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报告总结>个人总结>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时间:2022-08-22 06:37:31 个人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对比反思,查找不足--“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
  
  农安县小学数学学科“深化教学模式研究”主题研讨会于10月25日在育新小学举行。会上,两位二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老师分别作了两节公开课,第一节是由育新小学栾世贤老师指教的《教室有多长》,第二节是由新阳中心小学初黎黎执教的《乘法分配率》。会后,进修学校数学学科教研员刘玉和主任作了关于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的业务辅导。
  
  会上,刘主任首先解释了我县小学数学“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题立题依据,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承载的课程功能及基本叙述形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深化课堂改革而创建的。经历了“研制--实验--推广”三个阶段,现已全面铺开,普遍应用。三年来,我县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应用更加得心应手。2011年长春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我县参赛的四位教师全部活得一等奖,并获团体一等奖;在2012年的长春市课堂教学大赛中,我县师范附属小学的崔丽艳老师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长春市小学数学年会上做了数学观摩课。现正在录制《商不变的规律》一课,准备作为新改版的“新世纪”版教师用书配套资源全国发行;新阳中心校的初黎黎老师在刚刚结束的国培班中作为学员代表上了观摩课《摸球游戏》……成绩斐然,这也验证了情境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是科学可行的,但我们在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以期研究解决。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部分的问题
  
  1、盲目“复习”,把复习当做数学课开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建议:面对某一节课,如果复习真的有必要,应把“复习”融在“情境”之中,但不要把复习单独作为一个环节处理。)
  
  2、刻意“揭题”,混淆了“课题”与“问题”的功能。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前书写课题、先复习再书写课题、把活动主题当做课题、一次写较长课题。(建议:1、上课之前不写课题;2、课题应伴随着知识点的被揭示而呈现;3、课题应是数学知识点,如:“小熊开店”应该为“用除法解决问题”;4、较长课题应几次写完,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先完成“加法”,再完成“交换律”,最后再呈现“结合律”。)
  
  3、“前奏”过长,为情境而设置的铺垫过多。绕了很多弯子,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数学问题上来,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冲淡了情境的主体地位。(建议:“情境”就是为揭示“问题”而做的铺垫,情境本身就存在现实性、趣味性、探究性,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不要为情境的呈现设置过多的铺垫。
  
  4、“伴奏”过强,冲淡了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有的情境国语追求趣味性,反而冲淡了数学主题的地位,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数学问题,产生了注意力分散。(建议:创设情境要突出数学问题,既要有趣,更要有思考价值,要使学生的兴奋点在数学问题上。)
  
  综上所述,情境引入是为了探究的需要,我们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强调其实用价值,给情境“瘦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部分的问题
  
  1、技能缺失,小组交流有过程无实效。(建议: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一贯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2、引导不当,全班交流缺少思维碰撞。小组合作除了组内缺少必要的交流之外,组间还缺少不同观点,不同思路的交流与碰撞。(建议:小组代表汇报的过程,是教师和全班同学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搭建组间不同发现的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比如追问: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三、解应用、强化体验部分的问题
  
  1、关注进程,没有给学生“示错”与“纠错”的机会。(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及出错的原因,了解学生的思考历程,把学生的错误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
  
  2、关注结果,缺少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提炼与积累。(建议:学生经历了就要有感悟,个体的感悟有主观色彩,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后进行反思,把有价值的感悟提升为经验,把个体的经验推介到全班,集体分享。)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部分的问题】
  
  1、草草收场,忽视了“总结归纳、提升经验”的价值。(建议:总结归纳、提升经验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要引导学生全面梳理,教师再加以提炼。)
  
  2、目标不清,偏离了数学课的核心价值取向。数学课的总结归纳,就应突出数学课的核心目标。要突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建议:要引导学生重点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几方面进行梳理,并且这种梳理应该是以学生的课堂经历为基础的。在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目标明确,指向清楚,适时点拨,还要有简明扼要的概括。)
  
  以下这节课是我在之前本学期探索课讲的一节公开课《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在听了这两节公开课和刘玉和主任关于“情境探究式“数学教学模式的辅导后,收获很大,也通过对比反思,查找这节课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遵循这样的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会是目的,但会教更是教会的前提。
  
  课 题  《课桌有多长》
  
  课 型  数学(观察物体)
  
  研究主题  怎样把探索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较好地结合起来?
  
  主备学校  兰天哈二小
  
  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知识,“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作准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安排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意识以及交流、合作的习惯,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思维比较活跃。本节课学习测量的有关知识,可以说,学生没有什么知识基础,惟一认识的是学生用尺,但也只是知道用尺子画横线,其他了解得很少。
  
  教学
  
  目标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善于与人合作、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补改
  
  在最后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比如裁剪师量体裁衣,火车铁轨和车轮的宽度,以及墨水盒子和墨水瓶的宽度等等,让学生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体验数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
  
  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引导观察
  
  学法:小组合作、实际操作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直尺,书本,铅笔,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阿福快过生日了,他的徒弟想给师傅做一件新衣作为生日礼物,可是身边又没有尺子量尺寸,徒弟很着急,阿福对徒弟说,这样吧,我用我的手大致量一下,你按照这个长度去做吧。徒弟看师傅用手量完身上的衣服,整好三拃那么长。小徒弟满心欢喜,二话没说,就跑回去准备给师傅做衣服了。生日那天,徒弟高高兴兴地把衣服送给了师傅阿福。可这件衣服阿福怎么也穿不进去。原因是这件衣服又瘦又小,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感到特别奇怪,挠了挠脑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在裁剪之前用手量了啊,是三拃啊,我还反复量了好几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2)故事讲完了,师傅穿不上这件衣服,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你能帮阿福的徒弟想想办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3)小结:由于师傅阿福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4)生活中,你见过测量的场景吗?你在哪见过?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一张同样长的课桌,你想知道它有多长吗?那请你用身边的物品动手量一量,看课桌到底有多长?(板书:课桌有多长)
  
  (1)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2)同样长的课桌边,你们说的怎么会不一样呢?到底以谁说的为准呢?(多媒体出示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的主题图。)
  
  (3)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只有在测量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工具进行测量。人们为了测量的准确与交流方便,发明了尺子。(出示直尺)
  
  (4)认识尺子。
  
  多媒体出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数字表示刻度,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为1厘米,也用符号写作:CM(板书:厘米 CM),所以1厘米也可以说是1CM。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5)找一找你的尺子上的1厘米。把你找到的1厘米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按照多媒体显示的线段说一说哪些也是1厘米。
  
  (6)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7)建立1厘米的表象。(先看直尺,然后用手比划,同桌相互比划,小组内比划,全班汇报。)
  
  (8)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事先准备的材料袋拿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这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9)认识几厘米。引导学生认识2厘米、5厘米有多长,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2厘米和5厘米哪个更长一些?你还知道其它的几厘米吗?
  
  学生相互拿着直尺介绍,交流展示。
  
  (10)学习测量方法。出示一支铅笔,你怎么量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说一说。
  
  多媒体出示4只小熊量铅笔,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那应该怎么测量呢?小组讨论交流。指名说一说。
  
  (11)师小结:通常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再交流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方法,这样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主导和谐统一起来。
  
  (12)尺子除了可以作为测量长度的工具,还有一个功能,谁知道?那我们怎么来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呢?
  
  教师示范,学生观察。边画边介绍:先对着尺子的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0刻度线开始,画到刻度4为止,在4的上面也点出一个端点,这样就画出了一条4厘米长的线。
  
  你想画一画吗?拿出练习本试一试。
  
  (三)应用练习,巩固概念
  
  1.测量长度,填写下表。
  
  估计
  
  测量
  
  数学书
  
  ( )cm
  
  ( )cm
  
  铅笔
  
  ( )cm
  
  ( )cm
  
  食指
  
  ( )cm
  
  ( )cm
  
  2.量一拃,一步长。(小组合作完成)
  
  (1)先估计,再测量。
  
  (2)指名到教室前面走一走,看看教室东西的长度有几步? (走之前讨论一下从哪到哪是一步?)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测量工具用得比较熟练了,但是在测量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一步长应该怎么算,从哪到哪是一步?在交流争论中学生逐渐达成共识。
  
  3.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样东西进行测量。
  
  (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测量活动中,有的学生量桌子长,有的学生量同学的耳朵长,有的学生跑到黑板前量黑板的长度,还有的学生量同学的眼睛……)
  
  (测量中,学生逐渐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如有的学生用尺子量桌面的长度时,尺子不够,大家想办法,一名学生拿尺子,另一名学生做标记,这样一步一步地测量,最后再算总的长度。)
  
  4.量易拉罐一周的长度,看谁的方法最好。
  
  讨论一下,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量。指名到前面来操作。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再次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动脑筋,想出了许多方法,虽然有可行和不可行的,但是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启发,丰富了生活经验。
  
  (四)总结评价,提升经验
  
  师:下课的铃声就快响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板书:认识厘米)
  
  既然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那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同桌合作,用直尺来测量课桌到底有多长,一人用手指做标记,另一人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认识厘米)
  
  厘米 CM
  
  教学回顾与反思
  
  由于“前奏”过长,为情境而设置的铺垫过多,浪费了时间,冲淡了主体地位。导致教学时间超时,学生的测量实践活动没有有效进行,本节课的情境创设用书中的主题图就可以了。没必要再编故事,这属于画蛇添足。
  
  育新小学二年四班栾世贤老师讲的一节数学课《教室有多长》,这是《观察物体》这个版块的第一节。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49-50页《教室有多长》
  
  教学目标:1、经历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到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一样。2、在实际测量和反思过程中,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亮度意识和能力。3、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测量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体会到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教学难点:对测量方式的恰当选择及测量结果的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尺、书、文具盒、盒子、学生测量活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播放学生测量活动课件。
  
  2、引导学生观察:(1)录像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2)用什么工具测量的?(3)怎么测量的?
  
  3、提出问题:现在我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长?(指出具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的方式,产生测量的兴趣】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进一步明确测量地点
  
  (为了便于各小组有序活动,以地砖3条线表示教室的长度,学生分批进行测量)
  
  2、选择测量工具、明确测量方式
  
  (1)现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小组
  
  (2)小组内同学研究选一种测量工具,并研究怎样进行测量。(生研究,师巡视,调整测量工具)
  
  3、出示小组测量要求
  
  课件出示:一号组长主要负责监督、汇报、控制声音(监督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记录的结果是否正确);二号主要负责测量(其他人监督);三号主要负责在记录单上记录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其他人监督);四号主要负责记住测量了多少次(其他人协助)。
  
  4、学生开始测量,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5、组长汇报,师板书。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组长汇报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小组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6、引导学生观察测量结果,有什么发现?(结果不同)
  
  7、全班交流:我们测量了同样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8、师生归纳: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9、总结经验:测量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你认为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反思、归纳的过程,积累测量活动的经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用盒子测身高
  
  (1)请两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到前面,比较一下谁高,猜测谁用的盒子会多一些?
  
  (2)再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摆盒子,师强调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组员帮着数。(生开始活动)
  
  (3)归纳: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去测不同的高度,结果不同。
  
  2、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 淘气和笑笑用回形针做测量工具,分别测量了两根木条的长。(课件出示)你觉得两根木条的长是怎样的?(生自由说)
  
  (2)教师归纳:虽然两根木条都是三个回形针的长度,但由于回形针长短的不同,所以两根木条的长度就不一样,回形针长的木条就长。因此,笑笑测量的木条比淘气的长。
  
  3、估一估
  
  认得身高仨月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 课件出示,指导学生观察,估计小女孩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阿姨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先让学生自己估测,再和同伴交流,最后指名说,课件演示)
  
  (2) 揭示结论
  
  儿童身高大约有六个头长,成人身高大约有七个头长。(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借助不同的测量工具,丰富测量活动经验,进一步感悟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一样。】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测量可以使用那些测量工具?回想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这节课的测量活动,有什么发现?
  
  4、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5、课后实践活动:(1)测量一下同伴的身高是不是6个头长?爸爸、妈妈的身高是不是7个头长?(2)选择身边的一种工具量一量课桌、黑板有多长,再和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经历的测量活动感悟提升为活动经验,通过课后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丰富学生的测量经验。】
  
  板书设计:
  
  测量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工具
  
  结果
  
  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对比反思:最终目的是教会,但会教才是最大的本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遵循科学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既关注过程,更要关注结果,给学生示错与纠错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把学生的错误想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实效,才真正有意义。

【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主题教研会学习总结】相关文章:

探究读写互助式教学模式 寻找阅读、写作教学新思路04-10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09-05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探究08-25

“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08-24

法理学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08-24

多媒体教学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8-24

高中班主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08-25

物理探究教学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法08-24

构建阅读课"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尝试08-26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研究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