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时间:2023-02-27 00:09:1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

自从我校进入课改实验区以来,课程改革工作得到家长们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同和肯定。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也有一部分家长对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理念不是很了解,出现了“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不如以前扎实了、写的作业少了、课堂上没有以前那么‘安静’了、我们以前学习可不是这样”等意见和声音,甚至引发出“现在的老师是不是没有以前敬业了”的疑虑。面对这些声音和困惑,我们觉得有必要和家长们做一些交流,产生一些共识,促进孩子的成长。下面我就语文教学的情况和家长们做个交流,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
首先让我们比较一下《语文新课程标准》与以前《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具体体现,也是编写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了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首先,小学语文旨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其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调“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使课程标准具有截然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现代内涵。
首先,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课堂而提出的关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框架。长此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课程就是在“大纲”规范下的教材,没有教材就没有学习,同样没有了课堂也就没有了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把语文教育延伸到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提倡广义课程观指导下的大语文教学,明确地提出综合性学习,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它作为“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逐年级段进行阐述,这是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到过的,而且综合性学习直接涵盖了对学生学习时空的拓展、学习的多样性和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等多方面内容。
其次,从教学目的来看,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新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所以,新课程标准用了大篇幅描述了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而对于具体教学的实践则只提供实施建议,这就给教师、学生和课程开发者以广阔的建构空间,充分调动了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
第三,教学大纲主要是为教科书的“教”提供规范,而课程标准则主要是让教师“用”教科书。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本地区、适合于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能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
第四,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方面,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要达到的结果,主要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中反映出来,比较笼统,比较概括,基本上没有对达到结果的过程给予描述。而新的课程标准则有相当多的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建议,比较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充分表现出了新的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第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重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个要求,也就会挑战部分家长眼中的作业观,教育主管部门也对学生作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其余时间做什么,就是增加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将书面的作业尽量的留在学校、留在课堂完成。
所以说,新的课程标准从教材、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师的职责等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建立起一个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些都突出反映了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本质超越。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教师称,现在做教师比以前更难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有哪些新变化呢: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的机械训练,一切都为了考试转,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将学生看作了一个装东西的容器,将学生物化了。诚然,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它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已有经验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走出语文看语文,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正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与文学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感受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修养心智,从一个物质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拥有丰满的人文情感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一、让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智慧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动人的艺术。所谓“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被选进教材的文章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新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打动学生的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之中,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小脑袋,就如同璞玉,需要教师去开发,去雕琢。把理性的教化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让理性的认识回归到情感的认同,这不也是“人文”的体现吗?
     二、让语文学习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不同角度选取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如《兰兰过桥》、《地球爷爷的手》、《火车的故事》、《棉花姑娘》等。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教师就会捉住契合点,引导孩子收集信息资料,让学生生活,拓宽视野,在语文之外学习语文。 这样,课内外结合,学科之间结合,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生们还得到语言之外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世界。通过上网,看书,培养收集信息的习惯与能力,初步尝试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好语文,离不开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从点滴开始引导、培养,一旦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将会比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
     三、语文学习让学生体验角色与身份
     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课堂上,如何结合教学促进社会角色的体验,对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都很重要。新课程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不同的角色。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合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理解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四、让语文课堂成为练习交往本领的场所
     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安排上都非常注重情景的互动。在教学上,教师可以灵活利用这些教学情景,训练孩子多种交往能力,让语文课堂活化为孩子们练习交往本领的场所。交往不仅是课堂上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证。
新课程、新教材给予了语文教学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这里,我们的教学可以穿越传统的课堂时空,把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联系起来,与学生们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是开放而鲜活的。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变化----家长座谈会讲座稿】相关文章: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初探08-1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学习预设”08-17

试论小学语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08-24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07-31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08-17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优化08-02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08-13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08-19

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探索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