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征文范文>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时间:2022-11-08 09:57:35 征文范文 我要投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是某个办事部门为了某个活动公开向社会征集的有关文章。还是对征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

  经典,他不是自封,也不是谁指定的,它独特的魅力在于它具有普通作品无法涉及到的魅力,在于它启迪心灵,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下面我没得加介绍一本书《青春之歌》。

  它是一本红色经典类型的书,一高亢激昂的旋律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歌曲。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期间,以林道静为主的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真实的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道路。作者通过那段不可忘记的历史给予青春的热度,借助红色历史的记忆,唤起了新时代学生们内心深处的共鸣。通过林道静的故事是我们读者感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以及对自由的真理不懈的追求。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结合到一起,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才能真正的有前景有出路,才真正的拥有值得人们永远歌颂的青春。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青春之歌]唱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们的心。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太过于短暂。但也因为他太过于短暂,才使人对它格外珍惜。对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时给予我们活力的美好憧憬,对于那些曾经经历股青春的人来说青春时美好的回忆。作者以激昂的笔墨,真实展现了人生道路的丰富多彩,充满坎坷,充满艰辛,充满快乐……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2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这个片段选句《桃花心木》,一篇不完全是讲“桃花心木”的《桃花心木》。

  以前,我不会独立,更不懂独立。但从南京回来后,我又想起了这一篇文章,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

  独立的生活,独立的自主,不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吗?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尝试。因为每一次尝试就等于一次机会。这一次,我也尝试了。我尝试离开父母;我尝试自主学习;我尝试照顾自己;我尝试了结识朋友。

  最后,我回来了,而我的`一次次尝试也变成了一个个机会,这些机会让我学会了自主。我没有再像小公主,小皇帝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前妈妈对我的唠叨都变成了一句句贴心温暖的关怀。

  在南京之行中,《桃花心木》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或者还是我无所不能的多拉A梦呢?我想,他都是,因为在不同的环境里,他给了我不同的启示。

  其实,语文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有它的道理,但只有你亲身去体验后,才能真正明白。

  现在,我想种树人说:“桃花心木”已经学会了适应环境,能够在“不确定”中生存;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已经能在逆境中可以坚定的立在土地上了。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3

  “这就象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句经典的话。

  读完这本七万余字的《小王子》,我却不知道如何写点什么或者说点什么,还是面对如此的经典真的已经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抑或是自己没有读懂还是失去了曾经的那颗童心?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他为了献给他的朋友——小时侯的莱昂·维尔特。塑造了来自于另一个星球的、精灵般的小王子。他以纯洁、忧郁而明净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世界,既揭露、批判了世界上的丑恶现象,又同时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责任”,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找到友谊和幸福。《小王子》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童话故事,它充满了对我们生活状态的思考,是一个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童话,自1943年问世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喜爱。

  爱慕虚荣国王;狭隘自私,惟利是图的商人;整天就知道胡思乱想些脱离实际的地理学家;孜孜不倦但又因循守旧的电灯者。每一个都是可笑又可悲。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真诚的低语。我觉得这些人就等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写照,爱命令人、爱被仰慕、想占有再占有,最后却一无所有……

  这是一个平实的故事,一个童话。但这仅仅是一个童话吗?它用那么平实的语言,来向你倾诉一些隐藏在事实背后的东西,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东西。就像小王子所说的一句经典的话:“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见的。”

  这本书可以让人感受到内心的东西,可以让泪水在无所顾及的`流出后,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世界,虽然小王子最后消失了,但这未尝不是重新的开始?曾经的还留在记忆里,抬望,天空中会有一颗为我们而闪烁的星星,所以我们还有梦,还有希望。也许,是因为这部经典的小说,使我慢慢的对自己战胜疾病有了信心。我是一个不自卑的人,我也没有愤世忌俗,相反我一直深爱着这个世界,并且一向自视清高,只是糖尿病不断的挫败着我的意志和自信,所以我看起来有些怯懦。可是,看完了小王子,让我又敢于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让我又敢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我相信这部经典的《小王子》会使很多人受益匪浅,会使很多人在挫折中站起来吧。“我与经典同行”,“经典与我同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但对童话的那份热爱却是相同的。童年虽然不会再回来,但在童话里,我们却可以找回那份童年的感觉。

  没有人永远童年,可是永远有人童年。

  没有人永远童年,可是我们可以永远保持一份真纯的童心。

  没有人永远童年,可是我们对童年的渴望永远。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虽然逝去了,虽然他的《小王子》中的情节已不能和现在的小说相比,但是它的经典,却永远没有哪部小说可以超越,所以我要让它的经典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4

  说起阅读经典,首先就会碰到哪些作品可以成为经典这个问题。其实,所谓经典并没有定论。

  六十多年前,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他所说的经典,相对于儒学的经而言,是广义的: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当代学者龚鹏程在《经学概说》一文中,讨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时说:一方面是经典本身的原因,因当它具有真理,足以启发后人,故为人所尊崇,视为恒经,乃不刊之理论。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于圣典祟拜之中。在经典化及其竞争关系里,某些书虽然也很重要,但未被经典化;某些书,原亦平常,却在某一历史条件下经典化了。

  先贤时哲所言,予人颇多启迪。

  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

  如果我们不讨论专业经典,仅就一般意义而言,那么经典具有三重特性或三要素:

  影响力:

  影响力体现了作品内容的吸引力。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无不在一定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如《周易》、《孙子兵法》等。当然,影响力分积极的与消极的,也有长期的与短暂的。那些影响一时的作品可称之为名著。而影响力,应当说并不完全出自作品的自身,或者说绝对自然发生的影响力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的阅读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形态、家庭、个人的素质和兴趣、老师与同学、环境以及广告等等。

  时间性:

  一部作品,或许影响一时,或许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被人顶礼膜拜,但时过境迁,很快就被人们遗忘或抛弃。经典,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需经久而不衰。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我想它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泛性:

  我所理解的经典(非专业领域的经典),必须是广泛的,即它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比如《诗经》、《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广泛的。《诗经》三四千年以来,它讨论的话题我们今天仍然关心,有不少诗在今天还成为流行歌曲,像邓丽君唱过的《在水一方》等。

  我想说,这三点,也就是影响力、历史性和广泛性,大概就是经典所需要具备的因素。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5

  唐诗宋词,它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悲与苦,蕴含了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华五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这次,教育局开展了《经典与我同行》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每首词和诗虽没有多少字,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短短的三十来个字,却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对待朋友:“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写出了那时农民的疾苦,那些统治者哪里知道啊,正应了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让我明白我们做人要诚实,对待事要有远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对待自身存在的错误,要及时的改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经典》中还有很多很多让我励志勤学的词句、诗句;同时也教育我们要有家国意识,民族精神;要懂得尊老爱幼,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我们要自信、自强、自立。

  《经典》中的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像生活中的调味品,难受时尝到的是苦的`;开心时尝到的是甜的。我每每细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我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诗人的乐而乐,在这忧与乐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6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与经典通行,人生之路才不会如漫漫长夜,无所适从。可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哪些才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呢?这方面,人说的不算,时间才是最具权威的评价者。正所谓“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精华”。有些书像流行歌曲一样风靡一时,但是一两年之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样的书是称不上经典的。惟有那些历经十年、百年、千年锤炼,流传下来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经典独得多了,你会发现:所有的经典都有一些共同的类似的主题。比如爱情,比如正义,比如善的人性,比如真理与美德,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三个字:真、善、美。例如,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就是以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来反映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过程。现代经典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反映的则是师生间纯真凄美的爱情。《平凡的世界》反映的农村少年孙少平自强不息的爱情之路。世界名作《巴黎圣母院》写的则是敲钟人加西莫多与吉普赛少女之间的纯美爱情。

  另外还有很多经典名著是反映人性至善的,比如巴尔扎克《悲惨的世界》,诸如此例的很多经典反映的无外乎这三个字:真善美。只有以这三个字为主体的作品才能超越时空流传千载,步入经典的殿堂。

  但是,可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法孕育出精品的。因为作品来源于生活,反观我们的'生活,除了赤裸裸的物欲,哪还有什么真善美的踪影??那还有什么真正的爱情?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各种利益的整合。女孩子谈婚论嫁最关心的就是房子、车子。丝毫不想两个人是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结合都是物质的交集,而不是思想感情的融合。而物质又是极其容易消耗的东西,建立在物质至上的所有关系又怎能坚定、怎能长久??

  经典中的另一类主题是人性至善,是作者以其博大的胸怀,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描绘的一种理想世界。这时候,作者就像是一个虔诚的布道者。比如巴尔扎克,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他深信人性至善是可以制恶的。如他作品中被神父感化的冉啊让,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别人,最后用自己的善心感化了那个残忍的警察。此时的作者固执的认为只有用善才能拯救罪恶的人类。

  而教育就是把这些经典的主题移植到受教者心中,让真、善、美的种子在每一个受教育者心中发芽、生根、茁壮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大树。这样人人向善、人人求真、人人爱美,这样的社会又怎能不温馨和谐?大同社会又怎能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教育是神圣的,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因为教育的神圣而伟大。如果哪个老师还不承认这一点,只能说明他的虚伪,或者是他的思想还没达到如此的高度。

  真正的老师就应该以课堂为主阵地,把人类的经典,把文化中的精华,把真善美,把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理念灌输到每个受教育者心中,让他们成为真正独立、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活的书柜或者肉体的解题器。这才是教育与经典的完美融合!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7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它蕴藏着一种别的国家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经典。如果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待经典的话,那么就只有经历过风雨的经典名著才能来展现其风采了。

  经典是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名著,作为知识的源头。中国自古流传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典册,一直以来都是知识分子必读的书,从而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特色。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会得到收获。通三国,可知天下地理与运筹帷幄之道;晓红楼,可了解人心,善于与人交流;谈水浒,可知如何为人处事;看西游,可养自我之高尚品质......

  可以说,经典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了它,中国将失去美誉;没有了它,中国人就没有了知识源头;没有了它,中国将黯然失色。与经典同行,就是与知识同行,让我们一起去品读、享受经典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8

  不少读书人都认为:图书典籍浩如烟海,在阅读时会遇到图书的选择与鉴别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往往通过书目,来了解图书典籍的状况,明晓读书的门径。书目,特别是那些指导阅读性的推荐书目,在我们购书、藏书和读书时可提供重要帮助。

  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推荐书目的推荐性往往并不十分公允、准确与客观。

  首先是时间方面的因素。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列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学文科的大学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部好的推荐书目,要能满足时代读者的需要。

  其次,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绝,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是经过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审订过的。既然称为“古代重要著作”,那么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

  再次,推荐书目的推荐者受偏见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1945年,英国作家奚普选出十本“震撼世界的书”,这里没有中国人的书。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二十本最佳书》,这里也没有中国人的书。美国图书馆学家唐斯曾写过一本《改变世界的书》,书中选择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叶出版的16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书籍,其后他又写了一本《自1492年以来塑造现代文明的111种杰出名著提要》。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在后一本书的《导言》里,作者虽然承认东方的经典,“其中有许多书同样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书还是被“略去了”。另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曾出版《一生的读书计划》,向18岁到80岁的读书人推荐了100部名著,这100部名著也都是欧美人的著作。中国典籍被上述推荐者所忽略,这确实是“世界观的限制所致”。也就是说,这些推荐者是深受“欧美中心论”的影响的。

  也许,任何一部推荐书目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荐者的主观性和偶然性。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有鉴于此,我们收集了80种中外推荐书目(中国的推荐书目54种,外国的推荐书目26种),运用了计量的方法,对这80种书目所推荐的书进行统计,以各书被推荐次数的多少为序,列出目录。这份书目不带有我们的主观性和偶然性。因而,它在推荐名著方面,应该说更加公允、准确与客观。我想,在这份书目上,推荐次数最多的书,可称之为经典吧。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9

  书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开启你心灵的窗户;书是一望无际的知识海洋,放飞你畅游的梦想;书是一块甜滋滋的巧克力,让你回味无穷;书是一片凉丝丝的口香糖,令你满口清香……

  书是美好的,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会让人更充实、更富有、更智慧。我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一看到书,就会两眼放光。

  要问我是什么时候喜欢看书的,那就要从8岁的.夏天说起。那年夏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还没出来,地上已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把平时贪玩的孩子都堵在了家里,不敢出门了。在父母的监督下,我端坐在写字台前,捧着那本注音版《安徒生童话》,双手抚摸着那封面上金灿灿的大字,轻轻地翻开第一页。第一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地走在街上。但没有一个人买她一根火柴,忘不了今天是大年夜,看着过路人一家团聚、一路笑颜,而她却只能……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已经挂着微笑离去了,可是她的已经冻得僵硬的手中还紧紧握着她心爱的火柴棒……。她终于可以离开这个黑暗、痛苦的社会,在新年的钟声中,走向那个美丽幸福的地方去了……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眼前不禁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为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感到痛惜。我贪婪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看着,看着,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不就是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吗?

  《安徒生童话》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忘记了自我,忘记了酷暑,忘记了时间……渐渐地,我就爱上了读书。从此我的书包里总少不了我喜爱的书。每天一有空,我就捧起书津津有味地看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阅读面也广了,什么历史故事呀,名人小说呀,科普动画呀,我都看。每次看书,当我看见好词好句,就摘录到我的“读书笔记本”中,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我的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高,我写的作文开始在课堂上、《舟山晚报》中“露面”,让我真正尝到了读书的快乐,也让我真正懂得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

  古人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朋友们,让我们与书香相伴,让我们与梦想同行,让我们的生活书香飘溢……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0

  中国悠久的阅读历史,形成了丰厚的读书传统,这种传统的积淀与承继,对后世读书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读书人在心理上和阅读的价值取向上无不受其支配。中国阅读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的思想与方法,然而阅读的目的与动力还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这种需求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读书人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是“学而优则仕”。从孔夫子提倡读书做官,到《大学》中阐发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代初年创科举制度,到宋代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等,一个很鲜明的目的:读书以致富贵。这一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其次是勤学苦读。在中国阅读史上,勤学苦读的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等,这些故事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其影响至今犹存。

  第三,对文本的尊重。过去的读书人,往往都是藏书人或抄书人。印刷术在我国发明得很早,但印本书籍的流传仍不是很普及。宋代的雕版印刷术虽然已经流行,但印出的图书品种一般不是很多,或仅限于一些经史名著。在11世纪初期,《史记》、《汉书》等,一般读书人还要靠手抄。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抄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过去的学者认为,好书当抄,抄书有益,抄书也是一种读书与学习的方法。书既不易得,读书人对书的敬重与珍视是可想而知的。清代藏书家孙从添在所著《藏书记要》中的一段记叙,颇能反映读书人的一般心态。他说:

  且与二三知己,与能识古本今本之书籍者,并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书之久不刷印、某书之止有抄本者,或偕之间访于坊家,密求于冷铺,于无心中得一最难得之书籍,不惜典衣,不顾重价,必欲得而后止。其既得之也,胜于拱璧。即觅善工装订,置之案头,手烧妙香,口吃苦茶,然后开卷读之,岂非人世间一大韵事乎?

  书不仅因贵重而加珍视,同时,书也是读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一学者曾说:可无衣、可无食,不可以无书。衣食本是不可无的,这里只是想表明书的重要。读书人常常嗜书如命,并从中获得乐趣。在读书人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所构建的私人阅读空间,书房的内外环境、买书、藏书、借书、抄书、读书,某些读书人的如痴如疯,正是中国阅读史中最具特色和感人的篇章。

  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力量,经典或阅读经典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唐代魏征在《隋书经籍志序》中,对经典的力量与象征意义作了极为精彩的概括,他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的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经籍显则可救济世人,经籍藏则可独善其身。读经籍可令人进步,否则就会落后。成大业者能推祟经籍,则将有令人敬重的光明德性;普通人能以经籍为念,则将为世人所重。统治者若要树立政声、显扬德威、敦励教化、移风易俗,哪有不从经籍而来呢?

  首先,经籍是知识的宝库,古今中外的读书人,在这方面都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经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弊的,人的天分不同,贤或不肖,读书都会各有所获。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说:假使我们所有机器和工具,连同我们所有的主观知识都被毁坏了,然而,只要图书馆和我们从中学习的能力依然存在,我们的世界就会重新前进的。经籍贮存知识,并为人们的创造提供基础。

  其次,在中国科举时代,经书,特别是四书五经,再加上朱熹的注解,一直成为科举的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为读书人踏入官场的阶梯。千余年间,读书人无不深受其影响。

  第三,经籍有助于甚或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我们现在是否能同意这一看法并不重要,至少我国古代学人是这样看的。司马迁在谈到《春秋》时说,《春秋》明辨人事经纪,判别嫌疑、是非、善恶,以宣扬王道,是一部政治、百官之大法,人伦、礼义之大宗,有国者、为人臣者,都不可不知《春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著书立说和史学研究,而是极具政治目的的。他在给皇帝的《进资治通鉴表》中称:该书“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又说,通过此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资治通鉴》成为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颇受当朝皇帝的赏识,对后世皇帝及大小官员也有很大影响。即便在20世纪,有些人认为该书也是公务员必读的。

  第四,经籍有益于国家的治理、信仰的确立和教化的形成。

  第五,经籍或读书具有象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权利或特征。读书会使一个人更有教养,即使不会,它也使一个人看起来有教养。我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被采访的人物常常坐在大书架的前面,这不正说明书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吗?哪怕这些被采访者根本不读书,或根本没时间读书。当然,从阅读史的角度看,我们更希望书不是象征物,而应该是读物。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1

  我爸爸的床边有几本书是他经常翻看的:《论语心得》、《帝国的惆怅》,还有《红楼梦》、《围城》等。爸爸说那里有好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经典。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为中华子孙不仅要知道,更要深入地了解。为此,爸爸给我买了几本书:少年版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三十六计》、《唐诗宋词元曲》等,作业做完了看一看,睡觉前读一读,还真的有些爱不释手呢!

  跟爸爸聊天的时候爸爸就说过:儿童诵读经典可以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广度和理解力;还有助于我们人格的成长。

  的确是这样,读这些经典书籍使我的词汇量增加了许多,明白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以至于在讲话的时候还能经常冒出一些古人的名言。读这些书的时候仿佛能聆听古代圣贤的声音。犹如和古人对话,好似春风化雨,潜自有润。

  在我们北苑小区的围墙上,书画家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三字经》刻画在上面。走在围墙边,古人的音容笑貌,跃然在眼前,圣贤就像朋友一样用简洁的语言,对我们谆谆教诲,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虽然对《三字经》和《论语》的一些话还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长大后会慢慢地理解的,读读背背,还是朗朗上口,虽不甚解,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经典文化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还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四书》、《五经》、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处处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我还小,读的少,但我还是有机会读一读;虽然其中有一些思想被批判,但绝大多数还是被现代人批判地吸收。经典是处世哲学,是伦理道德的指向标,更是人生前进的.明灯。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留给后人的是大浪淘沙后的精华。生活在高科技的时代,我们不能在业余时间整天用拇指玩手机、用鼠标玩游戏。我们应静下心来,读些经典,发扬国学,继承和发展中国灿烂的文化,彰显我们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2

  小时候,爸爸妈妈要我读经典、背经典。幼儿园里,老师教我积累经典,上了小学,学校也让我学经典、掌握经典、领悟经典、运用经典。经典像我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不停地帮我漫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为了不断获取知识的力量,我与经典一直同行在成长的道路上。

  当我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儿时,经典帮我拉开了窗帘,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我能看见许多知识在游荡,使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欢乐。牙牙学语时,我迫不及待地跟着爸爸妈妈后面念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晚上,月光透过窗帘,照在墙上,我默念着静夜思,想象着诗人看到的情景。

  上了幼儿园,经典引导我走到窗户前,让我认识了更多的知识。上了小学,经典帮我打开了窗户,我往外一跃,伸展开双臂尽情地和知识拥抱。经典还是伴着我向“海洋”深处游去。

  三年级,我认识了词。第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我觉得写得很美,让我联想到这样的情景:深夜,月光发出洁白的微笑,我独自一人坐在水边,踋前后不停地摆动,有时沾到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这首词让我闻到书籍典雅的'香味。

  现在,经典帮我得到了更多知识。《游子吟》赞扬了世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使我明白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诸葛孔明、庞统都是一世的才子。蜀国之所以有了他们才能与列强抗衡那么久。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它一直激励着我要做这样的人,让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让我与经典同行,亲近经典书籍,与经典为友吧。我们为什么读经典?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易中天的话里,我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归根到底,就是因为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于己于国,大有裨益。”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3

  没有色彩的图画,总是让人觉得黯然失色;没有旋律的歌曲,总是让人觉得单调乏味;没有经典的人生,总是让人觉得美中不足。

  儿时的我,酷爱那本充满彩色图片的《西游记》。那时的'我大字不识一个,可我却对它津津乐道,一有空我就拿起来看,加上我丰富多彩的想象,逢人就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幅幅图片中的唐僧穿着整齐,一丝不乱,举止文雅,性情和善,看到他面对妖魔鬼怪也虔诚地阿弥陀佛,我乐得前仰后合:“愚啊!愚啊!”于是我经常模仿着唐僧的样子,双手合十,口中默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别人笑得直不起腰来,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那时,《西游记》是我的“寻乐轩”。

  后来,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一些汉字,我终于可以读《西游记》了,再也不用费力编了。于是一有空我就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抑扬顿挫地读,俨然我也进入了故事中。特别是那精彩的“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那精彩简直无法形容,一金箍棒下去妖怪马上就会原形毕现,简直是大快人心。可此时的唐僧在干什么呢?一味地责怪孙悟空误杀好人,而且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孙悟空赶走了,读到这里我气得顿足大喊:“气死我也!”可事后我又想: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对他的弟子存有偏见吗?在沉思苦想后,我得出了一个答案:唐僧一生向善,从不杀生。是啊,做人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啊!我恍然大悟。这时,《西游记》是我的“探宝阁”。

  现在的我可以通篇阅读鉴赏名著《西游记》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唐僧,一个令人佩服的唐僧。为了西天取经圆满成功,面对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面对九九八十一难,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那认真劲,那执着情,令人仰慕。在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想起唐僧,是他教会了我坚持,永不言弃。现在,《西游记》是我的“悟理殿”。

  我的人生丰富多彩,因为经典伴我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4

  书籍承载文化、传递文明,而与经典书籍相伴的阅读行为,使人们可以超越时空,在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新年新气象,在迎接新年的喜庆日子里,记者在我市校园中随处可见读书的身影,随时可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0xx年12月30日下午,伴随着《弟子规》的诵读声,金明小学西校区“与经典同行,做少年君子”迎新年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如期开展。本次活动以舞蹈《弟子规》开场,只见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盘起发髻,系上蓝色丝带,手捧《弟子规》款款而来。孩子们边背诵《弟子规》的内容,边用舞蹈的形式进行诠释。接下来,该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儿歌和古诗诵读展示,二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也分别用各种形式展示了优秀古诗词。

  据金明中小学校长刘俊杰介绍,金明小学西校区从建校之初就把“经典进校园”作为办学特色,在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教师内开展读经典活动,还要求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感悟《弟子规》”活动。刘俊杰说,书籍是读书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籍中,经典又具有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读书人心目中,经典具有强大的力量。《弟子规》是一部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应该学习的、规范人们行为习惯的儒学经典。诵读《弟子规》是在号召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不辜负人们对中国礼仪之邦的赞誉。修身立德当从小抓起,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国学经典,无论对于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还是对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都会起到基础性的规范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25中、27中、化建中学、一师附小、汴京路小学等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各有特色,都形成了常态。不久前,市25中利用道德讲堂活动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共表演了18个诵读节目,内容均以高中64篇必背古诗文为主,让同学们在诵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同时,这些学校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活动,由以学生为主力军的诵读团队,辐射到每个家庭和社区。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地影响到了家长,一些家长也在孩子的带动下阅读经典,不仅读出了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读出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每天晚上,在结束了一天的繁杂事情后,和孩子在一起读读书,探讨一下书中的精妙语句,已经成了我们家最美妙的时光。”五年级小学生韩程的妈妈幸福地告诉记者。韩程则说:“我和爸爸妈妈还拟定了读书口号,就是要在读书中感悟人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5

  “晶,子盈切,……”“子曰:……”,只要你每天在语文课时经过我们班,你一定会听到类似的语句从班级里传出来。每天如此,从不间断。这就是我们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

  每天一字,每天一句经典,每天一篇文章。

  每天一字就是每个人都要从《说文解字》上查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然后介绍,解释;每天一句经典就是每天都要吸收一句儒家经典。而每天一篇文章就是每天都会有同学读一篇文章,同学们一边听,一边记下故事梗概,抒写感想。这三件事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当文章读完后,师生之间还会就这文章展开交流,讨论。有时为了一篇文章,老师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教学内容。因为我们老师从来不会因为时间关系而遏制住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我们喜欢“牛柳”老师的原因之一。

  一开始,带着好奇和兴奋,每一天,这三件事都做得十分认真,仔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都对这三件事有了新的感觉。如果你认为同学们是把这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时间的推移丝毫没有让同学们对它们减少兴趣,反而更加乐于完成它们。因为同学真正从其中获得了好处,得到了乐趣,这种事何乐而不为呢?

  先说说每日一字吧,每日一字都是从《说文解字》上来的。漫天遍地的古文和繁体字让同学们看得眼花缭乱,查起字来也非常费劲。但是身为初中生,很快就可以接触到古文,文言文,提前预习预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当以后你看到别人的名字后可以熟练地运用从《说文解字》上学来的知识去解释,翻译别人的名字,不用说,你的内涵就足以显示出来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文化,精神便瞬间在你身上得到体现。那一身的气质足以直接把别人迷倒了。益处多多啊!

  还有每日一句的积累,每天一句儒家经典。这也不用说。儒家文化可以流传几千年的魅力就在这里。知道现在,人们想想,孔老爷爷真是伟大,他说过的话知道现在仍然是对的。人迷失的时候想想孔老爷爷的教诲还是很有用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肚里没有点儒家文化的知识,没有点中华民族的灵魂风韵还真不行。21 世纪的人才是什么?是具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中国灵魂是放在首位的。中国人怎么可是失去魂呢?

  最后是每天一篇文章,这看似是和古文没关系了。对啊,接触么多的古文,也该放眼一下现在了。不然人总是停留在过去,和国际无法接轨也不可取啊。每天一篇文章,不同事件,不同题材,不同文体,每个人的观点,感悟也不同。在交流中一样可以收获很多啊。转眼已是初一,再转两下眼就到初三了。初三,中考了。中考一定会遇上议论文。议论文,当然要让自己的观点独特并且站得住脚。那怎么样让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呢?当然要引用名言,事例去深化自己的立意了。于是…… 这文章的妙处就在这里。

  现在想想,“牛柳”老师真是和孔老爷爷一样伟大。三件事就把语文基础打好了。很强大啊。

  这三件事收益终身,经典与我同行,无论如何我也不要把这经典丢掉。

【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相关文章:

最新阅读与经典同行征文12-21

与经典同行读书征文05-16

与中国梦同行征文02-21

我爱经典阅读征文02-03

诚信保险你我同行征文(精选11篇)12-09

亲子阅读征文 读书的乐趣09-06

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01-04

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征文11-09

阅读伴我成长征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