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经济论文>国民经济论文>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时间:2022-08-26 19:40:29 国民经济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
薛剑虹(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文摘编号:1005-913X(2010)12-0042-CA
摘要:利用1997-2007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代表城市广州、上海、北京和重庆的相关数据分析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发展更好;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信息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大。影响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等是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关键词: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关联效应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42-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仅使信息产业本身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促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结构发生变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曲线不断下移,信息技术的这种扩散效应使国民经济的其它行业的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介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又是以集群方式存在和发展的,这是国际国内普遍公认的事实。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集群做了大量的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利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信息产业集群成熟度评价模型研究等,相对于分析研究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文献并不多见,那么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是区域经济越发达地区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得越好,还是信息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我国几个典型代表区域的相关数据,分析这些区域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并对影响这些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剖析,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意见。
从经验判断,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必然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集群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本文选取这几个区域的代表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这些区域的信息产业集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用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解释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M.Porter)把产业集群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群的新竞争经济理论。波特首先提出钻石模型,认为决定一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还有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机遇和政府行为能使四个关键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波特认为,该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只有在每一个要素都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创造出企业发展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和创新,因此,地理集中是必须的。由于地理集中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使四个要素整合为一体,从而更容易相互作用和协调提高,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我们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现有的信息产业集群,像我国的中关村信息产业群、美国硅谷信息产业群区、台湾新竹高科技产业群区等,会发现从要素条件方面看,这些地区都具有发展信息产业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也就是说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丰富的发展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之一)所需求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
从需求条件看,科学家们预测:全世界的信息产业产值2010年将达到50000亿美元,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相关支撑产业的繁荣也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充分体现,像面向市场经济的科技资源、不断衍生和壮大的新型企业、新的政策与政府管理方法以及中介机构;波特指出:“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波特认为,产业群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影响竞争:首先,通过提高立足该产业领域的生产力来施加影响;其次便是通过加快创新的步伐,为未来生产力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便是通过鼓励创新企业的形成,扩大并增强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力。信息产业群内的企业由于距离的相近性而更容易获得行业专业化的信息或技术诀窍,从而为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由于信息产业群不仅包括相互之间进行竞争的同行企业,同时也包括涉及顾客、供应商与一些辅助性机构及政府提供的一些基础性设施,这样会导致产业群内企业可以进行低成本的实验,进而使具有外部性或技术溢出效应。由上面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达地区更适宜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像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比较完善,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当地的信息产业集群就粗具规模。
但是我们在研究信息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相关问题的时候,通过案例分析也会发现,信息产业集群不一定都是完全遵循波特的钻石模型,也会有其它因素,像历史偶然事件、政府引导也会促使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像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它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范例,是继美国硅谷之后的世界第二大信息产业集群所在地,所以我们又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信息产业集群是否也可以建立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信息产业集群反过来是否又会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这一地区经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
(二)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区域经济效应的经验分析
产业集群具有成本优势,信息产业集群也是如此,这也是由信息产业的特征所决定,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技术知识为基础,尤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时信息产业又是一个混合型产业,象计算机制造、通信等行业又具备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对于后者同样需要通过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交流与沟通形成成本优势,同时其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扩散对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影响。
信息产业集群的知识与技术扩散优势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的衍生性。像北京的中关村,该地区IT产业中能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企业,而这些新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衍生出来,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些新的企业无论是创建人还是经营管理者和熟练工人都源于产业集群内部原有的各个企业,他们自身已经通过学习具备本产业发展的各种相关知识和技能。产业集群的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优势使得集群起到了新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促进企业的衍生和增加集群内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创新等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资源吸引和组织优势,产业的资源组织优势主要是由路径依赖引起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技术发展或制度变迁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性。这种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按照新增长理论,由于偶然机会、历史事件、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产业最初在某些地区集聚形成一定比较优势,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地区集中,从而使这种集中优势进一步得到强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资源的吸引效应,就会通过其优势将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并将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甚至是不同的产业,扩大地区产业的规模。随着产业竞争力的增大,这种资源的吸引效应也会加大。这种路径依赖形成的“集群一资源吸引一集群扩张一加速资源吸引”的循环累计过程,能使企业快捷低价地获取所需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促进集群的发展。
信息产业集群之所以比一般地理意义上企业集聚现象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根本在于IT产业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而是通过区域网络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互相起到了支撑和推进作用。所以从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有效的产业集群就应该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三、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IT产业集群在政府的有意识推动下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建立高新园区,高新园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了主要集中在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集群:珠江三角信息产业集群、长江三角信息产业集群、环渤海信息产业集群和中西部信息产业集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其发展在根本上决定着信息产业未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超过2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8%。然而,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外资大规模进入的基础上,面临着产业高速增长与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并存、产业规模扩大与效益低下并存、外资大量进入与本土大企业缺失并存的严峻挑战,且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引起各级政府、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瞩目。在与信息产业实证研究方面吴灼亮、穆荣平(2005)利用1998-2002年数据,从资源转化能力变化指数、市场化能力变化指数、技术能力变化指数、比较优势变化指数等方面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吕金、张神(2008)从贸易净出口相对规模和产品出口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陶良虎( 200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2003年湖北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国各省市的排名。本文选取四大信息产业集群的代表区域北京、上海、广东和重庆来研究上述区域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力求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信息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表1为以上四个城市1997年-2007年的相关数据,由于中国信息产业中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和数据收集的局限,这里只列出了四个城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相关数据。
从表l、表2数据可以看出广州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最高,从2006年开始基本达到百分之二十六多,其当年价总产值也是远远高于其它地区,2007年达到8257.03亿元;而重庆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相对较低,2007年为1.23%,其当年价总产值也远远落后于广州,为50.71亿元。图l是上述四个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单位亿元)的比较,图2是上述四个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的比较。
首先分析北京当年价总产值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之间的模型关系:Y表示当年价总产值,X表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下图是北京地区XY散点图,以及之间的关系模型。单位:万元
Y=13495040+3.734346X
(2.850869) (8.520723)
(0.0191)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88971,DW=0.74514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72.60273,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13。说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每增加1万元,当年价总产值增加3.734346万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原理和方法可以建立其他三个地区的关系模型如下:上海:
Y=2003862+6.097527X
(0.273655) (9.367822)
(0.7905)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906983,DW=2.7998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87.75609,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06.说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每增加l万元,当年价总产值增加9.367822万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广州:
Y=40573100+3.149989X
(9.736075) (33.28312)
(0.0000)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991941,DW=2.02122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1107.766,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说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每增加l万元,当年价总产值增加3.149989万元,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重庆:
Y=7062365+70.86152X
(2.455592) (6.090944)
(0.0364) (0.0002)
拟合系数R-squared=0.804771,DW=1.82718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37.0996,Prob(F-statistic)的值:0.000181.说明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看出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西部地区的代表重庆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更大,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与经验估计相吻合,因为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地区,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越大。
四、区域信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建立
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本文认为影响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员(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万元)等因素有关。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和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是主要因素。下面着重考虑这四个因素,取1997—2007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取对数,建立对数一对数模型进行计量,Y表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成长,用当年价总产值表征,xl表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x2表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之和,x3表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建立回归模型,表3为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二)实证结果解释
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数对该行业总产值的影响分析
Cl代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数对该行业总产值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地区的Cl值分别为1.711173,0.906277,1.032687,1.840988,这说明,这四个地区从业人员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行业总产值增加1.711173,0.906277,1.032687,1.840988个百分点。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之和投入对总产值的影响分析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最大竞争特征在于高技术含量及技术创新。R&D活动,又称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R&D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主要表现在: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产业集中度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品价值主要来源于科技技术知识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创造性劳动,其产品附加值较高。R&D投入比例高,R&D活动一般不会中断很长时间,R&D成为取得技术领先和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c2代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之和对该行业总产值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地区的c2值分别为0.447765,0.487064,0.183885,1.432763,这说明,这四个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之和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行业总产值增加0.447765,0.487064,0.183885, 1.432763个百分点。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对该行业总产值的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表3中c3代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入对总产值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对行业总产值的影响可通过以下模型表示:北京:Y=-685332+4.91905X
(-1.48747) (24.60881)
(0.1711)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985356.DW= 1.83277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Cistic的值:605.5935, 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
该模型说明北京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万元,该行业总产值增加4.91905万元。上海:Ln(Y)=4.438319+0.752116Ln(X)
(6.611898) (17.20218)
(0.0001)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970484,DW= 2.26290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295.9148,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
该模型说明北京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行业总产值增加0.752116个百分点。广州:Ln(Y)=3.551337+0.875776Ln(X)
(6.241888) (23.9935)
(0.0002) (0.0000)
拟合系数R-squared=0.984607.DW=1.166682,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statistic的值:575.6881.Prob(F-statistic)的值:0.0000.
该模型说明北京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该行业总产值增加0.875776个百分点。
4.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重庆地区年末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是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可能是收集数据太少的问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一)对现有格局的反思
北京科技人才密集,科研人员层次水平高;研发机构数量大,科研实力雄厚;同时,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高,对留学归国人员吸引力增强;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上升;从事生产人员比例下降,科技活动者比重上升,科技活动的人员比例已经超过生产人员比例;人员年轻化明显。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国际上比较科技人力投入而制定的可比指标,表明是否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科技队伍长期从事企业科技活动。2005年重庆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50人年,低于全国(3067人年)和西部(955人年)平均水平。罗斯托指出,在任何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势头”,是由于若干个“主要增长部门”迅速扩张的结果,因此,要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既自身兴旺发达,又带动各个区域经济腾飞的主导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加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本区域产业的关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高技术含量与技术的关联性决定了产业有重要的外部经济效应和其他间接效应。

本文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比重更大,这与经验估计相吻合,因为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地区,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越大。
(二)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的竞争力,信息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加速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更高了,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通过群集化发展,增强竞争力,因而,培育地方信息产业集群,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产业集群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状况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因地因时的处理好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央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予以政策倾斜,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有意识地向西部地区靠拢,将其培育成西部地区的支柱产业。
第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对外招商引资宣传的有效性,充分吸引外资和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
第三,提高劳动力素质,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落后地区更具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中西部地区应加大高科技人员的培育,采用有效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培育企业的研发体系,增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第四,政府应该站在全局高度,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丰富区域内企业生态环境,完善区域功能,形成科研、物流、服务等功能齐全的产业生态网络,从而更好地促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挥良好的、正面的集聚效应。
第五,为研发型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有突出贡献的研发产业从业人员物质奖励,增加财政对研发的投入,扩大研发扶持资金规模。
李春艳,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综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12).
陈亚辉.基于钻石模型的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当代经济,2006(12).
唐敏.基于创新优势下的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J].经济问题探索,2004(9).
盖文启.集群竞争——中国高新区发展的未来之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赵玉林,魏芳,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刘志亭.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6(12).
毛慧红,颜建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实证分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4(6).
王子龙,谭清美,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应用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
黄鲁成,张红彩,李晓英.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系统协调度分析,统计观察,2006(6).
李勇强.孙林岩,赵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9).

【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相关文章:

光电效应说课稿07-12

关联词造句大全06-07

信息产业销售人员的英文求职信范文07-03

光电效应光子教案06-03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03-08

有关联通实习报告三篇04-14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03-29

有关联营合同4篇05-04

有关联营合同3篇05-01

区域调研报告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