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18 14:46:49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荐】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验证锐角、直角和钝角。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一步建立几何图形的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用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大三角板、磁铁、一条大红领巾、实物钟、小黑板(五角星、3个孪生角)、剪刀、课件、一张简笔画。

  学具:一幅三角板、剪刀、水彩笔、四张卡纸(画角、简笔画)、一组(7个)角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瞧:

  (课件出示:一个角。)

  师:那你们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答。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的影子。瞧:国旗上有4个角,而且都是直角。你们还能找出其它地方角的影子吗?

  学生边找边介绍。(大部分找出的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许多直角的影子,你想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引导学生说出画角的工具。画完后,同桌验证。

  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画直角的过程,并且边画边介绍。

  二、创设情景,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从实物中,比较抽象出两类角。

  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许多角的影子。现在我们再一起来找找红领巾上角的影子吧!

  出示红领巾。

  师:谁到上面找一找红领巾的什么地方有角的影子?

  学生上台边比划边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简洁、准确地描述角。)

  师:这3个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1:下面的这个角好象是直角。

  生2:下面的角比直角大。

  师:那么该怎么判断它是直角还是比直角大呢?

  引导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得出结论:比直角大。

  师:真棒,同学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懂得借助工具来判断。那你们能够再借助这个工具来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角,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大的角。

  师:那左右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两个角一样大。

  生2: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

  师:是的。这两个角都比直角小。那你们会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请一个学生上台画在黑板上,边画边介绍。

  板书:比直角小的角。

  2、锐角、钝角的概念。

  师:像这类比直角小的角,我们的数学家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锐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锐”字怎么记?

  而像这类比直角大的角,我们的数学家也用简洁的语言称它为钝角。请同学们跟着说一遍,再看这个“钝”字怎么记?

  现在请同学们为你们刚才画的角写上名字。

  3、从实物中来辨别,找锐角、钝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角可爱跟我们捉迷藏,瞧这个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出示钟面,生上台介绍。(注意引导学生用简洁语言来完整,准确地描述,如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度是一个锐角。)边比划边描述。

  教师再拨出3-4个钟面(有锐角、直角、钝角)让学生来辨别。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把锐角、直角、钝角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从五角星的身上来找出角的影子。

  小黑板出示五角星,学生上台边找边比划,并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来描述角。(懂得五角星的身上有10个角,5个锐角、5个钝角。)

  师:你们真厉害,锐角和钝角藏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这么快地给它们找也来。

  4、建立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表象。

  师:看来,同学们对角的3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让我们闭眼来想它们的样子,并用手画出来。

  师说名称,学生书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张开眼睛,说一说刚刚书空的感觉:角的开口越来越大。

  三、巩固练习,丰富感知

  1、判断。

  师:同学们,认识了锐角、钝角之后,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请同学们从组长拿一张自已喜欢的角,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看谢老师创造的角,然后请跟我是同一类角的同学,带着卡片上台来并一起说出角的名称,同时台下与台上的同学要互相检查看有没有找错朋友的。

  师生互动,玩游戏。

  师:同学们可真好,为这些角都找到了朋友。可是谢老师这里有3个孪生兄弟,它们找不到朋友,你们能帮它们辨别出来吗?

  小黑板出示了三个很相似的角。

  让学生会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判断。

  2、创造角。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有办法,这么快就把3个孪生兄弟给辨别出来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用聪明的脑袋来想办法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创造。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创造角的方法及角的名称。(如:我用两根铅笔创造了一个锐角。)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创造的角。谢老师也用剪刀创造了一个角,谁来帮我介绍一下。

  生:谢老师用剪刀摆出了一个直角。

  师:(直角变锐角)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两条边张开的角度变怎么了?

  生:变小了。

  师:这时成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再回到直角,演示由直角变钝角。学生说出变化和角的名称。

  学生拿出剪刀,按照老师说的名称来变。

  小结:原来3种角是可以转换的。

  3、小组合作,从生活中找角并判断。

  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再找找3种角的影子,练习第一题。

  请4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选一幅自己最熟悉的图来找,并用水彩笔描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

  四、活动激趣,灵活应用

  师:同学们,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用,而且它还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瞧,出示一张简笔画,你们想用角也来创造美丽的图案吗?

  小组合作创造,展示并介绍什么地方用了什么角。

  小结:角很美。

  五、总结并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它们有什么特点?当它们长得很像时你可以怎样来辨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xxxxx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xx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学习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彩纸、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设计:

  对称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那条折痕就叫做对称轴。

  作业设计:

  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拿一张纸,对折以后,在对折的这边画出你想要画的图形的一半然后把它剪下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再写上祝福语,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欣赏到对称图形的对称美,同时还能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二年级数学教案3

  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突破重点。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指名口算,并说一说用的哪一句口决

  ①12÷3 8÷4 16÷4 24÷6

  25÷5 30÷6 18÷3 20÷5

  ②复习7、8、9的乘法口决(用卡片)

  我们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决求商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看谁最聪明,表现更好。

  二、情境激趣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忙着布置教室,过自己的节日,看!小朋友准备些什么呢?(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互相说一说:分成几组,每组同学有什么任务?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成一行。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要求:①我们认真读第一题找出它给出的条件,把问题补充完整,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列出算式:56÷8=

  怎样算,先自己说,再告诉同桌,再指名说。

  (比一比哪一组说得最好,每组叫一个同学汇报。)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答:平均每行挂7面。)

  板书:56÷8=7 七八五十六

  ②变换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让学生列算式,说一说怎样算。

  板:56÷7=8 因为七八五十六 所以56÷7=8

  比较一下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一句口决可以做两道除法算式)

  2、①出示第二、三道题,先把问题补充完整,再让学生列出算式。

  我们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49÷7=7 (因为七七四十九,所以49÷7=7 )

  这句口决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不能,因为除数和商一样。)

  ②出示:我们带来了27个汽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算式:27÷9=3 (因为三九二十七 所以27÷9=3)

  这句口决还可以写一道除法算式吗?(可以,27÷3=9)

  小结:今天,我们不仅帮小朋友解决了数学有问题,而且进一步利用乘法口决来求商。以后在计算除法中,只要能够熟记口决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

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 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 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 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2. 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 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我看见老鼠的尾巴;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 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 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小组活动)

  3. 展示图画。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 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让学生回原位。)

  5. 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估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三。

  教学方法

  引导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小明家到学校有504米,约是( )米。 我校二年级有288人,约是( )人。养鸡场昨天收蛋192个,约是( )个。 电风扇售价235元,约是( )元。

  2.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二(3)班这个月收集牛奶纸盒情况。出示统计表:

  收集牛奶纸盒情况

  第一周 195个

  第二周 328个

  第三周 217个

  第四周 286个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这个月大约一共收集了几个牛奶纸盒?

  2.列式:195+328+217+286=

  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3.汇报讨论结果。

  (1)老师板书学生的估算过程。

  (2)老师肯定学生合理的估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提出:在估算时可以把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或整百的数。

  4.师:那么二年级6个班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那么全校6个年级一个月大约能收集多少个?

  全校学生在一个月里能收集这么多的牛奶纸盒,你有什么想法呢?

  5.书上P98例5。

  (1)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汇报时说说估算过程。

  (2)如果每收集500个送一次,那么大约再收集几个,又可以送一次了?学生集体交流。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计:第一周和第二周大约收集了几个?

  二(1)班一个月大约一共收集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说出估算的过程和想法。

  2.练习二十第5题。

  3.练习二十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汇报答案,并交流思考方法:你是怎样进行估算的?

  四、小结

  布置作业《练习3》

  练习三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285+356= 326-243 =

  683-415 = 495+474 =

  2、估算:

  480-196 ≈ 185+379 ≈

  607-494 ≈ 526-389 ≈

  1890+890 ≈ 503-315 ≈

  683-415 ≈ 495 +474 ≈

  285 +306 ≈ 616-293 ≈

  285+89+816 ≈ 1503-488-305≈

二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44-45页 “什么是周长”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五、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在体验、交流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画一画:

  生一起唱“郊游”这首歌,天气越来越凉爽,美丽的秋天已经来了,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老师从网上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图片,向欣赏一下吗?(出示课件)

  师:这些树叶漂亮吗?

  师:大脚看这些美术作品中的树叶漂亮吗?(出示课件)

  师:美术大师说这些树叶的形状全是一笔划出来的。

  师:想不想把刚才那些漂亮的树叶的形状描下来呢?

  师: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师:大家描的都很漂亮,谁愿意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是怎么描的'?描完后,请用笔指着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的。(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实物投影)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片树叶,谁愿意来描一描呢?说一说你的描法。

  问:他们的描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的,大家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我们把这一周的长度,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师:同学们,树叶的周长我们都找到了,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教材45页,第一题)你能描出他们的边线吗?下面请同学们从三幅图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幅,用彩笔描出它的边线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描一描)(实物投影)

  咱们来比一比,看谁描的又对又快!

  师:同学们的话化水平可真高,这么快就妙好了!

  同学们,我们刚才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叫树叶的周长。现在,我们描的这些图形的一周叫图形的……(周长)

  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周长)

  关于周长,你想知道那些知识呢?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周长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生3:在生活中,哪里有周长?

  生4:周长有大小吗?

  很好!大家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好学生,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认识周长!

  (课件出示:周长的定义)到底什么是周长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周长,比如我们的课本,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课本的周长(边讲解边演示)现在,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的物体的周长吗?

  要求:下面请你们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摸一摸他的边线,找出它们的周长来。谁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结果?可以边说边指一指。

  师:看这个图形有没有周长?(出示,一个角的图形)

  生:没有,因为它有开口

  师:也就是说不是封闭图形,就没有周长。

  (三)量一量

  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周长是吗? 看来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周长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去做裤子时,裁缝要量一量你的腰一周有多长,也就是平时说的腰围。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大家估计一下他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找个小裁缝量一量,(说一说量的方法)

  师:根据这个结果,你估计一下自己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腰围?

  看来,同学们的腰围大约在60厘米左右。

  (四)算一算

  同学们,我们的腰围是圆形的,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它的周长,那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测量出他们的周长吗?(出示:教材45页,第二题)

  生:不行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周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题目要求,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量一量、算一算他们的周长。

  (出示结果,集体校正,强调出: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和。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长度和)

  (五)比一比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咱班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思考。那前几天,老师在准备教具的时候遇见一个有关周长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教材45页 第三题)

  师:这是两张一模一样的正方形纸片,你们说他们的周长一样长吗?(一样)

  结果老师从其中的一块上减去这么一小块,变成了这个形状,你说现在他们的周长还一样吗?(生讨论,汇报结果 )

  师:大家的眼里真好,老师对大家真是既佩服又感激,谢谢大家!

  (六)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二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

  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

  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 × 5=5 × 8=7 × 9=9 × 4=7 × 3=6 × 8=9 × 5=8 × 8=7 × 8=3 × 6=9 × 9=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三()二十七六()五十四七()六十三二()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

  24÷615÷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二、情景导入

  谈话:欢乐的.节日里小朋友们可高兴了,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第48页情境图,观察情境图,找到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请同学们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提示)

  (1)第一组做了56面红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有几面?

  (2)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个?

  (3)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探究

  二年级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

  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四、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第12题。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二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和平行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情感目标:认识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用电子图(格子图)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图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角

  1、特点:1个顶点。2条边

  2、分类

  锐角:比直角小。

  直角:三角板上有一个直角。

  钝角:比直角大。

  3、判断角的方法

  和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二)四边形

  1、长方形特点

  ①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在一个长方形中画一个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

  2、正方形特点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平行四边形特点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三)基础练习

  1、一个角有()个顶点,红领巾有()个角。

  2、所有三角形都有()个角,()条边。

  3、()和()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4、正方形的( )边都相等,长方形()边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

  5、把锐角、钝角、直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6、数学书95页第5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7、数学书第95页第6,7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四)变式练习

  判断?

  1、用放大镜看直角,直角变大。

  2、角的两条边越长,角越大。

  3、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只有两个角是直角。

  5、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

  问答题?

  在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里面画一个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操作题?

  1、在点子图中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以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锐角。

  3、在给定的边上画一个钝角。

  (五)提高练习

  1、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只剪一刀,剩下的图形可能有几个角?

  2、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角?

二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初步体会除法运算与生活世纪的密切关系.

  2 、学会用2到5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感受用乘法解决除法的简便性.

  3 、体会乘法,除法的互逆关系.

  4 、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建立“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拓展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认识和运用的空间.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鞭炮的声音。

  师:对了,爱睡觉的小熊今天起的'特别早,原来阿!小熊开的店今天开张了, 它的好朋友小猴和小虎也来为他的新店开张来祝贺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想。那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不好?

  电脑出示课件主题,板书:小熊开店

  小熊请我们进去了,我们来看看小型的店里有些什么东西?那位小朋友跟大家说说(电脑出示课本主题图)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你都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二、问题探究

  小猴想买4辆坦克送给它的表姐、表哥、好朋友和它自己,可是小猴总也算不出他要付多少钱。这下可把小熊给难住了,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小熊吗?

  1、算一算:买4辆坦克要多少钱?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4×5=20(元)或5×4=20

  2、20元可以买多少辆坦克?

  1)独立思考

  2)独立列式

  3)交流汇报

  4)汇报:20÷5=4

  3、深入探讨:20÷5还可以怎样计算呢?

  独立思考,个人汇报

  小猴,小狗都买到了坦克,他们可高兴了,你们高兴吗?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在4*5=? 20/4=5 中你发现了什么?

  4、

  三、体验感悟

  1、老师的问题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要靠靠大家,我有12元钱,如果要买铅笔盒,可以买多少个?买皮球呢?

  1)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学生反馈

  3)将答案写到书上

  4)解决“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的问题

  互动活动:小组内提问、解答,说说所用的口诀

  四、实践应用

  1、 试一试(提醒大家边想口诀边计算)

  1)独立尝试 2)交流,说说所用的口诀

  2、 练一连

  1)小鸟回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

  2)蚂蚁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说说所用的口诀

  3)动物搬家

  出示该题图片,引导学生读懂图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订正。比比看,那个队做得快!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7页

  板书设计

  4×5=20(元)或5×4=20 口诀:四五二十

  20÷5=4 口诀:

二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四、实践活动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

  ?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五、全课小结

  六、思维拓展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能使用抽象概括的语言说出运算顺序;逐步规范算式的读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2、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充分辨析感受括号的作用。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培养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括号的脱式计算题。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合理的使用括号,加深对括号作用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你喜欢吃什么水果?百果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大家知道吗,阳光明媚的四月,正是草莓成熟的时节;(快速播放摘草莓图片)今天百果园里的叔叔阿姨想邀请大家去摘草莓,你们想去吗?

  【复习】(活动一:摘草莓)

  师:草莓园里的草莓可多了,你们能摘到吗?要想摘到草莓,必须说出草莓上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信心吗?

  (出示要求:说说下面每题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2 5×4+13 10-(5+3) (1) 10-(5+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什么要先算5+3?理由

  生: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评价

  小结:这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算是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7×7-5

  师:说说它的运算顺序?

  生:

  二.【讲授】迁移运用

  师:这道题里有减法、有乘法,如果我想先算减法7-5怎么办?

  生:加小括号

  师:加在什么位置呢?(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生: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师:噢,原来他是掌握了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这个规律,了解到了小括号的作用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1、现在添了小括号,谁来说说它的运算顺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

  师:为了展示每一步的运算过程,你会脱式计算吗?请你们在练习纸上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写下来。(指名板演)

  反馈: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的对吗?2是怎么来的?14是怎么来的?噢这个同学是先算的7-5=2,再算的7×2=14,你们和他写的一样吗?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老师写一遍(一般来说先算的一步在后面的,前面的数和符号也照抄在前面。)

  2、读法:这个算式我们已经会算了,那你会读吗? 预设1:学生都会读 他们刚才都把这里读成7减5的差,怎么想的? (因为括号里面7减5算出来的'得数叫差,所以……)你们读得真好 预设2:一个对、一个错 他们读得一样吗?哪种读法更好?我们要读出添了小括号的区别 预设3:都错 这样读跟没有括号的算式一点儿区别都没有,合适吗? 听老师来读一次:7乘7减5的差;(学生跟一次) 3.对比领悟

  (1)7×7-5 和7×(7-5)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呢?

  (3)运算顺序不一样?是谁的原因呢?看来小括号真神奇,它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带小括号的算式,你会读吗?黑板出示:(77-42)÷7,

  师:咦,这道题里有减法和除法,应该先算除法?那应该先算什么?

  生:

  师:噢,原来算式里有小括号,就一定先算——括号里面的。

  谁来大声地告诉大家,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本子上脱式计算。(指名板演)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板书。

  5.比较提升:

  (1)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小括号,

  师:像这样,含有两级的带小括号的算式计算时都要先算什么?(括号里面的)

  师:你们看小括号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道在前面,一道在后面。小结:你们真会观察,但是不管小括号在哪里,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

  生:(先算括号里面的。)师:你们真是太棒了!

  师:看来啊,这个小括号确实很神奇,一起,大声的把这个神奇的发现读一遍。(师板书)

  板书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练习】练习运用:

  1.(活动二:百果品尝会)

  同学们真聪明,不光顺利摘到了草莓,还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了不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果园里正在举办一场有趣的水果品尝会,你们想参加吗?

  请看活动要求(说一说每题都先算什么?)

  76—(12+25) (12—5)×3 48÷(8—2) (88—56)÷8

  小结:这些算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有小括号。只要算式里有括号,我们都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72—18)÷9 72—18÷9 (1)在这组算式中每题都先算什么?

  (2)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我们 赶快来验证一下。(生口答)跟你们的猜想一样吗?

  (3)是什么导致了它们的结果不同?(小组讨论)

  生:小括号,它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

  师 :(77—18)÷9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77—18,再算35÷9;77—18÷9没有小括号要先算18÷9,再算77-2。

  小结:这个小括号真是太神奇了,算式里有了它,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进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了结果的不同。小括号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你能用好它吗?

  2.:(活动三:摘苹果)

  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摘过瘾,老师带大家去摘苹果怎么样?

  出示要求:根据运算顺序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1)口答每图的运算顺序

  (2)根据运算顺序独立列综合算式

  反馈

  生:43—36÷21 21÷43—36 21÷(43—36)

  师:这三种不同的列法,你们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师评价

  (3)想一想:什么时候才需要添小括号,同桌轻轻地讨论一下?(必须得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的时侯)

  (4)一起来了解一下括号的使用说明:

  为了尽可能少用括号,数学家对运算顺序做了规定:

  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需要改变以上两种运算顺序时,才用到括号。

  四、谈收获

  不知不觉愉快的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玩的高兴吗?在美丽的果园里,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 (77-42)÷7

  =7×2 =35÷7

  =14 =5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08-27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08-31

二年级数学教案11-06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22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08-23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上海二年级数学教案01-19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