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综合资料>扶贫开发成果专题宣传片提纲

扶贫开发成果专题宣传片提纲

时间:2022-08-12 23:35:41 综合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扶贫开发成果专题宣传片提纲

  扶贫开发成果专题宣传片提纲

  一、基本概况

  xx县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大别山主峰区和核心区、大型水库集中区、自然灾害频发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1986年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2001年又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虽在2011年扶贫重点县调整时调出贫困县之列,但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2015年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有43个、贫困人口有1.58万户4.05万人,贫困发生率还高达15.7%,下剩的贫困人口增收能力总体不强,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因病、因残及遭受突发灾害致贫的占69.53%.贫困群体呈"大集中、小分散"特点,集中分布在深山区、库区和沿河低洼区,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条件落后,建设资金不足,大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空白,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进入攻坚拨寨阶段。

  二、主要成效

  2011年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我县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农民收入低于2300元(2010年不变价)扶贫标准,2011-2014年,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6.03万人减少到4.05万人,净减少1.98万人,下降幅度达32.8%,减少近三分之一。二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新建及改扩建乡村公路里程近600公里,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困难,危房改造4200户,扶贫搬迁和避险解困2000多户贫困户,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三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6023元增加到2014年的9000元,年均增长12.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贫困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改善。五是贫困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贫困乡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乡村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社会扶贫氛围进一步浓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和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特别是中办发〔2013〕25号《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下发后,我县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精准扶贫为重点,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深入推进。

  三、主要做法

  (一)适应形势,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省及时调整了扶贫政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提出创新6项机制和10项重点工作。制定印发了《中共xx县委、县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x发〔2014〕x号),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县扶贫和移民局会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一是建立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机制。依据省扶贫办制定的《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认真开展了我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和评议工作,对评议出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并建立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贫困户类型主要分为五保户、农村低保户、贫困户和扶贫低保户四大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原则,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进行扶持,切实改变贫困村面貌,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对象同步实现小康。二是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帮扶制度。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县委组织部制订了《xx县"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建档立卡的43个贫困村全部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派驻了扶贫工作队。共有11家市直单位和104家县直单位参加"双包"定点结对帮扶。结合选派工作,共派出49名优秀年青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和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工作。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财政厅四部门联合制定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同时,省财政厅还专门出台文件,明确各级单位"双包扶贫"经费可以从机关经费节余中开支。三是改进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优化要素配置,将扶贫资金直接安排到贫困村。贫困村建立扶贫项目库,明确项目实施程序和要求,项目实施前,要赴项目现场实地评估论证,实施中,不定期查看项目实施进度,实施后,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扶贫项目资金拨付实行报账制管理,在县财政局建立专户,实行专人专账管理。四是完善金融扶贫机制。贯彻落实省扶贫办、省金融办、人行合肥中心支行等八部门出台《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等部门制定的《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xx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和《发挥财政引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通知》,改善我县贫困乡村金融扶贫和金融服务。五是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采取"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方式,整合各部门和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村重点倾斜,促进贫困乡村快速发展。深入推进社会扶贫,建立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利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的平台,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六是改进扶贫工作考核机制。2014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xx省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将扶贫开发成效纳入4个省辖市和31个重点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修订完善了《xx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我县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考评的主要内容,从2015年起,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县直各单位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二)打造载体,着力实施扶贫项目带动扶贫开发。

  着力打造扶贫载体,通过实施扶贫项目,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一是派驻村扶贫工作队,选好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选点:(1)漫水河歇马台村扶贫干部胡安

  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组、县委组织部制订《xx县"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建档立卡的43个贫困村全部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并派驻了扶贫工作队。共有11家市直单位和104家县直单位参加"双包"定点结对帮扶。结合选派工作,共派出49名优秀年青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和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工作。

  二是做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结对帮扶工作,全面推进精准扶贫。

  选点:(1)漫水河镇歇马台村

  一是全面完成精准识别。把建档立卡作为基础工程和一号工程来抓,制定我县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举办专题培训班,2014年5月-11月,历时近半年,全面开展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我县按照国家确定的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贫困户标准和"一高一低一无"的贫困村标准(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所在县贫困发生率、行政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所在县平均水平、行政村无集体收入),共识别出43个贫困村和1.82万户贫困户、4.85万贫困人口。各乡镇、村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两公示一公告",公开评议,接受监督,做到了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并全部录入扶贫信息系统。对脱贫户在信息系统内也进行了标注。二是着力推进精准帮扶。今年初,举办了全县精准扶贫培训班,组织各地对识别出来的43个贫困村,按照因地制宜、补缺补差的原则,逐村制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列出脱贫时间表,编制扶贫项目,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重点解决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贫困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按确定的四类贫困户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形成扶贫工作队在前冲锋陷阵,帮扶单位在后强力保障,多管齐下,精准帮扶。三是探索开展动态管理。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情况进行监测跟踪,对产业发展和收入增长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加强数据信息分析利用,对增收明显超过扶贫标准的,给予脱贫退出,定期核实更新,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探索精准管理方法,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

  三是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实现整村脱贫。

  选点:(1)东西溪乡杨三寨村、童家河村;(2)上土市镇铜锣寨村。

  围绕"六通""十二有"基本标准,因村制宜,补差补缺。

  采用村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分工实施的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实施了8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程",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15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200万元,整合资金近1亿元。各重点村立足村情,围绕"六通"、"十二有"的目标,制定了详实的整村推进发展五年规划,采取"各炒各的菜,共做一桌席"思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粘合剂,整合帮扶资金和交通、水利、农业、住建、环保各行业资金,有针对性地倾斜和投入,分年度实施,解决贫困村"行路难、环境差、建房乱、村民活动难、产业发展难"的实际问题。通过实施"千村整推工程",贫困村的整体发展加速,变化也很大,为下一步建设美好乡村奠定坚定基础,如上土市镇古佛堂村、与儿街镇山王河村等已由原来的贫困村建设成为现在的美好乡村示范村。

  四是实施产业扶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选点:(1)东西溪乡杨三寨村;(2)但家庙镇胡大桥村。

  选1-2户典型致富户

  发挥各地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各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并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贫困乡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支持贫困户创业增收,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十二"五期间,共投入18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财政贴息资金400多万元,实施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贷款和两行(农业银行和进出口银行)信贷扶贫。如xx龙华集团属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在它的带动下,有2000多户贫困户通过发展毛竹、毛竹加工等,实现了脱贫致富;但家庙镇胡大桥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模式、统一饲料配送、统一防疫治病、统一饲养管理等"五统一",已发展会员317户,为养殖户集约经营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带农户发展的路子,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

  五是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增强就业创收能力。

  选点:(1)培训基地:县技能培训中心、华信职业培训学校,(2)学员就业场地。采访就业、创业各1人

  积极开展"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十二"五期间,共投入"雨露计划"培训300万元,开展劳动技能转移培训2000人,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次,开展贫困大学生资助,投入扶贫助学金221万元,资助了1491名贫困学生。不仅要遏制当代贫困,更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六是规范实施村民互助资金。

  选点:(1)诸佛庵毛竹产业协会(2)三河村协会

  村民互助资金为我县首创,是全国、全省首批试点县。由"政府引导"和"农户自愿"的形式共同组建"互助协会".国务院扶贫办以及省、市领导多次来我县调研、考察村民互助资金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截至2015年3月底,全县已建立村级扶贫互助协会71个,覆盖16个乡镇73个行政村,参与农户9440户(其中在册贫困户3815户),累计投入资金规模2682万元,其中扶贫资金2194万元、农户互助资金235万元,占用费转入253万元,到期回收率达99%,所有互助协会全部实现计算机系统软件管理。多年的实践证明,村民互助资金有效解决了农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了农民的信贷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了农民的自我脱贫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社区事务能力,为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增添了亮点、开辟了新路。

  (三)整合资源,深入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

  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方式,整合各部门、行业和社会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一是整合行业部门资源。通过"规划"整合,各行业部门积极履行行业职责,立足自身优势,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规划内容逐项落实扶贫任务。通过"产业"整合,对贫困村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的特色产业,相关产业部门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项目"整合,对安全饮水、乡村公路、环境整治、生态能源、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乡村旅游等各种涉农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乡村实施。二是深化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在原来定点帮扶基础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的思路,建立精准帮扶制度,帮扶力量全部向贫困村集中。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和县直单位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度,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重点贫困村驻村扶贫挂职,有26位县领导和11个市单位、104个县直单位结对扶贫43个贫困村。2014年,又建立了"双包"定点帮扶责任制,向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各定点帮扶单位在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给予集中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4年,省、市、县各帮扶单位共投入我县重点村的帮扶资金达8000万元,引进项目资金达4000万元。三是建立社会扶贫工作机制。充分利用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这个平台,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个人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了以上带下、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在2014年首个"扶贫日"活动期间,在《xx日报》和《xx周刊》等刊登专版,发出倡议书,开展贫困村扶贫项目认领和爱心捐款活动,储备社会扶贫项目,让各界爱心人士挑选捐助。同时,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党员脱贫工程"、"扶贫送温暖"等专项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三、经验和启示

  推进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精神和部署要求,树立全局视野,坚持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切实成效。一些好的思路和举措需要继续坚持,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一)坚持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与扶贫攻坚协调推进。扶贫攻坚不仅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系到我县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因此,扶贫开发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既要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考虑,把它放到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统筹谋划,更要靠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良好条件,形成"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局面,扶贫攻坚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群众的需求与期盼相适应。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扶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落实扶贫工作职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精准扶贫作为重要内容,在扶贫项目安排上向贫困村倾斜,优先考虑贫困村的发展,将扶贫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美好乡村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结合起来,确保贫困地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坚持解决眼前困难与谋划长远发展统筹考虑。扶贫开发不仅要解决眼前困难,而且要谋划长远,统筹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盯住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最急需最紧迫的问题,困村制宜,因户施策,解决好他们的当前实际困难。又要坚持解决眼前困难与谋划长远发展相结合,制定我县中长期扶贫开发规划,抓好具有牵动性、引领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如正在实施的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会大大促进贫困地区的长足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挥资源禀赋,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抓好教育这个根本大计,提升贫困人口素质,认真解决好智力扶贫的问题,创新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既要通盘考虑,整体谋划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又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乡镇、重点贫困村、重点人员,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一方面,精准识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公开评定、入户调查、逐级审批等方式,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网络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因户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推进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务求脱贫实效。就全县而言,深山区和库区是我县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贫困人口总数占全县一半以上,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抓住扶贫对象,着力打造扶贫载体,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教育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项目,推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四)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标本兼治。扶贫开发,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如果自身没有造血功能,不能产生内在动力,仅靠外部推力,是不可能持续的。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既注重向贫困地区"输血",更注重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既注重解决贫困地区近期的困难,更注重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与自我能力建设。在积极争取外力支持的同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上,坚定贫困群众的发展理念和信心,发挥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的作用,克服"等、靠、要"思想倾向,增强他们的发展意愿和能力,把蕴藏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着力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依靠自身努力改变贫困面貌。

  (五)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多方联动。按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大扶贫格局的要求,做好政府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促进各地产业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的手段,整合扶贫资源,创新扶贫机制,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活力。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扶贫开发的支持,进一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通过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深入推进项目带动,用项目带动就业增收、带动脱贫致富。同时,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强化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制度,开展县直机关单位定点帮扶,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责任制,开展精准帮扶,统筹和整合各部门、行业和社会资源,帮扶力量全部向贫困地区和贫困户集中,促进贫困地区快速发展。

  四、下一步扶贫工作打算

  "十三五",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思路。按照"123456"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即抓住"一条主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突出"两个重点"(围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实施"三个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精准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结果相结合),坚持"四个精准"(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打造"五个载体"(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搬迁),落实"六项机制"(扶贫开发考核机制,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机制,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新型金融扶贫机制,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机制)。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二)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对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5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扶贫项目库,制定符合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的精准帮扶措施。组织开展精准扶贫重点工作督查,适时召开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引导各单位将精准扶贫真正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落实其主体责任,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三)、着力打造多元扶贫载体。扶贫开发需要载体支撑,需要项目带动。一是整村推进。按照"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围绕"六通、十二有"的目标,整合各类资源,促进贫困村整体脱贫。从今年起,对4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实施整村推进,时间上连推三年、投入上连投三年、帮扶上连扶三年。二是产业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融资,采取项目带动、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特色产业扶贫等试点,努力拓宽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三是智力扶贫。逐步实现"短期培训转向职业教育"的过渡,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措施,提升贫困户新生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积极探索教育资助和助学贷款相结合等方式,提高教育扶贫成效。四是金融扶贫。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贫困户实施特惠政策,促进我县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投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扶贫小额信贷产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保险,加大财政贴息力度,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贫困村互助资金与扶贫小额信贷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模式,为贫困户创业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五是易地搬迁和避险解困。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对居住地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移民户,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给予支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避险解困,确保贫困群众有基本住房。

  (四)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是扎实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进一步完善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和县直单位定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落实扶贫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参与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实施扶贫项目、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完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行动,打造扶贫公益品牌,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三是认真组织"扶贫日"相关活动。通过各单位和社会团体认领扶贫项目活动,加大扶贫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的深厚氛围。

  (五)深入推进工作机制的落实。一是落实考核机制。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单位各部门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二是落实责任机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促推进、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扶贫开发的主体责任和帮扶单位的帮扶责任。三是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发挥扶贫资金的"集聚效应".完善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体系,按照"精准、整合、创新、效益"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有效性。强化扶贫项目管理,建立健全公告公示制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

【扶贫开发成果专题宣传片提纲】相关文章: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专题讨论发言提纲08-23

我的群众观专题学习讨论会发言提纲08-24

村扶贫开发方案08-22

农村扶贫开发推进规划08-23

扶贫开发成就辉煌08-15

人物采访提纲08-20

发言提纲格式08-24

访谈提纲范文06-07

调研提纲格式08-20

审计论文提纲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