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时间:2022-08-16 16:27:56 高三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

  (1)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5)便宜用事(biàn 有利时机)

  (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7)橹(zhào 桨)

  (8)不酒力(shēng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

  (11)省悟(xǐng 觉悟)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朗读1—4段。

  2.讨论思考题。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

二、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群英会蒋干中计·.示例之一.】相关文章:

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08-25

《屈原列传》示例之一07-16

《瑞雪》 之一05-01

学与问之一教案06-07

蒋勋的语录锦集39条07-02

干农活作文09-01

燎干作文02-24

干值日作文06-10

干农活作文04-14

干工作心得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