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七年级地理教案>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时间:2022-04-12 14:19:52 七年级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篇1

  一、课堂导入语设计的指导思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根据课标理念,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是7-9年级地理教育的目标取向。因此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知识的讲述不再是概念和原理出发,而是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出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赋予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依据新的课标理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管是在章节导入语还是具体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程导语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围绕这一指导思想设计的章节导语,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效果很好。

  二、课堂导入语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纲享领,引人入胜

  做到提纲挚领并不难,而且过去很多教师的导人语也是按这一要求来设计。但由于受重知识传授这一传统教学目标的影响,有的导语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往往以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以及一些地理专业术语来组织材料。实际效果是“精炼枯燥”,虽能很好地概括章节内容但却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与新课标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和趣味性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而且脱离生活的说教只能让人生“厌”。初中生对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对知识性强的内容更感兴趣,这里借用上海市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说明这一点:

  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地理奇闻趣事、各地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各自然带的珍奇动物。

  初中生不感兴趣的内容:板快运动、地壳变化的内外营力、气候成因、工农业邓经济地理知识。

  因此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来说,“引人入胜”比“提纲挚领”更有实际意义,而且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倾向,因此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新课标所确定的初中阶段的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导入语更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对他们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较好作用。因此,章节语既要提纲挚领,更要引人入胜。

  2.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新教材内容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理念。在具体教学与导语内容的设计中,也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而且,用生活解读地理,既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又可降低一些抽象知识的难度。如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你是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说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原来是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不停自转带来了昼夜的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又不得不在深夜观看小巨人姚明的精彩表演……”通过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由身边熟悉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理性的探究,大大降低了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坡度,既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又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将对地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将对地理学习的需要从兴趣上升为动机正是新课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形散而神不散

  既然导语的内容源于生活,而“大干世界无奇不有”,身边的点点滴滴和国内外大事都可作为素材,因此导语的表达形式以散文文体为宜,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推理。但形散而神不能散,所举生活实例,不能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这会导致主题的不明确削弱地理课堂的“地理性”。因此,应围绕课程标准并与教材紧密联系,以课文主要知识点为线索,将生活实例由联起来,并可巧妙灵活地将章节标题嵌入到导语中,做到既具备地理性又不乏趣味性和生活气息(详见例文)。

  4.个人风格与教材风格相结合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因各自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教学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及性相爱好等不同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单从语言来说,不同的教师就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有的是热情奔放型,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有的属哲理学者型,深沉稳重逻辑严密;有的是轻松自如型,娓娓道来不温不火不缓不急。而新教材的语言风格是平实生动,有亲和力,符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不管个人风格如何,都应与教材风格相结合以至相融合。如热情奔放慷慨激昂又不失生动活泼;富于哲理又要通俗易懂:轻松自如娓娓道来也要亲切生动力避平铺直叙。总之,要从初中生的年龄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在个人风格中融入教材风格,不要板着脸孔说教,尽可能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做到朗朗上口通俗生动又富有亲切感。如(聚落》的导人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或许你生活在乡村,傍三方水田依两口池塘听取蛙声一片,门前的小溪屋后的果林留下了你儿时的脚印;你若住在城市,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里商店、学校、医院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路似棋盘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5.渗透学法指导

  从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会学地理”比“学会地理”更重要。新的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学法指导,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在章节导语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提醒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将主要用到哪些方法,以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尤其是一些重难点部分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如在第一章的导语中,可以提出“我们将借助地球仪、采用实验演示法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动手画图和制作模具,从实践中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以此来强调和提示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当然,学法指导的渗透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但在导语中增加适当的画龙点睛式的方法指导也是必要的。格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谈了本人对新课程导入语设计的一些初浅的看法,在实际教学中要视具体章节而定。下面例文是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导入语,供大家参考。

  例文:(天气与气候)就在我们身边,留心生活细心观察你会受益非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的是《多变的天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明天的天气怎样?”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卫星云图能帮助我们预知天气的变化;熟悉天气符号你也能胜任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大家都希望呼吸着洁净的空气,保护大气环境于己于人都有利。

  晨凉午热、寒来暑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赌诉我们气温既有日变化也有年变化。“早穿棉袄午穿衫、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新疆气温日变化的真实写照;三九寒天、七月流火、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是一年中气温变幻的容颜。从热带大陆非洲到世界寒极南极洲,从海陆的气温差异到高处不胜寒,这便是世界各地的冷热炎凉。

  “黄河之水天上来”并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正是汇集了降落于地表的雨、雪、冰雹而滔滔不绝奔向大海。从“春雨贵于油”的华北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原来降水既有季节变化也有地区差异。林深树密叶尖滴水的雨林集中在赤道附近,南极洲虽是地球上最大的“固体水库”却又被称为“白色沙漠”;从长白山到阴山、天山,翻山越岭一路走过,你会见到森林、草原和荒漠;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乞拉朋齐迎着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而成为世界“雨极”。各地降水多少不一样,(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会为你细说端详。

  《世界的气候》复杂又多样——纬度位置的差异使得赤道地区与南极洲的气候截然不一样;山青水碧鱼肥稻香江南好风光,是人人称羡的鱼米之乡,而同纬度的西亚却是一毛不拔的戈壁沙漠,人迹罕至处处荒凉,只因为江南西亚分居大陆东西两岸;地形的高低起伏也会使气候变模样……气候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全球变暖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动手画好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结合地图分析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和气温、降水。气候之间的因果关系。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篇2

  摘 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的确,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为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课堂导入作用很大,可是怎样设计好导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就个人的浅薄经验来谈谈看法。

  关键词:

  导入语;语文课;设计

  一、图片展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实物或者图片展示能够给学生在视觉上造成直接的冲击,而辅以悬念的话不仅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易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紫藤萝瀑布》,自己上过好些遍,可无论是开头直接展示紫藤萝的图片也好,还是直接展示作者简介也好,都不能使课堂较好地进入自己预定的目标,直到听了某位老师的公开课,我才发现原来导入中图片展示也是可以设置悬念的。当时的导入是:老师展示了一张空白的幻灯片,学生很是诧异——怎么没有内容,老师让学生闭上眼幻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紫藤萝的画面,当睁开眼时学生看到的不再是空白,而是一片深浅不一的紫色的紫藤萝瀑布。设置悬念后,又有了强烈的对比,学生在讲述有关紫藤萝的特点时效果格外不错。

  于是我在上《落日的幻觉》一课时,就借鉴了上面的方法,我这样设计导入: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谈谈看到的现象,学生都说看到在白色横竖条的交汇处有黑点在闪烁,而当我告诉他们这张图片中的都是白点没有黑点时,学生便很是奇怪,我便趁热打铁引出“幻觉”这个词,再进一步说到其实我们平时常见的事物中也存在着很多幻觉,比如落日。这个时候学生便会对“落日的幻觉”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想要弄个水落石出。

  二、听音乐看视频,了解背景,激发情感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很喜欢听音乐看视频,那么用他们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们的注意,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情境导入,不仅能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更能通过这个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去学习体会文章。

  比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老师在授课时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学生感受这首歌的内容和意境,然后问学生歌名,从而引出课文的标题,老师可以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乐展开对《水调歌头》的教学,当然朗朗上口的乐感也很好地辅助了学生的背诵。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上课前给学生看了一个《桃花源记》的剪纸动画片,此段动画很好地展现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腐坏,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在疏通文意、了解背景、揭示主旨以及体会陶渊明希望有个美好社会的写作意图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

  提到激發情感上,在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总是没有多少情感,在多次教学后我尝试让他们欣赏电视散文《背影》,此段视频是结合文章演绎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能随着演绎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中,从而去体会那沉默朴实而又伟大的父爱。

  三、学生参与,亲身体验,启迪智慧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其实游戏也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把游戏引入课堂,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

  对于《绿色蝈蝈》这篇课文,我一直在思考用一个怎样的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最后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一上课,我便展示了三个谜面“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别人甜蜜它辛苦,团结合作爱劳动”“天热爬上树梢,整天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让学生猜谜底,话音还没落学生就七嘴八舌地把自己知道的答案说了出来,由于谜面简单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所以为下一个环节给“蝈蝈”出谜面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小小绿虫,生在草地,爱吃甜食,特别凶猛”“生在草地,身披绿衣,爱吃甜食,彼此和睦”“美声歌唱家,身穿绿礼服,天生爱吃甜,知了也怕它”。

  所以说导入是语文教学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师充满个性特征的课堂教学,才能激活整个课堂,激发出课文较深层次的生命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使语文学科被学生所喜欢,语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神韵才能被学生所了解、所延续。

  参考文献:

  [1]纪卓虹.导入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1(7).

  [2]郭海霞.智慧的导入成就灵动的课堂:小学语文导入策略浅谈[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9).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 篇3

  摘 要:

  课堂导入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首要环节,主要功能是引发学生“足够”的注意,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能否成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阐明导入语的四项作用和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导入语 教学 作用 设计

  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序的过程,从课前导入、问题设置、解疑释难到课后收束延伸,无不浸透着教育者智慧的设计。其中,导入语设计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对讲授新课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将从探讨导入语角度出发,探究设计导入语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一、充分发挥导入语的作用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讲语,是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所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一席话[1]。课前导入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一场戏剧的序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认识和感受到这一点,由此,很有必要谈谈这个问题。课前导入能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2]。一位善导的良师在遇到不同类型学生时,总会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导入就是针对全班学生的最有效引导。当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习课文《鸟的天堂》时,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们想到什么?生:鸟的天堂就是鸟的乐园,有很多鸟聚集在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师:但你们能否想到,这里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吗?生:一棵大榕树。师:这棵大榕树在什么地方?课前已经让大家查找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生: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这样的导入设计是借提出问题,把学生思路一步步引向课文的中心话题,且所设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同牵引着学生的思绪来到大榕树下神游一般。这样的导入深深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发探求动机。

  2.引起关注,导入情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一节完整的课应包括导入新课、新课讲解和巩固练习三个基本部分。其中新课讲解是主体,导入新课是为了引出讲解内容。导入新课虽然不是主体,却在一节课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很多小学生都是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兴趣还停留在好玩的事上,进入课堂需要一个“转换”。新课开始时,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语,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指向特定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是导入语的重要功能[4]。

  如小学三年级课文《坐井观天》的导入:(出示课件)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呱呱叫的青蛙)。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起来落在井沿上)。师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老师,接着呢?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

  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加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故事在这时却“戛然而止”,构建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故事情境中,带到主体内容的讲解中。

  3.沟通情感,活跃气氛。

  课堂教学效率是由师生双方配合的熟练程度决定的。小学生常常凭着对教师的喜好听课,因此,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老师一个亲切赞许的眼神、关切的询问或提示、诙谐幽默的说辞都能在师生之间架设信任的桥梁,为课堂做好彼此情愿、愉悦的心理准备。

  一位老师给新班上第一节英语课,在他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罗学舟”后,用英、汉两种语言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外国游客到商店买钢笔,对售货员说:“pen,”售货员不敢怠慢,马上拿了一个盆给他,这位游客说:“no,”售货员不解地问:“你看好了,这是新盆,怎么会漏呢?”学生大笑。新老师乘机说:“一个人,除了国语外,还能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正在一条船上,将要起航到英语世界漫游。希望诸位能配合好我这个‘艄公’,咱们同舟共济、扬帆远行!”

  这位老师的开场白很能打动人心。虽是一个寻常的故事,但笑过之后,却让人回味——语言不通是无法交流的。故事中巧妙借用成语“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寓意;同时,点明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强调师生配合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可谓一举多得、引人深思。

  4.承上启下,明确目的。

  导入语的又一功能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5]。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以旧知识为基础,因为相近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导入语就是架设在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是衔接旧知与新知的纽带。课前,教师运用简练有效的复习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衔接起来,温故而知新。这样的导入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前一次学习中遗留的困惑和疑问,为顺利进行新知识学习扫清障碍,同时,让学生明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新认知的构建。

  有位语文老师设计了《〈呐喊〉自序》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能回忆一下吗?生:《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药》。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小说,有《祝福》、《阿Q正传》。以上这些小说选自他的哪一本小说集?生:《呐喊》。师:除《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都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要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呐喊〉自序》,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这位老师的导入既回顾了以往学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又由询问这些小说的.出处自然而然地引出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同时设计了巧妙的提问,明确了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小说集为什么以《呐喊》命名。

  二、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导语在教学中的作用已引发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但由于导入无定法,导语设计中常出现一些难解的问题,现做如下表述:

  1.准确凝练,忌冗长拖沓。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为讲授新课架桥铺路、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它不是正式讲授课程,一旦任务完成,就“大功告成”。因此,导入新课的语言要精练概括、高度凝练,不能庞杂繁琐、冗长拖沓。有的教师复习旧知识时拖延时间过长,也有的教师介绍课文时代背景和作者时,随意发挥、没完没了。显然,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导入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4分钟为好。设计导入语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文题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和窗口,能体现文章中心。因此,教师要围绕文题展开思路,设计出巧妙精当的导入语。

  2.设疑启思,忌平淡无味。

  导入语的设计无论是巧设疑障、布置悬念,还是创设情境、展示场景,都要做到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换句话说,导语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确定,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不能随意离题;同时,还要隐而不露,留给学生思考回味的余地,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虽竭尽全力而不能“摘到果子”。更不可“秃子头上摆虱子”——一览无遗,给人索然寡味之感。

  3.新颖活泼,忌刻板低俗。

  导入语设计不只是精炼概括,还要尽可能做到巧妙有趣。引一句格言,打一个恰当的比方,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解释一个典故的由来,介绍作者的生平逸事等,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展示画面、图片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但是,导入语绝不能为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引述不实的“最新消息”,为捧腹逗乐而夹杂低俗的言辞,这样反而影响和冲淡学生对新课的专注学习热情,因有损教师的道德操守而失去美感。

  4.以情感人,忌语调平平。

  导入语的设计风格既要像一股清新的山风活泼新鲜,又要像耐人寻味的曲调形式多样,还要像绚烂多彩的诗文富有文采、沁人心脾、感人心怀。

  设计导入语还要把握好语调。借用诗文的导入应饱含激情,隐含哲理的要耐人寻味,追述往事可娓娓道来。导入语词要激情饱满,才能鼓舞学生;还要热情满怀,保持热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把学生带进精神振奋、乐趣无穷的知识殿堂。切忌语调平平、不着痕迹,更不可随意发挥、不修边幅。

  总之,导入新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没有固定模式,也无所谓最好的模式,完全可以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设计,关键是我们要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成功者的经验,把握导入语设计“灵巧、准确、新颖”的特点,避免导入语设计中不当的做法,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导入语,极大地引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培元.教师口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2.

  [2]杰罗姆·西摩·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60.

【浅谈课堂导入语设计】相关文章:

巧妙导入唤醒认知激活课堂09-13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论文10-22

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心得体会04-25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论文10-22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论文11-05

信息技术培训2.0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心得(精选29篇)02-21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03-31

浅谈《读名著 念亲恩》的教学设计10-04

浅谈课堂创新的教学策略论文(通用9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