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30 13:44:23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四、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题帮助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一、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二、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AC,BO=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BC=(cm).

  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

  ;(2)

  ;(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

  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xx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

  ;(2)

  ;(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 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

  ,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

  ,因为x=2时,y=6,所以有

  解得k=12

  因此

  (2)把x=4代入

  ,得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 -b =(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5 14.3.2.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III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教科书第147页练习1、2

  2.选做题:

  (1)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3)《课堂感悟与探究》

  5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案11-03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11-29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