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政治论文>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时间:2023-02-11 11:27:17 政治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  
  口陈立欣
  (青田县山口镇中学,浙江青田323900)
  民俗文化,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著作《札记·淄衣》中就有民俗的记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宝库。所以,对农村初中思品课教学而言,民俗文化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民俗资源,可能会引起一些教师的担心: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运用?效果又如何?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也不必过虑。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相关民俗,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民俗文化知识,提升民俗文化素养,在感受和体验民风民俗的绚丽色彩和丰富意蕴中提升对我国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增强主动传承和积极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和民族情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法律责任、人文与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从而大大丰富和拓展课程的文化、思想内涵,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尝试着让学生在感受、感知、感悟民俗文化中提升综合素质谈些体会。
  一、感受民俗,内化学生思想品德
  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往往不是哲学思辨、逻辑推理或道德说教的产物,更多的是对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习俗和事象进行仿效、遵循,以及在禁忌习俗中得到的约束和回避达成的结果。因此,提倡学生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走上社会,广泛收集民俗文化,歌颂民族精神之根、弘扬民族精神之魂,从而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使他们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一点对农村学校的思品课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无法时时表达对子女的亲情抚慰和生活关怀,使得对子女的尊师敬老、团结友爱、相互尊重、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等道德教育有所缺失。在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的影响更多地是在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项中呈现,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说里流传,如能有效借鉴,既可以补充教材知识,也可以发挥德育功能。例如,在七年级“我和父母”一课教学时,笔者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习俗,穿插介绍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又如,笔者在教学“追求高雅生活”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介绍“端午节”这一民俗,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是课堂中的一个片段:
  师:提到“端午”,除了划龙舟,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
  生:粽子。
  师: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从屈原的故事而来。
  师:诗云:“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与纪念。(板书:“由来”藏故事)
  师: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学生思考后发言,略)
  师:看来民俗的内容挺多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看录像,略)通过这段录像,我们体验了我国传统节日所渗透的深厚文化底蕴,懂得了它们是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关于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出示课件)听到这则消息,同学们有何感受?不妨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1:明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被其他国家申请为文化遗产,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师:是啊!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感到遗憾。
  生2:这件事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对!韩国申“遗”成功,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3: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我们高兴地看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传统节日在我国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蕴涵了丰富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在让学生学习和感受相关民俗内容的同时,借助民俗载体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传播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使学生在民俗文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成长,在各项活动中形成自然的伙伴关系,遵循并培养合作、分享、助人、谦让、遵从等良好的品德。
  二、感知民俗,强化学生守法意识
  初中思品课的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叹这样的苦经:“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现在的孩子真难教!”据统计,进入2000年,青少年犯罪人数和所占比例均有大幅度提高。
  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仅仅因为与网吧老板的小矛盾,两个少年竟纵火烧死20多人,当大火疯狂吞噬无辜的生命时,纵火者竟坐在对面的楼上谈笑凤生。2004年,北京4个少年策划并绑架一名中学生,然后先将人质杀害,再向其家人索要赎金。在庭审时,4个少年并未如众人期望般地流泪而有所悔恨,他们居然相视而笑,庆幸自己未被判处死刑。2006年,山东省平原县16岁少女高华,因为对两个哥哥不满就在饭菜里下了农药,毒死了亲人……
  面对这些血的教训,笔者以为,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的原因,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制教育不够表象之下,蕴藏的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人手——倾全力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所以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植人民俗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民俗,强化学生守法意识。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守法意识,才能使他们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我们知道,法律与民俗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孝亲”“血缘”等,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发挥了类似于法律规范、约束的功能。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第五单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借用民俗谚语“租不拦当,当不拦卖”,帮助学生理解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掌握教材的含义;引用民俗谚语“四季春为首,万事法为先”与“人随王法草随风”,助七年级教材“法不可违”等单元的教学一臂之力。这些当地耳熟能详的民俗谚语,使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民俗习惯良莠不齐,选用时要予以合理的“扬弃”。如笔者教学思想品德——法律单元时,在探究原环节中植人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分析我国旧婚姻习俗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危害性,强调禁除一些根深蒂固的陋习还须依赖法律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现代婚姻法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含义。如此立足于法制教育,有针对性的剖析有关传统民俗中的是非,可以更客观地理解现代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他人和自身的人身自由权利。
  三、感悟民俗,优化学生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品质,尤其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养成乐观开朗、自尊自信的性格,是中学思想品德课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为此,笔者把民俗游戏、民俗手工艺和民俗曲艺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感悟,以此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长。
  例如,曾参加首都建国50周年庆典演出的青田鱼灯,被誉为“天下第一鱼”,是青田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传统灯舞种类,笔者就把这一极富地方特色的素材运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这一民俗活动充分发挥了“悦心、悦神,悦意、励志”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
  民俗竞技一般都带有明显的竞争性,把它们介绍给学生,对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作用十分明显。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竞争与合作”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抗挫能力”,组织学生观看了青田龙舟竞技等传统活动的录像。青田赛龙节是瓯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乡民过端午节的重大节庆活动,只见龙舟下水后,在一片锣鼓声中畅游了起来,不时划出“龙门阵”“江龙戏水”等阵法,然后进入龙舟竞技:两条龙舟顺江而下,争先恐后;此时,锣鼓阵阵紧催,划桨击水如飞,观众喧声震天,场面十分热烈。此情此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竞争的作用和合作的力量,学会将竞争的压力变为动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的青田石雕,以其独特的质地、秀美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博得人们的喜爱。这一切对身处石雕之乡的学生,是最熟悉、最亲近不过了,不少学生甚至还有参与雕刻的体验。于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这些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素材,开展“讲雕制一说体会一谈畅想”活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增强了耐心和毅志力,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强了进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通过民俗文化教育,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对民俗民风有所了解、有所实践、有所感悟,从而有所成长,必定能使我们的思品课堂焕发体验与感悟的光芒,增加理性与实践的功效,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

【政治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思品课植人民俗文化教育的尝试】相关文章:

初中思品课教学反思01-14

[思品论文]思品课开放08-17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08-17

[思品论文]思品课情知教学模式研究08-17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08-17

思品论文:目标教学让思品课走向有效08-15

小学政治论文:浅谈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07-22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中导行途径的选择08-17

[思品论文]加强思品课教学研究和实验切实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