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03 13:59: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热】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查字知道除字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除(chú)法的初步认识”,“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讨论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讨论也认为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不过我们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认为XX同学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刚才翻字典时发现每页的最上面都标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师:查查字典,“除”字有几种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种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计算在内,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台阶,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职。刚才,我们讨论除与加、减、乘一样,是一种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是第三种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页,有四种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计算在内;三是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四是台阶:庭除。以前,曾称数学为算术,所以我认为是第三种意思。

  师:用一个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分。)

  二、动手理解平均分。

  师:请你拿出6――10个小圆片来分一分,要求分成两份,把结果填入表格。

  圆片总数 个

  第一份

  第二份

  师: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拿出一个便成两份,一份增加,另一份会减少。

  生:我用8个小圆片来分的,只有分成4与4时,两份同样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与5时,两份同样多。

  生:我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你用了几个?

  生:7个。

  生:我用了9个,也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我用6个,3与3同样多。

  师:噢!也就是说用7、9个小圆片时,不管你怎样分都不会出现每份同样多,用6、8、10个小圆片时,可以出现每份同样多的现象。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显得比较(众生齐答:公平),它叫平均分。平均分时不管分几份,要求每份同样多。请你四人一小组,用12个小圆片平均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学生操作,反馈:2个6,3个4,4个3,6个2,12个1等几种情况)

  三、动口表达小操作。

  师:我们来用一用平均分好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些梨和几个盘子,请一位小朋友来选用这些材料,用平均分来分一下,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其他同学看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动作、表情、神态等,来一个“看操作说话”如何?

  (师指一位学生上台,望着9个梨子和5个盘犹豫不决。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边片语,他微笑着拿出8个梨子和4个盘子,开始操作)

  四、动脑创造除符号。

  师:同学发挥创造想象力,“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使同学接受自己的设计。

  生:我们学习过加、减、乘法,我发现加号“+”旋转一下成为乘号“×”,于是我想把减号“-”旋转一下得到“/”来表示除号。写出的算式是8/4=2。

  师(惊讶地)问:你们觉得………

  (众生用掌声打断老师的话,为该同学的创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诉过我除号,“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写成算式8÷4=2。我认为除号能体现平均分的意思,你们看横线上一点,横线下一点,多公平!

  生:刚才,我是画一把小刀来表示除法:8 4=2,不过我现在觉得他们的好一些!

  师: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赏他人优点,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决择。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比较常见,你在哪里见过呢?

  生:计算机上是用“/”来表示除的!

  生:数学书上,用“÷”表示除!

  ……

  师:会读吗?看看书上规定它怎么读?

  师:它读作(众生接:“8除以4等于2” )。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写几个算式,让同桌读一读,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五、动手应用新知识

  选取生活中平均分的场景图,让学生写算式、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等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额统计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描述、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根据统计数据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还有谁和你一天过生日吗?你想知道那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最多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统计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情况。

  2、实践操作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知识,不仅知道了怎样收集数据,还学习了很多统计的方法,下面请你在的小组讨论交流,怎样统计同学们的生日情况。

  (1)小组交流

  先收集同学们的生日数据,(同学们可以用写字条的方式,由小组长收集交给老师,也可以组长举手统计……)

  再整理数据(举手统计,画正字统计,画其他符号统计等等)‘

  最后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方便大家共同整理,老是把12个月的表格贴到黑板上。

  全班同学生日情况统计表

  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

  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2)贴一贴

  说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到组长处取彩色小圆片,并贴到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3) 整理数据

  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汇报结果

  (4)说一说

  根据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小熊文具店(书96页1题)

  2、汽车的快慢(书96页第2题),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3、喜欢的动物。(书96页第3题)能够准确写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4、下面是丁丁小组14名同学喜欢看的漫画书统计情况

  西游记熊出没喜洋洋和灰太狼

  3人5人( )人

  (1)补充完表格

  (2)看了上面的表格,你知道喜欢看( )的人最多,喜欢看( )的人最少

  (3)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买6本需要( )元。

  (4)买一本《西游记》要18元,买一本《喜洋洋和灰太狼》要9元,买一本《熊出没》9:00元,丁丁带了40元去买这三本漫画书各一本,他的钱够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第一节的内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一理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难点: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如:激励性的语言,奖小星星 等。

  四、教学准备:

  挂图 方向板

  五、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做和老师相反的动作,比如老师说,我说东向东转,学生就说,我说西向西转。这样的设计,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聚集动力。

  第二环节:实践探究 激趣解疑

  1、老师用微机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然后同桌交流:以学校为中心,邮局、商店、医院、体育馆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书馆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图书馆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图书馆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图书馆在学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西、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西北方向。

  3、接着,老师请学生交流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所在方向,引导学生发现:东南、东北、西南等方向。

  以上教学活动中“看平面图辨认方向”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找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场所,既复习了已有的方向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老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影院的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 玩中强化

  1、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组织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利用方向板找教室的方向,然后把找到的方向和同桌说一说,指一指,再交流一下教室的各个方向有什么。最后,让学生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跟全班交流。

  2、在学生基本了解教室的方向后,教师组织学生玩《反应快》的游戏,如:向东南点点头,向西北招招手,引导学生发现:东南和西北相对,东北和西南相对等。

  3、教材P21有一幅《中国地图》,在观看中国地图时让学生了解家乡安徽省在祖国的方向并完成这一页的练习。

  4、在练习之后,再组织同桌玩《小交警》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鹤岗的各个方向有哪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

  以上教学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同桌之间相互学习,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彼此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由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设计了《小交警》的活动是实际方向的练习,集趣味、能力于一体,达到玩中学,玩中练的目的。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教室的空间方位,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 促进内化

  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当小设计师帮小区搞设计。老师让学生把课前发的场馆图片拿出来,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每个场馆分别在小区的哪个方向。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才能掌握。

  第五环节:师生整理 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一课改理念,数学知识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它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便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在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交往中参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现了本节课所要追求的教育价值。

  2、经历学习过程比只要结果要精彩的多

  上课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我发掘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学习新知的成功与快乐。

  另外,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方向板辨认教室里的方向时,有的学生手里的方向板随着身体的转动而转动,如果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做一做示范或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使用方向板的方法,就不会出现学生身体动,手中方向板也在动,不能找准方向的问题。看来教师导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而且要引导的恰到好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真切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的领悟到了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

  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写成乘法算式,或者会用相应的相同加数连加算式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都是学生是否理解乘法运算意义的标志。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关键是确定两个乘数各是多少:一个乘数就是相同的加数,不会出错;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它隐含在连加算式中,要加以强调。这也是教材设计的一个亮点。强调这一点,有助于加深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昌吉市第一小学地处郊区,与农村相邻。由于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生源多属于农村及外地打工子女,学生虽有吃苦耐劳精神,但由于生活环境、经济状况都较差,学生接受外界信息资源条件较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数学的王国里有一个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一看吗?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有乘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提问题,并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①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④休息的有几人?

  2+2+2+2=8(人)1+2+3=6(人)

  ②划船的有几人?

  3+3+3=9(人)

  ③小火车上坐有多少人?

  4+4+4+4+4+4=24(人)

  师: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左边的算式加数相同,右边的算式加数不同。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到了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通过观察发现了所有的加法有一般加法和特殊加法(即加数都相同的加法)两类,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1.针对算式4+4+4+4+4+4=24(人),进行乘法教学。

  师:在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生:相同加数是4,有6个4。)

  师:6个4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6×4=24或4×6=24。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请各小组把本组刚才列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汇报。师追问:2+2+2+2=2×4时,4是从哪儿来的?引起学生关注和讨论。

  (评析通过讨论“4”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教材第5页“试一试”的题目)

  ①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互相说一说:3×4或4×3中的4是从哪儿来的?7×2和2×7中的2是从哪儿来的?

  ④全班汇报、反馈。

  (评析试一试,目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说一说,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设练习,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电脑出示)

  ○ ○ ○ ○

  ○ ○ ○ ○ ○ ○ ○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这是()个()。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电脑出示)

  5+5+5=15,这是()个5相加,

  乘法算式是()×()=()×()=()。

  4+4+4+4+4=20,这是()个4相加,

  乘法算式是()×()=()×()=()。

  3.拓展练习。

  算式1+2+3=6和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谁能想办法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

  4.延伸应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

  (评析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富有生活趣味;突出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黄蓝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

  (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

  (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八、当堂作业(练一练)

  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四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

  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最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 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 (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 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 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 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 ,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 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 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 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 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学习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

  三、学习准备:

  ppt课件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活动二、教学新课。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流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进行并汇报。

  学习卡一:

  一共花多少钱?用加法计算

  算式:20xx+1000=()

  1、交流算法

  ()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

  算式是:20xx-1000=()

  ()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活动三:

  1、你能用80、50、130这三个数写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算式吗?

  学习卡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80+50=13050+80=130

  130-80=50130-50=80

  2、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学习卡三:900+600=9000+6000=

  1500-600=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3、完成“做一做”,第2题

  4、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解决问题。

  五、拓展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计算时,只要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的个数的0。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先把整百整千看作几个百、几个千再相加减,实际上是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转化成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

  1000+ 20xx=3000

  1个千+2个千= 3

  2个千- 1= 1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谢桂仙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1000+20xx=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都是想1+2=3这种方法。

  2、注重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一种愿意甚至喜爱的积极情感。

  3、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自已的想法。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让学生讨论充分,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习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平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近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9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11-25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4篇)07-01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08-27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9篇)03-0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2篇)03-03

【精选】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03-04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03-0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八篇03-03

青岛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