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05 10:55:19 七年级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5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确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此为依据,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况,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

  突破方法:通过录像资料和图片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和本课相关的重要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动手制作活字,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突破方法:利用视频、图片、网络等教学资源,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还需要做以下准备。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在教师博客中建立四大发明的专题资料等。

  学生准备:准备自制活字、指南针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本节课我主要运用直观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分析

  在学习方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动手操作、上网搜索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情境导入:以一组烟花绽放的画面和音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导入本课。

  然后进入——

  2、探究新知:(环节)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吗?”,由此引出雕版印刷术,并探讨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活字印刷术的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视频播放完毕,与学生一起回顾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了解印刷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印刷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进行知识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为中国人都知道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在世界上关于印刷术发明权的争论却从未止息。争论之一:“韩国学者称: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最先发明的。”争论之二:“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只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活字印刷术是由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这两个观点一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势必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韩国人为什么说活字印刷术是他们祖先发明的呢?为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活字印刷术是古登堡发明的呢?)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迫切想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解决由此产生的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师提供的网站和老师的博客去参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各组得出的结论、个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培养。

  接着再来探究——

  (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针。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总结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为后来的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由此联系世界史新航路的开辟,请学生讲一讲欧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迹,为将来学习世界史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课前导入的烟花图片,自然过渡到火药的学习。展示早期的火药武器,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用于军事外还有哪些用途?”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图片,通过思考“宋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我们现在的火箭发射是否有相同之处?”,认识古今科技是一脉相承,不断向前发展的。

  探究新知结束后,进行——

  3、课堂小结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有何感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最后一个环节是——

  4、课外延伸

  (1)动手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活动)

  ①活动一:用橡皮、萝卜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纸上。

  ②活动二:自制指南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动改在课下进行,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完成。

  (2)网上交流:学完本课后,把你的收获和感想整理成电子稿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个人空间里,也可以发表在本班的网页上,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问,可以登录老师的博客留言,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与探讨。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达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为一个向上的火箭形状,寓意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让我们共同期待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活字印刷术为教学重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对指南针或火药更感兴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本课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和课堂调控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生产情况)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3、商业(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

  ①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4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教法构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正确、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教学中合并为一个部分。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课前导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跃欲试。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等方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两宋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料,能力强的可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迫切的愿望,本环节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

  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问:课本65页的思考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并在归纳学生的回答中强调为躲避北方战乱,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丰富了课本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南方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经济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冶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宋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问:从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展示图片,宋人“农耕图”、南宋“耕织图”、“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醒学生观察比较南北方经济区数量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那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资料,现在请各组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

  学生讨论,分四组派代表介绍两宋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具体表现,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各组的介绍,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地区及特点。注意补充学生未收集到的资料,用图片、音像资料展现,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如宋朝占城稻与现代杂交水稻,介绍袁隆平;商业的繁荣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海外贸易展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出土文物等。此环节有可能出现各组介绍各自为阵,整体性印象不够深刻,教师要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去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课堂练习】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巩固新知,完成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与表现: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2、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

  3、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1、农业:人口超过1亿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煤的开采、金属冶炼、景德镇

  3、商业繁荣:城镇、交子、汴京

  4、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三大港、贸易范围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新整合处理教材,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在介绍手工业时,能力好的学生制作出课件,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繁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导课用《题临安邸》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开课,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有提议改为以上册的江南发展人口南迁导入可能更适合学情,可我认为两宋时期军事政治“弱”与经济“强”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故本课在教材编排上放在政权分立之后,有它的含义,这个现象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到,关键还在问题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引导学生。

  3、时间掌控有点难度,在学生发言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时,要把握好时间。本节公开课在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未能进行抢答练习,略显余味不足。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学习,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对照《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明确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类史书的编撰特点,初步培养比较问题的能力。

  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宋元文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一时期史学和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难能可得的精神财富,如司马光严谨治学的精神,李清照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等。

  教学重点:《资治通鉴》的体例

  教学难点:宋词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一场激烈的朝廷论争围绕着一部名为《资治通鉴》的'书展开,一些人坚持要毁掉这部已经雕版的著作,幸亏有人以书中有宋神宗的“御序”为由,将书保存下来。你想知道这部幸免于难的《资治通鉴》是怎样的一部书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你可知道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你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

  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时期。本节课涉及了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史书体例比较简表

  史学著作史书体裁主要特点

  《史记》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资治通鉴》编年体按时间顺序将史事

  和时间紧密结合

  二、意境悠远的宋词

  人物朝代代表作或名句

  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

  之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三、“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杂剧的含义。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重点难点

  《资治通鉴》、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是教学重点。

  教学建议

  多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观察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解惑动机,进而积极思考和参与。

  问题解答

  对司马光幼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借鉴?

  提示我们应发扬其勤奋刻苦、自觉自律、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材料阅读阅读这段材料,想一下元曲为什么能够兴盛。

  提示元统一后,城市经济繁荣。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作为直接反映生活的戏剧形式元杂剧,适应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作业一课一练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6

  课标内容: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长安是唐朝陆路交通中心;

  ②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

  ③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④唐朝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⑤日本、大食、天竺等国向唐朝派遣使节;

  ⑥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生;

  ⑦鉴真东渡;

  ⑧玄奘西游。

  1、通过对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解答课后的比较鉴真和玄奘共同点的习题,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

  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4、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联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使学生感知唐代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景况,认识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条件及其重大作用。

  2、运用观察、联想、比较、讨论等方法讲授本课内容,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2、日本等国的遣唐使、中国的高僧鉴真、玄奘等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精神得到后人的景仰和继承。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难点: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程序:

  (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

  教学纲要:

  一、遣唐使

  1、唐朝的对外交通

  2、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

  3、日本遣唐朝使

  4、天竺、大食、新罗的遣唐使节

  二、鉴真东渡

  1、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

  2、鉴真的贡献

  三、玄奘西游

  1、玄奘西游的艰苦经历

  2、玄奘西游的贡献

  课堂练习:

  1、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这是历史上最早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2、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唐朝通商的`国家达( )多个。

  3、( )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宠大,居各国之首。

  4、日本赴唐朝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 ),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使者是( )。

  5、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 ),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传给日本。他死后安葬在日本奈良的( )。

  6、唐太宗时,僧人( )西游( )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

  7、玄奘把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珍藏在今天西安的( )。

  8、日本的大化改新是仿照( )制度进行的改革。8世纪前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利用( )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文字( )——片假名和平假名。

  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出现这种政策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教材首先介绍吐蕃人的社会生活状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和亲、吐蕃赞普的上书,说明了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的密切关系。其次介绍了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说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广泛性。

  本课的重点,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本课的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唐玄宗册封回纥、与南诏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政策都是开明政策的体现。

  【教学过程】

  导入:历史上中原地区的许多统治者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大家知道这座宫殿是为谁而建造的吗?——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

  松赞干布是哪一个民族的领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个地区?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图表:在地图上填上唐朝前期边疆的少数民族)

  填图时注意:

  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唐朝政府设置了哪些机构管辖这些少数民族?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如何?

  1、吐蕃的风俗习惯

  (出示有关藏族生活的图片,从中联想唐朝时吐蕃生活习俗的情况)

  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有家被视为高门大族。

  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王,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学生介绍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在权力争夺中被毒死。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

  学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思考:为什么吐蕃赞普要自称外甥,又说是先皇帝的舅宿亲?

  因为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称为外甥;而他的前辈松赞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带珠丹的舅家。

  讨论: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谈谈唐蕃“和同为一家”对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有什么借鉴作用?

  4、课堂小结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③采用列表格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比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课前准备收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

  二、探究新课: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知道书名的来历吗?

  生:司马光。因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学表演“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刚才两位同学表演非常精彩,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

  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

  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严谨治学。

  (二)宋词的杰出词人

  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主要原因是在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

  生: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用幻灯打出三人头像,介绍他们生平)

  (用多媒体讲述三人作品及特点)多媒体显示苏、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梦令》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要求同学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辛词豪迈奔放(豪放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婉约派)。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

  幻灯: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可本单元活动课)

  教师作: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

  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

  生:(略)

  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师:元朝的赵孟頫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幻灯: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从东汉至宋元时期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三、课堂

  指导学生完成课件出示的图表。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

  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0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汉武帝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学府。

  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东汉的统治

  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

  四、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这一主张是谁提出的?是什么学派的代表人?答:是董仲舒提出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2、这一主张是什么意思?答: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

  3、该朝代的统治者是谁?接受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4、实行这一方针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五、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六、课堂讨论:播放多媒体资料,并展开讨论:帝、景帝、武帝—————你最佩服谁?从其身上你得到了哪些教育或者启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了解下列基础知识: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朝的富庶、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运

  河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识读“隋朝疆域图”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隋朝大运河。

  难点:如何评价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大运河通航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隋的统一(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4页“隋的统一”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年,建立隋朝,年号,定都。

  2、年,隋灭掉南方的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思考: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贯穿南北的动脉(请你认真阅读教材4--6页“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开凿目的:

  2、填图:本图比较模糊,请你用彩笔在图上填上大运河的中心;南北端点和;从北向南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水系;最后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的纽带,也成为沟通和的枢纽。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和发展。

  二、课堂研讨

  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朝代,而且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一下,看你能

  不能找出来。从这两个王朝的兴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3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4

  基础知识

  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简况.

  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等重要史实.

  理解:此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能得到巩固.

  过程与方法

  阅读提炼: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

  纵向联系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能够用历史事实说明台湾、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主义民族自尊:使学生认识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继承传统: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难点:中俄《尼布楚条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明清时期加强君主集权的负面作用是什么?(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过渡讲解: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走向落后,但是还有能力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发生了收复台湾和胜利抗击沙俄两件大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辟荆榛逐荷夷”

  指导学生阅读94—95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资料等,在书上标注要点并思考回答:

  1.历第一个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葡萄牙)

  2.紧接着侵占台湾的殖民国家是哪一个?(荷兰)

  3.谁收复了台湾?(郑成功)

  4.这件事在历起了什么作用?(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领土完整)

  5.根据95页“动脑筋”: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三国时,孙权就派万人大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元朝时又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6.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有什么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台湾的'开发,另一方面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形成分裂状态.)

  7.清政府怎么解决分裂问题?(1683年进军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实现了统一,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

  过渡讲解:东南方向的分裂问题解决后,清政府又成功地捍卫了东北领土的完整.

  雅克萨之战

  指导学生阅读96—98页本目课文和插图、地图、“自由阅读卡”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唐朝以来,黑龙江流域出现过哪些少数民族?(靺鞨、女真、满洲等)

  2.在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抗击沙俄的少数民族是哪一个?(达斡尔族)

  3.谁两次下令打败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康熙帝)

  4.根据98页插图和“自由阅读卡”回答:图中哪些是清军?哪些是俄军?清军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左面乘车而逃的是俄军,右面众志成城的是清军.取胜原因是康熙决心大,部署周密;军民众志成城,为正义而战;人数和武器装备占有优势等.)

  5.1689年,中俄签定什么条约?(《尼布楚条约》)

  指导学生在97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上,标明黑龙江、乌苏里江、库页岛的位置.

  6.这个条约在历和法律上有什么意义?(它是平等的条约,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教师讲解“平等”概念并小结、留“伏笔”:经过协商,双方各有让步——清政府同意将尼布楚划归沙俄,沙俄同意将乌第河以南地区划为“待议地区”,所以它是平等的.可见,这时中国社会发展虽然缓慢了,但是与侵略者相比,还有一定的实力,还能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后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壮大、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双方实力的差距日益扩大,终于导致东北许多地区逐渐被沙俄割走,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两次.具体情况,我们将会在今后的课程中逐步了解.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97页“练一练”:连线搭配

  2.完成新学案72页“自我测评”.(其中选择1的答案有误,应订正为BCD)

  3.提醒学生预习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

  5课时

  [课型]

  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二、 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8-25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1-10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09-26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11-02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2-06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08-25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01-11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5篇)01-12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01-0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精选15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