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文档下载>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

时间:2022-10-01 09:13:4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通用6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通用6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1

  礼记中说道:“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研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后,我深入地感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点,也深深地感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本次语文课标,我最大的感触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紧扣核心素养,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创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开展高效的教学,促进每位学生都取得自己最大的进步。现在,浅谈一下我受到的启发与思考。

  一、浓浓语文味,戚戚中华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世世代代都要传播与弘扬。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运用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去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以文化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语文中,学生要感受到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爱国主义之情,践行爱国主义之行为。

  我希望学生在学完语文后,可以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爱上语文,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统筹核心素养,启蒙思辨能力

  在生活中,语文的学习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然而,我们教师是否把握住了语文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在教学中,学段要求细分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样给老师指明了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突破点。

  核心素养中的“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思辨性,它的意思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毫无客观坐标。从此处,我看出了一个人自主思考、分析、整合、推理等的'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雏形,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明确的体现出来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思辨思维的熏陶,比如: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路,并且包容学生所有的思维活动,对于有偏差的想法,也要注重抓住契机,牵引到合理的思维想法。

  三、立足学习任务群,实践中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这是非常新颖而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在一个任务群里,在教师创设学习情境时,年龄和知识水平相仿的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实践性活动中,学习任务群中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困难,他们汇总各自的问题,通过咨询老师和查阅学习资源,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和命题,检验学业成就

  课标内容改变了,那相应的评价和命题方式,也要相应地转变。教师需要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我们本着综合考查、语言材料、创新形式的原则,结合真实情境、典型活动、典型问题的思路,来坚持素养立意、学习任务群这一导向。

  对此,我的思考是:评价和命题时,我们要结合核心素养中学段要求,设置阶梯型的难度递增的题型和内容。同时,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题型:调查学生最喜爱戴的口罩图案。题型,采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内容:姓名、最喜欢的口罩图案、最喜欢这个图案的原因、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这样的题型,学生只有真正通过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讨论和探讨,才能表述出来。同时,也很好地检验出学生的学习成就。

  五、互助携手共学习,巧用互联网

  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也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研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吃透课标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符合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我们也可以创建学习任务群,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习更多的知识,携手同伴,共同研讨与进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上就是我本次研修学习的一些收获和见解。希望以后我可以学无止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2

  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直播讲座,让我对现在的语文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

  郑教授首先讲了与2011版本的新课标有了四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第二立足生活,实践主线。第三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第四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通过学习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感触颇多。从主要变化的内容中发现了新趋势。“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和“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两个课程理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之前的.教学基本上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单一、低效,现在要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鼓励自主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在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部分,我认识到教学任务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更注重学生的思考、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新的课程标准对于作为普通的一线的农村教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我将紧跟新课标改革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更好地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好好地服务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3

  开学初,我反复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想,收获颇多。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教学的标杆。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和感受:

  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

  课标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课标21页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在板书给学生时,做到一笔一画,特别是低年级写字时,每一个字要分析字形、结构、占格,在每次教学时,要尽量留15分钟进行识字写字,只有保证充足的识字写字时间,抓好课上有效的时间,认好字、练好字、学好字。

  二、阅读教学重在平时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侨情做作的腔调。

  在教学一二年级,学生们爱唱读,把音拖得长长的。我想,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而不是学生拖腔怪调的吼声。

  课标23页还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把课本的课文会读会背,还要培养学生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所以,在低年级,语文老师就该与家长相互配合,在校内、家中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习作教学强调儿童生活实际的连接。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会“写话”,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4

  当今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契合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更新教育观念,xx实验小学组织全校语文老师聆听多位专家学者的相关讲座。xx教授、xx教授、xx教授对新版课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我可谓是受益匪浅。主要有以下体会: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体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能够转化为自己所学,做到活学活用。

  其次,高度重视识字与写字。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是学生情趣、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对比以前减少了写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汉字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已知的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教学由难变易。

  最后,应重视“整本书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之后让学生试着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向同学们推荐。这样,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渗透还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践行,结合“双减”政策,让新的教育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5

  近几年,我一直在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课改的一些内容。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的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心得6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你觉得应该如何设计语文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多教师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教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变都将无济于事。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课改、落实课改精神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下面谈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营造氛围、积极参与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要想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发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教师和学生是朋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朋友关系,让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中。然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为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不说。另外,课堂上的规矩也可以改一改。课桌不妨摆成“T”、马蹄形、圆形等“主体式”。上课,学生可上台当“老师”,不解时才请教、求援,必要时老师给予启发、引导、点拨。讨论,既可前后左右结队,也可以离开座位与朋友切磋。学生动口多了,可动手写一会儿;坐久了,可站一会儿;动脑多了,可埋头闭一会儿眼睛;只要有助于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给学生“一路绿灯”,不必设防,从而让学生的创新灵感得以迸发,人格个性得以张扬。通过实践,我深感这样的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读、思、问、议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要多动脑筋,在准确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又要不拘泥于教材。创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兴奋点,如讲故事、做游戏、画一画、唱一唱、猜一猜等。将各科教学融入语文教学中,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摒弃束缚人发展的陈旧传统教育观念,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逐步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素质。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每位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要更新,实物展示、音乐启迪、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适时地给学生讲明学习的道理,让学生真正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

  三、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化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式”教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只是在继承,没有探究,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学生“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必须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化,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一番。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建立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并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知识让学生获得;学法让学生归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去探究。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儿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意志、兴趣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同一年龄阶段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及个性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管用。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发展弹性大,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倨来的成功欲望,相信学生的潜能,诊断学生的优势智力,激励他们发展成才。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

  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而,教师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如:激励式、发散式、创新式、逆向式的提问。教师还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让学生在课开始时“带着问题走进来”,课末“带着问题走出去”,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六、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有了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而且,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等,其影响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深远得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语文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知识的良好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