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时间:2023-02-26 13:07:3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 付冬薇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 倪岗
  
  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一般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在教学中容易发现和操作。其中,段落间的衔接在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中抓住段落衔接的标志性词语,可以紧跟作者思路,快速理清文章层次,提高阅读速度,同时有助于进行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写作中运用巧妙的段落衔接方式可以使文章达到“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对段落衔接的运用并不理想,教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对段落衔接的知识也不够重视,更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方法。本文以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关于段落衔接的理论为基础,主要结合中小学教材对段落衔接的三种基本且有效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在段落衔接方面为中学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提供新的知识借鉴。
  
  吴礼权教授关于段落衔接的策略主要讲了三种,分别是“关联词语衔接”、“时序语词衔接”和“顶真式衔接”,这三种策略虽是最基本的,却是最有效且最易于学生掌握的。学生如能掌握并在阅读和写作中自觉灵活地运用,就能够相应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下面主要结合中小学课文对段落衔接的这几种策略进行详尽的阐述。
  
  段落衔接策略一:搭桥引渡,关联词语衔接
  
  所谓“关联词语衔接”策略,是一种利用汉语中勾连各句子间不同逻辑关系的特定关联词语进行段落衔接的方法。这在叙事作品的段落衔接中非常常见,且相当有效。既可以实现语势的贯通和表达的自然流畅,又使逻辑关系非常清楚。这些关联词语细分为四小类:表示强调关系的有“真的”、“诚然”、“是的”:表示顺承关系的有“于是”、“从此”:表示转折关系的有“可是”、“然而”、“但是”、“不过”、“当然”;表示总结关系的有“因此”、“总之”等。
  
  (一)运用“真的”、“诚然”、“是的”之类表强调的关联词语来实现上下两个段落自然对接的方式,这在教材中十分常见。例如:
  
  例1,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例2,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鲁迅《社戏》)
  
  例1中“真的”起强调作用,二字巧妙地实现了上下两个段落的衔接,使表达自然流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的真切感情,突出了对那夜的难忘和乡间小朋友的怀念。(www.fwsir.com)例2中“诚然”二字冠子段首,既实现了上下两段的巧妙衔接,又写出了少年确实水性好,驾船本领高,为后面由一群少年陪“我”去看社戏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运用表顺承关系的关联词语“于是”、“从此”和表转折关系的“可是”进行段落衔接的例子也很多,例如:
  
  例3.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例4.晚上,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从此,每天清早我就去山坡上扯马草,上学前卖给那些马车夫。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的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
  
  可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许申高《别饿坏了那匹马》)
  
  例3中叙写的内容关联性很强,如果没有关联词语衔接亦可,但作者用“于是”一词一接,则使两个段落上下过渡更自然,语势上更趋顺畅,显然运用关联词“于是”的效果是明显的。例4三段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段落间转接显得十分自然,这与运用表顺承的“从此”和表转折的“可是”起到有效勾连上下的作用显然密不可分。
  
  (三)除“可是”外,实现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还有“然而”、“但是”、“不过”、“当然”等。例如:
  
  例5,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冰心《观舞记>)
  
  例5中运用“然而”、“但是”两词很好地实现了上下文的自然转折。前一词“然而”否定了上文的假设,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在表达文字描写得再美,也无法穷尽这惊人的舞蹈之美这一点,更突出了这舞蹈之美。后一词“但是”则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内心无法抑制的欢喜和激动。
  
  (四)运用表总结关系的“因此”、“总之”等勾连前后两个段落,亦属多见。例如:
  
  例6.我认为死是悲哀的,无奈的,无助的。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此,在死的面前我感到绝望,因而在这绝望的面前,我的生,我亲戚朋友的生,以及一切世人的生,以及一切生物的生,都有着一种哀恻的色彩,好像是晔白的日光照不透的,隐隐存在着。(孟东篱《死的联想》)
  
  例6中作者用“因此”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得出结论,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使上下文逻辑关系清晰明了,表达更加自然顺畅。
  
  段落衔接策略二:与时俱进,时序语词衔接
  
  所谓“时序语词”指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或词语。用时序语词衔接前后两个段落的策略,在叙事文字中特别常见。这种衔接策略可以使得叙事有条不紊,而且段落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同时可以推进事件的向前发展。例如:
  
  例7,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泰戈尔《金色花》)
  
  例7中三个时间“沐浴后”、“吃过午饭”、“黄昏时”按前后之序,将几个段落衔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使叙事条理清晰,而且使段落间的衔接显得自然流畅。再如:
  
  例8,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换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张之路《羚羊木雕》)
  
  例8中多件事情一起叙述,运用画线的时序语词,使得叙事有条不紊,而且段落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同时推进了事件的发展。
  
  段落衔接策略三:前后蝉联,顶真式衔接
  
  所谓顶真式衔接,就是用前一段落的末尾来做后一段落的起始,从而形成上递下接的交接形式。这种衔接方式又可分为“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则是上一段落的末尾文字与下一段落起始的文字相同:“宽式”则是上一段落的末尾文字与下一段落的起始文字在字面上有部分词语相同。不管是“严式”还是“宽式”,这种顶真式衔接可以使文章段落之间的对接十分自然流畅,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富有特色,而且能够产生鲜明突出的“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或意趣。例如:
  
  例9,一条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卡尔·恰彼克《牧场之国》)
  
  例10,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例9属于“严式”顶真式衔接,例10属于“宽式”顶真式衔接,无论哪种方式都能使段落前后顶接,蝉联而下,都起到了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不但能使句子结构富有特色,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关于段落衔接策略的教学有三点需要强调。
  
  第一,采用演绎法。通常语文知识的学习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先举若干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悟出规则,属发现式学习,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二是演绎法。先呈现规则,然后用例证加以说明,属接受式学习,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就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学习段落衔接这一知识点的难度并不太大,所以我们主要采用演绎法,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将知识点的关键处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然后用多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解释和说明,从课堂效果来看,采用演绎法是恰当的。
  
  第二,要特别注意例子。首先,例子要典型,而且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典型的例子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迅速感知知识点的本质特征,而熟悉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尽可能排除文章内容的干扰,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其次,例子要充分。通过直观呈现的例子可以减少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深化知识点。再次,例子可多用片段。片段能够说明问题,就尽量用片段,可以有效避免整篇文章其他知识的干扰。基于以上选择条件,我们从中小学教材中筛选出大量的既典型学生又非常熟悉的片段作为讲解知识点的例子和依据。
  
  另外,还要补充一定量的变式练习。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应用于语文实践,而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可以使知识点的应用达到自动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刚开始练习时要降低难度,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随后要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和新颖性。比如,在教学中,讲解完段落衔接的某一策略,我们会呈现出新的例子,在文章中几处适当的地方空格,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文字,使段落间过渡自然流畅。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我们进行段落衔接策略的专项讲解及训练后,发现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很快就能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该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原本或许是无意识的使用变成有意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吴礼权,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 8)。
  
  2,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珍,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谈汉语阅读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1(6)。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相关文章:

浅谈语境中的词汇教学策略08-18

浅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08-15

浅谈中学语文课中的目标教学08-12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08-12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08-05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8-17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思·写08-17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策略08-03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