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拥抱生活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拥抱生活

时间:2023-02-20 10:37:5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拥抱生活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拥抱生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我认为:立足文本,拥抱生活,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情怀。
  
  爱默生曾经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也就是说,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走进了语文,你就走进了生活。语文,是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激情的演绎;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生活浪漫优雅的诠释。所以,立足文本,拥抱生活,不是一种姿态,而是语文教学应有的情怀。
  
  洪镇涛先生认为“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立足于文本,组织学生和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对此,我深有体会,如果不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我们的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不然,我们的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我们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了。
  
  一、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部,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尽快进入文学的王国,并在其中能自由遨游。
  
  (一)、立足文本
  
  课文是进行熏陶学生人文精神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材料,但课文毕竟只是例子,从量的角度讲,毕竟太稀薄了些,其烈度和浓度恐怕都大大不足。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大量引进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优秀课外作品,让学生从这些课外作品中吸取充盈的人文性的精气,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这个前提,就是语文教师自己受浓厚的文学熏陶,有充沛的人文精神,有高强的阅读能力。离开了这一点,“熏陶和培养”便无从谈起。只读不写,只教不研,是思想的丧失,教学的缺憾,由读到写,边教边研,才是提高和发展自己的必由之路。独立处理教材,吃透教材,高处着手,这是能把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条件,这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钻研教材是每位教师必须做的事情,只不过钻研程度有深浅罢了。我们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而且要彻底地深入里面,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于“教参”“教辅”,每课都按它来处理和设计教学,这样势必苑囿了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和理解,我们最终只是一个模仿秀。
  
  我们教师应该“字字句句都过关”这才能说我们走进文本了。“读是根本,品是核心,以读促品,品读交融”这是我的语文阅读教学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在读中品,品中读,品读结合。品读,就是精读、深析,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鉴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尤其是对文章中的重点精妙词句进行品析。如采用“加一加”的方法,即在原文上增加字、词、句子,或段落等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采用“减一减”的方法,让学生在课文上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的妙处;还有“调一调、换一换、改一改、联一联、读一读”等好多方法,它们确实是品析语言精妙的良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催化剂。
  
  (二)、以读为根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积累、感悟过程,这也是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阅读教学的主心骨是读。文章的情感和韵味不经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的。然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已被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忽视了,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所谓的优质课,很难听到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学生读的权利不知不觉被架空了。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掌握正确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答案是唯一的,那就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去感受,让学生去体味。通过阅读大量的精美文章,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语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在反复的朗读吟咏中熏陶渐染的。
  
  (三)、 生本对话
  
  1、想象式
  
  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何引导学生想象呢?主要有“补白”与“角色转换”两种方式。“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发现作者有意或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时,作者对有那些诱人的前景没有写,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进行补白,进一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角色转换。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课文中死的文字激活,把静态变为动态,把抽象演绎为具象,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内化语言,使体验得到升华。比如学习《谈礼貌》时,教师可问:你平时做到了礼貌待人吗?对于礼貌待人你觉得有必要吗?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刻体会到礼貌待人的重要,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实现心灵对话。
  
  2、熟读精思式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所谓“有得”,是吸收的结果,也是质疑文本求得答案的结果。
  
  熟读精思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做。
  
  熟读就是熟练地读,读得程度深,所以就不能是速读,必须是慢慢地,细细地逐字逐句地读。可以是出声地读,也可以是默默地仔细读,而且必须读上几遍。
  
  精思就是仔细地思考。首先要养成精思的习惯;其次,是要把握精思的时间。读前思:看到题目思考一番,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会怎样写 ……读时再来检验自己的思考对不对;读中思:思考文章的重点难点,结构层次,中心等;读后思:思考收获体会,不同看法,新的见解等。第三要掌握精思的方法:(1)多设疑。(2)循规律。(3)独立思与启发思结合,以独立思考为主。熟读和精思要相结合,读――思――再读――再思,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这样就能逐步加深理解文本,取得更好的效果。
  
  3、评点笔记式
  
  就评点方式言,有眉批,总批;就评点的对象言,可以评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可以评点文本的形式技巧,评点文本的内容主旨;就评点的开展言,可以个体评点,可以小组评点。如《海伦凯勒》的教学,我就是采用了评点笔记式对话的方式。每个学生选择感悟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或段落,或篇章,做出眉批或总批;语文小组充分交流,然后推选小组最佳评点五处,作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作一篇笔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此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必然成为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
  
  二、扩大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时空领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是现在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生活化的课堂,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生活的品味。可以布置这样的语文实践性作业,架起语文与生活的桥梁:A、回家运用已学的泡茶方法,给爸妈沏一杯茶;B、出一份有关茶内容的手抄报。
  
  (二)、学科整合,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把教和学联络起来。”“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他是人类生活的浓缩。课堂上,一幅幅展现学生个性的画,一个个学生自编的动作,无不体现学生独特的创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而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新境界。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走进社会,张扬学生个性
  
  5月12日四川地震,在学生间的交谈中,我发现学生对这次灾难相当关心,“看着新闻报道中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我都哭了 ”、“灾区的小学生太不幸了”、“那里的人太不幸了”……对于这些发自生内心的评论,我因势利导,利用一节语文课时间,把四川地震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我读了几首为灾区人民写的文章,并播放了相关的录象后,引导学生对这一场震灾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交流后,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给灾区小朋友写一封信。
  
  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丰富而又广阔的园地。要学习语文,当然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的海洋。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入生活,在积极的言语需要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学生的内化,使之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更好地走进社会,创造自己的生活打下基础。
  
  (四)、融入自然,放飞学生心灵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学生内在之创造力。”
  
  薄薄的一本语文书,容量有限,受长期的“书本论”的影响,现在还有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的现象,把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使学生的学习无乐趣可言,成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展现学生自我?我在教学实践中,针对课文的特点,如有些感性知识通过“口”是无法表达清楚,像《水》、《望月》《只捡儿童多处行》等课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破除“教室为中心”的传统积弊,变狭隘的封闭式传统语文教学为开放式新型大语文教学。
  
  总之,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理解,去分析、综合,来提高他们的“感”的能力,并将这些感受材料在思想的仓库中储存蓄积起来。一旦运用,就会像打开闸门一样,记忆的洪流就会奔腾不息,其中收益最大的应是学生作文。平时的生活感受,学生储存了不少素材,写作的语言文字已不在像过去那样枯燥、乏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既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质量,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又提高了分析、领悟、创造能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个性展示和语文素养提高的舞台。
  
  立足文本,拥抱生活,使语文教学天宽地阔。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拥抱生活】相关文章:

立足教学文本实现有效练笔习作08-21

在阅读教学中立足文本训练学生个性写作08-02

语文教学凸显语文本色08-03

重词语教学显语文本色08-15

立足生活超越课堂08-17

数学教学应生活化08-17

在语文跟生活之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08-20

小学语文教学中细读文本的妙用08-14

教学论坛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