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23 19:58:2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七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练习第3~9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时、分的概念,进一步巩固看钟表的方法和时刻写法,能比较熟练地说出钟表上是几时几分,并能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刻,正确、熟练地记录时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加强时间概念的'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八第3题。

  (1)学生看题,让学生说一说三种交通工具每分钟大约行多少米。

  (2)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2、请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数数,看一分钟内能从1数到多少。

  3、你早上几时到学校的?现在是几时几分,到学校大约已经几小时?

  三、练习看钟表、写时刻

  1、完成练习十八第4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1小时、1分钟各有多长,还要能看钟表上的时间,并且能写下来。看练习十八第4题。

  (1)让学生拨5:00。提问:你是怎样拨的?教师演示。7:00怎样拨?

  小结:钟表面上的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12,就是几时。

  (2)让学生拨6:30。提问:6时30分时针刚走过几?分针要指着几?教师演示。让学生继续拨4:05,10:45,2:15。集体订正。

  小结:几时,时针就是刚走过几;分针要从12起走过几小格。

  2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1)请学生看老师拨钟,让学生说出拨的时间。(2:00、2:05、2:15、2:30、2:45、2:55)提问:为什么是2:55分,而不是3时55分?拨到3:00、3:05,让学生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2)拨出12:30、6:00,9:15、3:45,4:40、8:20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八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八第7题。

  四、时间单位的应用

  1、做第5、8题。提问:为什么第5题用除法?第8题用乘法?

  2、我们一节课40分钟,现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从上课到现在,用了多少分钟?你是怎样算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 用竖式计算。

  53 + 21 34 + 12

  2. 口算。

  8 + 6 4 + 7 9 + 5 7 + 6

  3 + 8 6 + 4 2 + 9 8 + 8

  5 + 7 4 + 8 3 + 9 5 + 6

  20 + 30 + 40 50 + 30 + 10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 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 + 16。(板书:34 + 16)

  师:34 + 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算一算,算出得数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生3:我是这样算的,34 + 16,先算34加10得44,再算44加6,得5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到黑板上写出竖式)先算4加6得10,再算3加1再加1,得5。

  师:(结合学生的竖式引导)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先从哪一位加起?

  生:(齐)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 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下面的竖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3. 改错练习。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4.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 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2、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正确掌握测量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m的含义,建立1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实物展示台、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1)学生看图,第55页情境图。说说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长度,同学们有办法吗?

  (3)操作:请两位同学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度。你有什么感觉?

  (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看书55页。

  2、教师介绍米尺。

  (1)认识米尺,1米的长度。

  (2)小结:量 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成1m。

  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3、认识米尺,建立1米的观念

  (1)小组活动观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长?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馈: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划一下,1m大约有多长?

  (4)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m ?

  (5)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二、 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学习例1 。

  小朋友还记得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的方法吗?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用米尺去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把结果填在书上。

  (1)小组活动

  (2)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课堂小结

  三、课堂活动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组活动

  (2)反馈

  2、找一找教室里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实际量一量。

  (2)独立活动。

  (2)小组 活动

  (3)反馈

  四、课堂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 目标

  1.通过“旅游中的数学”的活动,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3.通过设计“旅游计划”,提高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在解决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黑鱼湖的信息,有收获吗?你们从哪里获得的?(学生发言)老师从上也收集到了一组黑鱼湖的图片资料,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黑鱼湖的风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我们大庆的黑鱼湖美吗?今日的黑鱼湖以她的恬静、秀美、张开臂膀,欢迎四海宾朋!(课件播放声音“黑鱼湖欢迎您!”)同学们想去吗?什么时候去?(五一)好!我们就五一去,去一天时间,早上去,下午返回。

  可在去黑鱼湖之前我们应干什么?预案中都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利用课件随机出示。

  时 间 安 排

  活 动 安 排

  上 午

  中 午

  下 午

  二、指导实践

  怎样才能高效完成准备工作?(分工)请同学们注意听安排,一、二小组负责制定日程,三、四小组负责选择食品,五、六小组负责制定租车,最后我们一起来算一算所需的费用。这样安排同学们能接受吗?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竞争,我们要在同一任务的两个小组间选择一个最佳。

  1、在制定日程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到哪些因素?(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以一个信息:从学校开车到灜湖需要50分钟,请同学们将具体的活动安排填在这张工作纸上:(课件出示)

  2、在购买食品之前应先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调查同学们都爱吃什么食品,统计出吃每种食品的.有多少人,每种食品的单价)全班按63人计算,请三、四小组同学根据事先调查结果将购物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使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二

  --------超市食品价目表

  品 名

  单价(元)

  数 量

  总 价

  合 计

  /

  /

  3、在制定租车时尽量想到什么?(每个人都有座,而且经济合理)还应调查些什么?(去黑鱼湖有哪几种车型,每种车的费用)你们调查了吗?全班学生按63人,请五、六小组将租车填在下表中,(课件出示)计算过程中必要时可用计算器。

  教学工作纸三

  大巴车租金100元 限坐30人

  中巴车 租金60元 限坐22人

  小巴车 租金40元 限坐15人

  一:

  二:

  三:

  四:

  4、各小组明白自己责任了吗?发工作纸。

  三、解决问题

  各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1、我们一看一、二小组制定的日程安排,先有请一组的代表上台展示并解说,(师生共同优化)下面有请二组代表上台展示,(师生共同优化)在此基础上,师生评选出一个最合理的日程安排。

  2、三、四小组的代表请你们上台来展示你们所做的购物,有请!你们完全采用了事先调查结果吗?为什么?(有些食品不适合外出携带)有些食品为什么买这么多?不买这么多行吗?为什么?(师生共同优化,并评选出一个最佳的购物)

  3、有请五、六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所制定的租车,(由学生评选出一个最佳)你们认为这个有没有不足?(只想到63个学生的座位,没有考虑到还有两个老师)从中你有什么感悟?(想问题要周全)

  4、还有哪个没有解决?(所需费用)怎样估算每人所需的费用?(学生自由发言)实际支出会比这个多还是少呢?为什么?

  五、活动反思

  1、本节课我们学习有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课前我们都做了哪些数学实践?解决问题时都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

  2、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感悟?

  六、活动欣赏

  播放一组黑鱼湖图片,我们家乡美吗?你们热爱自己的家乡吗?哪以后怎么办?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53~54页例1、例2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万以内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和,并学会利用这一规律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0-20700-600

  口算时说出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560-200560-20xx-2

  提问:这三道题减去的200、20、

  2,各要从哪一位上减,为什么?

  3、笔算:76-5248-4

  说一说两位数减法的笔算要怎样算?

  引出:用竖式计算万以内的减法,也要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

  二、新课

  1、例1,板书978-326=

  提问:(1)978里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326呢?边提问,师边板书百十个。

  (2)怎样列竖式?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3)从哪一位开始减起?得数是多少?

  2、教学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1)例1里的差加减数和,是怎样的算式?(652+326)

  (2)让学生算一算,观察和例1的联系,引导学生得出:

  差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3、利用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的规律,可以验算算得对不对。就像例1,算出978减326的得数652,要检查做得对不对,就可以用差652加减数竹26,结果等于被减数攵8,说明例1算对了。现在我们来计算例2,并用这样的`方法验算。

  4、教学例2

  (1)出示例2。提问:这道题竖式怎样列?怎样算?

  (2)根据前面的规律,怎样验算?指名学生板演。

  (3)提问:这里差加减数物结果等于前面的哪个数?说明前面减法算得对不对?

  (4)说明:验算时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证明前面的减法算对了,就把减法竖式里减出的差写在横式上。

  (5)指导在原式上验算。

  减法的验算也可以利用原来竖式,把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得到被减数和。像例2,就可以在原来的竖式上用差加减数和(在竖式这边画箭头、写加号)来验算:1加4得5,0加3得3,5加2得7,2加0得2。验算结果,加减数等于被减数和,说明原来算的是对的。

  说明:如果题目里要求验算的,要在原来竖式右边列出竖式来验算。如果不要求验算,就利用原来的竖式验算,看算得对不对。

  小结:笔算减法的竖式要怎样列,从哪一位减起?笔算减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让学生做在书,然后集体订正。注意提问第二小题千位上得几。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原来减法算得对不对?

  3、做练习十一第1题前面两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后两题,第2、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体积与容积的概念的建立过程,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感知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大小,能正确地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相应数量的计量。

  2、在亲历感知,在感悟中形成对学科学习的内在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试验、分析与尝试,掌握体积和容积概念,会确定体积和容积相应并能正确地把握体积的大小。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合作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盛水的量杯一个土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二、感受物体的体积

  1、分组实验

  方法:将土豆放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注意记录放入前后的水位高度。

  猜想:量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观察:通过对上面实验的观察,有什么发现?看到——土豆放入时,水位上升了;取出时,水位又基本复原。

  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土豆占有空间,入水时,水会被挤开,造成水位上升;而取出时,土豆所占的位置空出,水于是又复原。

  2、体积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读书57页中间文字并结合实验同桌交流自己所理解的体积的概念。

  3、想一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感受物体的体积吗?

  三、感受物体的容积

  1、①1箱牛奶的体积与6盒牛奶的体积比?(1箱牛奶体积大于6盒牛奶的体积。)②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比?(1盒牛奶的体积大于1杯牛奶的体积。)

  从上面的结论中你想到了什么?(整个容器体积大于内中装的体积)

  2、归纳容积的意义(板书)

  3、同桌互相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与容器,及其大小比较。

  四、体积单位

  1、长度、面积和体积基本单位的确定:

  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分米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米

  感觉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

  (1)如果同学们在正方体模型中蹲着,会蹲下几个?

  (2)如果把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中垒起来,大约可以垒多少个?

  2、容积单位的确定:

  师指出:我把能容纳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物体的容积的大小分别叫做1毫升和1升。

  在生活中计量液体的体积常以毫升和升为单位。(让学生认真阅读理解59—60页中的文字,然后同桌相互说一说)

  3、课堂活动:60页1、2题。通过课堂互动,让学生在搜索和交流中熟悉和增强体积和容积单位大小的实感。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课本62-63页练习十二第1、2、5题。

  第二课时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小猫吃鱼p28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初步渗透涵数的概念。

  3、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开放题的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小猫吃鱼”的'图。

  2、独立观察,想一想每幅图的意思。

  二、教学新课

  1、发现问题。说说“小猫吃鱼”的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看了图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尝试解决问题。

  (1)同桌讨论自己想到的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尝试列式,互相说说我为什么这么列?

  (3)集体反馈,说说你跟同桌一起讨论出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4、套圈游戏

  (1)预测可能会套上几个圈,有几个没套上。

  (2)实践套圈,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3)还有哪些可能?同桌讨论并写出算式。

  5、看吹泡泡的连环画做题

  (1)生独立做题。

  (2)说说4幅图的意思,理解被减数是怎样在变化的。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学生独立完成,说说“5-5”表示的意思。

  2、算一算。先指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开放题。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4、数学故事,先让学生讲述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12-30

小学数学教案【荐】12-30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小学数学教案【精】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