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写作技巧>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

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

时间:2022-08-17 13:56:17 写作技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

  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

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

  庄启龙

  题记:生活总在不经意间让人感慨万千,回忆更是如此。两年前,应儿子班主任颜素霞老师要求,以"爱上阅读"为题在家长会上谈儿子的阅读经历。今日,应儿子班主任林燕飞老师邀请,给方城小学五(1)班同学谈我的阅读经历,颇感意外,但想想终是乐事一件,勉为其难。重要的是,借此机会感谢老师与同学们对儿子患病以来的关心与照顾。

  同学们:

  第一次正经八百地在课堂上给你们谈我的阅读和写作体会,很有压力。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是一已之见,让人直接受益颇难。我的管窥之见仅供参考。

  一、我的阅读经历

  回顾我的阅读经历,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基础弱,缺憾多;二是撒大网,采花蜜。按我的学习、工作时间段分,大致是:

  1.幼儿园阶段。无书可读,基本是听故事。

  2.小学阶段。课外读物就是连环画,那时我国连环画创作出版正处在繁荣顶峰期,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我生活的渔村小镇阅读资源极有限,我用省下的几分零花钱去摆在路边或过廊的几家小书摊里租读"小人书",就算是阅读了。直到初中,我才知道,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和鲁西西"诞生于1981年,《童话大王》创办于1985年。

  3.初中阶段。武侠小说正流行,这是我国1980年代重要的文化现象。那时的我,懵懂少年怀惴"侠客梦",加上阅读资源仍然有限,胡乱地读了不少中国古代通俗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包括少量出现在小说里的古诗词。

  4.高中阶段。从乡村进入城区就学,自感压力大,任务重,只能抽时间阅读,那时不管什么国别、年代、体裁、题材,有什么读什么,阅读量有扩充,但系统性差。

  5.大学阶段。这是我打开阅读之门的重要时期,当第一眼看到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真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从头到脚感到卑微。那四年,我用大把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可以说是如饥似渴,主要是法学理论和学术经典读物,培养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

  6.工作至今。20个年头,我的阅读主要随着工作与生活两大背景而变化,除了工作类书籍外,阅读了大量的人文社科和文学艺术类书籍,我的原则是非精不读,非著不读,畅销书不读或少读。

  二、我的阅读体验

  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和教训,谈三点体会:

  1.童年也是一个人的故乡。生养的那片土地是一个人在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童年是一个人在时间意义上的故乡。成人后,几乎所有的情感都走不出童年。如果处理得好,两个故乡就是一对翅膀,会带你们飞得更高。你们必须像宝贝一样呵护好这对翅膀。

  一个人选择不了地理的故乡,但可以重视、珍惜童年。我的经历告诉我,人生该懂的道理在小学语文课上其实都学过了。童年就像一块海绵,见什么就吸什么。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书读得越多,内心会打得越开,会彻底变亮,这种亮、这种火焰是会一辈子陪伴你,让你活得透明光亮!

  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我的一大遗憾是,没有能够在童年和少年的时候读个上千本书,尤其是错过了诵读古诗词的最佳时光。现在回想起来,人在懵懵懂懂的时候读一些书,效果特别好,书对你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2.好书当经得起反复读随意读。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各有各理。胡适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博就是什么书都读,所谓"开卷有益";高就是读书要精尖专。朱光潜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必须慎加选择。"这些观点,值得借鉴,但最终还是依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好加以选择和吸收。

  读什么书?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经典。什么是经典?常说为经,常念为典。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但经典的话不是如此。经典为之经典,梁衡提供了三个标准: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经得起重复。我提供不了书单,也不赞成把一个人的标准做成一切人的标准,提供两个方法:

  ⑴读好书。好书如同好菜。检验一本好书,随意翻上一页,读上一段,能把你吸引的,这就是好书,不是非要等到全部读完才能说好。好菜也是如此,吃上一口,美味自知,不是等到吃完才能知道。好书好文章,是说作者在语言、思想、综合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基本水准,处处都好看,从头至尾都经看。盖房子也如此,泥房子镶上一个铝合金窗户,终久够不上高档。不过,不爱阅读的人啥书都是读不下去。

  ⑵读硬书。我说的硬书,是指需要化时间、精力去啃的书。啃意味着难读。不管是专业领域阅读,还是私人偏好阅读,有些书必须读,它是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从依附。前段时间老师荐读《少年读史记》,作为入门读物不错,但还要知道《史记》是史家之绝唱,经典中的经典,是源书、基础书。建议以后去读原文,难度有,但值得。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我有过段时间重读硬书的习惯,比如《史记》。一个人读下几部硬书,那将是你一生的看家本领,也决定你能否从经典走向经典的重要途径。

  3."我"是行动派。知行合一才能做成事。我有两件事坚持得比较好:一是阅读,二是长跑。二者相通且有共性,都是在一个人独处时静默去做的事,阅读时可以与巨人对话,长跑时可以与自己对话,操作简单,受用一生。如何养成长年阅读习惯?一靠自律,二靠氛围。

  ⑴自律。自律从习惯开始,逐渐变成意志力。近年来流行21天习惯养成法,实际上很多人连21天也没有坚持下来。我的方法是以长跑者的思维方式去做:一是今天不想跑,那就去跑;二是今天不想跑步有千百个理由,坚持跑下去只须一个理由;三是今天违背自己定下的原则,以后必将违背更多的原则。阅读当如此,没得商量。

  ⑵氛围。氛围包括外在环境与内心世界。外在环境有社会、学校、家庭,前两者差不多,但家庭氛围各有不同,比如家庭藏书、阅读气氛等。而一个人的内心更是不同。宋·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我深以为然,一空下来不读点什么,总觉得挺浪费时间;一日不读书,总觉得缺点什么。多年来,早晨不跑步、晚上不工作的话,一般读书一至二小时,中午选看一些报刊文章,几乎不中断。

  三、从写作的角度看阅读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中文专业,过去写的东西主要是论文、公文之类,谈不出有关写作的好建议,这里只从写作的角度来谈阅读,或者说,怎样的阅读可能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谈三点想法:

  1.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不管做什么,厚积才能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手中一管墨,胸中墨一桶。写作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逐字逐句码出来的。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梁衡说:"要想达到一般的阅读、写作水平,总得记住几千个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就得记住许多的精词妙句;如果想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还得要记住许多的体式、结构。至于文章内容深浅,风格高下,那就要看其他方面的修养。"那么,如何积累?方法固然很多,但最基本且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得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有了火种,才可能熊熊燃烧。

  有的同学在写作文时经常笔握在手里晃来晃去,半晌写不出一句话,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有可能是词汇积累不够,平时记得少,想不出恰当的词。词是文章的基本单元,文章写作的第一步就是熟悉单词、储备词汇。举两个词汇运用的例子:

  ⑴好词描写。比如,描写鸟的动作,一年级的作文用一个"飞"字就好了,因为那时没有储备足够的词句可供选择,谈不上用词还要美感,但五年级的作文就不能再以一个"飞"字搪塞过去,因为背的诗多了,记的词句也多了,诸如"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等,好词一大筐。只要平时注意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根据作文情景需要用上准确且具有美感的词,在文章中水到渠到,自然成"纹".

  ⑵成语(常用词汇)的运用。记得我小学的一次作文课,在描写表达感动情景时,我与同桌同时想到"热泪盈眶",都希望对方用别的,最后我妥协了,改用"泪如雨下",可感觉好像没到这个程度,又改用"泪水夺眶而出".自此,我对成语很受伤。这说明当时的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写作时容易千文一面。比如,描写好天气的词:风和日丽、碧空万里、云淡风清、春暖花开、春光明媚、秋高气爽;描写坏天气的词:风雨交加、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又如,形容吃东西又香又快的词: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垂涎三尺、风卷残云、狼吞虎咽、蚕食鲸吞、大快朵颐、饥不择食,我认为不如一句"他差点连自己的舌头也生吞下去"来得生动,更有生活气息。当然,其背后需要积累,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这纯属个人看法,值得商榷。不过,我喜欢翻阅成语词典释义中的典故及运用,那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含金量极高。

  2.善于"抄袭"是习作的捷径。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书读得越多,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强烈,包括思想、观点、文字、结构等。这里说的"抄袭"不是真抄袭,也不是直接引用。文学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很强继承性,后人写的很多东西是对前人的创新,比如古诗文中就不乏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举三个例子:

  ⑴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隋炀帝杨广《野望》:寒鸦飞数(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⑵唐·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南北朝(南梁)·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⑶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石延年(曼卿)赠友联(此事记载在宋·高文虎《蓼花州闲录》):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宋·万俟咏《忆秦娥》: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

  ▲宋·孙洙《河满子》: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

  ▲宋·欧阳修《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宋·贺铸《行路难/梅花引》: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末元初·段成己《木兰花 其一 前重阳几日篱下始见菊放数花嗅香挼慨然有感而作以贻山中二三子》:佳时苦恨欢悰少。镜里衰颜难再好。试将离恨说渠侬,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金·元好问《蝶恋花》:过眼风花人自恼。已□寻芳,更约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元·张弘范《寿阳曲·酒可红双颊》: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明·孙蕡《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十首)》: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声肠断非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

  ▲清末民国初·沈曾植《金缕曲 为藏山题画》: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清末民国初·程颂万《玉楼春 其十》:花开未老人年少。顷刻光阴都过了。坐来虽近远如天,天若有情天亦老。

  ▲近现代·施蛰存(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题沈本千西湖长春图卷》:从今不老即年轻,正须妙达南华旨。天若有情天亦老,长春请用无情始。

  文章相因,其实就是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建议先熟记最美的诗文,然后提高语文水平,到时再压倒前人。

  3.文章为思想而写。为什么写作文?或者说,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好语文?还是说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把手段当成目的,为写作而写作,不但写不出好文章,还可能厌烦、无助甚至痛苦。

  最近,我开了微信公众号,闲暇时写几篇小文放在上面,往深里说,是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还是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环城山地越野小记》受到了一些关注和点赞,有的留言说像看《徐霞客游记》,有的谬赞说像看《桃花源记》,其实我对这篇小记不太满意,离陶渊明以文学手法描绘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记》更是相差十万八千,它只是传递了我绕城山地越野的信息,记载了途中的所见所闻而已,至多就是文字还有点美感,但仍欠斟酌,最重要的是缺乏思想,没有给人以新思想。(www.fwsir.com)文章的目标是创造思想。针对现阶段写作,提两点建议:

  ⑴学习"文势"."文势"是中国古典写作理论中的珍贵遗产。梁衡说:"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措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苏东坡: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毛泽东: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至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当其出伏而转注也,千里不止,是谓大屈折。行文亦然。(《讲堂录》)

  据说,韩愈每写一文总要重读一遍司马迁的文章,为得就是借太史公的一口气。建议同学们今后写作文前重读一下名文名篇,从经典中借气,说白了就是找找"感觉".

  ⑵表达真情。写作文一定要反映真性情,写真事真话,表实情实感,切忌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东拼西凑,有时凑字数,有时看字数够了就嘎然而止,写到哪里算哪里。

  由于时间关系,就讲这些吧。再次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一山的关心帮助。

  谢谢大家!

  整理于2018.3.26中午

【我给小学生谈阅读与写作】相关文章:

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08-24

谈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08-18

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08-18

例谈高考作文的写作08-24

谈如何拓展学生写作空间08-17

谈初中英语阅读的技巧08-15

谈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08-24

谈阅读教学中段的学法指导08-17

《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09-02

阅读与写作教学计划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