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演讲稿>导游词>乌镇导游词

乌镇导游词

时间:2022-08-24 15:54:55 导游词 我要投稿

乌镇导游词

  篇一:乌镇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婧婧,是你们这次游乌镇的导游。请大家跟紧队伍,注意安全。有什么要我帮忙的尽管提出来。
  
  首先,我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乌镇: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走过一条走廊,就能看见一汪绿油油的水。一些白墙黑瓦的房子坐落在水边。水边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继续往前走,经过一座小桥,我们来到了石板小巷。这条狭窄的小街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两旁的居民仍住在古色古香的民房中,你是否感觉到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呢?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小巷的尽头,这里有一个染布纺。染布纺染得最有名得就是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乌镇的特产,也是我国的工艺精品。
  
  我们走出了小巷,来到一条小河边,这里有许多名小吃:白水鱼吃起来肉嫩味美;熏豆茶香气馥郁。还有很多香气扑鼻的小吃摆在河边。
  
  我们上了乌篷船,准备划船离开乌镇了。我们的船在河面慢慢地滑行。看!河边的垂柳在风中摇晃着,好像在欢送我们。我突然想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摇啊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
  
  篇二:乌镇导游词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高梓菲,出去旅游可不仅仅是品尝那里的名小吃,更重要的是欣赏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告诉大家,现在我们来到了富饶美丽的水乡——乌镇。
  
  乌镇是著名文学家矛盾的故乡,也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人人说乌镇美,可是乌镇草不没,花不美,为什么要说它美呢?如果有人这样说,他就一定错了,乌镇最美的就是水,是那里的水吸引了旅行者的目光,住在乌镇里的人,以水为道,船为交通工具。
  
  乌镇碧绿碧绿的水像一块大祖母绿,清澈诱人,令人心旷神怡,时不时一叶叶乌篷船缓缓地从水面经过,一阵阵清风吹来,水面泛起层层水波,远处一个个可爱的泉眼喷出清凉的泉水,还有那一座座石板桥,从这一岸横跨到另一岸,无数船只从桥洞里经过。站在桥上,一切烦恼将全部抛到脑后。这小桥流水的特色景观,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现在请大家的目光转移到河水两边的房屋上。乌镇的房子有一个特点,每个雪白的墙壁上都开了一个木门,木门没有完全遮住门洞,只有一半挡住门洞的下部分,以前那里的人不懂窗户是什么,就把门打开通风,可又怕娃娃爬出,就在下面挡了个木板,如今,人们已经开了窗户,但这种半挡门还没有改变。屋面是由乌黑光亮的瓦砌成的,坚固可靠,这样的屋子排在水的两边,一直延伸到远方,这种房屋叫做白墙黑瓦房。
  
  乌镇还有一种特产叫做蓝花印布,这种布的底色是深蓝,上面印有很多白色小碎花,是中国最最原始的布料。蓝花布最主要的染料是蓝草汁,就是蓝草的汁水,其它的配料有黄豆、绿豆等植物里提取出的颜料,精心染制而成……
  
  现在剩余的时间里,大家自由参观一下,在乌镇里有一种叫“叶子团”的特色小吃,松软爽口,大家可以去品尝一下。
  
  祝大家在乌镇旅途愉快,谢谢。
  
  篇三:乌镇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刘 X ,大家可以叫我小刘,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的是乌镇、西栅。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 12 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 72 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 1.8 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 1.8 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 25 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 2500 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 3 — 4 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 2 点到 4 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 1400 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 5 — 8 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www.fwsir.com)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 72 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 39 码 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 90 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 10 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乌镇导游词】相关文章:

乌镇导游词01-10

乌镇的导游词12-31

乌镇概况导游词07-09

嘉兴乌镇导游词01-16

关于乌镇导游词02-16

浙江乌镇导游词10-19

浙江乌镇的导游词12-31

(优秀)乌镇导游词09-05

乌镇导游词【精华】07-05

【实用】乌镇导游词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