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时间:2022-08-03 08:50:41 语文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

  新疆伊犁巩留县牛场中学 马 兰

  通过近十年来的新课改实践,笔者发现语文教学的漫漫课改之路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仁分享。

  一、对教科书的重新认识:变“用一本教””为“用多本学”

  在课改之前我的理念是:老师就是用课本教,学生就是用课本学,老师是通过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就是唯一的“定海神针”,老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它来转,语文课上教师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不厌其烦,详详细细、方方面面的讲解分析,着实做到以纲为纲,学生得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听讲记录,任由“满堂灌”“口口填”,着实做到了以本为本。

  在课改之后清楚了新课程的观点:“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通过对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践,我逐步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空间非常广泛,是有非常多的教科书搭成的大舞台,教科书不是是唯一的了,老师们是一本本书、学生是一本本书、学校是书,家长是书,社会是书,生活更是一本本书……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我在上《羚羊木雕》结合最后两段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结尾,你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积极讨论,查阅手头资料,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非常可贵的想法,同学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照本宣科。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只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就会将一本教科书变为传授知识的多种载体。

  二、对教师备课的重新认识:变“超周备课”为“终身备课”

  在课改之前对语文课本中涉及问题大多是预设的,结果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的。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可学生一脸茫然的表情却让我疑惑不解。苦恼不已: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成正比呢?现在看来这样做真正是弊大于利:对教师来说是照原样口干舌燥的搬运,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整齐划一,对学生来说是腰酸手痛的被动接受,事实证明这并不是好事。原因有二:第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说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第二,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大大钳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要有丰富知识。而丰厚的语文素养——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投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碰撞火花,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的备课应该是终身的,随时随机的。

  三、对课堂角色的重新认识:变“教师自我”为“学生的体验”

  老师在一节课后往往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预设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这种太注重自我感觉的现象,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如又一次我在上习作时,结合学生头天晚上看的电视来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我是得心应手,自我感觉相当不错。可是学生的反应令我气恼:个个面无表情,布置下去的作业更是空洞无文,好像压根没经历过,我是白唱了45分钟的独角戏。经过了解,学生对我的讲解毫不感兴趣,后来我经过反思: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欣赏电视和写作影评是有难度的,学生们的认识水平远远不够。于是,我就上次的话题重新备课,还是结合上次看的那部电视,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给定话题让大家聊天,我也参与其中,经过引导,我把这次习作改为写观后感。这次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有话可说了,一篇篇习作便各抒己见,洋洋洒洒。

  四、对教师地位的重新认识:变“师必贤于弟子”为“弟子不必不如师”

  课改之前已经习惯于教师这一权威且丝毫都不曾动摇,但是随着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学生们的思维不断被打开激活,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时时冲击着教师这一权威。恰如其分的证实了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使人不得不承认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新课改的实践在不断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尤其是现在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学相长这一理念必然会成为一种趋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支持者,引导者,必须转变角色,虚心学习,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方可引领正在求知的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总之,随着新课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呈现出的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促使广大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围栏,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多方面的学习信息,拥有多种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必须转换彼此在教学中的角色,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很好的解决问题,积极合作的同时,注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视每一个学生为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共同关心国家乃至世界的新发展、新成就,努力创设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努力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认识观不断变化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四变”】相关文章: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24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教学论文08-16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08-19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08-25

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朗读教学08-17

数学新课改中的几点体会对浅谈08-15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08-17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演”08-17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08-2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