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6-04 18:00:33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 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 情景,意蕴和诗人的 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 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

语文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雪被子》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五年制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发展语言为主线,注重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提倡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动脑、动口、动笔”。而这一编排特点也恰好体现了大纲对。

  本教材“使学生初步形成阅读能力”的要求。因而,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培养阅读能力是本册教材总的指导思想。本篇课文是一篇儿童散文,它是继一册《雪娃娃》之后的又一篇有关雪的课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和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在洁净美丽的白雪覆盖下的冬景,一个神奇犹如梦幻般的境界。课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包含着两个自然科学知识:“小雪花给麦苗盖上了雪白的被子”说明厚厚的积雪能保持地温,抵挡寒风和霜冻对庄稼的侵袭;“雪被子下面,麦苗们做了两个快乐的梦”,揭示了“瑞雪兆丰年”的自然规律。这篇课文可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6个生字(麦、苗、盖、呼、淘、哨)教学1—2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第3自然段,进行听说训练,掌握相应的生字新词。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朗读训练。

  而本课时即第一课时的教学,应以训练为主线,即让学生做到“三动”,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本课时教学目标

  (1)初谈课文,了解大意。

  (2)学会“麦、苗、盖、呼、淘、哨”6个生字,理解“被子、满天、雪花、麦苗、暖呼呼”的意思。

  (3)读通课文,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明白“雪被子”能保持地温这一科学道理。

  (4)培养合理的想象力。

  学会6个生字,新词;懂得雪被子能给麦苗保暖,使麦子长得好而丰收的道理。

  2.教学难点

  麦苗为什么觉得暖呼呼的?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生字教学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即集中读拼音,分散教学字义,并运用部件分析法,熟字比较法教学生字字形。运用启发式提问、图文结合、句子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掌握内容,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雪被子》第一课时说课设计之一》。

  2、学法

  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自学、锻炼其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记忆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授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

  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掌握的知识程度看,生字“淘”的正确书写要重点指导。新词“暖呼呼”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积雪能保持地温,二年级的小朋友不可能一下子明白,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道理。

  4.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思路:

  谈话引题激趣——听录音初感课文——自学课文生字词——检查自学情况——学习课文l、2自然段——复习巩固

  1.谈话引题激趣。

  小朋友,冬天到了,你觉得大自然中什么景色最美?下雪的时候,你们常常干些什么?雪不但洁白、美丽,对庄稼还很有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雪被子》。运用谈话法揭题,自然、简洁、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

  2.听录音初感课文。

  利用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音乐般的节奏,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同时,在—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自学课文生字词。

  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初读课文,利用拼音学习新字;

  (2)划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的意思。

  (3)看出字,说字形。

  ---------------------------

  (4)想—想:课文写谁喜欢什么?

  这—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让他们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让学生在自己读、看、比较、思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字词的音、形、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检查自学情况。

  (1)看卡片读生字。

  学生易读错的字shào(哨)mèng(梦)fēng(丰),

  多音字jiē(结)多读几次。

  (2)记字形。

  比较法:“麦”与“表”相比较,“苗”与“猫”比较

  动作演示法:盖

  部件分析法:呼——口十乎,哨——口十肖

  笔顺分析法:“淘”字右半边的笔顺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出示句式:课文主要讲(谁)喜欢(什么)?让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让我们教师有重点地查漏补缺,又让学生有充分动口的机会,既掌握了新知,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

  二、回忆口语交际时的情况。

  自己说了些什么?哪些是被小组成员认可的,哪些需要改进。其他同学们给自己的演说提了哪些意见。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学生当堂习作。

  1、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2、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3、写完以后仔细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评价作文

  1、自我评价:

  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认为这一段比较好的理由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www.jiaoanba.com并帮助对方修改。

  3、对照自己的评价与同学的评价,再次修改后在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要求全班同学根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标准给上台读作文的同学作出评价。

  5、教师总结评价,主要是关注全班普遍出现的问题或现象给与针对性地指导。

  五、誊抄习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七-习作 精彩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二、了解童话的特点。

  三、努力激活课题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教学设想

  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激发想象,培养在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通过分角色表演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把握作品形象不同性格特点。

  三、通过课题讨论,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犟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刚收到一张请柬,说邀请我们全班同学到苏州狮子林王国参加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婚礼。大家想不想去?不过还得告诉大家这婚礼日期紧,两周后就要举行,而狮子洞路程遥远,那我们怎样才能准时到达呢?(学生讨论办法)

  师:哇!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来有现代化交通工具,难不倒我们,我们定会及时赶到的,还有我们另外一位新朋友乌龟先生也被邀请了。(边说边简笔画)它若去,会不会遇到困难?不妨来听听德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给我们讲述这只犟龟的故事。(板书:犟)

  二、配乐朗读

  1、邀请一名学生充当米切尔恩德的代言人讲述这个童话故事。

  2、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乌龟这一路上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具体表现在哪里?(用笔画出)

  3、师评:朗读得真棒,很投入,不仅把我们带入童话世界,而且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灵活现的可爱的动物形象。

  三、导读课文

  师:乌龟去参加婚礼,到底有没有遇到困难?若有,究竟是怎样的困难?

  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可概括可引用书中的词语)

  师:面对沿途的这些困难,乌龟又怎样去克服呢?

  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评:乌龟以它那简单的信念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来到狮子洞(边说边简笔画),实现了他的理想,参加了从未有过、最魅力、最盛大的庆典,这只令人钦佩的乌龟,大家想不想认识?

  四、分角色表演

  师:今天有幸邀请到这只乌龟的扮演者以及他的伙伴,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上台表演。

  表演的目的:

  1、预习时叫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表演并自行准备动物头饰;

  2、提示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主要对动物的对话给以加工创造,并配以相应的动作、神态;

  3、角色分配共9个同学,1个当旁白,8个扮演作品中的动物。

  五、评选讨论

  师:谢谢同学们有创意的'表演(掌声欢送)。那么,下面的时间给现场的观众,请同学们大胆地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不喜欢的动物,并说说理由。

  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六、延伸性讨论

  师:从同学们的评选中不难看出,大家还是比较喜欢乌龟,可见乌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我们在学习、生活上可以从乌龟身上学到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评: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中传达出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认准一个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勇气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也就是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七、标题讨论

  师:同学们在前头评选中说喜欢乌龟是一位它犟,有执著的精神,不喜欢乌龟也是因为它犟,不听人劝,一意孤行,那么如何评价乌龟这种犟性好坏呢?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生:(自由讨论并发表意见)

  师评:生活中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因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然而本课的乌龟犟得好、犟得妙,它正因为犟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八、布置作业

  将刚才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补充,写成200字左右的文章,用正楷字抄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说说课文主要内容,落实三年级的训练重点。

  2、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运用创设情境,想象补白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落实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点:

  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 一面五星红旗。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今天,这面五星红旗出现在国外的一间病房里,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赶快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接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结合屏幕上的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三、品评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细读课文,思考面包店老板为我竖大拇指的原因。

  师:刚刚我们说面包店老板为我竖起了大拇指,为什么一个外国的面包店老板会对一位中国留学生竖起大拇指呢?自己读课文,画出我的哪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2、交流语句。

  指名读画出的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这面做工精致的五星红旗,经过河水的冲洗,依然是那样鲜艳。(指名读)

  创设情境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褪色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国旗经过河水的冲洗,可能已经弄脏了,但在我的眼里,它依然是那么鲜艳。指名读)

  师:正因为我爱国旗,爱自己的祖国,所以在我的心中,五星红旗永远是那么鲜艳。让我们带着对国旗的尊敬之情齐读这句话。

  ⑵ 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指名读)

  师:凝视是怎么看?

  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就像捧起一面五星红旗,让我们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孩子们,此时我是多么希望得到这块面包啊,可老板提出我可以用国旗换面包的时候,我却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⑶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指名读)

  师:透过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课件出示第三段的后半段

  师: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当时的处境如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想象,这位身体极度虚弱的大哥哥,咬着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艰难地穿上大衣,迈着沉重的步伐跌跌撞撞地向外走,每走一步,都揪心地疼啊!

  师:谁能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读表现出来? (生有感情读)

  师:此时,面包对于我来说还仅仅是面包吗?

  师:是什么?

  师:在生命和国旗之间,我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旗,这时,你想对他说什么?正是我的.这些行为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为我竖起了大拇指。

  四、品评感悟,体会老板的国际友谊

  1、默读课文,思考老板的态度变化。

  师:一开始,面包店老板就是这样的态度吗?默读课文4——12段,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语句。

  2、交流语句。

  课件出示

  ⑴ 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⑵ 突然,老板的眼里闪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惊奇的问:“那是什么?”老板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

  ⑶ 他见我醒了,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指名读)

  师:自由读第三句话,找出描写老板动作的词语。

  一起做这个动作,这一竖,代表什么?

  自由读以上三句话,试着用这个句式说一说:老板的态度是从一开始的——,然后到——,最后——。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也就是说老板的态度是从讲究平等交易到最后无偿支付费用。

  那是什么原因让面包店老板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呢?(生自由说)

  师: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打动了面包店老板,使他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行为。可见,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敬佩!老师希望大家记住这句话。

  师:学到这儿,你又想对面包店的老板说点什么呢?

  五、齐读最后一段

  师:正是因为面包店老板的这种爱心,才有了课文结尾那感人的一幕,让我们带着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一面五星红旗牵动着中国十三亿人民的心,也将世界各国的友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读下面这个故事,相信读了这个故事,也会让你感动。(课件出示四川地震小故事)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天都在发生。

  七、作业

  师:课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人的句子抄写下来,并搜集一些表现友谊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设计:

  26一面五星红旗

  中国 外国

  我 老板

  难 平等交易

  爱国旗 无偿付费

  爱国 敬佩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人文情愫浓厚的童话故事,因此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感变化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深层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受花开灿烂

  1.导语: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你看,杨柳绿了,小草发芽了,花儿笑了……

  2.利用多媒体展示花儿盛开的春天,配乐《春到湘江》。

  3.诵读并积累关于描写花的短语或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美好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带入花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

  二、整体感知——用心触摸文本

  1.导语: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出示课题:小鹿的玫瑰花)

  指名读课题。认读“玫瑰”,注意“瑰”字的读音,记忆“玫瑰”的字形。

  2.小鹿喜欢玫瑰花吗?小鹿的玫瑰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童话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3.哪几个自然段特别难读?个别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设计意图:阅读心理学讲,阅读应该是先由整体到局部,然后再由局部到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为局部感知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同时在整体感知时,以学生原有基点为准,解决读音与朗读的难点,充分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意识。

  三、随情感悟——走进心灵的花园

  (一)栽种玫瑰,等待花开。

  1.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个自然段讲了小鹿什么事呢?

  2.品读交流。

  (1)讲了小鹿什么事?

  (2)在他的精心培育下,玫瑰花慢慢地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说、朗读指导)

  (3)转换角色想象在玫瑰生长过程中小鹿的不同心情。

  (4)创设情境,分享数玫瑰花的快乐。(出示图片:长满花骨朵)

  (5)想象不久的一天小鹿玫瑰花坛的情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透过玫瑰“抽枝长叶”再到“长出花骨朵”的不同变化及通过创设情境(数玫瑰花骨朵),感受小鹿看着玫瑰渐渐长大而欣喜,体会小鹿对玫瑰的喜爱之情。

  (二)久盼玫瑰,枝叶无花。

  1.导语:小鹿就这样一天天地看啊,一朵朵地数啊,他盼望着,憧憬着,高兴着,快乐着,幸福着!就在花骨朵渐渐地长大,就在快要开放的时候,小鹿不小心把脚跌伤了。当他伤好之后,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门前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看大屏(出示无花的玫瑰图)交流感受:小鹿都看到了什么?猜猜小鹿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呢?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4.品读交流。

  (1)正确地朗读这段话,思考:小鹿感到最失望的事是什么?

  (2)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的?请你好好地读一读,想想该怎么读。小鹿满怀期望地来看玫瑰,结果却一朵也没有看到,由期望到失望的心情变化,又该怎么读?

  (3)再自由地读文,还从哪儿感受到小鹿对玫瑰花开的期盼?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重点品读“一瘸一拐”。

  (4)辛勤栽种的玫瑰,最终自己一朵花也没有看到。面对此情此景,小鹿会怎么想?(个别说,再读课文有关语句。)

  设计意图: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地希望看到玫瑰花,从“你种的玫瑰花,自己却一朵花也看不到,你会怎么想”中感受小鹿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的心情。学生不断地角色体验,体悟小鹿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变化,是学生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三)聆听话语,玫瑰满园。

  1.导语:真的是白栽吗?我们来听听黄莺、微风是怎么说的?(放录音)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

  2.交流:从他们的话中听懂了什么?谁愿意来当小黄莺,读一读黄莺说的话。引导:请问小黄莺,你看到玫瑰为什么想唱歌呢?你这么快乐,最想感谢谁啊?“玫瑰香风”到底指谁啊?是谁让微风拥有了这么美妙好听的名字?

  3.想象: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她会怎么说呢?

  4.如果你就是故事中喜爱玫瑰的这只小鹿,当你听了黄莺与微风的话,你又会怎么想呢?

  5.有一句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一位小朋友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玫瑰花,你们开得快乐,开得自信,开得智慧,开得有个性,带给大家无限的快乐。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努力,把快乐送给更多的人,让生活处处开满快乐与幸福的玫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教学中在聆听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了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此设计在学生有了充足的阅读基础后,让其以“如果你是小鹿,你又会怎么想呢”体会小鹿的玫瑰花所传递出的“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 思想教育要求: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突出水乡的四个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

  2. 知识要求:识字、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3.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和看图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

  重点:

  1. 识字和写字是本单元重点

  2. 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难点:

  体会南方迷人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拼音帮助下,把课文读通,字音读准

  2. 指导学生看插图,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引题:

  1. 同学们,还记得小山村写的是哪里的风光吗?

  2. 今天,我们一起到祖国南方去看一看

  3. 齐读课题,读后有什么感受

  4. 除了水多还有什么多

  二、 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1.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 画出生字

  3.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

  4. 学生集体读课文

  5. (出示挂图)边看图,边读课文想一想南方的水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读出感受

  6. 水乡还有什么多指图读一读,说一说

  7. 水乡变了!变美了,变富了,谁能读出感受?多种形式练习朗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评选最佳语气奖。

  8. 同学们知道什么地方水乡多吗?

  三、 扩展练习

  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在哪里,什么地方美丽?

  四、 小结

  我们不仅了解自己的家乡,还看过北方和南方两种不同风光的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美,带着这种感情读课文《小山村》《水乡歌》

  五、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秋游》教案08-25

【精】语文的教案02-21

语文阅读教案02-20

语文《画》教案02-22

语文《丰碑》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