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优秀作文>王云飞老师日记感悟

王云飞老师日记感悟

时间:2023-02-24 20:23:38 优秀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云飞老师日记感悟三则

王云飞老师日记感悟三则
  《约客》一诗对我们学生写作是很有启发的。
  
  面对日常生活,我们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就是:哎呀,这一天过得太平淡了,真的没什么可写的呀!我今天真的没有什么事儿!没啥意思!
  
  我们先看看《约客》一诗中的情景:诗人约好了一位朋友来,或下棋或品茶或饮酒或赋诗来打发“梅雨”——没时候下完的雨——天气之中的寂寞时光。可是朋友却失约了,不甘心的作者等待一直到了半夜。大家想想,在那个时代,既没有电话手机报纸电视互联网,又没有CBA、NBA、奥运会之类的可以娱乐消遣的频道,人们唯一可以打发时光的,大概只有孤灯一盏、挚友二三、豪情万丈的、海阔天空的谈话节目了。有道是,“看戏不开台,请客客不来,打麻将不和牌。”这是最让人恼的事儿:无聊啊!可这最没意思的一个情景,在诗人的笔下,却变成了一个清雅的意境:恼人的细雨无休无止地从天而降,闹心的蛙声无时无刻不从四面八方吵着耳朵。常人大概得“闲”得发疯吧?可诗人却很有君子风度:闲敲棋子。古人诗中的棋往往是闲情逸致的象征。作者抓住了一个细节:闲敲棋子,震落了灯花。灯花一落的瞬间,屋内的光线会更明亮一点儿。或许这带给诗人一种盼望吧。可是诗人也明白,友人在这个时候是不会再来的了。瞧,就是这样一个在寂寞中“执着”于“热闹”的形象跃然纸上了。
  
  没有什么事儿,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事儿”啊!没有什么意思,就是人生当中的一种“意思”啊!那些平平淡淡淡的日子,就是生命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日子”啊!
  
  山中的参天大树可以砍来用以盖房子,小树毛子可以割来充当煮饭之柴。唯有那些长得曲里拐弯、支头权角的说粗不粗说细不细的所谓的“树”,人们视而不见,见而不用,用而无处。有人将此事问于哲学家:你不是说世上万物都有用吗?它们有什么用处啊?哲学家回答说:它们有“无用之用”。
  
  细品这个故事,对我们写作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无聊、没事儿、没意思,都可以写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来,更何况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事儿多得无法具体统计呢?粗心的人一天到晚都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事儿,只盼着有“事件”发生,才能感觉到“出事儿”了。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都生活在“事界”中。早晨一睁开眼,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信息就已经开始冲击你的大脑了。晚上闭了眼,还会做梦呢不是?这些素材,处理好了,便是你今天建筑日记、作文的钢筋水泥呀!
  
  怎样把这些平凡小事写得具体生动呢?答案只有一个:抓住细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如果抓不住细节,那每个人在你眼里都是一样的,都是两条腿支一个肚子嘛!可千人千面,光是眼睛,就有大小明暗之分:有眼神流光,有的视线呆滞,有明眸善睐,也有混浊的老眼……
  
  很多同学一写日记或作文就是:“我早晨起来,吃完饭背上书包骑着自行车上学去。”且不说这些内容与本次日记或作文的关系是否密切,单是吃饭,就有很多可写的重点:谁做的饭,什么条件下做的,给谁吃,吃的什么饭,谁先吃谁后吃,和谁一起吃的,吃的动作有没有特殊的地方,吃的时候是什么情景,吃饭的过程中有哪些与平日不同的地方,同样的饭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吃同一样的饭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只要你抓住了细节,你就会把每一天都需要重复的吃饭,写成每一天都与众不同的“食事”报道。
  
  抓住了细节,还要善于进行描绘。
  
  父母给孩子买来东西吃,是再也常见不过的事情了吧?可是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运用到的手法都有什么呢?首先,有肖像描写:肥胖的身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有动作描写:探身下去,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身体微倾;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有神态描写:显出努力的样子,心里很轻松似的。有语言描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除了唯一不能运用到的正面心理描写以外,几乎所有的描写手段都被用上了。而且这个过程既有详写又有略写,既有对父亲的正面描写,又有“我”流泪的侧面描写。本次的实写,又为后面的虚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看看,这就是大家的构思与技巧!其实分析起来,真的没有什么,都是我们写作文需要常用的方法嘛!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写作选材的角度问题。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选取了一个常人难以想得到的角度:通过背影来表现一个人物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即使能够把握住通常的角度,在作文的考试中,也就足够了。
  
  每天写出百字的日记或小作文.真的很容易。你既有很多可写的,又有很多写的角度与方法。不信你就试试,怎么样?
  
  日记.我们每天的正餐
  
  一位学生家长曾对我提出的这样课题:能不能教给孩子一种能写出好作文的方法。我当时就笑了,说:没有一个语文老师有办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谁要是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那他就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却真的一直在想得到这个我也明明知道得不来、并不存在的诺贝尔奖。
  
  而现在,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似乎找到了通往金光大道的一条小路,那就是:把写作教学中的“味素”——日记提升到“主食”——作文的位置上来,将作文升华为写作教学中的“美酒”。换句话说,就是打破原先的作文惯例,将要求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变为要求坚持写日记,再在学生的日记中发现“矿脉”,指导学生将“闪光点”提炼成一篇篇成功的作文。
  
  我曾给学生算过一笔帐:如果以每篇作文600字计,每学期八篇,总算下来不过是5000字左右,一学年大约万把字;如果每天坚持写50字的日记,一年下来就是两万字。而且,写一则50字的日记太容易了,三四句话就会用完字数指标。真要想把一件事说得清楚说得生动,大概总少不了百八十个字。这样算,一年就会写出三四万字的东西来。
  
  让大家算了半天的数字帐,有些烦了吧?也许有人会说:字数的多少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呀,李白的《静夜思》才20个字,不也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吗?大家要明白,日记和作文的字数限制确实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好文章并不在于字数的多少。但有其合理的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在检验一个人词汇量是大是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日记和作文有字数要求是必要的。苏轼有过一个观点:说一个人初学写文章应该追求绚烂,通俗地理解就是要尽可能的“甩词儿”;“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等到把文章写得很老练了,风格会自然而然归于平淡。大音稀声,高古无言,寥寥数语,便能形象地绘景状物、准确地传情达意。词汇积累得多了,生活素材积累得多了,日记里的真情实感积累得多了,厚积薄发,才会达到写作文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境界。
  
  日记是写作的材料库,更是演习场。
  
  《鲁班学艺》的故事大家大概不陌生吧:鲁班的师傅本来是让他把各种模型拆一遍、安一遍,可是鲁班却拆三遍、安三遍。我们语文学习主要内容之一的课文分析,其实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把一篇篇文章“拆开”来看: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那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是开篇点题,那样写是画龙点睛;这一篇为什么是象征,那一篇为什么是欲扬先抑,等等。而写日记和作文,其实就是由你自己把拆开的模型重新“安装”的过程。一本教科书里你就拆开了三十篇文章,可是只安装了八篇作文,却还梦想着写作水平得到提高。若是真的提高了,那才是咄咄怪事哩!
  
  有些同学可能会说了:哎呀,我写了日记也不会给老师看的,日记可是我的私人领地,“日记日记我来记,日记里面有秘密。谁若要看我日记,须得征得我同意。”其实,作为练笔的日记,并不是一个人隐私的“黑帐本本”,而是一个人成长的“阳光记录”。你把自己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一点一滴用文字“说”出来,“说”给自己和老师,“说”给现在和将来,“说”给记忆和回味,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啊!写作,绝不是作家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很多我们推崇的作家,他们谋生的职业涵盖了三百六十行: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官员……只不过他们在追求“谋心”的职业时,运用了文字来倾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从而选择了写作。
  
  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写日记比写作文重要;学生的勤写多练比老师的详批细改重要;有良好的写作态度、习惯比有良好的写作技能、技巧重要。平凡生活中的美是挖掘不尽的。让日记取代作文成为写作训练的大餐,就是将偶尔为之变为每日必修,由看重结果变为看重过程。
  
  据说,写日记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一位美国人,他写了七八十年的日记。中国人有一种说法,为文就是为人。让我们把日记当作自己成长的另一种方式,把写作当作自己生命的另一部分组成,把文字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生活吧,它会让你细致、缜密、充实并且长久地快乐!
  
  日记的体会
  
  厚厚的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日记,薄薄的日记是一个人生活和心灵的历史。
  
  古人在文字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还需要结绳记事,就是想让后人记住他们生命和生活中的重要日子。可惜了——别说没办法把那些千万年前的绳子保留到现在,即使真的能把它们保留到现在,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疙瘩,大概也无法“翻译”出来它真正的含义了。“生活是一团麻,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如今,文字有了,而且有上百种吧。可今人却有的连日记也懒得记了,一天又一天便悄无声息地流逝了。——可惜了!
  
  我从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中知道,中国人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明确的纪年的,从此让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准确的“生日”。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感传统。而其他的几大古老文明,却没有这种意识。尤其是印度,他们还需要到中国来,翻出“陈年老帐”,从中寻找自己民族沉甸甸的记忆。
  
  有一位中国人,叫什么我没记住,在过去艰苦的日子里,把每天家里的哪怕二分钱的花销也要记在本子上.一直坚持了几十年。而现在,这些一本一本的独特的“日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见证中国普通老百姓真实生活情况的宝贵资料这份特殊的文物,记录的是几十年来一户中国家庭生活的具体化,实际上也记录了当时整个国家民族的具体变化。就这样,本来是一家一户结的“小疙瘩”,就成了反映时代变迁的“大疙瘩”。
  
  日记,就是史记,编日体史记。记的时间长了,变成编年体史记。
  
  每个人的日记,是“家别体”史书。成千上万人的日记,汇成“国别体”史书——那可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真切切的历史啊!
  
  可不要认为,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沉浮离自己远着呢,它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你的身边,掌握于你的手中,记录到你的笔下:
  
  你的酸甜苦辣,就是整个国家的风雨历程;
  
  你的喜怒哀乐,就是整个民族的悲欢剧本;
  
  你的衣食住行,就是整个世界的进退缩影:
  
  要想让一个日期有意义,就要让它发生重要的事件一
  
  每一个有意义的日期,就凑成你充实的一牛
  
  每个充实的一生,就凑成了一个崛起的民旅
  
  只有属于你个人的,才是民族的;只有属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王云飞老师日记感悟】相关文章:

游百丈飞云湖08-17

会飞的日记01-28

描写云的日记01-28

山西东岳庙飞云楼导游词08-24

泡泡飞呀飞08-16

08-17

飞呀飞教案(大班)08-15

飞呀飞教学反思08-25

飞呀飞美术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