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6-09 19:24:5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汇编十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案示例一

  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

  7+( )=11 7+( )=13

  7+( )=15 7+( )=16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1图.

  (2)启发学生说明图意.

  使学生明确:从12个圆片中,去掉7个,还剩几个?

  (3)启发学生回忆:十几减9、十几减8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十几减9、十几减8都是想加算减的.

  (4)例1应该怎样想?

  分组交流,并填书;教师巡视指导.

  使学生明确:像十几减9、十几减8那样,,可先想7加几得十几.

  12-7=□ 想:7加( )得12,7加5得12,所以12-7=5.

  (5)读算式: 12-7=5.

  2.【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2:11-7=□ 15-7=□

  (1)分组交流.

  (2)指导学生独立填写.

  (3)订正时,读算式11-7=4, 15-7=8.

  3.【继续演示课件“”】,出示例3:14-7=□ 16-7=□ 13-7=□

  (1)独立填写.

  (2)订正时,读算式14-7=7,16-7=9,13-7=6.

  三、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口算.

  随堂练习

  1.“做一做”第1题.

  7+5= 7+7= 7+8=

  12-7= 14-7= 15-7=

  一组一组地出示,做减法时说一说都是怎样想的.

  2.“做一做”第2题.

  7+□=11 7+□=13 7+□=16

  11-7=□ 13-7=□ 16-7=□

  学生无独立填写,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布置作业

  1.

  2.11-7= 13-7= 15-7=

  12-7= 14-7= 16-7=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2.使学生知道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步骤.理解“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3.通过比较例4和例5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灵活地选择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1.口算:

  14-8= 15-9= 12-7=15-7=

  7+5= 13-8= 7+8= 11-8=

  13-7= 17-9= 16-7= 12-9=

  2.

  3.

  (1) (2)

  二、教学例4.

  由复习题3(1)引出例4.可以设计情境:草地上跑来7只白兔,又跑来5只黑兔.

  (1)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出示例4.

  (2)正确读题.

  (3)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

  (4)根据条件和问题出示兔图.结合图教师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

  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出结果.请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列式计算 7+5=12(只).

  (6)口答:一共有12只兔.

  集体订正后师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解答?(求一共养多少只兔,就要把7只白兔和5只黑兔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解答)

  2.教学例5.【继续演示课件“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应用题”】

  由复习题3(2)引出例5.

  (1)学生读题.

  (2)指名叙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的问题.

  同时教师出示:

  (3)比较例4和例5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幅图联系起来说明:白兔的只数加上黑兔的只数一共是12只,白兔有7只,去掉白兔,剩下的就是黑兔.

  提问:求黑兔有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联系减法的含义: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算式为12-7=5(只).

  3.比较.

  师:这两道应用题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结果:

  相同的地方是:学校养7只白兔.

  不同的地方是:两个已知条件中的一个不同,问题也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同.

  师:什么时候用加法解答?什么时候用减法解答?(求两数和,用加法.已知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汇报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知识?

  随堂练习

  1.小明家有7条白金鱼,8条红金鱼,一共有多少条金鱼?

  2.小明家有白金鱼和红金鱼一共15条.白金鱼有7条,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请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布置作业

  练习三10、11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2.游戏过程举例:拿着 的同学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 卡片的同学就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并立刻走到拿 的同学身边.其它的同学一起读:10减3等于7,对对对,请上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

  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一、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练习相互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出示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

  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

  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4、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交换练习

  四、全课

  五、课堂作业:第7题,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教学内容,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

  二、了解计算器多媒体

  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xx

  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

  (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其他。

  学生:计算器。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

  学生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学生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

  学生:(略)

  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好吗?

  三、认识计算器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计算器

  “认一认”的计算器示意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显示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号,还有等号。

  教师:+、-、×、÷号这四个键,叫做四则运算键。

  学生: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屏幕。

  教师:这个屏幕是计算器的显示屏。

  学生1:老师,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小数点。

  学生2:我们的计算器上都有0~9这十个数字。

  教师:这些键,叫数字键。

  学生3:我们的计算器都有“开关”。

  教师:请你上台给大家示范。

  (学生上台示范)

  教师:写有“ ON/C”的键是开机键,写有“ OFF”的.键是关机键。

  教师:你们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以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

  学生4:把屏幕上的数变为“0”。

  教师:开机键除了可以开机以外,还可以取消屏幕上的数,我们来试一试,请在计算器上输入“ 280”,再按开机键,“ 280”就变为多少了?(0)

  教师:计算器上有一个键标有“ CCE”,谁知道这个键是什么键?

  教师:“CCE”这个键是清除数据键。我们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数据输错了,就可以用这个键清除输入错误的数字,如果我们是要输入 563,你就可以按一次“CCE”就清除了“ 536”,然后再重新输入“ 563”。

  学生:我的计算器上还有很多奇怪的符号。

  教师:对,我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就可以用这些功能键了。

  教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器上各有些什么键?

  四、教学

  例1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181+63,181-63。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收集问题。)请学生上展示台。

  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显示“244”。

  (边说边演示)

  教师:刚才有同学有疑问,请把你们的问题告诉大家。

  学生1:如果我们要用计算器计算下一道题,该怎么办?

  学生2:按一下开机键,因为开机键可以清屏。

  (有疑问的同学恍然大悟)

  教师:对了,我们做完一次计算,就要按一次开机键,把屏幕上的数据消除变为“0”,这样才好进行下一次计算。教师:181-63,你们又怎样按计算器的呢?学生:先按“1”、“8”、“1”,再按“-”,然后按“6”、“3”,最后按“=”,屏幕上就显示结果“118”。

  教师:81+63输成了181+53,该怎么办呢?

  学生1:按“CCE”,清除“53”,再输入“63”。

  (上台演示)

  学生2:还可以用再加10的方法。

  学生3:还可以按开机键,然后重新输入“181+63”。

  教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五、课堂活动

  第4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六、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数学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点评:在计算器的认识和用计算器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感知

  1.播放片头,揭示两种写法

  师:这是老师喜欢的电视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

  电视画面上是这样写的吗?

  这两种写法都能说明节目什么时刻播出吗?

  2.汇报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感知。

  师:你最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它们的对应时刻是上午、下午或晚上几时几分?谁愿意把你们前两天调查的结果告诉大家。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3.比较不同,揭示课题

  师:现在黑板上出现了两种计时法,它们相像在什么地方,不同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用0-12时来计时,而且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板书:普通计时法)。第二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叫24时计时法。(板书读题:我们今天要研究24时计时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特征。

  1.明确学习目标

  你想研究有关24时计时法的什么内容?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24时计时法?(当场解决: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银行,车票,邮政,电视,电脑等)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2.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一: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猜一猜:为什么叫24时计时法?

  看书自学:

  课件强化:(课件:时钟走2圈):24时计时法,第一圈跟普通计时法一样,第二圈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要分别加上12。(为什么加上12?)不叫下午1时而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晚上12时叫24时。

  问题二:

  师:24时计时法是这么一回事,大家明白了。那它与普通计时法有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互相转化?谁来试试。

  1.尝试练习

  师:我用普通计时法问,你用24时计时法答:我们上午7时30分到校,(生:7时30分)下午4时30分放学。(16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12时,

  用24时计时法问,你用普通计时法答:16时4时12分24时

  2.小结规律:13时(中午1时)之前的时刻上的数字是一样的,13时(中午1时)之后,两种时刻上的数字相差12。

  3.练习:

  1.下列钟表都可以表示什么时刻?(课件)

  1时13时4时16时6时18时

  改用普通计时法说说。

  强化0点。

  师:如果这条直线表示时间的话,我在上面写上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和今天之间有一个分界点,今天和明天之间也有一个分界点。

  昨天明天

  师引探:你想对这个点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昨天和今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昨天的24时、昨天晚上的12时今天的0时。

  生:我想对今天和明天之间的分界点说,你虽是个小点,却有很多名字,叫今天的24时、今天晚上的12时,明天的0时。

  生:你就像夜里的星星、月亮的`眼睛。

  生:你一消失,新的一天就开始了。我很喜欢你。

  生:你一消失,表明一天又过去了。时光易逝,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

  师:是呀,我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去不复返,我们可得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注视屏幕,再次体验一下吧。

  (师播放课件:时针走2圈。第一圈,依次出现数字1到12,第二圈在外圈依次出现数字13到24,随着钟面变化,背景中月亮逐渐变淡,太阳慢慢升起,再循环重复。)

  话外音:昨天的时钟走到夜里12时,也就是今天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去是1时、2时,月明星稀--―曙光初照-烈日当空,直到12时,13时──晚霞满天,夜幕降临,最后到24时。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习惯上只说0时,不说24时。 问题三、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教学例2(课件)

  1.教学例1:

  一列客车从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观察钟段图后,初步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

  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22时40分呢?

  时刻一般用表示,口语中也说,但在书写时应当按规定写成几。

  从图上看,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这列客车在路上行驶的时间)时间一般用表示。图示意:时刻指那一刻,是一霎那。时间是指两个时刻所经过的一段时间。

  小组讨论:如何求出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指名回答,引导分段思考(课件):4小时+20分教学例2

  2.教学例2:一个商店门口挂着这样的牌子(如右图)这表示全天营业多少时间?

  师:有一天老师路过一个商店门口,

  见到这样的牌子。

  (1)出示牌子,小组讨论:这样的牌子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一个小组代表发言,余组补充

  (右图牌子上用的是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将一天分为哪两段。)

  (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止营业。它们一天营业11小时。)(上午8时以前,下午7时以后,去买不到东西)

  (上午8时,下午7时表示时刻,全天的营业时间是指时间)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全天的营业时间?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小组代表发言

  方法1:分为上午营业时间和下午营业时间

  方法2:转化为24时计时法计算

  四、回顾与质疑。

  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24时计时法,它有什么优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如何求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五、拓展延伸:

  1.开动时间列车

  (课件)下列时刻正确排序后,时间列车就开动:

  上午10时0时下午1时30分18时13时

  (正确的顺序是0时上午10时3时下午1时30分18时)

  傍晚凌晨中午上午深夜下午

  (正确的顺序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深夜)

  2.提供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小组合作:你能根据它提供的信息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吗?

  轮流提问,组长记录有价值的问题。

  永春实小20xx春季作息时间表

  (2)组际交流所提的问题,师板书典型的几个问题。

  把这张表改写成24时计时法

  每一节课上了几分钟?

  全天在校时间多少?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快的组可以多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解答。

  (4)集体校正。

  六、课外实践

  调查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情况,制作一张时间表。然后算出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时间,并跟爸爸或妈妈交流一下你对他们作息时间安排的看法。

  教学目的:

  1.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它表示时刻,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识别时间与时刻。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4、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材分析: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9-2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小学数学教案【热】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