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21:46:0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和平方米,并通过迁移体会平方分米。

  2.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初步体会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图形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吴江市实验小学本部校园面积大约有2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吴江市实验小学爱德双语分校校园面积大约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师:看了这两幅照片和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1: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比本部的面积大。

  生2:爱德双语分校的面积是本部的2倍。

  出示照片和文字说明: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大约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神舟6号飞船降落伞的面积。

  师:同学们,李老师工作的学校、神舟6号飞船的降落伞等我们并不熟悉,但是,借助足球场来打比方,我们对它们的面积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你们平时听过或者用过这样的比方吗?今天,我们就从打比方入手,学习新的知识。

  [思考:打比方初步渗透了这样一种观念:描述或者比较面积的大小如果有一个标准作参照,就可以把面积量化。这里打比方所借助的中介正是面积单位的雏形。这种比方也常见于报刊,常闻于言谈,也就有利于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一种自然、亲切的情感。]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如果妈妈问我们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打比方呢?

  生1:我想用书本来打比方。

  生2:我想用树叶来打比方。

  师:那就让我们用一些物品来铺整个桌面,看看课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少个这种物品的大小。(指导学生分别用一次性纸杯、数学练习簿、大楷簿和树叶等物品铺满课桌面,要求同一张课桌面只能用同一种物品来铺。)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物品来铺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这种物品那么大?

  生1:我是用数学练习簿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8本数学练习簿那么大。

  生2:我是用树叶来铺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15片树叶那么大。

  生3:我铺的是大楷簿,课桌面面积大约有6本大楷簿那么大。

  生4:我铺的是纸杯,我的课桌面面积大约有40个一次性纸杯口那么大。

  师:(电脑出示用四种物品铺桌面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铺物品的过程,(指铺满纸杯的图)纸杯那么多,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先数一行有10个,再数正好有4行,4 10 = 40,所以一共有40个。

  师:说得真好!(指四种铺法的图)我们用这些物品铺在桌面上,能形象地说明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但是,看了这四种铺法和得到的结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生:这些数都不同。

  师:是啊,同样大小的桌面,怎么表示面积的数却不同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生:用同样的物品来铺。

  师:同学们,还记得学习长度单位时的情景吗?当时,我们用铅笔、小刀、手来测量课桌的长,也得到了不同的数,觉得不好,后来学习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要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就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思考:在课桌面上铺物品,其实质是让学生自选单位计量面积,选择的单位不同,计量结果就不同,学生因此产生统一计量单位的心理需求。提供四种物品让学生选用,增强了不同单位,不同结果的对比度,学生统一单位的愿望也更强烈,也能突出作为单位的本质特征:同一种单位的形状、大小必须相同。指导学生数纸杯个数的过程,蕴伏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长度单位的引入过程,为引入面积单位寻找了另一个固着点。]

  2. 认识平方厘米。

  (1) 学。

  师:(出示1平方厘米的模型)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取出同样的一个模型。观察一下,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形。

  师:请用直尺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生:边长是1厘米。

  师: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平方厘米可以用符号cm2来表示(板书:cm2),也读作平方厘米。请用笔写一写这个符号cm2。

  (2) 记。

  师:让我们一起来记住今天的第一位新朋友吧!举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示范),仔细看,用心记,闭上眼睛努力想,把1平方厘米印进你的脑海里,头脑中有1平方厘米了吗?

  生:(齐)有了!

  师:来,让我们拿起笔,把脑海中的1平方厘米请出来,画在纸上。(学生齐画1平方厘米。)

  师:再拿1平方厘米的模型对照一下,画对了吗?不对的可以重新改一改。(学生对照,修正。)

  (3) 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纽扣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贴花纸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3:我的指甲面大约有1平方厘米。

  师:大家拿起1平方厘米的模型,和自己的指甲比一比,你哪个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1:我的大拇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生2:我的是中指。

  (4) 拼。

  师:请大家从学具篮中再取出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拼在桌面上。如果有不同拼法,可以拼好一种后,再拼另一种。(学生拼图。)

  师:同桌间互相看一看,拼法相同吗?你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6平方厘米。因为是用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

  生2:因为它们都有6个1平方厘米。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形状相同吗?面积呢?

  生:形状不同,面积相同。

  师:也就是说,看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就看它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一个平面图形中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几。

  (5) 估和量。

  师:请每人从学具篮里取出一张邮票。估计一下,一张邮票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1:8平方厘米。

  生2:20平方厘米。

  师: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我的食指指甲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刚才我用食指指甲比画了一下,大约是8平方厘米。

  师: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有1平方厘米的模型啊。大家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铺在邮票上,看看它的面积到底有多少!(学生发现一个人的面积单位数量不够,于是与同桌合作。)

  师:邮票的面积是多少?

  生:(齐)12平方厘米!

  师:为什么?

  生:它的面上能铺12个1平方厘米。

  师:请每人再拿出一张电话卡。先估计面积是多少,再用面积单位检验。(由于面积单位的数量不够,指导学生用印有1平方厘米方格的面积量具来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电话卡的面积。(实物投影仪展示蒙着量具的电话卡)

  生:先数整格的,一行有8格,共6行,6 8 = 48,接下来2个半格或3个小半格可拼成1格,大约是56平方厘米。

  [思考:五个层次的学习活动,以丰富的学习方式、流畅的活动过程、细腻的指导帮助,引导学生经历建立1平方厘米概念的过程。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还注意充分挖掘这些环节的内涵,比如,看一个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有多少,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这与引入面积单位时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需求相呼应;再如,数电话卡面积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习惯。]

  3. 认识1平方米。

  师:你们估计黑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演示用1平方厘米量)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太小了!

  生2:应该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还真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猜猜看,这个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平方米。

  师:能说说怎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吗?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师:会用符号表示平方米吗?写在本子上。(请学生在黑板上写m2)

  师:(出示4块1平方米的布,发给每个小组1块)每组的同学先商量,准备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什么物品,再实际铺一铺,看能铺多少这种物品。

  学生分组铺物品,三个组分别铺书本、书包、椅子,还有一个组挤着站在1平方米的布上。

  师:请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铺物品的情况。

  生1:我们组在1平方米的布上铺了24本书。

  师:可你们并没有铺满,怎么知道要24本书的?

  生1:因为一排铺了6本,可以铺4排,一共能铺24本。

  生2:我们在1平方米上铺了9个书包。

  生3:1平方米上可以放4把椅子。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平方米上可以站几个人。

  生:(齐)1、2、313人。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1:(指屏幕)这个屏幕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2:我家的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3:有的电视机的屏幕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师: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齐)2平方米。

  [思考:用平方厘米量黑板的面积,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较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平方米的意义和符号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解释或书写,是刚才认识平方厘米时积累的经验的即时运用。让学生自选物品铺满1平方米,是教材中站人活动的拓展,也是先前课桌面上铺物品活动的延伸。最后又回到黑板的面积,整个认识过程浑然一体。]

  4. 认识平方分米。

  师:你们还想学习什么面积单位?(平方毫米、平方分米等)再学一个平方分米,好吗?你认为1平方分米有多大?平方分米怎样用符号表示?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在黑板上写出dm2)

  师:学具篮中有一个1平方分米的模型,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学生找到模型)对照这个模型,用手比画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示范并指导学生比画)

  师: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举起学具篮)这个篮子的底面大约有1平方分米。

  生2:插座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三、 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师:下面我们做些练习来巩固新学的知识。请看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2题。自己在书上完成。(学生完成练习)

  师:我们先看方桌面的面积大约是64

  生1:平方厘米。

  生2:平方分米。

  师:你同意谁的意见?

  生:64平方分米。因为刚才电话卡的面积是五十多平方厘米,方桌面比电话卡大多了。

  师:再看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

  生:平方厘米。

  师:操场的面积大约是3600

  生:平方米。

  师:最后看第一小题。谁把这个问题再读一读,要读出点味道来。

  生: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4

  师:谁来回答?

  生1:平方厘米。

  生2:厘米。

  师: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你为什么填了长度单位呢?

  生:24是数学书封面的长。

  师:你看题真仔细!我们认识新朋友面积单位,可不能忘了老朋友长度单位哦!(把黑板上的1平方分米贴在1平方米的左上角,再把1平方厘米贴在1平方分米的左上角)看了贴在一起的面积单位,你有什么想法?

  生:它们相差很大。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以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

  [思考:把第一小题放在最后反馈,既不干扰练习重点,顺着学生的思路把面积单位逐个再回忆一遍,又能集中注意,拓宽认知结构。三个面积单位的对比,形象鲜明,为后面学习进率埋下伏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谈话情景导入

  师: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遵义会议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

  二、复习角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桌子上有角;

  生2:窗户上有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这个角是什么角,老师手中拿的这个图形的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并指书上也有直角)。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直角,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揭示课题并板书:锐角和钝角二、探究锐角和钝角

  出示不同三角形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有什么发现呢?

  生:这组角比直角小,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画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2、引导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咱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老大和老二,那你们认为哪个是哥哥那个是弟弟好呢?

  生:这个是弟弟,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论得出:这个就叫锐角,这个就叫钝角。

  3、深入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请看这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

  生2:钝角

  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同学们想个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量。(用投影仪展示)

  通过学生测量反复2次,这个角的一条边与直角板上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的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角是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先找出了很多)

  2、找游乐园里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角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

  (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学生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了不同的锐角和钝角,在生活中找角、物体中找角、用纸折角、用手臂比划角、用身体划角)

  四、总结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座的朋友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课中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

  教师能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角度看

  (通过让学生指出角,分类,描角,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如能正确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

  3、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

  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看上去只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在练习部分中的游戏部分更为突出。

  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遵义会议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属于数学学习生活化特点。

  4、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任务深,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但这节课中多媒体的出现并不多,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总之,课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双边活动非常到位,真正实现了课堂中学生爱学习,乐学数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梨、土豆、石块、橡皮泥、A4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师:(出示一张A4纸)严格来说,一张A4纸也是一个薄薄的长方体,那么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引导学生思考,悟出一张纸太薄了,可以用多些的纸来测量,再进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张来测量更便于计算。

  板书:V1张=V100张÷100。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A4纸的体积,即复习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有所超越,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后面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埋下伏笔。

  (二)探究合作,测量体积

  1.明确任务,思考方案。

  教师:刚才我们是直接测量一张A4纸的体积吗?我们是把1张A4纸的体积转化为100张,然后再求出一张。这里同学们很聪明地利用了转化思想,从而想出了测量方法。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过了,那大屏幕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想测量吗?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并出示课件)

  教师: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会测量吗?先互相说说打算怎么测量?(给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测量方案。)

  设计意图在动手实验之前,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能使学生明确实验的任务和养成先制定实验方案,再根据方案实验的科学态度。

  2.合作交流,汇报方案。

  学生1:橡皮泥容易变形,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压制成规则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再测量长、宽、高从而计算出橡皮泥的体积。

  学生2:可以把梨放到装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

  教师指出,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排水法”。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一定能够想到许多不同的方案,再通过这些方案的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3.小组合作,操作实践。

  (1)学生分组操作,并把测量数据填写在记录单里。

  (2)请小组代表上台重点介绍排水法测量梨的体积,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3)教师适时板书:V物体=V上升部分。

  教师:想一想,遇到下面这两种情况,你还能计算出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

  4.再次实验,深化认识。

  实验一:请同学将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观察量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二:把一块石头放入装满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完善结论。

  V物体=V下降部分;

  V物体=V溢出部分。

  教师:我们现在懂得了利用转化思想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谁来说一说,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可以利用刚才的方法测出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转化思想的应用,并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对利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有一个丰富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循环小数的概念。

  2、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忆,再现知识。

  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组内先说说整理后再在全班汇报,互相补充。

  2、小数除法有哪些类型?学生举例说说,你在解题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

  师根据本班情况,选择前面学习中易错题巩固。

  3、什么是循环小数?请举例说明?如何将它保留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4、我们还了解了一些需要用小数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P36

  ①学生独立作答,再小组讨论分析解答过程,请小组代表汇报。

  ②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自主选择,重点练习。

  1、根据自己的实际,从课本P371-5中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题目进行练习。(学生自主选择,组内讨论交流)。

  2、讨论分析,解答第6题

  A、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B、如果大部分学生有困难,可将此题分层提问解答。

  先出示“商就是24.6,求除数?”

  再和原题比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

  三、课后反思总结

  在教完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要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对应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29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6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