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9 07:39:26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共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共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会讲述故事。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

  4、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

  1、复述故事

  2、知道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板书:齐读,指导“麦”字上下结构,竖在竖中线上,“子”轻声)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下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老师提出的要求:先读课后生字,再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词语

  馒头、憨厚、搬、节俭

  防止、拜访、仍

  虫蛀、至今

  B、自读

  C、细心的同学找找各组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点?

  D、指名读

  三、再读课文

  1、提出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复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

  4、评价,奖励

  四、三读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一些词语意思呢

  2、学生自读

  3、交流

  烙饼:在热锅上烫熟的饼,本课指小猪做的小麦面饼。

  发霉:指小麦生了霉菌。

  虫蛀:被虫咬坏。

  麦囤:存放较多粮食的器具。

  五、表演朗读:

  1、读了这个故事,在小猪、小牛、小猴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呀,为什么?

  2、指导口述

  3、戴头饰到讲台边表演边朗读

  六、指导写字

  1、同学们,你们能介绍一下这课中的生字你是怎么记的吗?

  2、学生口述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晏子,积累实词及重要的句子。

  2、通过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晏子的比喻说理,感受晏子作为外交家的风范。

  预习;

  1、网上查阅资料,了解晏子其人及《晏子春秋》,重要的信息记在语文书上。

  2、正确朗读课文三遍,把课文及注释在摘抄本上抄写一遍(注意格式)。

  教学过程:

  一、简介晏子及《晏子春秋》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1、晏子,名 婴,字 平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

  2、《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明显含有夸张与虚构的成分。书中故事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语言简炼,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二、解题

  橘逾淮为枳:橘子越过了淮河就变成了枳。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 为其来也 臣请缚一人 何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 圣人非所与熙也

  2、个别读,学生纠正

  3、听朗读,感知故事

  四、反复朗读 疏通文意

  晏子将至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 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 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 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 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晏子将要到达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到我们国家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身边的大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大王问:“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 晏子到达楚国,楚王赐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身边,楚王问:“被捆绑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 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楚国的水土让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五、概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了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第二部分(3-6节),写了写晏子智挫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2、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确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3、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中看出楚王是个怎样的人? 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楚国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盛。一个夕阳西下,一个如日中天,实力悬殊成为楚王骄横的资本。 楚王: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4、楚王与左右策划了什么办法侮辱晏子? 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来到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偷盗,从而戏弄晏子

  5、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的?从中看出了晏子是一个怎样的外交家?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

  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 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14个生字,会写“女、气、去、大、早、亮”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

  教学准备:

  两幅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 师板书“心愿”,理解“心愿”,说说你有什么心愿?

  2. 你知道月亮有什么心愿吗?

  出示图一,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出示图二,这幅图上又画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初步感知课文)

  3. 师总结:老师有一个发现,两幅图上,月亮的表情不一样,看了这两个小女孩的家,月亮会怎么想呢?今天我们就学习8.《月亮的心愿》(齐读)

  二、 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 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出本课的生字。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读拼音、问同桌、查字表、猜一猜等)

  3.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 小黑板出示生字词(带拼音),自由读,男女生分读。

  (2) 擦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 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4. 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读中巩固生字,注意多音字“得”

  三、 读后悟,读后思

  1.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

  四、 再现生字,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请一名学生带读。(或指名读)

  小朋友们,月亮姐姐去了两个小女孩的家,她们在干什么呢?(自由读课文。)

  二、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一个女孩的家。齐读第1-2自然段。

  2.

  (1)用“自言自语”说话。

  (2)这时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3. 月亮姐姐来到了第二个女孩的家,读第3-8自然段。(同桌读对话)

  (1) 用“悄悄地”说话。

  (2) 月亮看了第二个女孩的家,它的心愿又是什么?

  (3) 指导朗读对话。

  4. 那么最后到底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艳阳天”

  5. 说说月亮的心愿是什么?

  三、 再现生字,书写指导

  四、 拓展练习:两个小女孩走在郊游的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1、老师讲述“周总理机智应对美国记者维护祖国尊严”的故事。

  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板题、读题、解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老师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末访侮辱囚

  楚赔罪吩咐晏子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并画下来。

  3、指名朗读带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并做到“四不”。

  (三)评议,相机正音。

  如:瞅了瞅严肃临淄

  淮南柑橘枳

  (四)同桌相互检测读文情况,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1、师指导写“矮”字。

  2、学生练写。

  五、作业。

  1、练习写好其他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阅读类似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爱国的人?边读边画记重点的'句段,还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紧扣3~5自然段中的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

  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

  (1)想一想,填一填: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若要我从这儿进去,()

  (2)交流批注。

  (3)读一读这一段对话。

  又如:第4自然段。

  (1)将句子未说完的意思表达完。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明:这个国家()

  (2)想象楚王当时的感受。对比楚王先后的神态动作。

  (3)用成语概括下列句子。

  大伙儿把袖子一举,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碰着脚。

  (4)交流批注。

  (5)分角色朗读对话。

  ……

  3、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故事《为了他人的尊严》。

  2、交流与尊严有关的格言。

  如: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席勒,德国)

  四、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2、摘抄好词好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

  矮小访问末期

  关押犯罪赔礼

  二、表演课本剧。

  1、再次感受人物性格。

  2、任选课文中的一段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3、选一两个小组在全班表演。

  4、评议。

  5、师生合作表演。

  三、完成课堂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在本次习作中,学生进行片断练习,写写自己的长处和本领,

  教学目的:

  1、写自己长处和本领的片断,能通过记叙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做到语言生动具体。

  2、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并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能通过记叙一两件具体的'事例来介绍自己的长处和本领。

  教学准备:学生习作片断若干。学生自备照片,学生采访爸爸妈妈的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个片断描写。

  2.说说自己的长处和本领。选取其中的一、两个说具体。

  教学过程:

  一、读范文。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来读读两个写自己长处和本领的片断。

  生读范文。思考:小作者有什么本领,是怎样来表现的?

  总结写法:

  1. 点明自己有什么本领和长处?

  2. 记叙一两件具体的事来表现自己的本领。

  3. 语言生动,尽量用上好词好句。

  二、交流。

  你有什么本领和长处?生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说。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生进行片断习作练习

  教学过程:

  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指出问题。批改后交流佳作,指出问题所在。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深入理解教材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只看教参上的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要自己去读去悟才行。《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加上试讲一共讲了三遍,感觉每一次讲完以后,都对课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越讲越觉得课文有的可讲。

  小喜鹊的两个家这课文是根据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通过小喜鹊的两个家,说明了人们对小鸟的关爱,表现了人与鸟的友好相处。课文人和喜鹊两条线展开,感人而有趣。重、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根据课文内容、重难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篇。

  1、了解小喜鹊有两个家的原因,体会到人类对小鸟的关爱及小鸟对人的友好。

  2、通过句子比较,体会课文原句的具体、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小喜鹊的两个家展开教学,重点体会郭奶奶一家对小喜鹊的关怀备至和小喜鹊对郭奶奶一家的亲密,也就是重点学习第3、5自然段,其他段落则以读代讲。

  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提问环节的设计进行并不顺当。虽然抓住了3、5两个自然段重点学习,但缺少了2、4自然段的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于是对教案进行修改,去掉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提问的环节,只保留对课题提问,并抓住小喜鹊有哪两个家?为什么会有两个家?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加强了对2、4 自然段的品读。如: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提问:大喜鹊为什么会在原来的那棵大树上造新家?树梢上传来它们欢快的叫声。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应怎么读呢?

  第二次试讲,感觉过程比较顺畅。同学们回答问题比较到位,情感体验也有一定的深度。而我经过试讲对这课文也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似乎觉得每一句话都值得重点品一品,都是意味深长的。最后,还是决定抓住重点来学习。

  在我班讲的时候,感觉较好地实现了我对这一课的设想,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是比较准确、到位。有了一定层次的情感体验。但当马老师说课时,我感觉到马老师对这一课的理解有更深的层次。喜鹊对人的报恩,是我没有体会到的。我想到的`是喜鹊对人的亲密。虽意思接近,但不够深入。

  要深入的理解教材还要把握学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要把握学情。在最后回答为什么一到晚上小喜鹊就会回郭奶奶家过夜时学生有的答道篇:因为小喜鹊想要去陪伴郭奶奶。有的说:因为小喜鹊已把自己当成了郭奶奶的女儿。学生真正是以一颗童心,将小喜鹊当成人来看待,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而我却并没有。这一点是我应该向学生学习的。如果我事先对教材的把握再深入一些,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适时点拨,相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达到更高的层次。

  二、落实训练点

  语文课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体现在学生在课上的情感体现。工具性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我感觉在这一课我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还是比较好的,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欠缺。对于马老师讲的迂回方法和训练的展开要体现层次,感触颇深。如:在体会关怀备至一词时,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说说关怀备至的意思,再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其实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关怀备至体现在哪儿,都是怎么做的,再体会关怀备至的意思。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就给了学生一个台阶,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再如:在口语交际这个环节,学生发挥不是太好。可以让学生联系到自己想一想:爸爸、妈妈上班去,下班回来的时候,自己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再来进行口语交际,结果也许会好一些。

  三、关于课时安排

  我讲的是第二课时,其中一个环节,对课题提问。马老师认为不太合适,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细品起来感觉很有道理。我也得到了一个启示。我们通常会把学习生字放到第一课时,讲读课文放到第二课时。这样一来到讲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就减弱了许多,也就会有个别学生有在学习课文时往后翻看后面的课文的现象。其实,在一、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生字和认读字。那么对于一些生字较少、文从字顺的课文,就完全可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讲读课文再处理生字。

  通过这一课,收获很多。今后,还要更加努力、深入地理解把握教材。在落实各个训练点的时候,还要更好地给学生搭好阶梯,要有层次。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匆匆》教案10-29