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8-07 09:01:2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语文教案范文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 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 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 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

  2. 掌握“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掌握“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 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4. 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

  二. 字词归纳

  1. 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

  女奚不曰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 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义: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耻:意动用法

  3. 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 一词多义

  道

  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以

  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

  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介词,用)

  第二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分为两种文和质(12.8)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这个意见。他说,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驷不及舌”,“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用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文与质”同样的重要。

  二.文的体现(7.38)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和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第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任何事,任何人非常恭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恭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三.质的体现

  1.7.6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2.15.18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3.15.9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别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第三课时

  质的体现

  1.6.11

  这几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单了。物质生活是如此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烦恼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然不改其乐,心里一样快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境竟然恬淡依旧。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叹欣赏这个学生。三千弟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2.7.16

  这是孔子最有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快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忧,都有办法解决,纵然没有办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第二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最后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没有什么恐惧。

  4.6.23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第四课时

  一. 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7.15)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好像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的意思,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一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再白话一点就是“这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古文笔调写,谦虚一点,自称鄙人,但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实际上该写作“鄙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以表示谦虚,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说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主意、想办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目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根据这里来的。

  板书:

  温和严肃

  文庄重安详

  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君子之风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乐天知命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患得患失

  无所不至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进行说明的方法。

  2、层层深入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3、了解说明文也可以进行生动形象的.说明。

  4、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5、了解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什么是“人工选择”“自然选择”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层层深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本文介绍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两种选择内容新奇、浅显、通俗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多读、多讨论加以体会。

  教学过程

  导入:电视剧《白蛇传》大家都看过,有谁知道阴险的法海和尚最后被压在了什么地方?(蟹壳中)大家想知道蟹是怎么来的吗?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就会对蟹有所了解。

  单元一:预习检测(幻灯)

  1、注音:淘汰驯化瘦瘠溃不成军

  皇太妃抉择销声匿迹乳酪

  2、释义:寡不敌众溃不成军少年老成

  得天独厚

  单元二:分析体会(幻灯)

  1、速读,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一、(1--9)介绍什么叫“人工选择”

  二、(10)介绍什么叫“自然选择”

  三、(11)说明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2、本文介绍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时,先从日本平家蟹写起,有什么好处?

  明示:通过神秘神奇传说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情趣,激发阅读兴趣,同时自然饿引出说明对象。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日本武士蟹是怎样来的?

  4、什么叫“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试举例说明。

  单元三:小结全文

  1、本文的语言特色试从以下几个句子中体会

  (1)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

  (2)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实验品。

  明示:(1)形象、简练(2)形象、生动

  2、试在文章中找出以下几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单元四:精读语段

  读第8段回答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

  2、第一句是一句()句,其意思是()

  3、作者根据()和()断定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变化:又根据()过去曾经存在的生物已大量灭绝。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然选择”下一个定义

  单元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3

  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组:

  1、学会两个词语“文明”、“用厕”,能认识、会读,理解词义。学会一个生字“文”。

  2、认识一个偏旁部首“日字旁”,能说出名称。

  3、学会一个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理解句意,会独立读。B组:

  认识两个词语“文明”、“用厕”,能认识、会读,理解词义。C组:

  安静的坐在教室里不影响老师上课,学生听课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不随地大小便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词语,会读句子。

  2.正确理解词义,句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会正确认读两个新学的生词“文明、用厕”,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正确认读两个新学的生词“文明、用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

  1、读词语。

  排队等候厕所

  逐个读(边读边指方向),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2、先听老师读句子,再练习说一说。

  (1)我排队等候上厕所。

  (2)上好厕所要洗手。

  (二)新授:

  1、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第十一课文明用厕。同时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听老师读课题,领读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词语:文明。

  板书词语:文明

  听老师读,领读,齐读,个别读。

  看图片:他在做什么?

  学生逐个回答。图上的男同学坐在抽水马桶上大小便,他很文明。既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文明的。如:上节课学习的排队等候上厕所就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早上见到老师问“老师好”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打架骂人是不文明的行为,随地乱扔垃圾也是不文明的行为等等。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又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告诉学生:我们都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

  3、学习词语“用厕”。

  (1)板书词语“用厕”。

  (2)齐读,指名读。(注意对王子祥、李静、孙阳正音,引导其一个字一个字说清楚,不要着急)鼓励为主。

  (3)讲解词义:用厕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厕所”。

  4、学习词语“文明用厕”

  (1)教师领读、齐读、指名读。

  (2)讲解意思:文明上厕所。上厕所时,讲究卫生,守秩序,保持安静。

  (三)巩固练习

  1、齐读词语

  2、指名读词语

  3、用手指出老师说的词语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表扬上课坐姿端正,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的好习惯。

  (五)作业:熟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会正确表达:我不能随地大小便。A类学生能正确认读在生活中学会正确的用厕。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正确表达: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儿歌《上厕所》:上厕所前瞧一瞧,男女厕所要分清。男孩应进男厕所,女孩应进女厕所。

  和学生一起边说边拍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上课的兴趣。

  2、读词语

  文明用厕

  这两个词语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大家来读一下。齐读,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文明用厕》。

  (二)新授:

  1、学习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你在什么地方大小便?

  集体回答,教师板书句子:“我在厕所大小便。”

  听老师读句子,领读,齐读,指名读(边拍自己胸脯边说句子),要求:语速适中,吐字清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花园里大小便好不好?在道路旁大小便好不好?在墙角呢?使学生明白在厕所以外的地方大小便都是不文明的。也就是说,随地大小便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不能那样做。

  出示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

  领读,齐读,指名读。

  2、理解句子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行为是随地大小便。加强理解。

  (三)练习:

  1、看课本,听老师读,找词语“文明、排队”。

  2、听老师读句子“我不能随地大小便”,在课本上找出来,然后练习读一读。

  3、读黑板上的词语,句子。指名读。

  3、回答问题:

  (1)谁不能随地大小便?

  (2)你不能随地做什么?

  AB组要求两个问句都理解,能独立回答。C组要求理解1-2个,在老师提示下回答。

  (四)小结本课:

  教育学生养成文明用厕,不随地大小便的好习惯。

  (五)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1学生会正确认读和书写生字“文“

  2学生正确掌握偏旁“日字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文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他在做什么,他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复习:我们要文明,不能随便大小便。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再点名让学生站起来进行读。

  二、教授新知

  1当学生读到生字“文”时,教学生认读

  学生齐读,个别学生读,点名读

  教师教学生进行书写

  教师在在田字格里进行范写,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进行书空练习。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板活动。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

  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进行书写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对C类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2、教师出示生字“明”。

  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生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右边是月,在左边的就是“日字旁”

  教师出示一些日字旁的生字,让学生把这样的生字找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书写偏旁,注意引导学生日子旁一定要写在左边。

  三、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字卡,让学生逐一认读。

  2在课堂练习本上把生字偏旁个先写2行。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和鼓励。五作业布置

  把在课堂练习上没写完的生字词继续在练习本上写完。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及要求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概括本段内容。

  ②分析本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③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③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不必只局限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木兰诗

  1.人物形象。

  2.语言特色。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玩气球,感受反冲力的作用和方向。

  2、安装反冲力小车,进一步了解反冲力的作用、方向和产生原因。

  教学重点

  学生对反冲力的作用、方向的认识。

  教学难点

  1、解释气球推动小车的原因。

  2、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小车、气球、棉线、塑料管等;课前收集有关运用反冲力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玩反冲力气球

  1、教师拿出吹足气的气球请学生说说:如果老师一松手气球会怎么样?

  2、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玩气球。

  3、玩过以后讨论:你们的气球是怎样运动?是什么力使气球运动?

  4.我们能想办法让小球沿一个方向运动吗?学生讨论。

  5.利用材料:一根光滑的细长绳、两个回行针、棉线、带塞子的气球。学生动手实验。

  二、安装反冲力小车

  1、如果我们把气球装在小车上,那它能推动小车运动吗?

  2、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并试着让小车运动起来。

  3、交流小车运动情况:你们的小车是怎样运动的?解释一下气球推动小车原因?

  4.再次实验。

  提出新的实验要求:

  ·把手靠近气嘴处,感受气体是怎样冲出来的。想想气体冲出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调换气球固定的方向,观察这时小车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变化。

  5.交流实验的发现和体会。

  6.归纳:像气球这样推动小车的力叫做反冲力。小车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三、了解反冲力的应用

  1、反冲力能推动小车运动,那大家还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2、请搜集到资料的学生向大家介绍有关内容。如:

  ·节日燃放的烟花等。

  ·喷气式飞机:机内的喷气发动机,把汽油或煤油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从发动机的喷气口快速向后喷出,飞机受到反冲作用快速向前飞行。

  ·火箭:火箭是我国最早发明的。现代火箭用高能物质做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连续不断地向后喷出,使火箭高速飞行。

  3、教师播放火箭发射的影像资料。

  4、分析比较:反冲力小车的启动与火箭的启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它们都利用了反冲的原理,但是小车利用的是压缩空气的反冲力,火箭利用的是高温高压燃烧气体的反冲力)

  四、

  1、回忆学过的课中,我们使用了哪些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2、归纳,提升认识:说说小车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运动起来?(小车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

  3.课外收集:其它有关小车运动的力。延续研究兴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将心比心教案08-26

语文蜡烛教案08-26

语文《秋游》教案08-25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夹竹桃》教案09-26

语文树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