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高二生物教案

时间:2022-12-16 08:41:08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生物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生物教案(15篇)

高二生物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比较《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教法建议

  1、使学生在理解细胞水平上的新陈代谢概念及其本质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这是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其实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新陈代谢的概念,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课绪论中,学习已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但那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引导学生分析出生物体是如何自我更新的,合成与分解是如何进行的,及其二者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生命。

  例如,为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教师可结合前一章细胞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活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如发生在线粒体内的糖的氧化放能的化学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的化学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的氨基酸缩合成多肽链的化学过程等,使学生对"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这句话有一个感性认识。

  2、使学生理解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在本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完成酶具有专一性的实验并实施有效的讨论是本节的难点。

  生命体随时随刻发生着数量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同时又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的系统。细胞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不可能在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条件下进行,而必须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下能快速、有序地进行的,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化学反应能阈,这是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生物催化剂,即酶的原因。

  酶的概念和酶的发现可结合一起在让学生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充分体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可先组织学生依次完成实验,然后再由学生来讨论和总结。

  在引导学生分析酶的特性时,引导学生与蛋白质的多样性联系起来,可使学生易于理解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注必定意味着酶的多样性,而且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酶的专一性催化关系密切。

  3、使学生理解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需要适宜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影响酶活性因素的选做实验并分析、讨论实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在组织学生操作、分析、讨论《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坐标曲线图,让学生概括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高二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方式;识记高等动物体内主要激素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理解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和神经系统对高等动物生命活动以及行为的调节机理;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有关研究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形式,生命活动变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学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科间综合的观念。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了解自己、关注自身健康与行为的习惯,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自我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是高等动物能够生存的先决条件之一。本节内容集中介绍了动物激素调节的机理,包括:激素的反馈调节;几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介绍了神经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的过程、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区;介绍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动物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是动物产生反射乃至产生行为的生理基础,是生物学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的行为,以及理解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有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的问题,特别是这部分内容中的“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激素的拮抗作用”等内容比较抽象,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虽然动物激素调节的知识比植物激素调节的知识复杂,但它们有着相似的调节作用机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学生逐步体会出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般规律。

  在对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有所了解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动物属性)的一面,也具有社会属性(行为受社会道德、法律制约)的一面。使学生了解自身,认识自己,建立科学的、健康的自我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通过备课力求达到使科学方法训练和能力训练连续不断,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知识本身,而且受到系统的科学教育。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和训练。遗憾的是这一部分教材内容中并没有明显的可供用来进行科学教育的内容。但深挖这部分知识的背后,就会发现人类对动物激素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切除-添加”的研究方法。甚至于对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基于“切除-添加”研究思想的操作方法。最早在动物身上使用“切除-添加”方法进行实验并获得有关激素调节认识的时间比达尔文实验的时间还要早。这就使我们可以沿着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人们使用的研究方法这条线索不断强化科学方法的训练。为了避免学生在认识上出现误解,在强化科学方法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对高等动物激素的研究,有许多是来自于医疗实践,起自于对疾病原因的探究,而不是随意进行的、无目的的动物实验。”强调不能随便进行动物实验,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用动物激素饲喂小蝌蚪的实习活动耗时较长。在活动过程中既要训练学生的观察、测量、记录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耐心、细心、认真实验的态度。组织好这个实习活动,可以把对学生的能力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高二生物教案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基因。

  2.掌握突变的概念,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3.了解基因突变的种类、特点,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

  4.了解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其成就。

  (二)能力训练点

  1.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基因突变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2.通过例举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的训练点

  1.前面学习了遗传知识,再学习变异,从而认识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关系,由此形成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

  2.学习了利用基因重组可通过杂交方法育种,还应使学生了解利用基因突变可通过化学的方法和物理的方法诱变育种。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

  五、教具准备

  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果蝇的白眼、残翅图,人的白化病图,玉米的白化苗图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帮助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七、教学步骤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种类、特点、以及基因突变的原因和诱变育种。

  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体现在教学中。

  (一)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倘若后代像亲代就是遗传,后代不像亲代出现了差异就是变异。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了解了主要遗传物质是DNA,DNA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分离规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传递遵循自由组合规律;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又与性别有直接关系。总之,遗传的问题很复杂,生物的变异也同样如此。

  下面学习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P190第12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变异分为哪两大类怎样区别举例说明。

  2.可遗传变异有哪三种来源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了第一问后,强调:遗传的变异不是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异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提问:通过美容手术,单眼皮能变成双眼皮,这种双眼皮能遗传吗说明理由。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和提纲中的第二问后,再提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间的差异,主要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答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

  过渡:基因重组能使后代产生变异是因为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本身不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一、基因突变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识。

  (1)什么叫基因

  (2)基因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

  学生在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后,强调:基因主要是在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教材P190P192页上的第一段)。

  银幕显示自学提纲:

  (1)基因突变的实质是什么

  (2)基因突变分为哪两种类型

  (3)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4)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

  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回答第1问后,银幕显示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图中变化的个别基因在闪烁,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讲述: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基因突变的实质),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比如,正常色觉变成红绿色盲就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书中P190上勾画出来。)

  讲述: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分子水平上的变化,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那么,我们怎样知道基因发生突变了呢

  银幕显示: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讲述:

  在1919年,挪威东部一个庄园的羊群中,突然出生一只小羊羔与众不同,它的身体长,腿很短,管理人员对它特别关照,把它养大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新品种,取名为安康羊。这个变异个体就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因此,通过表现型就能知道基因突变是否发生了。

  请学生回答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

  引导学生归纳基因突变的特点:

  ①广泛性

  ②突变率低

  ③一般有害(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下面的举例讲明。)

  银幕显示图:果蝇的白眼、残翅,人的白化病,玉米中的白化苗。

  首先对以上图作一般的介绍。

  讲述:

  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从病毒到动植物以及人类都会发生,人类的遗传病基本上都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突变其实也不容易发生,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设问:基因突变能发生在生殖细胞中,也能发生在体细胞中,其变异性状都能延续到下一代吗

  只有发生在性细胞中,突变的基因才能通过受精作用直接传给下一代。

  基因突变一般对生物的发育有害,使生物难以生存。比如,人类中的遗传病基本上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突变有害,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水稻矮杆这一突变性状,在多风高肥地区,可抗倒伏。另外,基因突变能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性,提高动物的繁殖力。

  由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不同,基因重组主要是非等位基因组合关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增减或更换,产生出遗传物质的新类型,产生了新的基因。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生物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

  过渡提问:基因突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银幕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讲述: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长成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银幕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

  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找原因。

  ①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为什么不一样

  ②为什么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图中变化的氨基酸和碱基在不停的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强调:镰刀型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的基因中的个别碱基发生了改变。

  提问: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生活的什么时期(可让学生讨论,找出答案。)

  设问:DNA复制一般是严格的,准确无误的,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讲述:

  由于在一定环境条件(如射线、化学污染)下或生物内部某些因素(如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作用下,DNA复制过程发生了差错,在DN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其结果使原来基因中的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局部的改变,从而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必然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三)诱变育种

  指导学生读书:

  1.什么叫人工诱变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除此之外还能创造微生物新类型。国内外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品种。

  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培育出新的变异菌株,大大增加了青霉素的提取量。现在青霉素能广泛应用于医疗,是人工诱变的一大功劳。

  在农业方面,我国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了200多个优良品种。比如,东北的黑农5号、6个大豆品种,其含油量比原品种提高2.5%,产量也提高16%。又如,浙江辐音一号早稻,山西太辐19号小麦,黑龙江5号大豆等,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是很有成就的。

  最后对诱变育种的优缺点进行归纳。

  (二)总结、扩展

  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小小的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这种基因中包含的特定遗传信息的改变,就引起了生物性状的改变。

  基因突变具有广泛性,在动物界、植物界以及人类,甚至细菌、病毒各种生物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出新的遗传物质。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又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上差异较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环境影响

  D.基因分离

  (答案:A)

  2.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基因分离

  D.环境影响

  (答案:A)

  教材P195中复习题: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三)诱变育种

  八、参考资料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主要流行于西非与美洲黑人中,我国广东佛山地区也有这种病的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会对人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的生存很不利,但若是杂合体时,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当疟原虫寄生在他们的红细胞时,患者的红细胞便粘附于血管壁,因缺氧而变成镰刀型。红细胞被破坏时寄生虫也被破坏。

  2.植物的芽变是在植物个体发育较后阶段发生突变的结果,只限于某一性状,其它与原品种一样。通过嫁接(无性繁殖)可把这一新性状保存下来从而培育出新品种。比如,温州早桔均来自于温州蜜桔发生的芽变。

高二生物教案4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HCl(盛于滴瓶中)、0.1mol/L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1、就实验加入HCl或NaOH后的PH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是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2、分析缓冲液的PH变化情况为什么与自来水的不同。3、尝试对生物材料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二、探究创新

  1、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探讨,你认为生物体内环境中其它环境(如血糖、温度、H2O、无机盐等)是否也可以维持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失调?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失调?

  实验二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实验原理】

  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组织细胞的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并促进,从而使。生物体中依靠这种作用的激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目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充分掌握和理解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激素应如何起作用共同控制血糖的平衡。增强学生交流和判断思考能力。【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

  15张“糖卡”正面写上“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元”,2张胰岛素卡2张胰高血糖素。二、方法步骤

  1、模拟吃饭后的反应甲将2张“糖卡”放到桌子上,使血糖浓度,此时由拿出张卡使甲的2张“糖卡”由背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

  2、模拟运动时的反应甲从桌子上拿走了1张正面朝下的“糖卡”,使血糖浓度,此时由________拿出张卡,使的1张“糖卡”由面翻到面,血糖浓度维持平衡。三、实验结论

  当生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能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血糖浓度。因此,生物体中血糖浓度能。四、实验评价

  与其他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相互借鉴,并就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误区警示】

  1、应选用不同颜色的纸做“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2、卡上字应醒目,方便活动操作。3、各组应对此活动进行交流。【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结果怎样?当血糖水平降低时呢?二、探究创新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实验三探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目的要求】

  1、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2、学会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理解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生根,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4、通过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二.作出假设:浓度的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三.设计实验:选择生长素类似物——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制作插条——分组处理插条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插条处理方法:浸泡法或沾蘸法【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

  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二.方法步骤:

  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面,下端要削成面,这样在扦插后可;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进行实验:设置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三.观察现象:

  定期观察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状况,并记录结果。(浓度:mg/ml;时间:天)

  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四.实验结论:经过天观察,用浓度为处理过的插条生根最早,生根数最多,所以对于植物来说,促进插条生根的这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

  五.实验评价: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一致吗?你做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误区警示】

  在本实验中,生长素类似物的`功能与其促进根生长的功能是一回事吗?在本实验中,若在适宜浓度范围内不能生出不定根,请分析可能的原因?【问题探究】一.问题思考:

  你们小组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了吗?预实验的作用有哪些?你们小组认为在施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二.探究创新:

  就此次探究活动,你们小组还能作进一步的探究吗?你有没有一些改进此探究活动的措施?

  实验四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目标】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亲身调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一下几种:五点取样法,样方的形状可以是方形的、长方形的、条带状的或圆形的,但样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地段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地段按纵向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样方之间的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长条形的总体为100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m的前1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地段为方形时,可以按梅花形取五个样方:先做该地段的两条对角线,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在每条对角线上距边角1/4对角线长处,各确定一个样方的中心,共五个样方。样方面积一般为1m2,如果该种群的密度较小,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材料用具】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鉴【实验准备】

  调查前教师先进行实地考察,找出比较典型的地块。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容易识别而且分布比较均匀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这样有利于数据的分析、比较。像一年蓬这类单株生长特征明显的双子叶植物,就是很理想的调查对象。教师事先对该地块进行种群密度取样调查,并可采集好有关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使学生掌握好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如果遇上样方边界的压线个体,按左上原则处理,压线个体出于线的左侧或上方,则计入样方内。【方法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计算种群密度。【结果分析】

  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该种群算术平均数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该算术平均值即为调查区域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应结合调查区域相关情况对该估计值做出生物学解释。【注意事项】

  选取地势开阔、平坦、植被茂盛的地点作为调查地点,如校园草地、公园、田埂等都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注意避免有深水、陡坡、毒虫等有安全隐患的地点;根据调查对象划定调查地段的大小。调查地段应大小适中,面积过大则费时费力,面积过小则失去调查意义;地段形状可以是规则或者不规则,地段边界按植被分布或地理边界划定;选取样方的个数根据地段总面积而定,地段较大的,样方数可相对多些;

  实验五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3、通过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方案设计】

  一、提出问题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二、猜想假设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三、设计实验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2、用高压锅进行___________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______________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_____________℃下培养7天。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四、实验结论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2、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__________型增长变化。五、实验评价

  用你所在小组的记录数值所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与平均值作出的曲线相比相似程度怎样?试作出解释。【误区警示】

  1、操作过程中要建立“有菌”的观念,不能随意谈笑。

  2、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__________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5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红绿色盲患者与正常色觉间的婚配后代色觉情况的学习,学会分析性染色体上基因传递的特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的讲解,认同有关近亲婚配的危害;

  2.通过性别决定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色盲这一伴性遗传的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重点难点

  1、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阅读、讲述

  六、教具:ppt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问题1: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要很好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学习探究“伴性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性别决定

  通过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型推进: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1)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2)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介绍:XY这对同源染色体结构;无性染色体:

  玉米和蜜蜂)

  (3)性别决定类型

  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

  (举例:所有哺乳动物,某些种类的两栖类,鱼类、很多种类的昆虫,果蝇)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鸟类、蛾蝶类)

  注意:性染色体的活动规律与常染色体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问题2:为什么有些遗传病,男女的发病率不同?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抗维生素佝偻病等(初步理解课本中的问题探讨讨论1)2、色盲的遗传:

  (1)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学生阅读故事;

  总结:一种先天性的色觉障碍,患者不能分辨同样亮度和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

  (2)学生分析家系图谱,思考课本34讨论1和2;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一代中的一号把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几号?

  一代中的一号是否将色盲基因传给了二代中的二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还是Y染色体上?

  为什么二代三号和五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

  师: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两个X,会不会得病机会更多呢?男性的Y上没有b,那么说不定男性得病的该少啊?

  我们分析一下: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3)色盲遗传的几种情况(课件展示6种婚配方式)

  例1:P:XBXB(女性正常)×XbY(男性色盲)

  配子XBXbY

  F1XBXbXBY

  表现性: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比例: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

  例2:P:XBXb×XBY

  配子XBXbXBY

  F2XBXBXBYXBXbXbY

  表现性:

  比例: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学生练习: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女患父必患)

  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婚配遗传图解(母患子必患)

  批改学生的书写情况,之后以课件形式展示结果,并进行相关计算、分析特点。

  (4)遗传途径:组合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解释隔代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的研究应用

  举例:遗传病的预测,为优生服务;指导生产实践

  八、总结、习题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常染色体

  2、性染色体

  3、性别决定的方式

  二伴性遗传

  1、伴性遗性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性遗传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7%,女:0.5%

  (2)隔代交叉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

  外孙子)

  3、研究应用

高二生物教案6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基质

  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细胞质

  化合物细胞核细胞器

  细胞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工程减数分裂

  (一)走近细胞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细胞分泌花、果、种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

  起作用。

  3.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1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二、核

  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

  2

  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四、鉴别实验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六、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

  细胞

  ○原生质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细胞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3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加工胞外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四、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螺旋

  ○+=核小体染色质纤维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4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结构

  具有导致保证体现

  运动性流动性物质交换正常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2外界光ICO22363252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

  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

  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高二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二、简介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家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能了。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条件最优惠,许他不加修补,原样付梓。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他的华章力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预习检测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朗读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1。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严格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议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 ; 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 ; 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 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你能否体会出本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 ; 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 ; 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探究主旨,归结理解:

  1、让学生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

  点拨:大雁、羊群、狒佛等;

  2、综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

  3、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

  点拨:多用修辞,风趣幽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人类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改写课文写蚂蚁或蜜蜂社会行为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动物的联合智慧(必做);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社会性事例(选做)。

高二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高二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了解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因素2、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离体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3、归纳MS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设计表格比较微生物培养基与MS培养基的配方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以及栽培等基本操作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阅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课下查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课题重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课题难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

  导入:以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引入新课.提问:如何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课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即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长出丛芽完整的植物体

  2、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并自主讨论:

  如:什么是愈伤组织?什么是脱分化?什么是再分化?什么是外植体?3、教师归纳总结:

  细胞分化: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

  学生回答:材料,营养,激素,pH、温度、光照等条件都有可能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

  2、教师指导并补充:

  (1)材料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也有影响。幼龄、保存时间短的植物材料容易培养成功。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芽。

  (2)营养因素的影响

  需要配置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一种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如N、P、K、Ca、Mg、S;微量元素,如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

  (3)激素的影响

  在配置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①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这两类激素,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使用顺序实验结果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素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细胞既分裂又分化素同时使用分化率提高②当同时使用这两类激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4)pH、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将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3、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MS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吗?同专题2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蔗糖提供碳源,同时能够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三、小结

  1、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课时实验操作

  一、学生自学后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

  二、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制备MS固体培养基:

  1、学生自学后简述制备MS固体培养基的过程和方法。①配置各种母液

  将各种成分按比例配制成浓缩液,使用时,根据浓缩液比例计算用量,加水稀释。②配置培养基③灭菌

  2、分组讨论制备MS固体培养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基和其他器械要一起高压蒸汽灭菌。3、教师总结。

  (二)、外植体消毒:

  1、学生自学后讨论外植体消毒的过程:

  流水冲洗→软刷刷洗→流水冲洗20min→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无菌水清洗→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无菌水中至少清洗3次。

  2、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植物的耐受能力。

  (三)、接种: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将工作台擦拭一遍。将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整齐地排列在酒精灯左侧。将消过毒的菊花茎段在无菌培养皿中切成小段(长约0.5~1cm)。左手持锥形瓶,右手拉开捆扎锥形瓶的绳子,并将封口膜攥于右手手心,以避免封口膜接触瓶口的一面被污染。左手持瓶,使瓶口旋转通过火焰;右手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要倒插。接种后,将封口膜重新扎好。

  (四)、培养:

  在无菌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18~22℃,每日用日光灯光照12h。

  (五)、移栽

  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在培养间培养几日。然后用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土壤中。

  (六)、栽培:

  将幼苗移栽后,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直至开花。

  三、教师精讲实验注意事项:

  1、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①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如一些细菌、真菌等的生长。而培养物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就会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②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消毒灭菌和植物材料(外植体)的消毒灭菌。对培养材料进行表面灭菌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

  ③对接种操作中污染情况的分析:接种3~4d后,在接种操作中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物会表现出被污染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真菌污染可能是植物材料灭菌不当。

  ④妥善处理被污染的培养物:操作后常出现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锅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⑤有毒药品的用后处理:外植体灭菌用过的有毒药品要妥善处理(如氯化汞等),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2、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组

  ①通过设置重复组和对照组可以选出最佳的实验材料、最好的培养基配方、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如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取用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与接种操作后的锥形瓶一同培养,用以说明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有没有被杂菌污染。

  ②不同组的同学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相互比较植物生长的速度。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定期观察生长状态并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一)选材是否恰当: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

  (二)无菌技术是否过关:如果出现了污染现象,说明某些操作步骤,如培养基灭菌、花蕾消毒或接种等有问题。

  (三)接种是否成功:如果接种的外植体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出胚状体,组织培养的第一步就成功了。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五、巩固练习:

  1、在选取菊花茎段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是成功进行组织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态良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

高二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学习掌握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教学难点:

  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药品的使用说明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的方式,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免疫,知道人体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每个人食五谷杂粮,还是免不了会生病;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面对这些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章《用药和急救》。请同学们看两个有关用药的资料,我们再下结论。

  资料1:据统计,我国每年5000多万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入院治疗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其中50万人是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致死的人数每年约有19.2万人,比传染病致死的人数还要高出许多倍。

  资料2:据调查,我国现有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以上是由于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我国1000万聋哑人中,60%-80%也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

  教师:当我们遇到一些小病时,如果家长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对轻微病症的诊断和用药方法正确,这样做是可以的。同时又起到节省时间,及时治病的效果。但,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在自己用药的时候,怎样选择药物、如何服用,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呢?我们这节课来探讨有关“安全用药”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要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所以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了解药物的分类。

  (一)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学生分析小活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些常用药:草珊瑚含片、阿司匹林、黄连素、红药水……它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生分组讨论尝试回答)

  这些药物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买到?

  生讨论答出:医院、药店、医药超市等。

  2、处方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疾病,仅凭我们所掌握的一些医学常识,不能够做出病情判断,也不能决定用何种药物,这时我会怎么办?

  需要医生给我们开出药方,然后按照药方去抓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这类药和我们刚才学的非处方药不同,我们称为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照医嘱服用药物。

  3、了解什么是非处方药

  上述这些药我们可以不用医师开药方,直接去买到,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这一类药称为非处方药,简称OTC,非处方药用于治疗一些消费者容易诊断,自我治疗的常见轻微病症。比如,同学们有时觉得自己在发烧、流鼻涕等症状,就判断自己患感冒,便自己去购买一些感冒药,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也体现了非处方药的优越性,质量稳定,疗效好,使用方便。

  (二)药品的服用

  1、教师: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要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确保用药安全。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自己的那份儿《使用说明书》并进行交换阅读。解读说明书中的各项信息,然后对教材88页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选一名记录员记录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1)哪些是中药,哪些是西药,你是怎样分辨的

  (2)药物的使用说明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

  (3)你能否从使用说明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教师:请每小组的记录员根据本小组的情况向大家汇报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的中药有……,西药有……,我们是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来分辨中药和西药的。

  学生2:《使用说明书》中的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有效期、批准文号、制造单位和注意事项对于安全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3:药品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闭保存,避免受潮,药物受潮后有效成分可能分解,甚至发生霉变,影响疗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及时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观点,归纳出讨论题的参考答案。)

  2、对照同学们搜集的药品说明书,寻找在药物说明书上有没有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片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批号等。

  教师补充讲解: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为1-5年,没有规定或表明有效期一般按5年来算,失效期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不符合国家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不能继续使用的日期。

  举例:1、“有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7月31日。

  2、“失效期为1999年7月”指该药可用到1999年6月30日。

  我们掌握了以上的常识也是安全用药的必备,我们购买了非处方药必须严格认真阅读说明书,按照要求进行服用,而处方药则必须在医师的具体指导下方可使用。

  二、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发性的出现一些小毛病,如感冒、腹泄等,这时候如果家中早已准备好了那就方便多了,因此家中配备一个科学的家庭药箱或旅行药箱,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现在请你设计一个家庭药箱,在设计时,你首先要考虑家庭中常备的药物有哪些?家庭成员中是否有特殊情况,这些药物的保存方法你了解吗?如何将这些药物摆放?

  学生进行小组设计,设计完成后小组交流。

  三、巩固练习

  看谁选得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的药物

  B.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因此这类药物可以随意服用,不会对身体引起毒性或副作用

  C.中药和西药是根据其有效成分的不同来区分的

  D.无论何种药物,在使用之前都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答案:B

  2.当你的家人因腹泻需要服药时,你应该选择下列哪种非处方药

  A.感冒冲剂

  B.牛黄解毒片

  C.阿司匹林

  D.诺氟沙星胶囊

  答案:D

  3.下列药物已经过期不能使用的是(假设教学时间为20xx年6月1日)

  A.生产日期为20xx年6月,有效期:三年

  B.生产批号为020601,有效期:二年

  C.有效期至20xx年6月

  D.失效期至20xx年6月

  答案:D

高二生物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条件温和、效率高);在学习化学知识中,我们为了让一些化学反应更容易地进行,会使用催化剂,那无机物催化剂和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上,效率上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 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

  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 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 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3. 3、4号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什么问题(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方案一:学生进行实验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 1. 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 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 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 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前面学习过的能源物质有那些?这些能源物质被细胞分解后,以什么形式提供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 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 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

  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 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 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

  第3章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有氧呼吸 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 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 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略 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五)无氧呼吸 提出问题:人体所有的细胞任何时候都在进行有氧呼吸吗?师生共同列举一些无氧呼吸的例子(如马铃薯块茎,水稻的根、蛔虫、骨骼肌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等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通过用图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的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举出生活中遇到的无氧呼吸的`例子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六)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讨论。 进行讨论,或者自由发言,利用无氧呼吸的知识,解释教材中相关的实例

  (七)小结及练习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高二生物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简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3。列举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讨论、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4。认同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过浏览网站资料来了解当前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开激烈的讨论。了解抗生素的史话以及作用机理。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人们健康。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学难点】

  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实例和危害。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抗生素素用法的认识。每位学生提出自己对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个讨论。

  教师:展示电视广告中一些关于抗生素药物的一些内容,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某同学患感冒后,打点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还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认为多了好得快。以此实例,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结束后,进行交流。解答以下问题并展示:

  1。抗生素史话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学生通过看课本,熟练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体写法。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学生看课本讨论)

  a。细菌的结构

  b。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他们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学生讨论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示意图,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2)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实例

  3。对如何保健,少用药。或不用药展开讨论。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过本节课的探讨,学生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随堂练习】

  1。在日常生活中,对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剂量加大,好得快

  C。根据情况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时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发酵工程,可以是产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无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质。

  C。抗生素能对付所有的病原体。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

  A。分解蛋白质,为细胞的繁殖提供营养。

  B。干扰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其结构和生理功能。

  C。是为了保证细胞的活性

  D。为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质。

  【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抗生素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药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有些人主张多用多好,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观点各异。通过一节课的讨轮和探究,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个合理的认识。

高二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高二生物教案14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习,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 “议”结合学习各期变化→变式练习,实现知识的重建改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模具(用彩色塑料纸和子母扣制作,较教材中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更能体现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另外,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后,让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具探究

  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类型, 以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通过亲手用模具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思维轨道,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5 教学过程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

  复习有性生殖和有丝分裂的内容,提出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性生殖?

  2、展示部分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态图片,使学生对有性生殖细胞有感性认识。提问:这些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与体细胞一样进行有丝分裂呢?以果蝇为例,,请学生观察配子、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数目关系,得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引导学生推导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分析并推导,若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会加倍,将无法保持物种的稳定,从而推翻假设。

  在复习的基础上揭示矛盾。一方面促使学生知识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新目标的兴

  3教师介绍减数分裂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初步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要求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发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来全面了解减数分裂的特征。

  学生自学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分析要点,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特征,达到了大纲中要求的“识记”水平。

  要求学生学习概念时善于利用要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以上的概念,提出问题:

  1、“染色体复制一次”是在哪次分裂的间期进行的?

  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每次各是什么结构的分离?

  3、“子细胞染色体减半”保留的是怎样的一半,与受精作用及维持上下代遗传的稳定有何关系?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疑引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渴望认知的状态,为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作好心理准备。

  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交代精原细胞的有关知识,创设探究背景。

  精原细胞:

  每四名学生组成一组,材料:自制的染色体模具(用彩色厚塑料纸剪成染色体形态,两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子母扣制成着丝点,可将两纸片连接表示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模具可以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简单、容易操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

  设疑导学,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

  ①存在:哺乳雄性动物精巢的曲细精管;

  ②增殖方式: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相同)

  在教师引导下,对精子形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

  根据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从组内桌上堆放的染色体模型中挑选出一套精原细胞的染色体,说出挑选的理由并总结染色体特点。

高二生物教案15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原理。

  2.学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3.通过本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注意事项

  1.步骤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馏水要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实验用具

  鸡血细胞液(5~10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烧杯(100mL,1个,50mL,500mL,各2个),漏斗,试管(20mL,2个),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个),纱布,镊子,滤纸,铁架台,铁环,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试管夹。

  课前准备

  制备鸡血细胞液,方法是:将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100mL,置于500mL烧怀中,注入新鲜的鸡血(约180mL),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静置于冰箱内一天,使血细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离心机离心2min(转速1000转/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书:(课前写好)

  实验十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实验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

  方法步骤:

  1.提取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

  4.过滤:取黏稠物

  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min

  6.过滤:取滤液。

  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min

  8.DNA的鉴定:沸水浴5min

【高二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生物教案11-05

高二生物教案15篇11-05

高二生物教案13篇02-24

高二下期生物教案03-03

高二生物教案汇编15篇02-23

《生物的进化》生物教案04-04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7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2-21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