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2-11-26 17:01:26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xx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三(5 —10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14—15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探究中理解梯形的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下书上第117页的梯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打算怎样做,与同学交流。(可以在图上画一画)

  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剪下课本第117页的6个梯形)

  1.拼一拼:剪下的梯形中,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拼一拼。

  2.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求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再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6米,下底54米,高40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例6,交流梯形的面积。

  (1)组织汇报:面积是多少。

  (2)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组织全班交流。

  2.出示例6,交流梯形面积的探究情况。

  (1)小组交流:对照例6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怎么填的?讨论并交流例6下面的问题。

  (2)全班交流:指名上台展示拼法,并对照拼图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总结归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则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学生在书上完成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3.交流“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梯形图,你是怎么求这块梯形的面积的?先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及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除以2?

  4.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果已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如果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学生自己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的?

  (3)全班交流:由于这四个梯形的高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上、下底的和是否相等。除左边第3个之外,其余梯形的面积都相等,因为它们上、下底的和都是8厘米,高都是4厘米。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零件的示意图,全班讨论交流:怎么理解“横截面”?指出图中零件中的横截面在哪里?

  (2)小组交流:这个零件的横截面是什么形?它的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怎样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4)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组织阅读。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阅读教材第15页最后的内容,并动手画一画。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 s=(a+b)×h÷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百分率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百分率在计算时采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计算结果必须化成百分数。

  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必须学会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过开放性的习题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明确公式中乘100%的道理,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本课在设计中并没有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上课伊始就创造性地设计了“如果你是总经理”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很快地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比较练习、拓展提高、成语中的百分率等环节,有序、有趣、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们知道,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师板书)。刚才按张明和李超决赛时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合格率)合格率是怎么求的?师板书:。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合格率来反映产品质量的好坏。 “率”是指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式。(板书:合格率=×100% 齐读)。

  强调:①分数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证了计算结果不变,又突出了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师板演张明的合格率。强调:写成分数的形式,要乘100%。

  学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产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计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国庆期间,老师买了一百粒蚕豆种子,经过浸泡发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许多菊花,由于干旱,成活率为95%;

  (3)星期天,老师把小麦加成面粉,发现我家小麦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学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说说“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 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

  ② 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发芽率=×100%;请解决:如果老师买的是101粒蚕豆,发芽了101粒,老师买的蚕豆发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麦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县孟兴庄中学面粉厂买来20吨小麦,加工出17吨面粉,请求出小麦的出粉率。

  学生的出勤率=×100%;试一试:这学期的11月12日,我们六(2)班43名同学只来了42名,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设计意图:“合作注意事项”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了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更为实在、有效。)

  3、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数学模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没来,出勤率是多少?

  ②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来了42名同学,有1名同学因病没来,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现场统计:两题都对的请举手。请同学们求出我们这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指名说什么是正确率,正确率是怎么求的?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板演并讲解。如果求错误率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重视了知识的生成,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统计的数学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于100%。 ( )

  ①六塘小学有60名教职工,昨天全部按时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窑厂十二月八日计划烧砖10000块,实际烧了12000块。求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而且与我们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紧密。比如,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计算呢?如 “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数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能用百分数表示的成语。百发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里挑一--表示被选种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捞针----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几乎是百分之零。

  游戏结束后,作简要说明:成语中的百分率只是一个概数。

  (设计意图:“玩一玩”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能体会蕴涵于数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趣引学

  1、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你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他呢?(想)好,请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数学资讯。

  (1)期中测试,五年一班有50人参加考试,数学成绩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参加测试,数学成绩合格的50人。

  (2)体育课上有30人练习投篮,达到优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树节,五年级栽杨树和松树各150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6%,松树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52人。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

  2、同学们的思维很灵活观察很仔细,在同学们的问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合格率。那你们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吗?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相机出示(成绩合格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100%等于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学

  1、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合格率的概念来说一说什么是优秀率,什么是成活率呢?(学生汇报)

  2、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你们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预设一:所有学生都利用化成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预设二:有的学生用化成分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用化成小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找一名或两名学生上前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预设:学生只写成小数或分数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这是百分数吗?不是,我们应如何化成百分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说百分数的概念。

  2、那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当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时如何去做。)

  学生小组探讨,指名汇报。

  3、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计算方法,哪位同学能用数学语言再说一说呢?

  4、生汇报,老师适当的补充加以说明,然后以课件形式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示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5、同学们,我们学会了求合格率,那你们能不能求出数学资讯中出现优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选择喜欢的一题进行计算。

  6、师说明:同学们,像求合格率这样的习题,最终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7、同学们,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们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呢?生举例。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少,说明了同学们都是乐学习善观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属于那些爱观察会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以练固学

  (一)火眼小神探

  让学生看书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小学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级四月份植树全部成活了,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级共有学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89%。( )

  3、张师傅的生产技艺十分的高超,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达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为乐,乐无边

  A、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汇报。

  B、帮助食堂选择合适的品牌罐头。 课件出示数学例题。

  C、帮助学校监督员统计今天每个年级的出勤率。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四、总体概括

  同学们,你认为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呀?你都收获了什么知识?请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说出自己对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满意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20xx年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单元,每单元一个word文件,以下为第一单元部分内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以及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立体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引导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觉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观察物体的不同思路。同时要有层次地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课时 观 察 物 体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一。内容简析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接下来,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讲授法,让学生从观察、想象和操作中体会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转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学习主要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承前启后链回顾从上面、左面、正面观察物体。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

  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古诗导入法: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看到它的正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猜一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竞猜导入法: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出示课件:长方形、圆形图片。)

  预设:长方体和球、长方体和圆柱、长方体和圆锥;长方体和球、横放着的圆柱和竖放着的圆柱、横放着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看来,同学们只看到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可以怎样摆?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3.全班交流,形成认识。

  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反馈学生的摆法。总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课件教材例2。

  谈话: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几何体吗?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小结: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一:从同一方向去看两个立体图形,如果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能否判定这两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形同呢?

  师生交流,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在同一方向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质疑二: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形成的是唯一的表象吗?

  小组讨论,反馈交流,结论:有时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不一定形成唯一的表象,如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拼摆的立体图形可能是 或 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

  2.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是一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观 察 物 体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知识梳理1.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2.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验证确认。

  复习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复习重难点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复习方法1.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三)这一单元里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指名汇报所学内容。(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2)复习: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3.建构网络。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我们复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再强调摆法的多样性和确定性,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芳芳和兰兰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你能判断她们谁搭的对吗?

  芳芳 兰兰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我有见解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活动内容关注要点

  一、回顾圆的知识

  圆:曲线图形

  圆的组成:圆心、半径、直径

  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直径、半径都有无数条。

  圆的特点: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是否掌握圆的特征

  二、回顾圆周长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

  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回忆圆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做自主练习6、8题

  第6题是利用圆的知识解决自然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水波传送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水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第8题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图形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不同图形面积公式计算。学生口答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公式。关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做自主练习10、11题。

  10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11题是实际操作并计算的题目。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计算结果,体会两圆的半径比,周长比,直径比是相等的。学生口答:要求扩建后圆形花坛的周长与面积,需要先求出扩建后花坛直径。关注测量的方法正确。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内容分析:

  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研究大致分为5个阶段:低年级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认识、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分数的计算、六年级的比。从这些安排来看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是小学阶段一次系统的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的重要前提。

  重难点

  重点:

  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

  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一、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度量中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同学们学习过整数吗?如果用这张红色的纸条表示1,那么你能想办法表示出2吗?3怎样表示呢?我们发现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纸条(更长的纸条),你知道它表示几吗?(用1作为标准去量发现有不足1的)。

  师:这段不足1的长度怎样表示呢?(用分数表示)

  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师:猜一猜,这段不足1的长度是这个标准的几分之几呢?

  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提供了一些学具,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1:两张绿色纸条拼成一个红色纸条,绿色纸条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2:红色纸条对折,不足1的部分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3:两张桔色的纸条。一张桔色的纸条是红色纸条的,两个就是。

  我们发现我们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不足1的部分没办法再以1为标准去测量了,但是我们发现可以用标准的去测量。下面我们就用标准的测量一下,看看粉色纸条是几个,你知道5个是几分之几吗?

  活动2【讲授】

  二、分物中体会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请你分别表示出它们的。

  我们表示的都是,可是为什么对应的数量却都不相同呢?

  回顾一下找的过程,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师小结: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找到分数,也可以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整体通过平均分找到分数。大家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活动3【讲授】

  三、分物中认识分数单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找到了这些糖的,下面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糖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合作建议:

  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用这些糖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观察这两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相同点:都是把6块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点:取的份数不同

  联系:2个是

  师:你会表示吗?

  师:我们发现有几个就是六分之几。

  师:你会表示吗?

  师:那么有几个就是三分之几。

  像、这样的表示一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而像、、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由分数单位不断累积而成的。

  师:有些同学还找到了一样的分数,对吗?

  师:表示了这么多分数,谁能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活动4【导入】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师:请你对自己今天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这里有10颗星星,你认为你可以得到几颗呢?请在纸上进行涂色。

  师:谁来说说你获得了这些星星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根据他所说的分数想一想他给自己评了几颗星?

  师:谁再来说说你自己评了几颗星,同学们想一想他获得了全部星星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给大家今天的学习情况评几颗星呢?

  出示

  师:你知道这是几分之几吗?

  有的同学在为没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遗憾,其实没有点亮的那半颗星才是我今天送给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在陈老师心里你们每个人拥有着无限的潜能,我永远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7/13+7/13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1-2/9-5/9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利用天平,结合观察、猜测、图示、推理等活动,理解“找次品”问题的基本原理,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过程与方法

  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用图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例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

  (2)理解题意。

  学生可能会说:倒出来数一数,或掂一掂、称一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生产或生活中有时需要从几个物体中找特别重或特别轻的一个,在数学中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找次品”问题。

  如果两个物体的差异很大、很明显,可以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异不明显或物体数量很多(例如有30瓶钙片),用数一数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准确或不方便,此时可以用天平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次品”。

  【设计意图】

  理解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当学生面对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数一数或掂一掂,因为他们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经验,所以让他们了解“数”和“掂”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天平,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支粉笔,在天平的右边放一本数学书,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的左边高,右边低。因为数学书比粉笔重。

  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本数学书,在天平的右边也放一本数学书,现在天平会怎么样?为什么?

  学生回答:天平会平衡,因为左右两边一样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出示:天平平衡,两边一样重;天平不平,下沉那边重。

  【设计意图】

  学生没有使用天平的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观察丰富表象扫除学习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找次品做好准备。特别地,对两种情况的概括有利于学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两瓶钙片,放在天平上称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为它会轻一点。现在有3瓶,那么要称几次呢?为什么?

  学生:称一次。左右两边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翘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师分别演示天平达到平衡和出现不平衡的两种情况,请同学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根据天平的情况推断出剩下一瓶的情况,是解决“找次品”问题的关键。此处将实验演示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

  3.交流图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办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1)可以用一个“△”加一条短横线表示天平,用长方形表示钙片。

  (2)为了方便,还可以给每瓶钙片加上编号。

  学生完成后,将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图示是对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一种方式,通过图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例1教学后及时进行方法的总结,可以分散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发现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最优策略。

  (二)探索规律,优化策略

  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2。

  8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2)大胆猜测。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

  学生:如果运气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学生: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因为如果运气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学生:每次称2个零件,4次保证找出次品。

  教师:“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什么意思?

  学生:既要保证找出次品,又要次数最少。

  【设计意图】

  这个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问题,可能不能兼顾两端,说“一次”的同学忽视了“保证”,说“4次”的同学没有考虑到至少。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否定错误,澄清认识,确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走错路,少走弯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目录(总课时数:80)

  一、简单的统计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第3课时:练习课

  第4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第5课时:练习课

  第6课时:求平均数

  第7课时:练习课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第1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体积和体积单位

  第1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第14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第15课时: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第16课时:整理和复习

  四、约数和倍数

  第17课时: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第18课时: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数

  第19课时:能被3整除的数

  第20课时:质数和合数

  第21课时:分解质因数(1)

  第22课时:分解质因数(2)

  第23课时:最大公约数(1)

  第24课时:最大公约数(2)

  第25课时:最小公倍数(1)

  第26课时:最小公倍数(2)

  第27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期备课

  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

  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3、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会看和会分析统计表;

  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m2 1 m2=()dm2 1 dm2=()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km2=1000000m2。其实学生以前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X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dm 23 km2=()m2

  (2)3400 dm2=()m2 9000000 m2=()km2 580cm2=()dm2

  (3)70000000 ㎡ —7k㎡=()k㎡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05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08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