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9 23:22: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七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国培语文一班的杨含,我来自鹤壁市福源小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鞋匠的儿子》,是我在影子教师教育实践时教学课文的其中一篇。

  我没有按套路出牌,调整了说课的程序,采取了变式说课。

  一、说课程序的调整

  常规顺序: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

  变式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说流程--说反思

  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时,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进而选择教法,预设流程,我这是教后说课,我觉得反思必不可少。

  二、说教材

  本文是六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件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是鞋匠的儿子,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羞辱与嘲笑,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一定速度和语感,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于是,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宽容、谦虚、正义的优秀品质。

  三、说学情

  我教育实践的'是六年级语文,在优胜路小学,语 文老师是省级名师,性格淡定内敛。通过我的听课与跟踪观察,结合我对学生的书面问卷调查,学生语文素养不错,课外阅读广泛,被评为“书香班级”名不虚传。

  面对这些是优势,也是压力,也是动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问题,关键是方法要新,要吸引学生,要和名师有殊途同归之作用。让省城学生接受我这个乡下老师,甚至是想学生悦纳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确定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说学法

  1、以读求悟

  在学习方法上,讲课先一天我布置了预习,上课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文本,深入感悟,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指导学生从“读相同的文字读出不同感受,读不同的文字读出相同的感受’。

  2、悟中会情

  通过学生的朗读中的个体感悟,我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体会文本的情感,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从而突破难点,实现第二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两线一关系”的方法来处理。

  五、说教法

  1、紧抓主线 研读人物

  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引领学生关注文字背后的东西,紧紧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尤其是三个“永远”,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适当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层层递进地感受林肯的宽容品质,人人平等思想。

  2、借助辅线 体会魅力

  关注参议员的态度变化: 参议员对林肯由尴尬--羞辱--嘲笑--静默--赞叹的变化,这是由于林肯的精彩演讲!正是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3、理清关系 朗读感悟

  理清暗线和主线的关系,指导学生整体读林肯的三段话,感悟人物的魅力。

  为了帮助理清关系,我还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鞋匠的儿子说课稿

  六、说流程 大胆调整

  在课文激趣引入时,我预想到学生会说到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说到南北战争,而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的开头就是“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内容是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态度“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于是,我为了课堂流程的流畅自然,我大胆调整了教材顺序,紧接导入以后,先学习第六自然段,再回过来学习一到五段,然后总结全文。

  实践证明,我对教材的调整,一方面导入自然流畅,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课文的拓展升华。

  我的这些想法,在我设计的板书上可以体现出来。

  (板书体现)

  21 鞋匠的儿子 → 林肯 ←

  ↑ 反对分裂 维护统一 ↑

  ↑ 宽容谦虚 感恩朴实 ↑

  尴尬、羞辱、嘲笑 → 静默 → 赞叹

  七、说反思之反思

  《鞋匠的儿子》教学结束后,我结合老师的评课,我写了第一篇反思,但重点是在叙,叙对评课切入点的思考,这次我又对讲课和上次反思又重新反思,写了第二次反思,故我称之为说反思之反思。我从三点来做总结。

  1.读中体悟

  抓住重点语句(林肯的三段演讲词)、关键词(非常,一定、永远)让学生多朗读,深入感悟。

  2.悟中追问

  在让学生说读后感悟时,再追问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的?这样追问,再让学生来读出这种感受。(例如:学生说用激动万分的语气读第三句演讲词时,再追问一句你是怎么读出这种感受?你给同学们读出来吧,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评价,意见一致后再让学生一起用激动万分的语气来朗读感悟。)

  3.问中升华

  学习课文后,你学习了林肯的那些优秀品质?你准备学习哪种品质?怎样学?在对学生的问中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升华。

  在反思的小标题上我采用了顶针手法,“读—悟—问—感”,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给这种方法起名为“四字一线”教学法,在教学中时刻关注课堂的生成,抓住教学契机,处理灵活。

  七、共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最后,我用陆游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和大家共勉,这次国培学习,理论知识营养丰富,影子教师实践深入,我们将在以后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负此次国培之行。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你们好!很高兴我能站在这里展示自己,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让我们学会合作》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让我们学会合作》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个主题。这一主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边事例——游戏活动——延伸到社会大舞台,这样由浅入深的安排,使合作意义的内涵在体验、感悟中不断加深。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也有与人合作的愿望,但缺乏合作意识与正确方法。

  三、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本着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合作的条件。这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2、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经验等方式,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经验,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或悟出合作不成功的原因。这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又考虑到学生喜玩好动的年龄特点,我将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的正确方法,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发展。

  五、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合作体验完成目标1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等方式,完成目标2

  3、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经验,完成目标3

  六、学习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重在体验,主要分为三部分:

  1、节日制作饰品导入,激起兴趣。

  2、学生进行两次小组合作体验活动:制作彩纸链,总结经验和教训。

  3、关注社会中需要合作的事物。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首先从圣诞节将至制作饰品来装饰教室入手,激起学生想动手的兴趣。先告知制作彩纸链的方法和要求,接着把制作任务交给学生,开始活动。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 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一:每个小组合作制作彩纸链,此时,教师不做详细的提示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

  全班讨论总结:待各组完成之后,交上自己的作品,全班一起欣赏讨论总结经验。学生可能会总结出没有合理分工、没有合作等经验教训。

  体验活动二:带着总结的失败教训,请学生再次小组合作制作彩纸链,提醒学生要合理分工,人人负责,遇到问题及时交流并作出协调,才能避免上次所犯的错误。完成之后,请各组学生分别将第一、二次所制作的彩纸链进行对比。

  探究活动:各组上交第二次作品,共同欣赏,教师引导讨论。“第二次制作比第一次制作要多出很多圆环,为什么?”总结出以下经验:

  合理分工、人人有责、随时协调、不忘交流。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通过看课本42页图片拓展,在感悟合作重要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社会,通过观看课堂上、接力赛、拔河等图片,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合作可以产生超过个人的力量;合作能够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合作能为集体赢得荣誉;合作能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七、板书设计

  让我们学会合作

  合理分工

  人人有责

  随时协调

  不忘交流

  这样设计板书既总结出合作的四要素,并且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很容易记住合作成功的经验。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这堂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第5单元——兽王。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有目的地选择了歌曲《两只老虎》和欣赏《老虎磨牙》进行组合。由于这一课内容较长,所以就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段作为教学内容。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制定的

  1、 让同学在看看、听听、唱唱、动动等系列活动中,感悟音乐魅力,学习虎的知识,了解虎的文化,提高同学维护动物的意识。

  2、 聆听音乐作品《老虎磨牙》的片段,认识鼓、锣、镲三种打击乐器,在多次欣赏、感受打击乐器塑造的音乐形象的同时培养同学音乐想象力。

  本课的难点是歌曲《两只老虎》的两声部卡农练习,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做了许多的准备,从同学演唱一声部的歌曲开始,在不时层层深入的要求中训练同学从轻声唱到有强弱的演唱,再到有表情地演唱,既让同学熟悉歌曲,又让同学扎扎实实唱好歌曲,为两声部的演唱做好铺垫。二年级的同学很难理解什么是轮唱,我设计了虎婴幼儿跟虎妈妈学唱歌的环节,通俗易懂,通过聆听、观察,同学很快理解并学会了进行二部轮唱练习,解决了难点。

  本课的另一个重要局部是欣赏《老虎磨牙》,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二年级的同学特点,我确定了同学感受音乐形象、听辨主要的演奏乐器,再进行扮演,使同学了解了用器乐的形式展现虎的形象。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同学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同学勇于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所以同学在说出自身的感受时,我没有给予错或者对的评价,而是鼓励、赞许。

  创作是发挥同学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同学积极创作经验和发掘发明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发明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歌曲的教学中,我从画面引入,先让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小老虎有的没鼻子、有的没嘴巴等,再请同学自身编一编、唱一唱,给同学自由创作的空间。充沛激发同学的创作精神。欣赏中让同学用肢体语言进行伴奏也是一种创作。

  新课标下的音乐课最大的特色就是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就是综合,但不是简单的相加,也应该体现艺术性。我在本课中向同学展示了虎的剪纸、泥塑、国画,以和离我们生活贴近的虎鞋、虎帽、布虎等,让同学了解虎的文化。增加了欣赏儿童歌曲《小老虎》,表达了老师对同学的殷切希望。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课文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

  《安塞腰鼓》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宣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上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是学生学习、感悟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阅读感悟能力,但有些感悟层次尚浅,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点拨、培养,特别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文章,学习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2、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我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我们南方的学生来说,大都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欣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能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朗读课文,学生感情不到位时,可以鼓励说:“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也读出来,肯定能更好,不信,你再试试!”当需要学生齐读时,又可以鼓励:“老师始终相信,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感受其神奇的'魅力。”我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成功而快乐,为他们的困惑而出谋划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有了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习效率也就事半功倍了。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课堂上的时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定量,烦琐的提问应答,冗长的情节分析,会失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变“烦琐”为:“简易”,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读去练,有更广阔的空间去思去想,有更大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安塞腰鼓》一文,我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板块化软性设计,体现教学弹性

  板块是指在一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大部件。软性设计是指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是按事先的教学设计而一成不变的执行的,而是充分考虑到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多变性,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及时反馈、调整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现场生成。

  《安塞腰鼓》的第二部分(主体部分)分别是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鼓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能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研读,而且选择同一板块的学生可以一起学习研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感悟。交流时,也不一定要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依次交流。学生对哪个板块最感兴趣、感悟最深,就先交流哪个,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现教学设计的弹性。

  4、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本着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清晰、美观、提纲挈领的反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

  2、揭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jǐyǔ理解词义)。

  3、解释题意

  设计意图: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设计意图: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

  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

  三、作业超市

  1、阅读《给,永远比拿愉快》,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四、说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弟弟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说课稿 篇6

  一.说文本分析

  1. 分析教材《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情思贯通,给人以震撼。

  2. 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析、比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而作为诗歌的艺术手法之一的借物抒怀,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寻找意象,学以致用是难点

  二.论学情分析。

  因为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对学诗兴趣不是很浓厚而且理解易浮于表面,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三. 说教法设想

  1、诵读品味法常言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和三层面诵读法,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八年级学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诗并不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教学,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四.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主流。辨析中品情,诵读中传情,在比较中顿悟,在联系实际的迁移中会创造,都将使学生在成就感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最终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达到“读出自己”的第三层面。通过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爱好,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耳畔响起的是一首深沉的思乡曲,一组组图画清新而又略带忧愁,一组组诗句饱含深情。这样一方面积累了不少乡愁诗,有助于本单元的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学生小组间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与背景的资料,有助于对本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初步诵读,整体感知

  1.完成诵读的第一个层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初读诗文,了解本诗的内容与情感以“这是一片怎样的槐树叶,能够承载起作者浓浓的乡愁?”过渡到——

  (四)品读诗意 体悟诗情

  1、以谈话引导的方式不断质疑“这片槐树叶不普通吗?”故意犯错,“我还觉得这片槐树叶很普通”,使学生在辩论中完成三节诗的评点与分析,在合作探究中深切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感受诗中的内在逻辑。然后以“你认为文中的槐树指的是洋槐还是国槐”为话题,在讨论中掌握学诗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诗句体味感情,反过来,再根据这份感情去进一步的理解诗意。使学生认识到:诗歌绝不是快餐文学,需要也值得我们反复吟咏、咀嚼和揣摩。

  2.在此基础上出示朗读技巧,完成诵读的第二个层面,读出作者的感情。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打下坚定的语文基础。”通过范读、试读、指导、配乐读,朗读技能在此得到训练与提高。

  (五)比较阅读 揣摩精髓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本诗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于专用名词“意象”有更明确的认识,对于情感与时间两条线索的双线合并以及托物抒情的艺术手法都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打下基础。

  (六)再读诗歌 感情迁移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也自然而然地使诵读得以完成第三个层次,读出诗中的自己,借以宣泄想家的情绪。

  (七)作业二选一,第一较易,想象并描述诗人回故里的场景。第二题是试写一首诗,主要侧重于写作训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能囊括重难点知识。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内容

  《妈妈的账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可贵的亲情、友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讲的是小男孩彼得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索取他每天帮妈妈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盘旁看到他想要的报酬时,同时也看到了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他惭愧地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课文切入角度独特,意蕴深长,是一篇人文意义很强的教材。

  二、本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

  其次说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篇同一主题的课文,对于亲情有了一定的体会。但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父母亲的回报,再加上本篇课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在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账单的含义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引导。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力求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达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情感体会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思想共鸣。

  三、说学法:

  本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本课的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激趣导入——质疑定标——品读课文——升华感情。

  一、激趣导入

  在新课开始,我先出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账单,告诉学生账单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后问,你收到过妈妈写给你的账单吗?德国一个叫彼得的孩子就收到了这样的一份账单,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妈妈的账单》 。

  这样,通过问题激趣,造成学生头脑中的强烈悬念,激起他们急切的求知欲望,迅速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二、质疑定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标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板书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妈妈为什么要写账单?妈妈的账单上都写了哪些内容?妈妈的账单起了什么作用……

  然而,仅仅让孩子们提问,没有归纳是不行的。因为孩子们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把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归纳、提炼出来,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问题,把教学目标转化为了孩子们的内在需要。这样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又保证了课题高效、有序的进行。

  三、品读课文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而这种对语言独具匠心的品味,必须通过学生充分地读,才能有所感悟,受到熏陶。因此,对于课文的品析,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范读、齐读等,抓住重点语句来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我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对于文章的脉络有个清楚的认识。

  (二)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彼得的账单和妈妈的账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习共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彼得的帐单,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彼得的为人,使学生明白彼得是个听话懂事能干的孩子,只是在给妈妈干活要报酬的这件事上表现得不够懂事;二是研究妈妈的账单,体会妈妈对彼得的爱。

【说课稿】相关文章:

《理想》的说课稿04-19

《匆匆》说课稿09-07

匆匆说课稿06-08

比尾巴说课稿06-08

《迟到》说课稿06-09

钱学森说课稿06-09

雪花说课稿06-08

《观潮》说课稿07-03

贝壳说课稿06-13

口技说课稿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