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时间:2023-01-30 12:20:18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

  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西汉初年,匈奴向中原发动进攻。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平城白登山,侥幸逃脱。

  冒顿单于是一个勇武善战,富于谋略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和亲政策:

  问题:

  (1)白登之围说明了什么?西汉国力不足,相对匈奴处于劣势。

  (2)西汉对匈奴的骚扰打又打不过,该怎么办?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3)和亲政策效果如何?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但大的冲突暂时避免,为西汉争取了发展生产的时间。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问题:

  (1)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发动反攻?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3)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战争?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到汉武帝时,有条件对匈奴发动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从此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匈奴部分开始西迁。第3问可引导学生回忆第12课中提到的汉武帝晚年的财政危机,答案让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三、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互相攻杀。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南迁长城附近。他表示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汉元帝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请同学向大家讲述所了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里,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汉和匈奴的和战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朝和好逐渐内迁。北匈奴仍在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派骑兵进攻东汉的边境,河西走廊的郡县常常白天关闭城门。东汉王朝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北匈奴战败以后,部分向西远迁。

  总结提问:

  学完匈奴和秦汉关系的这一课,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匈奴和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介绍世界八大奇迹引入新课

  2、组织学生讨论秦始陵兵马俑所反映出的当时的社会现状

  3、播放课文涉及的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的动画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操,养成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

  3、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战国编钟 2、秦始皇兵马俑

  难点:1、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 2、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教师:战国编钟的挂图 2、秦始皇兵马俑挂图 3、王羲之、顾恺之书法作品投影

  学生:收集世界八大奇迹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听说过吗,世界上有八处古代文化遗址十分有名,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中国就占两个。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另外一个是在陕西出土的请示黄兵马俑。今天毛窝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艺术。

  二、战国编钟与秦始皇兵马俑

  1、教师展示我国编钟挂图,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2、给学生明确知识点,即战国编钟是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共有60多件,其特点是可演奏各种乐曲、音色优美、音域宽广。

  3、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组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其宏大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提出: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也反映了落后的世界观,是当时人们认识水平较低的表现。秦始皇希望自己长生不老,相信人的再世,故也为自己建立了一支地下军队。这些兵马俑显示了秦朝的强大,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的重要文物。

  三、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

  1、过渡:了解了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后,我们来欣赏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注意发现细节。(王羲之买鹅和替人写扇的故事)

  2、谈话:大家欣赏了动画片,这两个故事讲的是谁啊?不错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王羲之,那么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

  3、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告诉学生王羲之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法艺术的,其书写的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遵美挺秀,后人评价:“飘若游云,矫若惊尼。”(播放王羲之书法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

  4、转折: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有东晋的顾恺之,不过她不是书法家,而是一位画家。

  5、投影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并阅读课文。(了解顾恺之绘画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6、小结全课内容,结束新课。

  板书设计:

  第七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1.战国编钟(湖北随州) 特点2.秦始皇兵马俑

  A、地点 B、反映的社会关系 C、价值

  3.王羲之的书法

  A、特点 B、书圣 C、《兰亭序》

  4、顾恺之的绘画

  A、特点 B、《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作业设计

  达标训练:

  1.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其主要用途是( )

  A 记时报时 B演奏乐曲 C饮酒 D 工艺品

  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作品是 ( )

  A 马王堆汉墓帛画 B 秦始皇陵兵马俑 C 长信宫灯 D 四羊方尊

  3.民间流传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与下面有关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 王献之 C顾恺之 D 李白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 )

  A 《滕王阁序》 B 《多宝塔碑》 C《兰亭序》 D《玄秘塔碑》

  5.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

  A 钟繇 B 王羲之 C 顾恺之 D 陶渊明

  6.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 )

  A 《兰亭序》 B 《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 龙门石窟佛像

  7.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他的代表作有 ( )

  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③ 《兰亭序》 ④《多宝塔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8.秦汉时期的美术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 )

  A.书法 B.绘画 C. 雕塑 D. 青铜艺术

  9.材料解析:

  “这(规模如此宏大的陶佣群)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它的发现,使世界上有了八大奇迹。”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

  “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一贯的超人才能,全人类都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卢森堡大公)

  读后请回答:

  ①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所说的世界第八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这一古代文化遗产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优点缺点石器时代取材容易成型困难,不坚固青铜器时代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自然界蕴藏量少铁器时代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易氧化生锈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 、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设备:多媒体

  2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 、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教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 、3 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除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 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 、北京人( 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 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师:“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 、山顶洞人(距今约1.8 万年)

  到了距今约1.8 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

  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距今约多少万年?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然后说明: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教师提问: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距今约30000年前。)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骨针、装饰品的发掘。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的历史价值。

  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的演变趋势,通过做“想一想”和读“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青铜时代的辉煌。

  2.通过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甲骨文和青铜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1.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价

  2.青铜文明。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探究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商、周时期甲骨文、青铜器图片,甲骨文和青铜器的视频。

  (二)素材准备

  多媒体网络、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问题导入: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讲授新课)

  (板书)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视频,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历史意义?

  3.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来做占卜的,比如,当时的人们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进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这样的事情也要进行占卜。记录占卜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其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重要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我们现在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教师展示甲骨文的相关图片,使学生了解发现的甲骨文的字数已有约4500个,现在能释读的.有近20xx个,并举例几个甲骨文文字,请学生识别甲骨文。对比甲骨文和汉字。

  (板书)二、青铜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二部分“青铜器”的内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作答。

  1.青铜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铜器有哪些的种类?

  3.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可以通过和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工具进行对比,总结归纳。)

  教师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图片。

  教师介绍“青铜器时代”和“青铜文明”的概念.

  (板书)三、金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内容和“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发现最长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历史价值?

  教师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比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6篇)02-01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6篇01-31

初中历史教案08-27

初中历史教学教案11-26

初中历史教案11-03

初中历史下册教案01-06

初中历史《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优秀教案08-26

初中历史教案(15篇)08-30

初中历史《五四运动》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