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11 09:26: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教案(合集15篇)

初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3.放录音,整体感知

  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朦胧的宁静的静夜中,仿佛见到了模糊的天河岸边有鲛人对月流珠。

  4.模仿声音,齐声朗读

  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5.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6.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7.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8.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9.全班齐读第一节,领悟写景美

  学生练习:模仿第一节写景,写一段《校园月色》,用比喻、拟人、对比、叠字等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想。

  写作之前,老师范读《荷塘月色》片段:“月光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是动态的,柔和的,朦胧的,花和叶笼罩在梦的意境中,杨柳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灌木黑影峭楞如鬼一般,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0.抽几个学生朗读自己的写作,师生共同点评。

  五、 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 板书处理

  板书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高度概括,反映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以文中的主要词句为点,文章脉络为线,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写景抒情,联想丰富,以求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

  附板书:

  月光 海雾

  写实 松林 联想 天河 想象 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 鲛人

  疏星

  教学反思:

  一、情景创设是导引

  学生所处时代毕竟离郭沫若所处的特定时代遥远,不可能设身处地去体验郭沫若的复杂心境。因此,这首诗所含的深刻内蕴和爱国情怀,必须由我来点破。如何巧妙为之?我选用了绚丽的图画,幽雅的古筝,通过视觉、听觉,调动学生的感觉,将学生引领进郭沫若所处的静夜之中。如此情景的创设,对学生朗读感受音乐美,对赏析诗歌意境美起到了导引作用。

  二、反复朗读是基础

  如果诗歌不反复朗读,那么情景创设也只是徒劳无功。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某种意义上比赏析诗歌还重要。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会在脑中不断加深印象,不断完善认知,从而为赏析诗歌打下坚实基础。

  三、语言凝练是难点

  赏析诗歌可以看内容,析写法。但关键是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学生如何体会并言说,重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我在引导学生赏析《静夜》语言凝练时,用《春》中一个“闹”字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来欣赏诗中“漏”一字之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由已知推未知,由熟知解决不知。

  四、想象联想是目的

  本单元、本诗的重点就是要学生体会想象联想的作用,进而培养其想象联想的能力。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二诗节时,抓住诗眼“鲛人对月流珠”这一景象展开想象,试图激发学生想象联想之潜力。在拓展训练这一环节上更是巩固强化这种能力。

  五、板书简洁是亮点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简洁的原则上,追求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描写的重要景物和手法,亦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全诗。

  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不足时明显的:

  1、在教学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上还不够娴熟、自然,幻灯片放映时,因为手误,把本应对学生预习情况的考查内容提前显示。学生欠缺思考、回答得过程。

  2、在诗歌教学情景的引申和体会上还做得不够。“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全文的诗眼,也是意境升华、拓展部分。但我在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对诗歌“情景交融”这一特点,讲解太突然。

初一语文教案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简单介绍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略,参见课文分析)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提问:“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好在哪里?

  2.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 说话”?

  (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浅薄、无知、空虚。)

  4.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六、讨论: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说明只有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点有益的工作,谦逊平等待人,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快乐。,

  四、课堂讨论(先拟发言稿,再发言):

  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骄傲与自信的关系)

  (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七、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初一语文教案3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练习说明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3、朗读。

初一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研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独具。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3、体会作者感情,感悟游戏与玩具对孩子成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合作完成课文研读与文本质疑。

  【教学难点】

  体会玩具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时代感。

  【教学安排】

  1、课前交流作者及他生活的时代的有关资料。

  2、分小组完成课文研读和文本探究。

  3、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谈玩具与时代的变迁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很多东西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例如:红宝书、红袖章、毛主席像章……这是生活在我们的爸爸妈妈的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熟悉的东西,可今天的我们却只能偶尔从爸妈的嘴中听说这些名词。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几个吗?

  学生自由举例,老师适当拓展,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强烈的时代性,从而代表了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特性,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而言,回忆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对那段生活的怀念,从而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交流自己所查到的金波及其生活的时代的相关资料。

  金波:193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冀县。1957年考入北进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多为儿童文学作品。

  (让学生查找金波及他童年时的生活的相关资料,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文本探究质疑中能更深入地研读课文,真正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速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它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可结合课文内容谈原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分组研读课文。

  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的`三个部分,各组确定研读的方向,并作出研读笔记,在全班交流。例如,研读《猪蹄儿灯》这个部分的同学,可研究灯的制作过程和灯的使用方法。研究方向可以不一样,但要能形成一个初具雏形的研究报告。

  (这个部分是想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研读课文,来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自主选定研读的方向又可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地进行自主阅读。)

  2、 文本探究质疑。

  ① 作者对于这些玩具是何种感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② 这些玩具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文章的主题。

  ③ 作者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应该很多,为什么他只选择这三样?这三样玩具有什么代表性?

  引导学生探究选材的问题,体会作者的匠心独具。

  (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第二个问题,重在让学生学会结合作者的经历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 拓展延伸。

  1、 你小时候玩过些什么玩具?可曾亲手制作过玩具?谈谈你制作玩具的苦与乐。

  2、 你小时候玩过的玩具和金波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引导学生由课内转向课外,并在研究中体会成长与玩具,时代与玩具的关系。)

初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帮学生确立语文很重要,要学好语文的观念。

  2、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途径,知道如何去学语文。

  3、告诉学生本学期学习目标及规划。

  4、准备工具。

  5、推荐阅读书目。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第一课

  二、确立新观念,树立自信心

  1、你觉得语文重要吗?你喜欢学习语文吗?(了解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学好语文的意义:学好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语言文字,现代汉语;“文”,文学。我们的生活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除了哑巴,都要说话,我们都要运用汉语与他人交流,汉语是我们交际的工具。文学作品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长知识,丰富感情,提高个人修养。学好语文,是应试的需要。语文是中考高考三大学科之一,学好语文,是你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必需,是你过关斩将劈波斩浪的利器。所以,必须学好语文。

  2、语文难学吗?

  不难!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言语里,在我们的环境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与语文相伴。语文不是狼外婆,不是踩高跷,没有什么可怕,也没有什么高难度。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的真谛,逐渐成长。“处处留心皆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学生说经历是最好的老师,颇有道理。)

  3、如何培养兴趣呢?

  可以从积累好词佳句美段开始,多读多摘抄多诵读,当你积累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博学的人,成功的感受会让你喜欢上语文。平时勤于练笔,长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真的很能写。到那时候,你说你不爱语文,还真的不可能。语文学习不难,难在我们能不能坚持。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韧性吗?有信心学好语文吗?

  三、养成好习惯,把握好方法。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

  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

  1、仔细听。

  学会倾听,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听的过程中要勤思考,学会抓要领,善比较,有自己的观点。听的时候要有礼貌,不随意插话,打断他人。

  2、大胆说。

  这里的说不仅是指课堂上回答问题,也指课内外的提出问题。大胆发言,质疑答问,是积极思考的表现。唯有做个思考者,积极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在学习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们不少同学,不敢发言,可能是因为不能肯定自己的答案,更多的是害怕,害怕老师批评,害怕同学们笑话。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犯错、批评与成长相关。课堂上,问题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了,被同学们笑话了,这个问题我必然会记忆深刻,今后碰见,再不会犯错。人总是在错误中成长,在批评自我批评中成熟。这样一想,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大胆发言,更要踊跃发言了,对不对?

  3、广泛读。

  有位名师说:“一个初中生只要在初中三年里读的书叠起来等于他的身高,写的本子叠起来等于他的身高的一半,他的语文(读写)能力不用老师教也会形成。”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可以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阅读经验、写作技巧,这对于我们写作阅读都有极大的启发帮助。古人不是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广泛读的同时也提倡深入的读,读熟一部作品,读透一个作家。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在介绍经验时说他前后把《三国演义》读了有三十几遍,不但熟悉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而且连作者罗贯中的语言风格都模仿的很像了。唯有精读深入的读,我们的思想才会因之深入,我们的文笔才能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4、勤奋写。

  这里的写包括写作文,写日记,写随笔等,也包括抄写字词,摘抄美词丽句、精彩段落这些积累工作。读得多,不代表就写的好。勤于动笔头,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留住自己一瞬间的灵感,写得多了,自然就能悟出写作技巧。再说当自己回头看自己一点一点码起的文字已成摞成堆成山,心底成功的喜悦自不待言。我们不求自己能成名成家,就为了记录自己的青葱岁月,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为了在中考高考中胜出,这一份辛苦,也是有价值的。

  四、明确学习目标,坚持执行规划

  本学期学习目标:

  1、练出一手好字;

  2、掌握阅读记叙文、叙事散文、小说的技巧;

  3、读几本名著;

  4、提高叙事写人的作文水平。

  本学期教学设想:

  1、国学积累,第一个月背诵完本册所有古诗和文言文;

  2、坚持每课一练——基础训练册;

  3、可以尝试写随笔,每周必须写有一篇不少于500字作文;

  4、每周坚持练字10分钟。字写得不好的,练习正楷,正楷写好的,练习行楷或行书。

  五、准备文具

  《古文翻译》、《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笔、课堂笔记记在课本上、默写听写本、随笔本、练字本、作文本等。

  六、推荐书目

  1、《繁星 春水》

  2、《泰戈尔诗选》或者《飞鸟集》

  3、《男生贾里》

  4、《汤姆 索亚历险记》

  5、《朱自清散文选》

  6、《论语》

初一语文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细小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 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 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xx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

初一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纵览古今,横观中外,许多名人都和书结下不解之缘。诗人汪国真说过:“最优秀的读者,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作家必定是最优秀的读者。”请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哪个著名作家的读书心得?(回忆冰心及作品,引出课文探究)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冰心是文学界的长青树,从19岁成名到晚年仍在创作,她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热爱读书是分不开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她读书的心得。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精读课文

  1冰心奶奶在读书中有许多感受,这些描写她感受的词语你在文中找出来了吗?

  【点拨明确】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感到“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的一个好处: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说要“多读书”,你能从文中找出她读了哪些书吗?(喜欢读哪些书,不喜欢读哪些书?)

  【点拨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岳飞》《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开篇谈“读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明确】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其中“一……就……”的句式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谈到读书时那压抑不住的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深厚的兴趣和深切的体会。它激起我们阅读下文的强烈兴趣。

  4“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修身”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点拨明确】“修身”出自于儒家经典《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代指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书籍,微有讥讽。文中最后一句话说明读书是自己人生最大的乐趣,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比拟的。

  5“‘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一句中“更”和“唯一”用得是否恰当?怎样理解“消遣”一词?

  【点拨明确】“更”和“唯一”用得恰当。作者一生喜欢读书,因伤腿行动不便,自然少去诸多的应酬杂事,这便成了作者最佳的阅读空间。从“更”“唯一”两个词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读书的深厚兴趣。“消遣”一词本义指“用自己感受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的时间”,在这里指作者伤腿期间愉快的读书。

  (二)走进语言

  1“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一句中“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明确】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因为作者当时年龄尚小,读书只能一知半解。即使这样,大部分内容是看得懂的,随着自己知识越来越多,也就“越看越懂”了。)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

  【点拨明确】(1)表达出渴望和眷恋之情。(2)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阅读大著作的渴望。(答此类题要理解加点词的意思,也要结合文意、句意进一步理解其深层的含义。“悬念”在文中是惦念、挂念的意思。惦念、挂念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对故事感兴趣,渴望知道故事的发展、结局。“咬了牙”表明作者下了很大的决心,那时作者只有几岁。)

  (三)走进主旨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归纳。这是一篇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年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各界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好,要多读书,读好书。

  (四)走进写法

  1贴近现实生活,有真情实感。

  写贵在以情感人,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本文之中。小时候因大人不能满足自己听故事的愿望而“含泪上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泪眼朦胧的充满着无限期待的小女孩;“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一下子就勾起了读者心中同情与善良的本性。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真情实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读者。

  2语言准确、平实,读来感觉亲切、自然。

  如:作者小时候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似曾相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连用,看似重复、啰嗦,但仔细品味就会恍然大悟,作者这样写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强调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仅用了十个字,就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道出了选择的必要性,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认同了作者的看法和主张。

  三、拓展延伸

  1师生畅谈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

  冰心一生与书相伴,才有此心得指导我们读书,结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谈谈你对读书的体会。

  2名言警句交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们读书,请同学们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自己总结的也可以。

  (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人谈话——歌德

  (2)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马克思

  (3)书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4)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我们自己的名言。

  3名著考查交流。

  大家一定也读了许多书,下面我考考大家。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2)《三国演义》中“三国”指哪三国?

  (3)“岳母刺字”的故事你可能知道,你知道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了什么字?

  (4)“哪吒闹海”出自哪部书?

  (5)“倒拔垂杨柳”的好汉是谁?他是哪部书中的人物?

  【点拨明确】1.刘备,关羽,张飞。2.魏国,蜀国,吴国。3.精忠报国。4.《封神榜》。5.鲁智深,《水浒传》。

  4写作方法点拨。

  (1)为什么要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详尽;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简略。详略得当,能使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2)如何把握详写和略写?

  【点拨明确】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

初一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本文情节环环相扣、文笔流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生动的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以“痛快”为切入点,以“笑”和“静”为立足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二、分析王老师形象。

  (1)PPT显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回答格式:采用(描写方法、修辞),表现了一个的老师。

  (1)从同学们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从同学们的“静”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三、PPT显示课文语句:“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思考:你认为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当面喊“王几何”吗?

  四、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方法,描写一位自己熟悉的老师。

  五、课堂小结: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跟我学课文、写作文。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语文,动笔即是作文,只要我们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时时刻刻都能被爱感动的人,让爱和欢笑充满我们的生命,这,便是语文!

初一语文教案9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保存了原文的精华,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胜利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出息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示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示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示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初一语文教案10

  【教学维度】

  1、知识与能力:

  ⑴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⑶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同学带入悲愤、严肃而又敬重的氛围。)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胜利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1、背景说明。(大屏幕显示)

  ⑴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⑵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果突出,缺乏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优秀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⑶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⑷文体介绍:关于本问: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身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g殷红yān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身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

  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担,接受;无愧:不羞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一起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时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⑴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⑶教师评议同学发言,归纳讨论意见:(课件逐步显示下列内容)

  第一局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羞耻史与今天的巨大变化。(对比写法,排比句)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局部(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局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绩、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示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绩的原因。

  第四局部(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身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一件小事上见精神

  第五局部(我不能走)

  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六局部(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粹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2、了解人物的形象:

  ⑴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4人小组讨论)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xxx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⑥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在同学研讨基础上老师归纳)

  正面描写

  行动描写:以第三局部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局部,“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局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二局部最后两小节;第三局部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局部最后一小节;第五局部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局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研读研讨课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大屏幕上显示下列问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xxx”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身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假如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寻找课文的美点

  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依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哀、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初一语文教案11

  一、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地说话。②掌握“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作文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养成爱思考、爱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尊敬亲人,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

  1、让每位同学在课前都去收集妈妈(或者爸爸、奶奶等长辈)的唠叨;

  2、让两位同学排练小品《妈妈的唠叨》。

  三、活动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活动

  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感受亲情的温馨。在《风筝》中,我们感受到兄弟之情;在《羚羊木雕》中,我们经历了一场家庭冲突;在《散步》中,我们体会到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复苏;《诗两首》让我们重温母爱这一主题;不过要感受亲情,关键还是亲力亲为。今天这堂课,就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体会我们的家所带来的温馨。谈到“家”,我们就会想到一家之主——我们的父母,说到父母,大家总会用“罗嗦”、“唠叨”来形容他们,下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收集到的父母的唠叨,看看是不是这世界上的父母都那么唠叨。

  (二)收集材料,谈谈感受。

  听起来他们的父母真的是唠叨,我们听听这两位同学对父母唠叨自己有什么感受好吗?

  (请两位同学谈感受)同学们,觉得父母唠叨自己的人其实还不止我们,还有下面小品中的主人公孙萌,我们看看他会怎么做。下面有请小品表演《妈妈的唠叨》

  (三)表演小品《妈妈的唠叨》

  故事就说到这里了,这下可糟了!孙萌要离家出走了!同学们,赶紧想想办法,做做他的思想工作(四人小组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列出发言要点),过一会再来劝说这位孙萌吧。

  (四)口语交际训练:

  以说服小品中的孙萌为切入口,进行下列活动: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合作探讨,应该如何劝说孙萌,并把想对孙萌说的话写下来,注意要使用第二人称。

  2、集体活动:讨论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该如何劝说孙萌,然后请孙萌及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些同学说得好,好在哪里?(同学们讨论并得出答案)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表现,提出问题:说话怎样才有条理,重点突出并有说服力?

  通过说服孙萌,大家应该想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说服成功,有的却不被采纳?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说服别人,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板书:

  语气温和恳切

  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

  换位思考

  用词委婉

  (五)快速作文,深情告白

  引导并布置作文:孙萌最终决定不离家出走了,这真是大家的`功劳啊,但是孙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与他的妈妈平时对他的唠叨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以后要怎么相处呢?现在请你给孙萌的妈妈写一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她。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扩展并完成课堂上的作文训练:给孙萌妈妈的一封信

  附:

  剧本:《妈妈的唠叨》

  人物:孙萌(儿子)、妈妈

  道具:椅子、桌子、饮料一瓶、扫把、围裙、漫画书、碗一个

  内容:

  孙:(一边喝东西,一边看漫画,坐姿粗鲁,大笑)哈哈哈……

  妈:(边扫地边看他一眼,不解地自语):这傻孩子在干什么啊?

  孙:(拍桌子旁若无人地大笑)哈……

  妈:(大步走过来,一手拿扫把,一手叉腰):孙萌!你在看什么!这么好笑?

  孙:(企图收起漫画,放在身后):没,没什么。

  妈:(喝令):拿出来,快点!

  孙:(不情愿地递给妈妈)

  妈:(和颜悦色地唠叨)什么!你又在看漫画书!(拍孙的胳膊)我说过多少次不准你看这些书,这些书对你有什么作用呢?看看你这几次考试的成绩,一次不如一次!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气死我了!(拿过他的书)这书不要了!

  孙:不要!妈妈,这书不是我的。

  妈:(怒)不行,你快去做作业,作业都没做完,快回房间去,怎么还不去,快点!

  孙:(不耐烦地):行了,行了。(回房趴在桌子上写字)

  妈:(端着汤走进房):孙萌,累了喝碗汤,……你看你这字写得啊!东歪西倒像睡着似的,别写得那么潦草,一字一画来。(拿起笔手把手教他)快点做啊,别老想着玩!你看楼上的小丽姐姐,她平时读书多用功,这次考试,听说考了年段第一名!你可要好好跟她学啊。不认真读书,长大就没出息了啊!……

  孙:(双手握拳向天,脸上异常愤怒):天啊!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妈妈啊!我要离开这个烦人的地方!(退场)

初一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用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师补充。

  郭沫若简介:

  名:郭开贞

  时:(1892—1978)地:四川乐山人

  作: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

  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诗。

  三、出示目标

  四、请学生聆听优美的配乐试读,揣摩诗的感情;

  同时注意朗诵的节奏和重音。

  五、听读,讨论明确朗读朗读要求:

  (一)、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二)、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三)、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配乐朗读

  六、配乐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2)诗人看到明星景象时产生了那些想象?

  3)天上的人们生活是怎样的`呢?

  4)最后一节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区分联想和想象:

  八、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1、诗中反复出现的“定”、“定然”有什么作用?

  (表明作者对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2、“那朵流星”的“朵”是不是错用?为什么?

  (不是;流星大而美,像花一样,生活也像花一样美好)

  九、课堂小结再配乐朗读并背诵

  十、练习:

  十一、板书设计:

  联街灯天上的街市上的牛郎织女的

  街市物品自由

  想明星想像

  〔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

  附练习:

  一、用“/”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二、选择正确答案。

  1.与全诗不同的一项()

  A.我想他们此刻,

  B.定然在天街闲游。

  C.不信,你看那颗流星,

  D.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三.对本诗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B.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精神。

  C.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D.通过描绘天街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郁闷的感情。

  四.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B.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D.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五、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想象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3.本诗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和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后来又写到浅浅的天河和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联想。()

  4.郭沫若,四川省东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初一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学会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端午赛龙船的精彩场面描写。

  2.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有条理的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认真阅读下列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1.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作者像

  2.作品:代表作《边城》《长河》等,作品表现湘西美丽的景色和纯朴的民俗风情。《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三)小组合作解决不懂的地方。

  (四)独立完成以下课前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蘸(zhàn)酒 呐(nà)喊 洞穴(xué) 泅(qiú)水 干燥(zào) 擂鼓(léi) 节拍(pāi)

  2.除“端午节”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些被明文规定为法定节日?

  答:传统节日——春节[农历01/01] 、元宵节[农历01/15]、清明节[农历04/05]、端午节[农历05/05] 、彝族火把节[农历06/24] 、七夕节[农历07/07]、中秋节[农历08/15] 、重阳节[农历09/09] 、过小年[农历12/23] 、除夕[农历12/30]等。

  法定节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

  3.全文紧扣 端午日 展开,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按“ 争看划船 —— 竞追鸭子 —— 结束赛事 ”的'思路展开,按 时间 顺序来安排材料。

  4.茶峒人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研讨:

  ■导入激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赛龙舟的场面?并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⑴正面描写(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两岸人呐喊助威)相结合的方法。

  如: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⑵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初一语文教案14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初一语文教案15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朗读诗歌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能力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复述,运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诵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

  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师问: 生答:

  1、诗人看见了什么? (月光)

  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 (白霜、故乡)

  3、李白思的是什么? (故乡、亲人)

  4、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女神》之后的诗文集《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这时国内的“五四’海潮已过,政局混乱作者思想感情极端矛盾,他既对现实不满,有强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里或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找寻暂时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诗中想象大胆,表情含蓄。

  三 、诵读与感悟

  1、学生自由诵读。

  2、正音:笼罩lǒng zhào 模糊 móhu 鲛人jiāo

  3、朗读指导:节奏和重音 (课件)

  4、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

  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板书:

  写实:月光、树林、白云、疏星

  想象: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小结:第一节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

  5、配乐范读,领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乐,轻柔、舒缓的节奏,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

  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

  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

  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

  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6、请同学们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描述一下全诗的意境。(课件)

  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树林;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诗人独自站在大海边,望着远处迷蒙的海雾,不由得思绪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边,是否也有一位美丽的鲛人,如我一样,面对如此宁静、美好却又凄清的月夜,伤怀流泪呢?

  7、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绪?(课件: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地流露出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

  8、联想在诗中的作用(课件)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联想,由星空联想到天河,联想到《鲛人流珠》的传说,从而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四、秀一秀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展示个人风采。

  五、拓展延伸:

  1、理解小诗

  繁星 冰心

  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 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诗中的“和”是什么意思?

  (2)这三节诗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说的话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请想象一下“嫩绿的芽”、“淡白的花”、“深红的果儿”它们各自的愿望是什么?

  2、请仿照例子用下面所给的6个图形,先拼成一幅图,再说说它所表示的含义,并给所拼图形起个名字。

  例子:

  我这幅画名字为《青山绿水》,它可以给人的身心带来美的享受。拥有清秀洁净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希望大家都来珍惜保护这份灵秀,不要随意破坏!

  六、作业设计

  1、背诵

  2、阅读《倍速》第27课练习《云和月》,完成作业。

【初一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10-26

初一语文教案10-13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11-24

初一语文上册教案01-02

初一语文教案01-13

初一语文社戏教案08-31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02-28

初一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11-13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02-07

初一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