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爱莲说

时间:2022-08-16 08:11:55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 -爱莲说

语文 -爱莲说

教学设计(A)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爱莲说》。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http://www.fwsir.com/论文体。
  《爱莲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nbs

【语文 -爱莲说】相关文章:

爱莲说语文教案08-26

语文爱莲说教案01-26

初二语文爱莲说教案11-03

语文爱莲说教案15篇01-26

爱莲说初中语文教案02-19

爱莲说作文04-08

《爱莲说》教学反思01-07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01-27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07-21

《爱莲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