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诗歌>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4 10:42:56 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教学反思(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歌教学反思(15篇)

诗歌教学反思1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更有教训。一堂公开课的价值莫过于此吧,重新的认识自己、界定自己、提升自己。

  反思—发现自我

  这堂课是高三诗歌复习的第一课,为了做好这节课,我做了大量准备,结合高三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考试题型,设置了这样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基本上我的目的达到了。反思发现自我,更多的是肯定自我,回首我三年的教学过程,我确实提高了教学技能。

  1.对知识的梳理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老师对知识的把握和要求是很高的,其实大学学的理论到高中未必适用,从高一开始,我和学生应该是同一起点,一同进步。刚开始教学,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情况和作业设置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使得我在工作初期教学成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每当静下心来思考,都会细致的总结原因,归纳教训。刚开始,要熟悉和教学相关的一切知识包括教法,学生既然要向我学习,那么前提是我一定要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所以提高专业素质很重要。

  这堂课是我自认为提高的一个表现。诗歌鉴赏系统很庞大,得高分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学什么。我的教学思路把考纲要求与实际试题类型联系在一起,充分挖掘整理类型题,让学生对诗歌鉴赏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的复习。课堂的归纳性设置应当时我以后教学的重点和亮点。

  2.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的提升

  语文课是一定要说的课,可以了老师说,可以学生说。以往的教学经验,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或者赶进度,教室通常就是老师的课堂,整节课可能都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和想法。但如果走极端全部让学生说,这堂课恐怕就没效果了,过犹不及。综上,课堂一定有老师的声音,老师的声音在于归纳知识,启发学生。归纳的过程可以考学生的声音,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思考问题,也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听到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存在什么样的现状,如何对待。我在问题的设置上大部分交给了学生,启动他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对于提升他们的自主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反思——界定自我

  虽说这堂课让我充分的有了自信,对于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但这认识绝不都是积极的,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确实有进步,但从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却告诉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前的进步相当于曙光,要想完全把光芒闪耀出来,还需要跟发奋的学习。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

  好的课堂应当是有一种积极氛围,这种氛围体现在学生当中就是情绪应当高涨,充满热情的主动积极听一节课总会比没精打采的被动接受好。我的课堂上,也不乏学生回答问题,但仔细观察,除了我发问的之外,没有同学提出补充,更没有同学提出质疑,一切都是在按照我的思路走。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课堂没有积极热烈的氛围,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会受到局限,我也不能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心理,造成学习区域的假象。归根结底,我忽略了课堂氛围的培养,更难以驾驭。这对整堂课的效果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从我个人的教学激情出发,也存在着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

  2.问题设置的准确度不强

  课上设置了很多问题,分合作讨论、个人思考等环节回答。在回答问题时,总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可能是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确实有些模糊,但不可否认,关键的问题在于我设置问题时,可能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更精确的问题。比如我问学生手法,他们往往会大很多而没有重点,这是要加上“主要”二字,教学效果就要好的多。问题提的准确,才能让他们目标明确,答案清晰。这也能够培养学生在做试卷时分析题干的能力。显然,问题设置是一个大问题,不可忽略,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思维缜密的一种体现。我的学生回答有问题,自然折射出我在设置题目时,还是不够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准确度不强。

  3.细节注重不够

  课件和板书的处理是我的弱项,也是我经常忽略的地方。在此次授课过程中,暴露无遗。课件做得不够完备,当我提问题时,想启发学生照着诗句联想,可此时的课件只有问题,如果没有辅助材料,学生很难回忆起之前的诗句,对于在学生中讲课的我,讲解起来也有难处。板书的设计马马虎虎,并没有想象的补充总结的好效果,更多的成了对课件内容的压缩而缺乏总结的作用。另外我一堂课十之七八的时间都在学生之间游走,观察部分学生的'状态,对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统筹和把握;对于初次使用的教学电子用具还不熟悉。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我一定要注重起来。

  反思——提升自我

  提升实际就是发展,发展的方向、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过程应该是有目标的。正因为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界定,才能更加明确如何提升自己,提升什么内容。

  1.加强专业素质,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只有把自己化为源源不断的一泓流水,才能给学生新鲜的一杯水。知识也是在更新的,专业知识一定不能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何来传道受业解惑的资本?更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信服的对象。学生的信服是对教学能力的一种肯定,而学生肯定的前提是你真的是让他们打心眼里佩服的老师。我要不断的吸取新鲜的知识,吸收总结,化作学生汲取的源泉。

  学生汲取源泉只是开始,要想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则要努力地吸收。吸收过程在课上则体现为我的课堂管理能力,这节课让他吸收多少,他能消化多少,包括有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学习的外在因素…..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提高自己对整个课堂的控制、把握和驾驭能力,整体提高课堂管理的能力。

  2.重视细节,打造完美

  “性格决定命运”,粗枝大叶在任何领域都是行不通的。何况是要为学生作榜样的教师行业呢!重视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问题……每个细节的背后都潜在着什么,和课堂的把握有什么关系。至于板书和课件自然不必说,必须提高,这是课堂形象,不能再丢细节了。打造完美的课堂,注重每个细节的含义。

  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那么我通过公开课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子之言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歌教学反思2

  诗歌以升华的激情,凝练的语言,灵动的意境,吸引耄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尤其十六七岁花季般的少男少女,正是诗情画意的妙龄,也正是诗歌教学的契机——让现代诗歌的美好意境渗入师生的心田,让语文课堂涌动师生生命的激情,成为语文诗歌教学的情感动机。

  激情三步曲

  师生情感的渗透,不在一朝一夕。学生对经典的感知,也不是一蹴而就。日久生情,诗意语文,同样需要感性到理性的积累。

  第一步:音画组合,亲近经典。

  什么样的作品培养什么样的观众,艺术作品对最初的欣赏者是一种眼光的培养。教师选择诗歌,既要符合学生的情感,又要符合自己的特点,更要将经典形象地呈现在课堂。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诗歌、画面和音乐完美组合,建起学生与经典诗作的形象联系,展现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辉煌浪漫、戴望舒《雨巷>的缠绵惆怅、郭沫若《炉中煤》的奔放热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意气奋发、舒婷《致橡树》的独立尊严、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的柔美无我、普希金《如果生活把你欺骗》的达观坚定、泰戈尔《游思集(其一)》(春天)的不安叛逆、惠特曼《啊,船长!我的船长!》的庄严沉痛、叶芝《茵纳斯弗利岛》的返朴和灵动….

  一首首经典的诗作,化作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伴着一曲曲动听的旋律,缓缓流进师生的心田。语文课成了诗的.海洋,漾着情的清波,激起阵阵涟漪。经典与时尚的组合令人心醉,经典与妙龄的对接开启情弦。师生在经典的陶醉中第一次获得同一心跳。

  第二步:个性选择,以诵带教。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欣赏多媒体诗歌音画,只是学生与经典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而学生对经典作品还要反复诵读,才会产生理性的认识。教给学生诵读技巧,以技巧带动兴趣,以诵读促进师生交流。

  每个学生在诵读中对经典会有不同的评判。对于经典诗作不可能都喜欢,但可以从中挑选比较感兴趣的一首或某些诗句。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个性选择诵读,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是开启师生情感链接的第二步。

  以读带讲,读讲结合;以练带训,训练穿插。诗歌教学一改以往教师讲带动学生读的方式,而是以学生诵读为明线,以教师纠正为暗线,引出师生对经典诗作的分析评价。训导学生从诗歌内在准确把握情感、恰当运用技巧,创造性地深情演绎作品。

  课堂就是训练场,教师要对学生的精彩朗诵加以赞赏,又要不失时机地指正错误,还要充满激情地即兴示范。教师既是裁判,又是教练,还是运动员;既是观众,又是导演,还要充当演员。课堂既是舞台,也是排练场。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朗诵过程中,及时调整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发现普遍问题,集中剖析讲解。这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激情是一种挑战。

  第三步:激情创作,个性展示。

  十六七岁是诗的妙龄,是点燃激情奇思妙想的年龄,是诗人情思开启的年龄。学生诗歌创作,是经典诗作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回声,是学生对自己情感的审视和放大,是纯情开垦的处女地。它是学生激情的迸发、思想的沉淀和表达的锤炼。

  自己朗读自己的习作,又是学生情感的外泄、言语的表露和性情的磨练。师生情在此再次升华。

  情理铸激情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用学生的纯情唤醒教师的纯情。这样的诗歌训读,别开生面地将诗歌教学穿插于朗诵训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声中,对经典诗作产生最真切的感受。

  教师训导的方式可以个人和集体相结合,训导的内容可以从情感和朗诵技巧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技巧准备。对于有着十六七年诗歌朗诵经验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理论引领,确保教师课堂训导的有效性。其次,关注学生情感。一是学生对朗诵作品内在情感的把握,二是学生对自己情绪的把握。

  教师既要对作品深入研究,又要擅长诗歌朗诵,还要对学生的朗诵能力育所了解。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用朗读课文的语气语调朗诵诗歌,以读代诵,缺乏诗歌朗诵的韵调,达不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起伏变化的程度,显得平淡无味而缺乏激情。

  此时,教师要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

  心随诗句跳动。抓住诗歌意象,找准情感定位,把握诗歌节奏。揣摩韵调、调整音量、变化语速。

  例如,许多学生喜欢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受我国古代别离诗的熏陶,更被诗歌首尾告别情绪所感染,大多数学生都以愁绪贯穿始终,显得单调压抑,不能彰显作品的华美瑰丽。仔细分析诗人所用意象——夕阳中的“新娘”、滋润灵动的“青荇”、彩虹般的潭水以及“寻梦”归来在斑斓夺目的“星辉”里“放歌”,毫无离愁别绪,倒是迸发出浓烈的浪漫奔放和辉煌夺目的生命气息。正如诗人回忆,“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字里行间分明是诗人对母校的留恋与感激。是康桥令诗人好梦连连,是母校给诗人带来人生的辉煌。“别”也,赞也;“别”也,恋也。因此,诗的开头“轻轻的”和结尾“悄悄的”,词义虽同但情绪不同,前者平淡中略带不舍,后者凝重中饱含深情。

  情到深处自然真。技巧最终会被情感所替代。当学生掌握了技巧,入了朗诵之门,感人的不再是技巧而是深情。此时,朗诵者情绪的收放是关键。每一首诗会有情绪的高潮和低谷。教师要教给学生敏锐的眼光,在诗篇的基调中找寻情绪的不同,形成突破,实现朗诵者情绪的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那份婉约惆怅哀怨,牵动了学生的情愫。但跟随诗人期盼“逢着”,而后“走进”“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情绪线索,在第五段出现了诗人期盼“丁香姑娘”“走尽这雨巷”的意境。随之而来的是“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走尽”与“走近”截然相反,最后的“走尽”与“消散”分明是诗人浪漫理想的写照,它突破了前后诗句哀婉彳亍的基调,形成情绪突变的另一个境界而达到高潮。

  “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柔美,也能为苍白的心注入暖意,以诗为教,总比以实利主义思想为教要好”…,这是20xx年“全球青年领袖l、广东省作协一级作家谢有顺倡导的“诗教”论。诗歌教学,就要追求泰戈尔——“解放那僵滞的语言和无知无觉的劳动,增援我们正在涣散的战斗而征服死亡”般“春天”的境界,让正值妙龄的少男少女的感知、审美、情感和心灵,在诗的激情中健康生长。

诗歌教学反思3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课前,我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感觉它的美。第一节,一个“踮”字,“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下面几节:“让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休息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浓浓的爱。课堂教学上要使得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所感悟;通过课堂的互动交流,师生彼此走入了对方的心灵,这样,孩子们对老师的工作更理解了,对老师也更尊重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较好地体现了低段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教学中,我多处设计了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诵读等学习环节,还作了范读。为提高朗读水平,我适时组织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如何读得正确、读出感情。

  第二、重视学生提问题:

  学生读了二、三、四、五节诗后,让学生针对诗句、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改变了以往教师不顾学生实际大量提问的做法。

  第三、正确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

  字词的教学扎实有效。能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如:在理解“踮”字的意思时,我化静为动,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踮起脚尖来理解文字的内涵。

  又如:“疲倦”和“牵挂”,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理解“让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老师又香又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师生之间的互爱之情。

  第四、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内容2、3、4、5小节:

  “我们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心中装满美好的愿望,是希望——”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中互相读读,讨论讨论,让学生互相启发,共同学习,从而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第五、设计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这一环节设计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体验师生间的美好情感。

  通过这一节课,我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自己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如评价学生的语言要发自内心,而且要更丰富一些;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高,要让学生动情,自己先要动情,在教学中,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诗歌教学反思4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总体来说,本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紧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标靠拢。

  第一、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我在本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秉承这一理念。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

  2、能力目标: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标,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分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致用的分析具体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标实现了。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部分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本堂课我立足文本,在解决教学重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上,采用了跳读勾画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观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提供的方法,思路清晰的提炼出要点。课堂能够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结果。

  第三、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应该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新课标》中在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中,直接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注意个性化阅读的要求。总体来说,在课堂的生成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例如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寻隐者不遇》体会诗歌暗示性的特征,学生就能够深入诗歌,积极思考,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深入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加深对中国诗暗示性特征的理解。

  第四、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不仅是比赛时可以上,应该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上。所以我认为一堂课应该多些实际有用的东西,少些花架子。我就意图体现这一理念,我有意只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对内容自主分析、提炼、归纳。当有学生出现疑惑或错误时,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比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这一环节中,有位女同学归纳说:中国诗讲究在篇幅上讲究短小精悍,外国诗篇幅较长。她没有注意到文本中很重要的一句话外国诗歌篇幅越短越妙。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很快,就有同学站起来否定了她的观点。文章的要点就在智慧的交流与碰撞中越辩越明。我想如果在课堂上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本堂课,在时间驾驭上还是有遗憾的,由于在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上费时较多,导致对诗歌暗示性特征在具体诗歌中的体现和达到的效果挖掘还不深入,结尾比较匆忙。除此之外,在个别地方教学语言也还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诗歌教学反思5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一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二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三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 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诗歌教学反思6

  从刚接到课题的诚惶诚恐,到备课过程的煎熬辗转,到走上课堂的坦然自若,这节公开课,让我实现了十几年教学生涯的飞跃,完成了对课堂教学认识的质变。

  反思此次公开课感触颇多,有收获、有遗憾,更有满满的感动和幸福: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有这样一个锻炼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我也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关心帮助我的同仁们,他们在百忙之中给我调课、观课,坦诚地为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和上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热诚帮我出谋划策,优化课堂设计……正是各位领导同仁的满怀智慧的无私引领才使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诗歌鉴赏是中考备考的难点之一,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方面细心研究了各地中考题尤其是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考试题型,认识到考试涉及比较多的是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类题型,另外就是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另一方面从侧面了解到,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得分率较低的主要是在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类题型,因此确定以技巧揣摩和字句欣赏这两类题型为重点进行答题技巧的探究揣摩。同时结合当前初三学生实际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设置了这样一堂课。

  为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本节课我借鉴“三步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基本原则,设计了第一步积累知识、第二步培养能力、第三步拓展训练的课堂大框架,整堂课又分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了解课标考纲,第二环节理题型、明重点,第三环节明手法、增能力,第四环节品字词、赏语句,第五环节实战演习、规范答题。我认为整节课学练结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知识有了升华,能力有了提升。

  下面我就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实际课堂效果和目标达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对中考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和命题角度的梳理和把握。

  为了让学生初步把握中考诗歌鉴赏的出题方向和题点的分布的变化规律,我下功夫搜集了山东各地市近几年的中考诗歌鉴赏诗题,集中精力对我市近五年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纵向的分类整理和整合梳理,意图一方面通过几年考题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变化和考点、难点的分布,从而总结出一些命题规律,并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总结出各种出题方式和做题方法,使学生的做题能力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中考诗歌的鉴赏的感性认识,消除对这类题型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2.摸清学情,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欠缺的能力进行重点突破和有效指导。

  备课伊始,我把中考涉及频率较高的内容把握和情感理解确定为课堂的重难点,但是,区教研室范老师结合中考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得分情况,及时为我调整了课堂教学目标。为进一步摸清学情,找准学生知识上的不足和应考过程的薄弱环节,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在不同学校、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中两次试讲,以此确立了合理的目标,并检验课堂环节设计和导学案上试题难度的合理性。

  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掌握了答题步骤,明晰了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及规范的表述形式,突破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瓶颈,能够依分布点有效作答了。

  3.注重了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据了解,参加中考阅卷的老师很多是高中学校刚刚送完高三的老师,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答题能力和规范程度与初三的学生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语文阅卷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会使一些答题不规范的学生语文成绩受很大影响,很多所谓发挥失常的学生,我以为,其中的`原因恐怕多是由于答题不够规范。规范答题意识的强化和习惯的养成,贵在平日课堂教师的重视和引导。因此,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还特别重视了规范答题习惯的培养。通过细心的指导和温馨的提示,很多学生在导学案上的答题书写和用语规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学案贯彻课前、课中、课后,提高了课堂效率。

  为构建合作探究、自主高效课堂,在这次公开课中,在教研室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尝试编写使用“学案”。虽然因为对学案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但我自己感觉,学案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习目标清晰,分项成果有了载体,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了依据,让课堂的推进有条不紊,有效渗透了复习的方法,引领了学生温故知新。

  学案的编写,让我学会改变教学策略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它让我不停地反思是不是站在学生立场备课、上课。学案的编写,大大提高了我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与学生的“亲和”能力以及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学案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内容更清楚,学习方法更有效,学习过程有本可章,合作探讨有了平台,连做笔记的效率都大大提高,也让一节课学习时间更合理、更科学。如果没有学案,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在一节课上完成如此丰富信息量的交流。

  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检查,迅速地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时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我尝试的这种教法,实践证明效果不错。

  这堂课犹如一面镜子,让我获得了一定的自信,对于自己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但这认识绝不都是正面的。这面镜子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氛围驾驭能力的不足,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不够,创意问题不多。

  有位教育家说:“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火把,用我们的智慧去点燃;而不是把他们看成一个瓶,用我们的知识去浇灌。”

  回顾本节课,虽不乏对学生的提问,但诚如观课老师所言,却缺了学生的主动质疑,我还是太过拘谨于课堂的预设,没有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乍看去,这群孩子很听话,积极的记笔记,回答问题。但这背后都是我在主导着,知识是在实践中习得的,一堂课如果不能真正做到学为主体,真正的放手发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思考的意识,终究是算不上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的。

  2.预设的东西多了,生成资源少了。

  叶澜教授曾经针对生成性的课堂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要求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王国探险队的队长,而不是旅游团的讲解导游。

  但是在我的课堂上,为了能保证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努力的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导演”,把课堂的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虽然我备课也算用心,也算充分,按说有生成的前提,有超越和发展预设的可能。但是,我没有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是努力引导学生走向我预设的“景点”。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世上最难的是便是认识你自己,于我而言,通过这节诗歌鉴赏的公开课,我确实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部分,这足以证明这堂公开课与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最后以屈原的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教学《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这一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诗歌教学反思7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学生变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来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那么对于李白其人以及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雨霖霖》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再用伤感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 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更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诗歌教学反思8

  提起诗歌教学,我一直认为:反复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学生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有所悟,有所得。那么,反复诵读就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漫无目地读,或是男生读完后,女生读,个人读后,小组读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式的读,或是匆匆初读后,就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于是,学生摇头晃脑、拿腔捏调地读呢?显然不是!那就领着学生去分析理解,精雕细琢?显然也不是!因为诗歌是一种信息量大、情感丰富的文体,非常简洁的文字里却蕴藏着很多很多,是浓缩的精华,用词之精当、情感之微妙、意境之深远,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且很多时候是作者情感喷发后的外显形式,情之所至,情动辞发,很模糊、很朦胧,并没有太多的为什么。所以,过多的分析只能是枉自猜度作者的心思,破化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不如,以模糊(不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对模糊。那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该何去何从呢?又该如何发挥出平等中的首席所应有的主导作用呢?我再次陷入沉思:诗歌(也包括其它文体)是作者生活阅历的积淀后情感宣泄后的产物,它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是否可引领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材料,从可触可摸的生活场景中去感受诗歌的美妙世界,去倾听作者的真情告白呢?

  带这这样的思考,我在《老师,您好》的教学中做了尝试,有一定的收效,但仍觉得力不从心。

  我引导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后,结合课后练习题说了这么一段话:学习诗歌要学会联想,学会联系生活,就是你一边读书,一边在头脑中想一想,读了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学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你能读懂哪些句子。

  学生读后开始的回答,让我暗暗窃喜:

  如: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一名学生回答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东西越来越先进了。我听爸爸说过,昆山这几年发展太快了,就像做梦一样。(生笑)这都是靠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让我们有本领了,所以,作者很激动,很感谢老师,心中的感情就像大海的波涛一样。

  再如: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一名学生回答说:这里的新苗是指我们学生,这句话就是说,老师很关心、爱护我们,他们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让我们长得很健康、很强壮。

  不过,对其它的句子理解就无人问津了,学生们在抓耳挠腮,不知该如何作答。我想,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际正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之时。 如: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这一句,我首先告诉学生李商隐的《无题》有这样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会泪始干。后来,人们就把老师比做春蚕。学生渐渐清晰,我又让学生再读这一句,并在头脑中想象,仿佛能看到什么,学生读了之后,还有些茫然,我便边做写字的动作,边轻轻引了个头: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时,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接上去,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师窗前的灯还亮着,他在聚精会神地为我们批作业、备课,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他的句子,我也做了一些引导,但总觉得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理解得有些生硬,这和我备课时的粗线条,准备得不够细致,及高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有关。

诗歌教学反思9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我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环节。

  首先,根据课文的特点,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始美丽的星空动画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星空的神奇美丽。

  其次,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识字中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识字能力。尤其最后的写字环节,先通过大屏幕展示生字的笔画笔顺,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交流写字的要点。再通过老师范写,学生进行书空练习,掌握书写的方法,从而为接下来的学生独立书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个写字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再次,“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多少颗小星星?”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有多大?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的家在哪儿?”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离我们有多远?”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所以我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了赞扬。

  我想这堂课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能很好地与学生融在一起,缺少了亲切温和,却多了一份冷冷的理智。因此从这节课中我悟出:首先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会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其次,教师亲切的语言,微笑的表情,鼓励的眼神会使整堂课的教学在一种轻松、愉快、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学习组织者,学生就在这样一个组织者的引导下,才有可能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诗歌教学反思10

  如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努力,毕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符合社会及个人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以高考为教学目的,妨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过去以高考考高分为教学目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在目的就错误的基础上失去了增强的动力。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将教师和教材的既定信息直接教授给学生,完全不顾学生主观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从而使学生处于一个知识被动灌输的地位,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全得不到开发和培养。例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特别是到了高三,为了应付高考,各类卷纸,各类题目如潮水般向学生涌来,让学生不堪重负。

  2、教学过程乏味,缺乏灵动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形式单一,创新能力缺乏培养基础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所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想要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那么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便可以以浓郁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3、加强教学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服务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很显然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如今,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诱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一首诗歌,给不懂得欣赏的人看就是那么几个字,而懂的人不仅能从诗的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时所处社会背景,还能体会出诗人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而每一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俗话说“有一百个观众,就人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运用各种方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看法,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有时候就是在短短的十几个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诗歌教学反思11

  课堂教学中,每走一个环节,我都在心中问自己,学生在此环节上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成功之处:

  由于做法简单,学生自觉参与读背,堂上书声琅琅;由于教师完全不讲,在“聪明的孩子会在网上自学成才的”激励下,学生学得很认真,很有新鲜感,很有成就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明诗意、入诗境环节中,我先从整体入手,感知秋景,让学生画出曲中描写秋景的词语,再到部分,抓关键词语“残、寒”,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及拓展有关乌鸦的诗句,感悟秋日黄昏的萧瑟、冷清,感受作者当时那悲凉、孤寂之情,以及作者用词之精妙,并且通过读出情感、想象意境,让学生与文本交流,与作者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

  在学生的讨论互动中,能力低的学生可以说出:“我知道课文讲的景物是山、水等”,中上生道出:“诗中描写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

  作为拨动作者内心那根琴弦的“一点飞鸿影下”,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出飞鸿的高、快、远,读出秋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曲的最后两句,是作者的美好向往,那一幅多姿多彩的秋之画卷,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乐土,也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读白,我紧扣画面颜色的丰富多彩,让学生读出缤纷斑斓的秋之画卷,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概括多彩的画面,并积累四字词语,并运用于以后的习作中,工具性较突显。

  同样是秋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光比较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此时,我拓展白朴的个资料,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萧瑟冷清之处,去寻找那充满生机的乐土,

  再有合理利用了互联网资源,学生有自信;通过生生交互,老师基本不用讲,便可以得出诗的大意,比课前太多的预设,教师百般牵引强!

  我在教学上还采用了比较阅读,我选用了被誉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找异同,从题目到用词,相仿的地方甚多,这两首元曲,我重在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异同,感悟出“文章因情感而产生”,不同的心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品,即使在所选取意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也会因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文学作品,我想,这点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不足之处:

  在感悟“残”字时,虽然通过比较“残阳”、“残月”、“残霞”,虽较为成功的让学生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感受出了当时的意境,但我认为还不够,应再往下拓展,还有“残年”、“残喘”、“残照”等词语的理解,这样对“残”的理解会更深刻。但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想像时间,入境不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感悟,是悟不到作者笔下的情的。

  另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以读意会,不排除有小部分学生在别人讲的答案中死记硬背,学生的潜能也许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在指导背诵时,应让学生看板书,两幅画面对比背诵,加深印象,指导表达手法: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缺少练笔的训练,因时间关系,作业仿写《天净沙·秋》,春、夏、秋、冬任意一个季节均可。(要求:抓住季节的景物特点,表达出你的心境。)无法在课堂上练笔,检查、展示。

  总而言之,有得有失,但我认为是得远远大于失。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自主探究,效果会比老师精雕细刻地讲更好。

诗歌教学反思12

  每一颗种子都饱含蓬勃的力量,只要我们留心去浇灌;每一个花苞都拥有绽放的能力,只要我们留心去呵护;每一颗心灵都蕴含思维的火花,只要我们留心去点燃。当思维的火花即将绽放的时候,需要我们适时地给予阳光雨露,让它尽情地绽放……

  《风》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去找风。在教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我是小诗人”的环节:“聪明的小朋友们,让我们都来当小诗人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小草在点头,那是风儿在和他们打招呼。” “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花儿弯下腰,那是风儿在和他们玩耍。”“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听风铃叮咚响,那是风儿在唱歌。”“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柳枝在摆动,那是风儿在跳舞。”……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迸发出许多创造的火花。争着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除了唱歌、跳舞、打招呼还可能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生气、微笑、玩耍、看书、捉迷藏……”

  我追问道:“在什么时候风做这些事呢?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还很高,很愿意接受挑战,纷纷创作出了多姿多彩、令人赞叹的诗句:“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风车在转动,那是风儿在和风车捉迷藏。”“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 你看沙土到处飞,那是风儿生气了。”“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 你看书被翻起,那是风儿在学习。”“你没见过风,我也没见过风,你看国旗飘啊飘,那是风儿在向国旗敬礼。”……

  每一个花苞都渴望被呵护,每一颗火种都渴望被点燃。在学生的思维火花即将绽放的时候,它的声音是细弱的,它的花瓣是纤嫩的,它的表现是羞涩的,我们应该用心去倾听,悉心去呵护,耐心去启迪,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添上一把柴,让它绽放,让它燎原。

诗歌教学反思13

  花儿开了,草儿绿了,春天带着湿润的气息,泥土的芬芳向我们走来了,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美丽季节中,我们开展了“我们在春天里”的主题活动。在这章主题活动中,幼儿感知和发现了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生物生长的变化等,同时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诗歌《春天》是一节语言活动,诗歌语言优美、形象,而且具有趣味性。幼儿对这节活动较感兴趣,教学效果很好。诗歌中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了春天特有的美,将春天的色彩,人们的活动,自然界的`生物表现的栩栩如生。语言通俗易懂,幼儿很容易熟记诗歌内容。另外,幼儿对诗歌中表现的比喻手法较感兴趣,突发奇想,猜测“小池塘”为什么“会笑”。

  在这节语言活动中,大大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周围的动植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幼儿能通过生活实践,已有经验来创编诗歌,扩展想象。进一步体验到春天的美。活动结束部分,还鼓励幼儿用绘画方式表达诗歌内容。

  这节语言活动,幼儿不仅进一步感知和体验到春天的美,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和仿编部分,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很好,因而使这节活动能够很好的实施。

诗歌教学反思14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诗歌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我的设计思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母爱”为情感体验主线,教学过程体验音乐来设计整个教学环节。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从而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和认知能力;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组织教学中,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的生理、年龄特征,备课时,我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作重点。比如从上课一开始,我就走到到孩子们的中间,来到大森林里,课中设计了故事导入,我边介绍边出示根据 本课内容,并提出思考的问题,给孩子们讲《大树妈妈》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感动之后尽而主动地学唱歌曲,表现自我。为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二、“感受音乐,体验音乐”是本课教法的宗旨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学生学会歌曲的'基础上,为强调音乐学科与其它艺术学科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且热情高涨,我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唱歌曲。在学会的基础上,教师有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再让学生头戴乌鸦头饰表演情景剧……环环紧扣,动静交替,学生们一直兴趣高涨,其乐融融参与其中,轻轻松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创编音乐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并且使学生在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形体艺术和语言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培养。

  三、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我个人一直认为,一节音乐课,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歌曲的学习,还要适时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妈妈的爱。学生们睁大眼睛,静静的听着,这种讲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歌曲的理解。 这是一首抒情性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旋律亲切柔和,休止符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