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5 13:08:48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

  2.能运用不同的方法,翻译简单的文言文。

  3.积累成语,并通过查找词典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阅读知识短文,学会处理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

  5.通过阅读“开心一刻”中的笑话,进一步体会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区别文言文中“之”“其”的不同含义,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回顾,了解文言

  1.单元回顾,导入教学。

  快乐的语文七色光时间又到了!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一个单元,相信你们肚子里的“墨水”一定又增加了不少!能说说这个单元你们学了些什么吗?

  随机引导学生说说文言文的特点。(不苛求)师随机板书文言文特点:语言精练、短小精悍、词义多变……

  2.拓展资料,了解文言。

  媒体或小黑板出示: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白话)和用“书面语言”(文言)来表述,是不同的。

  3.“开心一刻”,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因此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认为会说文言文就是有学问的象征,由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1)请学生读“开心一刻”,说说故事好笑在哪里。

  (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笑话后的感悟。

  (3)拓展介绍“白话文运动”。

  正因为“文言文”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不能为普通老百姓掌握,于是“五四”时期,胡适等文学家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倡导把日常语言写到文章中去,使文章能在普通人中流传。

  【本次“开心一刻”的内容是,文中人物没有注意文言文、白话文言语表达形式的不同与运用场合的区别,而乱用文言,造成笑话。以“开心一刻”为课的起始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可以自然引出“练”中的文言文语言训练。】

  二、“练”识文言,挑战自我

  虽然文言文难读,但是其中却包含着大量祖国文化的精华。读懂文言是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本领。同学们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相信一定掌握了不少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练一练”。

  1.一词多义。

  (1)读题,找出加点词。

  (2)请学生自读3句话,试解“之”“其”在3句话中的不同意思。

  交流。

  随机板书:

  之的.

  到……去其其中

  他的

  (3)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分辨它们的不同意思的。

  (4)请学生再读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从中找出含有以上两个字的句子,分辨它们的意思。

  讨论发现规律:“之”大部分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一致,当后面跟的是具体地名时,表示“到……去”的意思,“之”字还有不含任何意思的时候;“其”大部分表示“他的”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言文中常用字“之”“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不同,了解大致规律。】

  2.文白互译。

  (1)请学生分别读3句话,说说这3句话各出自哪篇文章,并从文章中找出来。

  (2)说说3句话中“之”“其”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翻译文言文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谈谈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是怎样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的。

  板书:

  联系上下文

  借助注释

  查工具书

  (5)自主运用自己擅长的方法,翻译3句话。

  交流翻译的句子。

  (6)这3句话中有两句话有“亲戚关系”,具有一个共同点,你们发现了吗?(第1句与第3句都是反问句。)

  “挑战无极限”,让学生试着把第1句与第3句文言反问句改写成文言陈述句。

  (7)班级小组间文白互译挑战赛:

  ①一组出题,其他三组抢答。题目可以是把本单元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白话语句,也可以是根据白话语句回答本单元中相应的文言语句。

  ②师出示学生接触过的古代寓言故事的文言文语句及出处,让各小组同学竞猜白话文意思。

  【通过竞赛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练习”的效率。而练习并不是为了完成几个题目,而在于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比较重视方法的指导与文言的拓展。】

  第2课时

  一、打开“知识窗”,感受古寓言

  文言文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古代寓言便是其中的一枚耀眼的星星。让我们打开“知识窗”,去感受一下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吧。(板书:中国古代寓言)

  1.学生自由读“知识窗”的内容,读后说说了解到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寓言”的知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借事传“道”、以“小”见“大”、源远流长、灿若繁星。

  2.说说自己搜集了哪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一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不一定全在课外,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手头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梳理。】

  二、了解成语,积累运用

  大量的成语,原本便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寓言故事。让我们进入“日积月累”,去收获一颗颗美丽的“瑰宝”吧。

  1.分组读4行成语。

  2.说说你知道哪个成语故事,讲给同桌听听,注意要讲得通顺、流利,讲清楚道理。

  3.学生不了解的成语,请学生查阅词典或资料解决。

  交流反馈查阅结果。

  4.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不胜枚举,请学生借助资料、词典,再搜集积累一些喜欢的成语,进行展览交流。

  成语〖〗出处〖〗意思〖〗故事梗概〖〗道理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让学生说说通过这次“语文七色光”语文实践活动,增长了哪些见识?

  2.请学生出一期以“走近古汉语”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

  教学反思: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两大学习版块中都进行了资料搜集与整理汇报的训练,并且在作业布置上设计让学生办专题板报或手抄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意识,形成能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 学 设 计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第二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2、导入《秋思》《长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二、初读全诗明诗意 1、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意。

  3、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一)学习《秋思》

  1、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3)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4)朗读这句诗。

  2、品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里的.“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3)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4)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朗读诗句。

  (二)学习《长相思》

  1、品读上阕,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读完上阕,你猜作者的“身”可能在什么地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读完下阕,你发现作者的心在哪里?(故园)“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3、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有什么体会?朗读这首词。 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1、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影视评论的初步方法。

  2、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影视的.看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除了学习之外,最喜欢什么活动(看电视、看电影),你们最喜欢看哪些节目,为什么喜欢看这些节目呢?(节目精彩吸引人)。最不喜欢看什么,为什么,说主理由。

  二、学生交流:刚才同学们说的影片,节目的好与不好,就是一种评论,那么怎么去评论呢?

  三、例文指导:

  1、示例:《哪吒闹海》的两评论

  2、讨论指导:

  ⑴语言表达应清楚、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

  如:少儿节目《大风车》同学们都看了,我觉得这个节目特别有趣,适合我们看,特别是节目主持我金桂子的语言动作,穿着常引得我们好笑,而笑中又使我们学到一些知识,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⑵评论的范围易小不易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

  ①人物的形象方面(长象(扮相)着装、性格)

  ②故事的情节方面(惊险、扣人心弦、感人泪下)

  ③画面或场景、插曲等。

  ⑶同学们在评论前,一定要注意想好了再说,好与不好,前后应一致,不能说到哪是哪,这样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

  看图同桌练说。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练习写一评论电视的文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揭读课题,质疑伟大

  1、板书:友谊。

  2、谁会读?个别读,读准“谊”,并理解友谊。

  3、结合生活实际,畅谈友谊:你有没有好朋友?你觉得你们的友谊伟大吗?

  4、补充板书,揭题:伟大的友谊

  4、齐读课题。读着读着,心里有没有产生小问号啊?

  (直奔重点,读题质疑,使学生尽快产生和文本对话的欲望)

  二、初读文本,浅谈感受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难读的字、词、句,请用笔把它们标出来,去反复的多读几遍,好吗?

  2、自由练读课文,师个别指导。

  3、想读给别人听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

  4、课文读了好几遍,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谈谈吗?

  三、速读课文,感知特色

  1、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全文有3个自然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去研读这3个概括介绍的段落,去感受他们之间那伟大的友谊。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认为是总的概括介绍伟大友谊的段落前面打上星号。完成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也可以和前后桌交流。当然,你也可以和我这个朋友交流。

  四、品读课文,感受伟大

  (一)读悟第1自然段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一段话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你发现了吗?你能通

  过你的朗读把这个特点展示出来吗?(5个共同)

  3、这个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小结:这是一个朗读的技巧,如果你想突出重点,只要把关键词稍微读得重

  一点点,别人一听,就能感觉到重点的所在了。

  4、从这5个共同,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好朋友

  5、引导: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你和你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相比,你觉得哪个更

  伟大?为什么?

  6、小结:是啊,他们这5个共同所做得可都是为国家,为人民的伟大的革

  命工作啊!这伟大的革命事业你和你的好朋友有做过吗?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比起你和你好朋友的友谊怎么样?(更伟大)你觉得自己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呢?

  7、指导多元化地有感情朗读(高兴、敬佩……)

  7、小结学法,板书:抓特点

  (二)读悟第4自然段

  1、个别读,评议交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这一段话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边读边划关键词

  (师板书:生活 事业)

  3、在这两个方面中,你觉得哪个方面更加重要?为什么?(体会:更

  重要的是)

  4、引导理解过渡段的意义:你知道这段话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吗?

  (板书:承上启下)

  5、指导过渡段的分段:如果,把过渡段前面归为一段,后面归为一段,那么这段既讲生活又想事业的段落该归为哪一段呢?为什么?

  6、指导分段。(可分3段,也可分4段)

  7、指导朗读。

  ⑴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后面一个方面的重要性呢?(读好——更重要的是)

  ⑵作为读者,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为什么?(敬佩、羡慕……)

  ⑶如果,你就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本人,你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呢?(自豪、谦虚……)

  8、小结学法,板书:抓要点。

  (三)读悟第8自然段

  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找划出这一段话写了哪几个方面?

  3、交流,板书: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4、引导: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结晶,它对全世界都有

  着很大的影响。那么,到目前为止,你和你的好朋友有没有如此伟大的成果呢?他们的友谊比起你们的友谊怎么样?你觉得这段话怎么读才能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呢?

  5、指导朗读。

  五、总结深化,延伸拓展

  1、导:刚才,我们研读了文章3个概括介绍的自然段,已经掌握了文章的框架,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文章的框架就好象是一个人的外部轮廓。(师板画人的轮廓)如果,把生活和事业这两个方面再具体描述一下的话,这个人就更加完整了。下节课就让我们去研读这两个部分,(板画:?)让这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好不好?

  2、课文学到这,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好朋友、作者……)想说什么就在写话本上写什么?

  3、交流,评议。

  4、延伸:★搜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了不起表现在哪儿?

  3.感悟:父亲的了不起。读课文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并说说父亲为什么了不起?

  4.全班交流,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我。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⑥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用“——”线画出描写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说说儿子为什么了不起?

  (1)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生说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2)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谦虚、求实、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 高大 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 假想来历 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

  出示挂图,导入 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学后讨论:有什么样特点?(骨架很高大)从哪里看出它高大?(从它的高度、长度;从人站在骨架前的感觉。)还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化石 高大完整无缺 疲劳干渴

  发现 斜插的姿势 假想失足落水

  发掘 上级指挥员 泥沙掩埋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图,思考:

  (1)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

  (2)这具黄河象化石完整表现在哪里?画出有关词句。

  2、请学生指图说说这具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这个特点。

  3、训练用甚至也连也口头造句。

  4、概括段意。

  5、教师谈话,转入下一段教学。

  二、讲读第二段。

  读本段后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意思来叙述的?各层的层意是什么?

  逐层学习。

  第一层(第2自然段)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的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岸边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身高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河水是危险的。教学时要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第二层(2至6自然段)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要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结果失足而落水,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教学中,要突出倦和渴喝和陷

  (3)第三层(第7自然段)

  3、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总结推理方法。

  科学家从黄河象站立的姿势想到它失足落水而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想找水喝。为什么要喝水呢?是干渴,天热难当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间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图画没有也不可能把过程表现出来。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全班边听边想象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xx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五、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一词多义,能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多义词,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板块二

  积累古诗,读中感受诗情

  1、导入:文章能借物抒情,古诗也能托物言志。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读中体会:诗人要借助蝉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诗意。

  (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强调:(ruí)、藉(jiè)。

  (3)粗知诗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②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补充资料,释疑。

  课件出示:

  垂:在诗中指蝉的触须。因为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叫“”,蝉头部伸出的触须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指的是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藉:凭借的意思。

  3、读出诗情。

  (1)学生练读,男女生读。

  (2)介绍诗人,体会诗情。

  ①资料补充。

  课件出示:

  虞世南,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唐太宗评价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虞世南的人品、才学都是一流。

  ②交流:诗人借蝉表达什么感情?

  语文要素

  ③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写法,体会诗人借蝉表达自己高洁的.志向和情操的写法。

  4、背诵积累。

  (1)回顾内容,指导背诵。诗的前两句写了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形象——“垂”;习性——“饮清露”;声音——“流响”。后两句抒发的是诗人高洁的志向。

  (2)学生借助插图,练习背诵。

  (3)同桌互背古诗。

  (4)拓展延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像这类托物言志的诗歌叫咏物诗。这类诗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示:

  (一)竹石

  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菊花

  元

  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墨梅

  王

  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的故事,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概括主要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天上的星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主人公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驻守边疆的时候,让敌人闻风丧胆,号称飞将军。

  2.哪位同学给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3.谁能只用短短期20个字,把它复述下来呢?(卢纶可以)

  二、品读古诗

  1.板书课题、作者,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先处理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注意指导“塞”、“曲”、“棱”的读音)

  3.小组展示(达到目标:通顺无错误)

  4.划节奏读----小组再试读----再次展示(达到目标:有清晰度、表现力。适当的停顿)停顿是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使得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关键词语重读----加着重号-----再次重读展示(能说明重读它的理由,渲染环境,读出意境)

  6.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配乐朗读)

  7.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试背《塞下曲》

  三、全诗整合。

  1、诗中的将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印象?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吗?请大家跟我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好不好?师生合作。

  四、拓展延伸。

  李广作为我国历的一代名将,赞颂他的可不止卢纶一个,其中唐代的王昌龄也写了一首诗———《出塞》。

  五、作业

  办一期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手抄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启发点拨、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课前准备

  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读一读,对梅花的品格有所了解,以便理解外祖父对梅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入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吗?他上夜校学习时,老师曾教他一句话:──谁还记得?“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中国人心里都揣着一颗中国心。香港著名歌星张敏明唱过一首歌,叫《我的中国心》。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梅花魂》。关于梅花同学们并不陌生,古往今来赞美梅花的诗文很多,请大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文。

  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梅花有一种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秉性。说说“魂”是什么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它也有魂呢?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

  (2)生字: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

  (3)新词:

  训斥:训诫和斥责。

  玷污:弄脏。

  郑重:严肃认真。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地留恋。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诵读,想象,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读中感悟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式,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谁能来背几首诗歌,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歌。

  指名学生背诵。

  2.相对于古诗来说,你们觉得现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指名交流。

  交流内容可能会说到: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明了,形式短小活泼,富有生活情趣,易于接受。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经验,若说得有理,教师都应肯定。

  3、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现代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们想读一读吗?

  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

  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

  ①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

  ②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

  ③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平提高。

  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

  ①第2节:可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感受“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想象“果园”的丰收景象和“沃野”的耕耘场面。

  ②第3、4节:抓住“联欢”、“相聚”体会孩子和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快乐;抓住“青山”、“绿水”的话语体会“自然”对孩子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情趣,并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③第5节:引导学生想象“片片云锦”、“阵阵微风”的意境之美,感受“明媚的早晨”、“愉快的黄昏”生活之乐,并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四、朗读全诗,总结回顾。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学完了全诗,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回味课文,了解、学习作者表达自我感受的方法。

  2、拓展学习,并能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写诗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表达特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味课文。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领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味这首诗歌,请同学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这首诗歌。

  二、学习表达。

  1、学了这首诗,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老师也很喜欢这首诗,在我们眼中平平常常的大自然,在作者的笔下却像一位魔术师,神奇而充满魅力,作者是如何体味到这一切的呢?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作者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尽情地想中全身心感受到的。)

  2、有时候,我们心中有了感受,可是,把它写下来以后,我们就觉得没有表达出来,你们有这种感觉吗?作者怎么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得这样清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地读,细细地看,静静地想。

  (生自读诗歌,探究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各种表达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尾反复,前后呼应。②有些诗句对仗、结构相似。③二、四句押韵。④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⑤丰富的想象。⑥有些字词用得特别妙。⑦借物抒情。学生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都应及时鼓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选文。

  1、选读:很多作家、诗人都很善于感受,也很善于用贴切、自然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同学们看老师补充的两首诗歌《庭院里的“舞会”》和《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内容一起读,讨论:庭院里的“舞会”和海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

  庭院里的“舞会”

  树叶喜欢跳舞 树叶乐了,挤在庭院角落

  一到秋天就穿上彩服 羞羞答答对风儿说

  从树上飘下来 吹吧吹吧,就请您

  寻找舞蹈的场所 当本次舞会的伴奏

  庭院说:快来吧 于是风吹:呼噜噜,呼噜噜

  看我是个多好的舞厅 树叶轻快地跳起了快三步

  环境优雅而舒适 风儿又吹:呼,呼,呼呼

  舞池平坦又宽阔 树叶又接着跳慢四步

  风儿说:快来吧 哎呀,风怎么不守纪律啦

  看我是个多好的乐师 一吹起迪斯科

  会吹奏多种美妙舞曲 就像浑身着了魔

  能创造最佳音响效果 自说自话地跑进舞池

  和树叶一同跳起了舞

  海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到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2、交流:

  ①庭院里的“舞会”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作者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②海给诗人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他又是怎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这首诗。

  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独特的感受以及表达方式。

  3、小结: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了,就能有独特的体验,并且能产生许多联想。

  四、表达感受。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作者对青山、绿水产生了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借青山、绿水来启迪少年儿童要不怕艰险,勇于攀登,要有广阔的胸怀,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景物,你看了会产生哪些联想呢?仿照诗歌的第四节,请你们也来写一写好吗?

  学生仿写。

  指名交流。

  2、自然界中一草一木,一物一景,如果你能静静去感受,你一定会有许多独特的体验,本周我们就来写一首现代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周我们就举行一次诗歌赏评会,好吗?

  细细地看

  板书: 感受 静静地听

  尽情地想

  【教学总结】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情趣,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1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6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0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案02-01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12-31

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