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

时间:2022-08-14 16:44: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的人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一)

有的人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有的人说课稿(二)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 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2012年11月29日

  后寨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执教: 赵 剑

  时间:2012年11月29日

  课 题:20、有的人(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出诗味。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渗透: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做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虽然他 留下遗言是:"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但是无比悲痛的全国人民还是不顾一切地为他举行追悼会。国民党反 动派派出了许多的军警特务妄图阻止人民悼念鲁迅先生。我们从前边 学习过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知道,反动派阻止得了吗?那简直是螳臂当车。鲁迅逝世13周年后 的1949年10月19日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人民公开地隆重纪念鲁 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北京的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 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板书课题,范读,介绍作者。

  臧克家(1905—2004)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文学家。山东诸城人。臧克家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这个时期,创作了《难民》《老马》以及长诗《罪恶的黑手》等诗篇,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三、指导朗读,教学相关字词。

  1、多音字组词

  Wèi (为了ù(到处ò(作业) 为 处- 作-

  wéi(行为)ch?(处理) zuō(作坊)

  2、近义词:情愿—甘愿 到处—处处 抬举—抬爱 伟大—崇高 永远—永久(永恒) 下场—结局

  3、反义词:伟大—渺小 记住—忘记 永远——短暂 情愿—勉强 抬举—贬损(贬低) 死—活

  4、解释词语

  (1)"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2)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4)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5)摔垮:人民要推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不朽:不磨灭,指长存在世上。

  五、讨论:全诗分为几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讲了什么? 按"评价两种人的生死价值——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线索,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第1小节);第二部分(2—4小节);第三部分(5—7小节)。

  第二部分: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 人民当牛马的精神,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

  第三部分: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七、指导对比朗读诗歌,总结。(P教参173—174页或下载资料)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作者曾说:"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八、疑难解析。(P《教材全解》214—215页划线处)

  1、习作中应当怎样运用对比手法?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的两种人都是怎样的人?

  九、归纳中心及习作特点。

  1、中心:

  这首诗通过对鲁迅以及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号召人们做人要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2、写作特点:

  采用对比手法,使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十、作业:

  本课《家庭作业》。

  附板书设计:

  20、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①活着 想伟大 想不朽 使别人不能活

  已死 摔垮 烂得早 无好下场

  ②活着 为牛马 作野草 为别人更好活

  已死 记住他 处处是 被抬高

  有的人说课稿(三)

  《有的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中国当代新诗四首,它们是《有的人》、《悼念一棵风树》、《星星变奏曲》、《雨说》。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www.fwsir.com)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

  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

  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3、   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三学生已经在第三册学习过诗歌,第六册的第一单元也是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理解,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二、  说教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  说学法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法:

  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这节课是四个板块:

  一是朗读感悟,.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法,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 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四、  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导入:

  教师用大屏幕打出内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齐读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教师导语:鲁迅,读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请同学们齐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导语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

  1、听录音,朗读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听录音,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整体内容及感情色彩,让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倡导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教师适当点拨,补充。精华处)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

【有的人说课稿】相关文章:

《有的人》优秀说课稿03-21

《有的人》08-16

有的人08-16

有的人  示例08-16

《有的人》 方案08-16

《有的人》教案06-07

语文 -有的人08-16

语文 -《有的人》08-16

有的人作文08-21

有的人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