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教学管理论文>校本教研 校长是第一受益人

校本教研 校长是第一受益人

时间:2023-02-24 19:32:29 教学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本教研 校长是第一受益人

 






一校之长,现在有个新的名字叫“第一责任人”——“普九”验收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自然也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品尝做各种责任人的滋味后,我竟惊喜的发现做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味道很不相同,既不是太苦,也不是太辣、仿佛有几份甘甜,利益大于责任,我觉得——校本教研,校长是第一受益人。

一、压力轻了

一谈责任,就意味着当被告、赔偿、亏本,甚至坐牢,就有一种无形的外在的压力。一谈受益,则意味着收获、好处、实惠,就有一种潜伏的、内在的动力。
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困惑那么多、那么难,由谁来解决?怎样解决?这自然是校长巨大的压力。然而,校本教研则是给校长减压的“千斤顶”。校本教研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校为本。研究的内容是基于学校,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选题范围,研究的地点是在学校中,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室为研究室,以教师为研究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校,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如果说,随着校本教研这一新的教研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那么,我们校长的困惑就少了,压力就小了,思想负担减轻了,脑细胞损伤也减少了,这样就一定能延年益寿!我说“受益”,此乃最大益也!

二、位置正了

领导们经常教导我们说当校长的位置要坐正。事实上,校长的位置是很难坐正的,或许,当了一辈子校长,位置也没坐正过。
新的课程背景赋予校长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给予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供予教师更广阔的成长天地。学校发展凭什么?教师专业成长凭什么?凭校本教研。而面对校本教研这一大课题,校长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有三大要务:一是学习,二是思考,三是实践。
学习是我的第一大要务。我深知,面对校本教研这样的高深,不学习就和同志们没有共同语言,不学习就会失去行为的理论支撑。因此,我经常翻一翻《新课程校长手册》、《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新课程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新课程发展性教师评价》,读一读《中小学管理》、《湖北教育》、《宜昌教研通讯》,欣赏欣赏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案例,品味品味同事们的反思文章,甚至也还恬不知耻地给老师们作一些专题辅导讲座。正是这样,我动了,老师们的学习欲望日益高涨,老师们的学习由强制变得自觉,由被动变得主动,由单一变得全面。于是,我们明确提出了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目标。
思考是校长的灵魂。校本教研中的诸多问题都有待我们的校长和老师进行深刻思考,不然,我们的研究活动就难以跳出形式主义的怪圈。新课程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有人却提出“学校无差生”、“班级无差生”的观点,并冠以“潜能生”、“学困生”、“品德后进生”等溢美之词。慎思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吗?你本身就不承认学生有差别,你怎么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呢?承认差生无所谓,问题是如何对待他们,鉴于对这个问题的认真思考,我以《谁之过》为题写过一篇教育叙事案例。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基本形式,我在想,集体备课的追求目标究竟是什么?主备人和同伴的角色定位该怎样?集体备课应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校实行了集体备课《三定表》。听评课也是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一种基本形式,但怎样听、怎样评,则是一个很大的艺术问题。作为校长,评得好,可能将老师引入正轨,否则就会将老师引入歧途。作为同伴,要么一片赞歌、一片欢呼,要么不加思考,人云亦云。为了切实增强听评课的实效性,我草撰了一篇题为《也谈校长听评课》的反思文章,明确提出听评课的核心在于思其人之所未思,言其人之所未言。
带头实践是校长的本份。有人说,校长不行正事,他就必定会挖空心思地炮制这个条条、那个框框来害人。这话虽然刻薄,但也并非毫无道理。校本教研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研究制度。一种新的制度的建立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的历程。作为校长,你不带头实践,怎么了解老师们的困惑?怎么理解老师们的疾苦?我很欣赏老向的那句话:在校本教研中,校长要从后方到前沿,变“给我上”为“跟我来”。
学习使我们变得充实,思考使我们变得深刻,实践使我们变得富有。我做了这三件事,我的老师们也是做了这三件事。如果说我们做对了,也就是说我的位置坐正了,我正在学会当校长,此乃第二大受益。

三、管理易了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矛盾很多,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学生难管教、教师待遇低等等。这些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归纳分析,一是教师的物质需求得不到保障,二是教师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表现在管理形式上则是禁令多、规范多,落实少、效果差,管也管不好,理也理不清。
校本教研给学校管理以全新的视角。校本教研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它符合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主导取向。我认为,既然校本教研和打麻将一样是老师感兴趣的事,那么,在管理上就用不着高压和强制,作为管理者,我曾说:“老师们,怎样搞校本教研?就像我们平时研究典型牌例那样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因为老师们的研究行为是主动的,我们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少有“禁止”、“不准”之类的词语,我们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是:“在学习中教书,在教书中学习;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在超越中完善,在完善中超越。”我曾欣慰地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到这样一句话“想教书,就一定能够教好书”。
一个单位的舆论主题代表着一个单位的文化主流。回首过去我工作过的许多地方,总有一点办公室里谈牌径,餐桌上谈酒经,会议上讲散经的印象。校本教研开展以来,我们的文化主流悄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充满生机的“聊文化”应运而生。办公室里,老师们渲泄着工作的喜忧;餐桌上,他们谈论着教学的得失;会议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教育故事。这种“聊文化”是非制度的,而正是这种非制度文化,决定着学校校本教研的命运。
有人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我并不认为这话全对,但值得肯定的是它强调在学校管理中,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民主、平等、和谐。我发现校本教研能较好地解决“缩短距离”的问题。在校本教研中,我和我的老师站在同一起点上,研究着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伴,我们互为老师、互为学生,我们有什么不平等的呢?我曾在一篇反思文章中写道:“……作为校长,应该有点权威,作为教了二十多年的老师,也该算经验丰富,然而,学生就是敢和我吵架。我竟如此,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尴尬我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呢?对于他们的某些失误我有什么理由不能宽容呢?”。面对文本,老师和学生同时实现着与文本的对话,老师有老师的体验,学生有学生的感受,他们之间有什么距离呢?我读过一篇八年级某班一女生的日记,是这样写的:(涉及隐私,内容省略)
听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我们师生之间还有很大距离吗?
作为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不用吹胡瞪眼,不必高压强制。同事间、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和谐。这是我的第三大受益。

四、感动多了

有人说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但我认为更多的则是动力和机遇、惊喜和感动。
每当我走进老师们的办公室,昔日开玩笑、拉家常、聊天的情景悄然不见,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出现了。老师们总是三四个、五六个地凑在一块儿,或集体备课、或畅谈体会、或撰写案例,你一言,我一语,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在愉悦的氛围中,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时,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一种渐渐成长的拔节声。我想,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音乐啊!
一幅趣味对联、一个脑筋急转弯、一道数学竞赛题,既活跃了办公室气氛,又丰富了老师们的知识,大家其乐融融。老师们在聊的时候,常常出现好些困惑,于是,聊文化的兴起又形成了强劲的教师学习风。请教名师、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几乎成了老师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同伴互助的方式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好多教学金点子就是在这种浓郁的聊文化氛围下产生的。如老教师周泽甫老师的优生教育法就给同伴们很大的启发。他班上有两名特别傲慢的优生,一个叫江石玉,一个叫陈南江。针对他们的傲气,周老师就分别用他俩的名字给他们出了嵌名上联,要他俩对出下联,(“石中璞玉须雕琢”、“陈平临南江浑身是水”)。两名学生看后很快明白了周老师的用意,对联对得不错(矿里生金要冶炼,周公教语文满腹经纶),傲气也减了不少。
每当我走进老师的课堂,再也不是沉闷、再也不是被动、再也不是封闭,一种特别的感受油然而生:课堂活了!
教学形式变活。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已经在渐渐隐退,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运用到每一个学科,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化学课上,一老师在讲《碳酸钙的工业制取、性质、用途》这一课时,把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引进课堂,将碳酸钙的制取、性质、用途讲述得生动逼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语文课上,一位老师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导入方式,引人入胜。是这样开头的:先潇洒的在黑板上写出“逼上梁山”和“《好汉歌》”,引起学生的悬念之后,他开口了:给同学们一个成语和一首歌名,请你们自由选取其中一个,随便谈点感想,可以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所有的人都有说话的欲望,大家纷纷畅所欲言、情绪高涨得很,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与文本的自由对话。
课堂气氛变活。以前我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不爱回答问题,整堂课都如一潭死水,学生学得无味,老师教得也没劲等等,到处都是抱怨声。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反思课堂教学,渐渐明白: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学,也不是我们的学生太差,而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太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唯有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清楚的认识了这一点,老师们的教学行为便也慢慢转变。如今,这种抱怨声已明显减少。注意观察课堂,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春”啊!易小蓉老师的表演型课堂,寓教于乐;周泽甫老师的幽默型课堂,欢声四起;桑玉蓉老师的开放型课堂,热闹非凡;向宏佳老师的互动型课堂,师生同乐;孟祥海老师的探究型课堂,趣味横生……
一老师在教《句子和单句》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寓教于乐,如用“你们看:‘王永辉又笑了’这就是动词谓语句”学生们一听老师用自己班上的学生来举例,觉得很有趣,都高兴的的笑了,气氛一下子变活,在笑声中理解了动词谓语句,同时这句话对王永辉这个平时喜欢嬉皮笑脸的同学来说又是一个小小的暗示:不要老是嬉皮笑脸。再如讲名词非主谓句时,老师用“正在上课,一条蛇爬进教室,××同学大声惊呼:哎呀,蛇!”并辅以恰当的声音和表情,学生竟然信以为真,甚至少数同学还跟着惊呼起来:啊,蛇?让学生真实的再现了那种情景,课堂在出现了短暂的宁静之后一下子又活跃开来,气氛更加浓厚,学生在一片惊呼声和欢乐声中轻松的就理解了什么是名词非主谓句。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有谁不乐意呢?
学生思维激活。在新课改中,人们提得最多的话题是“动态生成”的问题。如何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一直在努力的探讨,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泽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话剧。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断让我感受到了动态生成课堂给师生们带来的快乐。例如一老师在上《核舟记》一文时,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提疑问,一学生就提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这是怎样的一个动作啊?是不是矛盾?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通过析读、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活动起来,最后确定:这个动作唯有坐着才能更加形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算不上经典,但它让我看到了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又如八年级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书上写的是“曲径通幽处”,而有的书上却是“竹径通幽处”?到底是曲径好还竹径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其中有位同学回答说:“我觉得曲径好,因为曲有弯弯曲曲的意思,它更能体现寺院的幽静,同时曲径一词给人想象的空间更大,它既可以让人想象成是一条长满竹子的小径,还可以想象成是一条满了绿树开满了鲜花的小径。”另外一位同学这样回答:“我觉得竹径要比曲径好,因为寺院里住的都是一些无世俗杂念之人,它们的情趣一般来说都应该比较高雅,而竹就是高洁的象征,所以他们会选择种竹,而不会选择那些俗气的花草,此乃一。其二,据资料介绍,诗人常建一直有归隐的意思,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他应该是一位高洁之士,所以竹径也更适合于他。”这不正是我们期盼的生成型课堂吗?
一次次无意地闲聊,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精彩的画面,一朵朵思维的火花,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动。当了八年校长,我也从未这样感动过。因此,我说这是我的第四大受益。
学校是校长成长的摇篮,校长成长了,学校也就发展了。如果我说校本教研校长是第一受益人,谁能否认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不是直接受益者呢?这正是我们将校本教研的总体目标定位于“学校得到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实效,学生得到实惠”的真实思想基础!


【校本教研 校长是第一受益人】相关文章:

校本教研总结08-13

试论校本教研08-17

校本教研计划08-13

校本教研制度08-18

校本教研之心得07-24

校本教研制度08-12

校本教研培训心得12-18

校本教研个人总结05-01

校本教研制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