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3-02-21 10:42: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 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3.用课件出示导学稿。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朗读诗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直到读熟练。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四)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去拼音读,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进行拼读。

  三、质疑拓展,小组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

  交流对第一行诗的理解。

  (1)指名说说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

  日:太阳照:照耀(如果不这么细致地去分析,孩子们很可能把日和照当成“日照”这个城市来对待。)

  香炉:香炉峰,庐山上的一座山峰;

  生:飘浮

  紫烟:紫色的烟雾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对第二句诗的理解。

  方法与步骤同第一句。再指导学生进一步有感情读诗句时,要引导学生品味“挂”字的妙用

  交流对第三四句诗的理解。

  理解这两句诗,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意理解后要抓“飞流直下”与“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每句诗的意思理解完后,要回归整体,让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归纳总结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诗文;

  2.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画一幅画。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①挂图。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自由读诗

  自主识字

  认读。

  读准“瀑、布”,韵母都是“u”,声母分别是“p”和“b”。

  “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

  识记。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楼、依、遥”都是形声字,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式联系熟字来识记。

  “欲”组词“欲望、食欲”识记字义。

  “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

  “炉”,从“火”从“户”,表示家里盛火的器具,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可将“炉”与“庐山”的“庐”作比较巩固字形。

  指导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三、朗读感悟《登鹳雀楼》

  板书题目,并解题

  [登鹳雀楼]题意是登上鹳雀楼。

  师:简介鹳雀楼,简介作者

  理解诗句之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诗句之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再。诗句之意: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诗句解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出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象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也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是诗人登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为更远、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看图想象,有感情朗读。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雄伟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诵读背诵。

  四、作业布置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背诵《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简介作者:(见附录)

  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后两句:“飞流”二字表现出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一个“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三、作业布置

  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背《望庐山瀑布》,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白日……

  所见 远望——照 生

  黄河…… 遥看——看 挂

  欲穷…… 近观——飞 下

  所思 联想——疑 落

  更上……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字:咏、妆、惜、荷、蜻、蜓;会

  写6个字:惜、柳、丝、照、泉、柔,以及“泉眼”一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4、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汉语丰富的表现力,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感悟法,情景教学法。

  预习作业:

  朗读古诗;查字典或资料先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

  课文课件、图片、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读古诗,把诗句读流利。

  2、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汉字。

  3、读古诗,想:

  a两首古诗分别写的什么季节?

  b结合插图,分别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赞美。

  c细读古诗,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或查工具书。

  d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e想象诗句的意思,试背诵。

  二、质疑定向(小组长检查)

  三、自主合作探究《咏柳》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达到会背,会默写。

  3.欣赏李白的诗(小学生必背古诗中的)。

  教学准备: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和《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自读自学,领悟诗意

  1.检察预习,你查了什么资料,了解了什么知识?

  2.自读古诗,说说读懂了哪些内容。

  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4.连起来说说诗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怎么写的?你从哪里体会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配乐有感情朗读,提高兴趣,体会感情。

  四、表演诗意,创造理解

  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扩大阅读,欣赏古诗

  先回忆学过的李白写的诗,感情朗读。

  然后欣赏小学生必背古诗中李白的诗,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书法作品,扩大阅读面,激起兴趣,为课后题奠定基础。

  (附课后选做题: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8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难点)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

  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

  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交流过程中相机地说出一些词语帮助学生积累。如:山穷水尽、层林叠翠、烟消云散、名山大川等。

  2.指导学生读诗句,师生合作画简笔画,理解“白日”“依山尽”。

  3.指导学生说说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小朋友,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意境。

  6.指导想象: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7.教师小结:是呀,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还得继续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指导学生找到诗中描写这个意思的诗句。

  9.指导朗读,理解“欲穷”“千里目”“一层”。

  1.学生听读,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哪几句诗写出了这些景物?(1)用笔在诗句中圈画出来。(2)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并用“看到了( )的____”的句式说说这些景物。(3)认真读词语。

  2.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诗,和老师一起画简笔画,理解“白日”就是指太阳。“依山尽”就是指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往下落,直到最后消失在天边。在理解词义中识记“依”“尽”。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第一、二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

  4.想象:假如自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会说些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6.想象:再往上登,还会看到哪些景物?(如:船只、飞鸟……)

  7.听老师小结,再从诗句中找到后两句,理解诗歌蕴含的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8.理解“欲穷千里目”的意思,了解“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很远。

  9.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理解“一层”指很多层。

  1.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学生要想领会这二十个字中描绘的意境以及蕴含的道理是不易的,需要老师渲染气氛,让学生通过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想象画面。

  2.古诗很凝炼,在指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时候,要避免简单告知,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如根据诗句合作绘画等。

  3.古诗的意境深远,无需学生多讲,要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依、尽、层”,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尽”的书写要领。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1.学生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

  2.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一边观察一边做书空练习。

  4.同桌、全班互相交流,指出书写的优点和不足,并改进。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生字的特点。

  2.重点指导“尽”,引导学生抓住汉字书写规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1.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讲给家长听。

  1.学生从老师的总结中知道:要多动脑筋想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2.学生完成作业,并请家长对自己的作业做出评价。

  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是否能读出不同句子的不同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1.学生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说出完整的句子,鼓励学生采用不同形式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理解诗题,知晓诗人(用时:5分钟)

  1.介绍诗人李白。出示ppt资料。

  2.板书诗题,指导学生读题,读准“瀑”“布”。识记这两个生字。

  3.指导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说题目的意思。

  4.出示图片,欣赏庐山瀑布,感受瀑布的形态。

  1.听老师介绍诗人李白,了解他的诗歌特色。

  2.朗读题目,读准字音。交流识记方法。

  3.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4.看图说说瀑布的样子,了解庐山。

  教师要教学生用补白的方法说题目的意思,从而为下面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三、初读疏通,初知诗意(用时:15分钟)

  1.出示带拼音的诗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相机正音:读准“紫烟”。

  2.认识生字:相机区别“炉、烟”,学写生字“照、炉、烟、挂、川”。

  3.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4.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

  5.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范读并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认识生字,交流识记方法,区别“炉、烟”。

  3.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生字“照、烟、川、挂”。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

  4.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韵脚。

  5.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出诗歌的节奏。

  1.教师要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在指导生字书写的时候,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要能及时反馈。

  四、再读课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播放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教师解说。

  3.指导朗读第一、二两句诗。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体会“生”“挂”的精妙。是谁把瀑布挂在了山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1)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5)指导学生朗读诗句。

  5.小结: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露无余。

  6.指导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指导背诵。

  1.图文结合,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2.欣赏庐山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3.读第一、二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思考、交流: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是大自然把瀑布挂在了山上。体会“生”“挂”用法的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句诗。

  4.默读第三、四两句诗,图文对照思考交流: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高、笔直的特点。

  (2)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突出瀑布长的特点。

  (3)通过资料了解——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九天:天的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理解“疑”,了解作者的想象。

  (5)感受瀑布从极高的地方倾泻而下,体会壮丽的景象。

  5.听老师总结。

  6.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1.理解诗句,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对于诗中涉及的夸张的修辞方法,教师不多强调术语,让学生在想象里、在朗读中自然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搜集其他描写瀑布的诗歌读一读。

  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瀑布的其他诗歌,并且读一读。

  如果孩子能力强,也可以写一写,还可以为自己的小诗配插图。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研究题意,自读自学

  1.出示课题。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画简笔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给学生据文想象的方法,为理解诗意奠定基础。为了充分运用课文插图,板画构图力求与插图相仿。】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然后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3.教师: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

  (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

  (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这是个反复朗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初读,思考字义,理解内容;再读,边读边想,前后联系,渐入意境,为进一步训练表清朗读打下基础。切实抓住这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

  1.教师:让我们逐行研究,看诗句中哪些字表达“高”,哪些景象说明“高”。先看第一行。

  学生找出“高”和“百尺”。教师指出“百尺”表示很高,但不是实数。

  教师:(出示“危楼”卡片)危楼是什么样的楼?“危”字怎么解释?

  学生查《新华字典》,危:①险;②损害;③高。从三个义项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教师:诗人站在高山上寺庙里的高楼中(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层楼),眺望窗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想象后)高极了,

  真高啊,

  好像站到了天边一样……

  师:第一行先写楼高,这样写--

  学生齐读:“危楼高百尺”。

  教师:要读出楼的高。

  学生提高嗓音朗读。

  教师:一味提高嗓音,只能听见声音,不能听出意思。只要把“高”字读得高些响些。教师示范,再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大家读出了心里对这个“高”字的感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感觉,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2.教师:(出示“星辰”卡片)“辰”字典里说是“日、月、星的总群”,这里指什么?

  生:指星,因为夜里无“日”,而“月”不适用“摘”。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手可摘星辰”。

  【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已近,体会诗人想象力很丰富,构思的巧妙。】

  学生据诗意抬手摘星。

  教师:想象一下,摘星辰时手臂的动作,身体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推窗伸臂,斜势向天,这样才能摘星辰。

  教师: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它却能形象地表现出高,大家朗读这句诗,想象诗人此时离天多近?

  学生朗读。

  教师:摘星辰本是难事,但诗人此时觉得很容易,从诗句中的哪一个字体现出来?

  学生:从“可”字体现出来的。

  师:朗读时要读好这个“可”字。

  学生朗读强调“可”字。

  教师:这样可以表达出轻而易举地伸手就能摘到星,更加说明楼的“高”。

  3.指导第三、四行诗句。

  学生:齐读第三、四行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教师:这两行诗句联系紧密。现在你感到天上人和诗人之间距离多远?

  学生:相距咫尺。

  教师:这也是诗人的幻想,但生动地表现了“高”;由此也可见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一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体会一下该怎样朗读。

  学生读得很响亮。

  教师:好,你读得清楚,读出了“高”的气势。

  学生:高昂地读。

  教师:你也读出了“高”的'气势。再尝试用低沉的语气,(出示“恐”字卡片)要把“恐怕惊动他人”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尝试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进一步体会诗句表达的含义。

  教师:好,读得有感情,读出了诗人的心情。现在同学们用上述两种读法各自练习朗读,要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然后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读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朗读。

  【这里,用比较的方法指导朗读,意在使学生懂得表清朗读是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代作者说话,要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情。】

  4.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5.教师:行行朗读、字字思考、处处想象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要在今后学习古诗时继续使用,进一步掌握这种方法。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______送______,

  ______。

  毕竟______,

  风光______。

  ______无穷碧,

  ______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 ,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 寄情于景

  别样红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看图。

  (1)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自学课文。

  (1)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一首意思古诗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静夜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描红练习。

  2.背诵《静夜思》。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4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沛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发明一切条件,引导同学“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同学的心灵真正空虚、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同学的发展为主体,以同学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身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布置】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俺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同学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同学谈谈自身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同学自能读诗,自同学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身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局部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同学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 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 “疑”字俺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同学吟读古诗,用自身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协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俺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同学介绍,教师再根据同学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 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 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掌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导同学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身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 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 引导同学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xxxxxx。柳树xxxxxx。黄鹂xxxxxx,白鹭xxxxxx。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xxxxxx。)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 引导理解“西岭”。

  ⑶ 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 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同学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同学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身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示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扮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俺感受看图,扮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 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一起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右边表音是“令”。

  柳:看字形,想象柳条下垂的样子,记住一撇别忘记。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01-25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2-15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15篇02-21

语文古诗教案15篇01-25

语文古诗教案(15篇)01-25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通用20篇)02-23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高一语文古诗教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