奉节的课《鱼游到了纸上》、彭水的课《回忆鲁迅先生》都做得比较好。其中做得最靓的是渝中的课《扁鹊治病》,抓住分句中理出的几个关键词,引导孩子从读到写;做得比较靓的还有渝北的课《桥》,为小小说补充环境描写。再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上讲故事的言语实践活动,万州的课《普罗米修斯》详细故事和创造性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引领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讲故事,学生讲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再比如北碚区的课《送你一片绿荫》(西师五下),让孩子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把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台用自我介绍自荐的方式来过上言语生活。再比如课堂上的朗读也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渝北的课《桥》,在朗读上,老师着力下功夫;万州的课《跨越百年的美丽》,在朗读上老师也特别强调;还有江津的课《马蜂和熊瞎子》(西师四下),老师也想各种办法促进孩子的朗读,我们认为,这是教师对儿童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的追求。“让学”的课,“学本立场”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是将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要问的问题、要化解为较为具体明晰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去进行去完成去尝试。可以说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充分,活动方式的丰富和多样,在活动中的收获是我们语文教师几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学本立场的凸显也有两个不足:
  
  第一个不足,由于缺少明确的任务指向,缺少能奋力搅动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冲动,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来进行驱动,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让学让出了时间收不到效益的状况。
  
  我们要思考,比如当我们习惯了把“默读、圈点、批画、勾注”等学习方式流程作为自学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我们的课会造成什么状况?这些做法是我们的熟知,但熟知未必真知;这些做法是我们常用的做法,但是常用的做法未必就是最有效的做法。我们看到的是,当老师在让出时间学习过后,回到课堂集体交流当中仍然出现的是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带着孩子在追问,老师一个坑一个坑地挖着,在引着孩子往里面跳。所以,让出了时间,收不到效益,于是课堂又回到了我们以前的传统的琐碎的追问的状况,学生学得比较辛苦也很费力,教师教得也很辛苦问得也很费力。
  
  我们要思考,如何优化课堂的提问,优化我们让学的设计,我们想“让学”环节要让学生学得有效率,老师你就要精心预设,要有具体的问题的引领,要有有价值的问题的发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把默读、圈点、批注、勾画作为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或者说是学习的流程与方法提供给学生,那学生学习的支架最重要的工具是兼顾着文本内容和形式整体入手贯穿全篇的重点问题,是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因此,精、少、实、活的问题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的重要支架,对于问题设计策略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第二个不足,在让学中,教师难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自主的学与高水平的教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教学的本质是通过高质量的教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学,所以学本立场的“让学”,其实是对教师的教提出来更高的挑战。教,如何服务于学,如何推动学生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们教师难以应对这种挑战,所以我们强调,我们知道“让”,但是在这次赛课当中,我们也明显的感觉到“让”不出来,不知道如何“让”。于是自主学习仍然变成了一种勾引性的学习,甚至为了让学,我们老师挖空心思,自创一些方法,而这种方法并不具有普适性,往往是一种假方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我们一定要注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涵养理论的素养,只有在拥有完整的学科视野和相对完整的教学框架情况之下,我们才能有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没有理论的引领,只凭着个人的感觉或者是一些主观的经验来教,也是没有办法适应高水平的教的要求的。你甚至会越努力越教得有问题,你可能就会因为你跟着感觉走,而违背学科的基本规律,你教得只注重在雕虫小技上的打磨,而没有道的提升,哪里能够来技的精准呢?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要高扬理论的大旗,实现技和道的完美统一,而不能只在技的层面上大做文章,因为继续下去可能就会贻笑大方。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我们只有把学科特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才能真正的赋予学生的发展。

【青年教师赛课评课发言】相关文章:

青年教师赛课心得09-03

浅谈音乐课的评课08-25

听评课心得08-24

听评课心得04-27

听课评课心得11-02

高三听课及评课感想08-24

英语观摩课点评Welcome 评课稿05-09

我谈评课与备课08-23

听课评课培训心得04-06

赛课心得体会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