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先生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

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时间:2006-11-26栏目:音乐论文

; 人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生活的实际状况,增加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的兴趣,这将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档案馆。以少数民族音乐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由专业民族音乐学者  收集、整理、记录的民间现存乐种的乐谱、音像资料及撰写的民族音乐学著述为保存对  象。由于我国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在音乐方面存在着重宫廷轻民间、重汉族轻少数民族的  意识倾向,使少数民族音乐长期得不到重视,加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本身受文化发展水  平的限制还不具备独立研究、记录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致使我们今天能收集  到的历史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所幸的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有另一笔数量庞大的无形  遗产留给我们,即各种流传在民间的活的音乐品种。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孕育它们的  地域和人群中代代相传,保存至今,成为今日我们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当  前,许多古老乐种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它们面临着被改变原貌甚至失传的危险。  身为民族音乐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将  那些易变易失的无形音乐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以长久保存的文本资料:以乐谱的形式将其  音响予以书面记录,并配以录音、录像等手段录制的原始音像资料,用文字的形式将各  种少数民族音乐事象的实际存见状态予以客观描述,撰写少数民族音乐志,从而为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立起一份完备的档案。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化工作的关键问题是保证转化前后的一致性,即经我们转化后  的实物性资料必须能真实反映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原貌。这一问题中包含着方法性与  技术性两方面的问题:方法性问题是指音乐工作者在深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实地调  查中是否运用了民族音乐学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事实证明,在“文化隔膜”的笼罩下,  调查者的主观意识经常会不自觉地渗透在调查结果中,致使其对音乐事象产生误解,从  而导致其调查结果与音乐事象原貌发生偏离。技术性问题主要指记谱与文字表述的准确  性。获取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是准确记录的前提与保障,因此,方法性问题相比技术  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与重要。如果收藏在博物馆中的仅仅是一些“赝品”,而“真迹”  却失传了,将会给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事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3)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展览馆。即在小范围内人为保留少数民族音乐原生生态环境  ,使一些珍贵乐种在其中能以“活”的形式存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的  特征,其传统音乐中不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果这些音乐品种仅仅  以静态的形式保存于博物馆中,可以说是一种对民族音乐资源的浪费。西部少数民族地  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业资源,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近  年来,许多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建立了民俗文化村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园,在一个独立  的小空间内保留少数民族文化的原生生态环境,使其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里,旅游者  可以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少数民族  古老文化(包括音乐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这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为其动态的博物馆。
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思路,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不仅  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会带来很高的社会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把握好二者间  的相互关系,不能因为过度追求某一方而丧失了另一方。比如一些投资者认为民俗村是  一种旅游设施,其建设应以迎合游客的趣味为前提,即使一些娱乐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与风俗的原貌不符,只要能增强吸引力,提高收入,也是可取的。而一些研究学者  却认为民俗村中的“村民”如果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那么,他们展示给游客的便是“  伪民俗”。以上两种观点,前者显得轻率而不负责任,后者又过于偏激。在民俗村、生  态园的发展中,经营者不应该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立起来。经济实力增长了,投资  者就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持续性建设中,使其发展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社会效益提高  了,可以增大自身对外的宣传力度,引来更多的参观者。如果该项事业的发展能够进入  良性循环的轨道,便会获得一个双丰收的理想结局。
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把握投资环节,最好由政府部门投资,  尽量避免私人投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经济利益左右一切的现象发生;二在工  作人员的录用方面,应选取少数民族的原住民,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理解得最深刻,  表现得最真实、最准确。三在管理思路上,必须明确一点的是,尽管民俗村、生态园以  真实再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对传统生活的模拟表演,它所承  载的文化使命,重点在于宣传展示,而不是保存。因此,我们不可能要求其表演者永远  停留在原先的生活水平上。
建立少数民族音乐博物馆是一项任务繁重、技术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和各  级政府在人力、物

力、财力上的支持以及大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  才能得以完成。有了这种全面、细致的保存,即使将来某一乐种在民间消亡了,我们也  可以根据存储的翔实资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其全方位还原和再现。
2、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西部开发带来的社会进步将那些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送进  了博物馆,这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音乐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就无法继续生存。历史的经  验证明,异类文化的碰撞通常相互间能为对方输入崭新的基因,从而增强了各自的发展  力。如果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  空间,摆脱保守的、与新生活相矛盾的旧形式,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那  么,它必将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西部开发为少数民族音乐拓展了受众与传播空间。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  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之兴趣。在我国,已有大量少  数民族音乐文化被发掘整理并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此外,西部开发使得东西部之间、  西部大中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在此背景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少数  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将逐步向外界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并部分地被接  受和认同。
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一种含有特殊调式或节奏的音乐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  觉,往往会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  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